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sdf (变量),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台港讲学琐记(上)--余秋雨(3)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Nov 27 18:21:56 1997), 转信
<图片>发信人: yizhen (swan), 信区: book
标 题: 台港讲学琐记(上)--余秋雨(3)
发信站: 饮水思源站 (Tue Nov 25 08:24:08 1997) , 转信
台港讲学琐记(上)
·余秋雨·
〖推荐者按:以下几篇琐记是余秋雨教授从1996年年底到1997年年初在香
港和台湾讲学后所写。〗
三:宁静的人们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浮现在外的文化现象往往并不重要,而引人关注的大
多是这些现象。台湾在情绪化的浮躁背后,一定也会隐藏着一些宁静的文化灵魂吧
?
果然,有一天,为我安排日程表的小姐来电话,九十高龄的张佛千先生要见我
。张佛千先生?这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只是不知道他已如此高寿。记得好几年前白
先勇先生从美国来信,附了台湾一位文化老人读了我的书后送给我的一副嵌名联:
“秋水襟怀一尘不染,雨窗灵感万字如流”,署名张佛千。我当时把它看作常见的
读者过誉,居然没有回信。又过了很久,沙叶新先生出访回来带来了精美无比的两
副木框楹联,正是张先生几度辗转托交的,其中一副写的便是上面两行字。
我应约到了张老先生家里,一进书房便如入梦境,满屋悬挂着于右任、胡适、
林语堂、张大千、陈立夫、梁实秋、台静农等名家送给他的书画,全都称兄道弟,
十分亲热。除此之外,便是铺天盖地的线装古籍。老人让我在如此渺远的背景前入
座,一开口就说:“海峡两岸首先要做的是文化统一,中国人的最终意义是因为拥
有同一种文化。你来台湾后的全部报道我都看了,真是一个好兆头。”他的语气中
带着只有九十高龄才有的静谧和飘逸,就像鸟瞰于海峡上空的神灵。然后他笑了一
下,转了话题:“请你转告大陆的文字改革专家,十笔以上的字都可以考虑简化,
我有一些建议,例如舞蹈的舞字还那么难写,不妨改成……”
讲完了他的方案,便轻捷起身,拉我到隔壁的一家饭店去吃饭,说已约好整整
一桌不同年龄层次的朋友。席间,他笑语连连,与所有的人开着玩笑好像不存在甚
么年龄问题。但他终于讲到了年龄,告诉我:“十年前,我八十岁,用八十天时间
环绕了一次地球。本想今年用九十天再去环绕一次,但觉得时间太长了一点。到百
岁时可以稍稍隆重一点。”
饭后他又邀我到他家单独谈一会儿,我问他,为什么会把日子过得这样愉快,
他说:“我这么大岁数了,如果明天去世谁也不会奇怪,因此我把每一天当作生命
的最后一天来过,这么一想,突然发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那么可爱,我见到的每个
人都可爱,爱都爱不过来。结果,永远是欢天喜地的最后一天。”我一听就激动,
心想,他由生命感悟抵达最纯净的博爱,不正是文化的至高目标吗?
除了张佛千先生这样的高龄学者,台湾的文化灵魂还以另一种方式潜藏着。一
天,一位年轻的纺织厂老板转弯抹角地找到我,犹豫片刻后说:“您的太太在安徽
,能不能代我向当地文化部门捎几句话?”
我侧耳静听,他说:“安徽绩溪是胡适之先生的家乡,我已打听到,胡先生的
故居保存起来了,先向他们表示感谢。但是,我托人去看过,故居的钥匙放在县文
化馆,对一般的参观者不太方便,而且整修也比较马虎。我想出点钱……”
我说一定转达,今天就打长途电话,“但是,您和胡适之先生……”
他脸红了,立即声明:“毫无关系,我是一般的生意人,只知道他是文化名人
。”
有一次我和几位记者交谈时顺便说起这件事,记者们说,这样的商人现在倒是
越来越多,近年来凡是开学术研讨会,常常有人慷慨捐助,甚至还会给每位代表发
放津贴。前不久几位大陆代表来参加一次中国近代文化的研讨会,突然收到一位和
近代文化毫无关系的商人送来的津贴,不由得怀疑起此人的政治背景和特殊企图,
坚决不收。其实我们知道,这些人的“背景”和“企图”只有一个:补偿自己早年
的文化梦。照例,他们连名字也未必会留。
(未完待续)
--
※ 来源:·饮水思源站 bbs.sjtu.edu.cn·[FROM: www]
------------------------------------------------------------------------
[分类讨论区] [全部讨论区] [上一篇] [本讨论区] [回信] [下一篇]
--
※ 来源:.紫 丁 香 pclinux.hit.edu.cn.[FROM: quark.hit.edu.c]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