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milly (乡关何处), 信区: Reading
标 题: 风飘果市香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9月27日20:55:2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已凉天气未寒时”,这句话用在江南于今都嫌过早,只有北平的中秋天气,乃是恰合
。我于北平中秋的赏识,有些出人意外,乃是根据“老妈妈大会”,“奶奶经”而来,
喜欢夜逛“果子市”。逛果子市的兴趣,第一就是“已凉天气未寒时”。第二是找诗意
。第三是“起关”。第四是“踏月”。直到第五,才是买水果。你愿意让我报告一下吗
?
果子市并不专指哪个地方,东单(东单牌楼之简称,下仿此)、西单、东四、西四
。东四的隆福寺、西四的白塔寺,北城的新街口,南城的菜市口,临时会有果子市出现
。早在阴历十三的那天晚半晌儿,果子摊儿就在这些地方出现了。吃过晚饭,孩子们就
嚷着要逛果子市。这事交给他们姥姥或妈吗吧。我们还有三个斗方名士(其实很少写斗
方),或穿哗叽西服,或穿薄呢长袍,在微微的西风敲打院子里树叶声中,走出了大门
。胡同里的人家白粉墙上涂上了月光,先觉得身心上有一番轻松意味,顺步遛到最近一
个果子市,远远地就嗅到一片清芬(仿佛用清香两字都不妥似的)。到了附近,小贩将
长短竹竿儿,挑出两三个不带罩子的电灯泡儿,高高低低,好像在街店屋檐外,挂了许
多水晶球,一片雪亮。在这电光下面,青中透白的鸭儿梨,堆山似的,放在摊案上。红
戛戛枣儿,紫的玫瑰葡萄,淡青的牛乳葡萄,用箩筐盛满了,沿街放着。苹果是比较珍
贵一点儿的水果,像擦了胭脂的胖娃娃脸蛋子,堆成各种样式,放在蓝布面的桌案上。
石榴熟得笑破了口,露出带醉的水晶牙齿,也成堆放在那里。其余是虎拉车(大花红)
、山里红(山楂)、海棠果儿,左一簸箕,右一筐子。一堆接着一堆。摆了半里多路。
老太太、少奶奶、小姐、孩子们,成群的绕了这些水果摊子,人挤有点儿,但并不嘈杂
、因为根本这是轻松的市场。大半边月亮在头上照着,不大的风吹动了女人的鬓发。大
家在这环境里斯斯文文的挑水果,小贩子冲着人直乐,很客气地说:“这梨又脆又甜,
你不称上点儿?”我疑心在君子国。
哪里来的这一阵浓香,我想。呵!上风顺,有个花摊子,电灯下一根横索,成串的
挂了紫碧葡萄还带了绿叶儿,下面一只水桶,放了成捆的晚香玉和玉簪花,也有些五色
马蹄莲。另一只桶,飘上两片嫩荷叶,放着成捆的嫩香莲和红白莲花,最可爱的是一条
条的藕,又白又肥,色调配得那样好看。
十点钟了,提了几个大鲜荷叶包儿回去。胡同里月已当顶,土地上像铺了水银。人
家院墙里伸出来的树头,留下一丛丛的轻影,面上有点凉飕飕,但身上并不冷。胡同里
很少行人,自己听到自己的脚步响,吁吁呜呜,不知是哪里送来几句洞萧声。我心里有
一首诗,但我捉不住她,她仿佛在半空中。
在三十年前的京华游记上,十有七八,必会提到陶然亭。没到过北平的人,总以为这里
是一所了不起的名胜。就以我而论,在做小孩子的时候,就在小说上看到了陶然亭,把
它当了西湖一般的心向往之。及至我到了故都,不满一星期,我就去拜访陶然亭,才大
为失望。这倒也不是说那里毫无可取,只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罢了。
然则陶然亭何以享有这大的盛名?这有点原故:第一,在帝制时代,北京的一切伟
大建筑,宫殿园林,全未开放,供给墨客骚人欣赏的地方,可以说等于没有,只有二闸
、什刹海、菱角坑、陶然亭,两三处有天然风景的地方,聊可一顾,而陶然亭是更好一
点。第二,名胜的流传,始终赖于我们这支笔的夸大,这是我们值得自傲的。北京的南
镇,是当年上京求名的举子麇集之处,他们很容易走向那里,所以天南地北的举子,把
这个名字带到八方。第三,我看过一百多年前的一张《江亭览胜图》,上面所写的陶然
亭,水土萧疏实在也不坏。古人赏鉴着,后人跟着起哄,陶然亭虽非故我,那盛名是不
朽的。
那么,现在的陶然亭怎么样呢?这里,我应当有个较简明的介绍。它在内城宣武门
外,外城永定门内,南下洼子以南。那里没有人家,只是旷野上,一片苇塘子,有几堆
野坟而已。长芦苇的低地,不问有水无水,北人叫着苇塘子。春天是草,夏天像高粱地
,秋天来了,芦苇变成了赭黄色。芦苇叶子上,伸出杆子,上面有成球的花。花被风一
吹,像鸭绒,也像雪花,满空乱飞。苇丛中间,有一条人行土路,车马通行,我们若是
秋天去,就可以在这悄无人声漫天晴雪的环境里前往。
陶然亭不是一个亭子,是一座庙宇,立在高土坡上。石板砌着土坡上去。门口有块
匾,写了“陶然亭”三个字。是什么庙?至今我还莫名其妙,为什么又叫江亭呢?据说
这是一个姓江的人盖的,故云,并非江边之亭也。三十年前,庙里还有些干净的轩树,
可以歇足。和尚泡一壶茶末,坐在高坡栏杆边,看万株黄芦之中,三三两两,伸了几棵
老柳。缺口处,有那浅水野塘,露着几块白影。在红尘十丈之外,却也不无一点意思。
北望是人家十万,雾气腾腾,其上略有略无,抹一带西山青影。南望却是一道高高的城
墙,远远两个箭楼,立在白云下,如是而已。
我在北平将近二十年,在南城几乎勾留一半的时间,每当人事烦扰的时候,常是一
个人跑去陶然亭,在芦苇丛中,找一个野水浅塘,徘徊一小时,若遇到一棵半落黄叶的
柳树,那更好,可以手攀枯条,看水里的青天。这里没有人,没有一切市声,虽无长处
,洗涤繁华场中的烦恼,却是可能的。
--
幸好,整个过程中,生的欢愉还是会随时出现,
并且正因为那无所不在,黑暗的静止的衬底,
才显得生命的颜色更为光耀鲜活。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50.3]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