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转载] 距离底层有多远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Sep 30 19:41:28 1999), 站内信件
距离底层有多远余 杰
【正文】
余杰的文章道人所未道,指出了当代文学之远离底层,丧失悲剧性及对
现实的粉饰。虽属一家之言,确也让人警醒。
————编者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最缺乏什么?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中最缺乏什么?数年
前的人文精神讨论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最后却又远离了问题的答案。
不久前,我有一次回乡之行。回到故乡,就像走进鲁迅的《故乡》,那
种阴郁、灰暗、死寂的感觉令我毛骨悚然。那里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特权阶
层的世界,纸醉金迷,斗酒狂欢。另一个是底层的世界。瘦弱的失业工人吃
力地蹬着人力车,农家少女在歌厅门口招摇过市,手臂上刺青的中学生亮出
刀子群殴。麻木与疯狂混杂的动物性的生存,使我忽然明白鲁迅为什么用“
未庄”来命名他的小说故事发生之地。 然而,在当代文化视野中,“未
庄”和“未庄的男女们”缺席了。智慧而优雅的作家们轻松地描绘着豪华饭
店里洋酒的色调。小女人顾影自怜,抚摸自己的玉体,名曰“女性写作”。
老先生反刍记忆,唠叨陈年往事,名曰“怀旧”。一群号称“新现实主义”
的青年作家,打出“分享艰难”的旗号。他们教育底层:要接受现实、要忍
耐、要挺住、要挤出微笑来,面包总会有的。他们认为,上层比底层更艰难
:厂长、书记、乡镇长们不容易,官场争斗难道不艰难?请客送礼不艰难?
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不艰难?
走到这一步,当代文学便丧失了悲剧性,走向了粉饰。有底层体验的作
家故意抹掉曾有过的底层体验,没有底层体验的作家坚决拒绝去体验底层。
而粉饰,消除了底层体验的残酷性,有如鸦片毒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9
0年代文学比十七年文学还要不堪入目,90年代作家营造的莺歌燕舞的世
界比《创业史》、《金光大道》的世界还要可怕。
一位陕西的农民出身的作家,在笔会上洋洋自得地说:“靠俺一支笔,
把一家老小都从农村写到城市里来了。”我所在的中国最高学府里,一位教
授在课堂上说:“我已经有几年没坐过北京的公共汽车了,不知道还有没有
以前那么挤?”掩饰不住对自己拥有专车的得意。
泡沫学术、泡沫文化的泛滥已到触目惊心的地步。知识阶层的“人”的
同情心已愈加微弱。作为社会转型期的既得利益群体,他们不禁顾影自喜。
他们的心灵已近冰点。我们所处的是社会大转折、大变动的世纪之交,命运
每天都在把人推向陌生的境地,分化也尽显残酷。现实提供了如此丰富的素
材,即使从前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得到的不过如此。然而,
掌握着话语权力的人们却保持了一致的、不可饶恕的沉默。
《纽约时报》上一篇题为《新型的社会改革家》的文章写道,美国有许
多专业人士放弃了权大薪高的职务,从事济困扶贫、振兴衰败社区的工作。
要求中国目前的利益享受者(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阶层)像这样纡尊降贵,
无疑是缘木求鱼。但我坚持认为:以金钱和权力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志的社会
是不义的社会。一个社会需要一批知识人,他们不应仅仅是专业人士,而是
某种价值观的承载者。他们是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
可以说,当中国知识界放弃体验底层生态,激活民间资源的使命的时候
,当代文化的雪崩也就降临了。(全文约500字 宁摘编)
--
--
※ 修改:.fzx 于 Sep 30 19:43:22 修改本文.[FROM: gaea.hit.edu.cn]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gaea.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8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