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xuchunpi (河儿),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海子传: 二一 法大的星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Apr 30 12:09:28 2004), 站内信件
法大的星星
余徐刚
也就在这期间,由于在学校校刊当编辑的特殊身份,一些大学生诗人经常拿着诗稿向
他请教。通过多次的面对面交流,海子结交了诸多热衷于诗歌创作的法大校园诗人。
相比较于学科综合性的北大,法大的学科专业性则强得多。各种组织建立的学生社团
,也都偏向专业化。当时的法大还没有属于本校园的一个诗社,一份诗歌刊物。许多校园
诗人建议创办诗歌刊物。
创办诗歌刊物自然是件好事,它便于诗歌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开放作者与读者的视
线。但创办诗歌刊物却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它首先须经得法大党委宣传部、团委等学校相关部门的批准。作为大学校园的刊物,
它面对的读者群体主要是大学生们,所引起的政治问题应该足够引起校方的重视。
但最重要的还是资金问题,学校给予的经费微乎其微,出版过程中的排版、打印等费
用需要靠海子和其他学生凑一部分。学生每月就那么点生活费,都拿来支持刊物了,日子
怎么过?
海子能够体会到学生的难处。
作为一名老师,他认为自己有义务多奉献一些。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中进行。
星尘诗社终于推出了创刊号《星尘》———这是法大人创办的第一本诗刊。这本册子
油印出来后,在法大校园被传阅着,受到广泛的好评。于是,又有一批诗歌爱好者加入到
他们的队伍中来,形成了较好的诗歌艺术氛围。
后来有大量作品发表在《诗刊》、《星星》上的作者之中就有一批人出自《星尘》诗
社,像八二级的王彦、八三级的张国森、八四级的李青松等等。
这时,以法大诗坛为代表的《星尘》诗刊直接或间接地被传到北大、清华、人大的校
园。法大的《星尘》诗刊以其发表的作品大气、浑圆、注重探索等特点在首都高校的大学
生诗刊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海子是《星尘》的顾问,在他和同事的热情协助下,他们与活跃在北京诗坛上的一大
批优秀诗人有了广泛接触。这些诗人包括北岛、顾城等。
海子大量创作,他渴望自己的诗歌在官方刊物上发表。这有点类似高中毕业生在决定
报考公办大学还是民办大学时的心态。
实际上,当时有些民刊也非常有名,民刊的地位并不一定比官刊低。
刚开始工作,海子的工资也不是很低,如果他能和其他人一样,安心地上班、下班,
简单地填充日子,打发业余时间,生活过得一定不会太差。
可是,他的生活还是捉襟见肘,经常充满着生存危机。除了定期向家中寄些钱,他的
大部分工资主要用于购买书籍。海子自我安慰那也是一笔存款。
海子对物质的追求低得怕人,只需要填饱肚皮,哪怕是半饱也行,但他一旦看上了一
本有价值的书,会不惜血本买下。他不会考虑这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书,余下的日子该怎么
过。
海子不会考虑得过多,他是个单纯的大男孩。
诗歌,是他生命血液流动的载体,他要借着诗歌的力量维持血液的循环。没有诗歌,
不知道海子的日子将如何持续下去。
而书又恰恰是他血液里的养分。
1984年的9月份,法大校方通知海子调入政治系,在哲学教研室工作,带部分学
生的课程。
他从大钟寺搬至僻静的昌平,宿舍租住在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里。法大的新教职工
也有很多人住这儿。
--
我不知到风---
从哪个方向吹
大约在梦里
谁的沙尘暴,我的满身灰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9.144.137.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