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rk (大蘑菇),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后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4月21日15:45:07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后记
    1995年9 月,我赴美留学。当时没有想到要再写作,因为实在没有时间。但是茶余饭
后,总有一部小说的框架在脑海里闪现。
    1999年8 月,我大学毕业回国。
    阔别四年,欠账太多,回国后忙于还债——应酬各种人与事。其中,最主要的是与《
花季。雨季》的读者见面。来访者中,还有众多媒体记者和出版商。所有的人,几乎都会
问到这么一个问题:“你的第二部小说何时能出来?”我心里想,不能拖延下去了。于是
12月中旬,我从深圳回到洛杉矾。2000年元旦,我开始正式进入写作状态。
    我记得一位留学生说过,评价一个人已是难事,何况是评价一群人呢?在写作的过程
中,我深有同感。越是面对大问题,我越显得渺小与无能。表现这一代留学生真实的心路
历程和精神风貌,除了大刀阔斧的笔法,应该还有通幽曲径可寻。我力求用真切的心、风
趣的笔,描述那些平凡真实的故事。我抛开许多大场景和一些庄严的话题,只想从情感的
角度加以挖掘。我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人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总是一致的,而这种
美好的情感不仅维系着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也维系着一个国家与民族。
    另外,我们不难发现大量有留学经历的作家,像鲁迅。
    郭沫若,很少写留学故事,相反他们写的是根。少量的几个留学生形象也像是让人调
侃的,像《围城》里的方鸿渐。他们似乎没有把留学的这段经历看得多重。我想,人生是
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在没有哪一段的经历特别重要。同样,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中国的
现代史上,时代的进步与留学生息息相关。詹天佑、李四光等留学生推动了中国的工业革
命;鲁迅、郭沫若等留学生点燃了中国民主自由的思想火炬;当代的大批留学生则奋力与
国人一起将中国航船驶向全面现代化。
    但我更加希望写自己的根,那似乎对我有一种挡不住的诱惑。
    在这里我要感谢一些人。
    首先是我的家人,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和孪生姐姐,从他们那里我得到了最直接诚恳
的批评。
    感谢我的责任编辑刘健屏社长,他的诚意和敬业精神打动了我,他的“有力措施”也
促使我早日动笔。
    当然,我更要感谢向我提供素材的留学生朋友。
    不少写作的人有一个共通点,个人的经历时常不足以引起创作热忱,别人的故事容易
成为动力。感谢他们真实的倾诉——这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尤其是说到痛处。与他们
交谈的过程,有一句话最使我动心——“我说的未必是对的,却都是真的。”陈天舒、杨
一、苏锐、大淼、阿晴、唐敏、小马这些人物形象留在我的书中,而为我提供素材的留学
生朋友却永久地留在我的心里。在小说即将出版之际,我向他们表示感谢,致以深切的祝
福。作为同龄人,我为他们感到自豪!
    我也知道自己每次一交完稿,心里总有诸多的遗憾和不安。对书中的不足与纸缨,希
望大家批评和谅解。这不是一句后记中的套话。第一部小说我这么写,或许可以理解成传
统教育在行文上的痕迹。现在这么说,则是第一部书和这些年的生活给我真实的反馈及感
叹。
    郁秀2000年8 月18日于深圳
    -------------------
    坐拥书城扫描校对,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www.bookbar.net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rw.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3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