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转载] 医生的眼光——俄罗斯心灵漫步之二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Sep 30 19:41:10 1999), 站内信件


        余杰
          俄罗斯许多优秀的作家都有过行医的经历。从契诃夫到布尔加科
        夫,既是一流的医生,又是一流的作家;既疗救人的肉体,又疗救人的灵魂。在
        俄罗斯文学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医生的眼光”,最突出的是帕斯捷尔纳克的
        长篇小说《日瓦格医生》,以一名医生的视角观察动荡的时代,敏锐地看出
        了症结所在。
          布尔加科夫曾经写过一部实习医生到乡村行医的日记,以第一人称的
        口吻描绘了俄罗斯乡村的困苦和愚昧。老百姓缺医少药,精神困顿,柔弱无助
        。一个仅有满腔热情的年轻的外科医生,不但连肉体的痛苦都很难替农夫们
        解除,更谈不到为他们减轻精神的痛苦了。最基本的药物都用完了,依然
        有病人源源不断地找上门来,能把乡亲们拒之于门外吗?医生向上级医院讨药
        ,上级却说自己也没有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位贵族出身的医生束手无
        策,心中甚至比病人还难过。面对广袤的、白雪皑皑的俄罗斯原野,他泪流
        满面。
          《日瓦格医生》是一部世纪之交俄罗斯社会的史诗。日瓦格高明的医
        术与他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成反比。他厌恶暴力、厌恶战争、厌恶欺骗、厌恶
        虚伪,而这一切恰恰与新时代的建立如影相随。他忠实地履行自己治病救人
        的使命,无论在旧时代还是在新时代。后来,他发现肉体的救赎是没有意义
        的,便又拿起了笔,写起了诗歌。诗歌是最接近人心灵的文学形式,在医学
        中止的地方,诗歌开始肩负起沉重的任务。在电影《日瓦格医生》中,那个
        重归乡村别墅的夜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擦干净童年时代的桦木桌
        ,点起一盏黄晕的灯光,日瓦格铺开稿纸,突然,门外的旷野中响起了狼群
        凄厉的嗥叫。他推开窗户,发现狼群在雪原上对着灯光跳跃着。黑暗中,狼
        群的眼睛闪烁着绿色的光。于是,他推开窗也高声叫喊。他的长啸盖过狼嗥
        ,把狼群驱散了。呼吸一阵寒冷的空气以后,再回到桌子前面,日瓦格思如
        泉涌,诗句很快就溢满了稿纸。这时,娜拉也被惊醒,她来到爱人的身边,
        拿起写满诗句的稿纸,读着读着,泣不成声。两人紧紧地搂抱在一起,享受
        着这片刻的温馨。而他们的别墅只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外面的世界早已经翻
        天覆地。很快,政权的力量就深入到别墅中,日瓦格一家三口不得不逃离了
        。
          日瓦格发现新时代生了病,他以“医生”的眼光透视变化中的同
        胞的灵魂。他发现暴力变成了家常便饭,虚伪变成了自然而然,战争造成了血流
        成河,欺骗造成了人人猜忌。而他已经当上秘密警察将军的哥哥却说他“生病
        了”。究竟是谁病了呢?是哥哥还是弟弟?哥哥说,你如果坚持你的理念,
        你将无法在新时代生存下去。你对自己不理解的一切说东道西,我们总有一
        天会对你不客气的。新政权不需要你的诗歌。好心的哥哥安排弟弟离开首都
        ,到远方的乡下躲避首都的颠簸。时代拒绝了日瓦格的诊断,并且永远地放
        逐了他。最后,日瓦格突发心脏病倒在街道上,一生驱赶病魔的他,到头来
        自己却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而时代的病症一天比一天严重。《日瓦格医生》
        就像是《圣经》的一个章节,《圣经》曾经写到过,耶稣来到村子里,为垂
        危的病人们治病,他所到之处奇迹闪现,病人神奇般地恢复了健康。但是,
        他治疗过的病人们却把他送上了十字架。地上的人们不愿意面对一个不说假
        话的、眼光炯炯有神的医生。
          日瓦格医生的眼光,掠过俄罗斯一望无际的原野和森林,掠过俄罗
        斯血火交织的历史和现实。有医生身分的日瓦格,眼光具有超越普通人的穿透力
        。在一片颂歌声中,他喃喃自语,而人们对他冷眼相向。然而,日瓦格才是
        俄罗斯历史进程最没有私心的见证人。回过头来,我发现中国现代作家中,
        同样也有不少是学医出身的,如鲁迅,如郭沫若。鲁迅放弃了手术刀,拿起
        了笔杆子。学医,按照佛教的说法,是一种“渡己渡人”的行为;从文,则
        是一种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的“渡己渡人”的行为。契诃夫的选择、布尔加
        科夫的选择、帕斯捷尔纳克的选择和鲁迅的选择都出于同一个目的。


--
--
※ 修改:.fzx 于 Sep 30 19:43:03 修改本文.[FROM: gaea.hit.edu.cn]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gaea.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