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转载] 中国的忏悔录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Sep 30 19:41:46 1999), 站内信件


        中国的忏悔录 

        ●余杰 
          摩罗是笔名,取自鲁迅先生的《摩罗诗力说》。
          “摩罗”这个词出自梵语,意思是恶魔。而最早被冠以这个称号的文人,
        则是以拜伦为代表的英国浪漫派诗人们。而今,一名中国青年自己把自己叫作
        “摩罗”,显然不是无意为之。在他的《中国文人》一文中,他这样解释自己
        使用“摩罗”这个笔名的原因:“我可以没有恩宠没有地位,可以没有名气没
        有桂冠,但我决不可以没有自我,决不可以没有独立人格。我一定要把自己与
        中国文人区别开来,与一切中国奴隶区别开来。倘若他们自视为圣灵,我就甘
        为邪恶,倘若人们自视为人,我就只有做魔鬼。1986年我为自己取名为摩
        罗时,便是这番寓意。同时我知道,我的灵魂早被奴隶的气息所浸透,要完全
        摈弃奴性哪是一个中国人所能轻易做到的。我只有怀着战战兢兢的虔诚之心,
        按着自己的要求尽力去做。”从觉醒的那一刻起,他在日常生活中,在写作中,
        就将这种追求一以贯之,12年了,终于结晶出两本厚厚的文集《耻辱者手记》
        和《自由的歌谣》。
          我认为,摩罗的文章是20世纪末中国最惊心动魄的文字之一。90年代
        以来,中国文坛多有欺人与自欺,文人由社会的进步力量退化成帮凶和帮闲,
        他们左手拉着鲁四老爷、右手拉着假洋鬼子,亲亲热热如同一家人。这时,摩
        罗出现了,摩罗说:“你们都在说谎,你们都在骗人!”他像中古时代的那个
        西班牙骑士堂吉诃德,荷戟独彷徨。他体验着中国人普遍习惯的黑暗,他咀嚼
        着中国人普遍麻木的耻 辱,他渴望着中国人普遍忘却的尊严。
          摩罗是一个来自底层的知识者,他与中国农民艰辛耕作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他没有像路遥、陈忠实等乡土作家那样,把乡村浪漫化、神圣化、诗意化。
        相反,他看到了乡土中国的原生态,乡村不是都市人厌倦工业文明以后的一个
        栖居地,乡村是苦难中国的永恒象征,乡村是爱的对象也是批判的对象。摩罗
        秉承了鲁迅先生观照乡村的视角,而又有所超越。他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同时,更开始了深层的思考:黑暗来自何处?黑暗是何以取代光明的?黑暗
        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黑暗的安之若素,可怕的是丧失了体验黑暗的能力
        和勇气。摩罗的这一思路从乡村拓展开去,进入到对“人”的意义上的“中国”
        的关怀之中。摩罗的思考和写作,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展开:怎样反抗“非人”
        的生存状态?怎样从奴隶的处境里跨入到真正的“人”的境界中?与那些“昏
        着”的文人针锋相对,摩罗写下了一系列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的心灵史,这是一
        部走向卑猥、走向耻辱、走向与罪恶共舞的心灵史,这是一部洋洋自得地阉割
        自我、并且阉割他人的心灵史。面对这样一部心灵史,只有摩罗这样心灵健全、
        精神强悍的写作者才能保持不疯。
          在摩罗的文章里,我与那么多伟大的心灵不期而遇———微笑着饮下毒芹
        汁的苏格拉底,在火刑架上歌唱的布鲁诺,对自身罪恶进行忏悔的卢梭,临死
        也不宽恕敌人的鲁迅……在摩罗的文章里,我也与那么多卑微的心灵不期而遇
        ————陀思妥耶夫斯基 笔下的被凌辱者,被黑暗席卷而去的范爱农“文革”
        中像狗一样互相撕咬的文人,以及摩罗身边的乡亲父老……无论对伟大的心灵
        还是对卑微的心灵,摩罗凝视他们的眼光都充满了大悲悯、大悲哀、大悲痛。
        有大悲悯、大悲哀、大悲痛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大文章”。读这样的文章是一
        种享受,也是一种考验。那些卑劣的心灵无法面对摩罗的文章,摩罗的文章可
        以看成是心灵的探测器。摩罗的出现,是中国文学批评界的幸运,更是中国思
        想界的幸运。摩罗从江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来到上海,然后又来到北京郊外一
        所小小的工科院校,教着一群他并不满意的学生,仅仅为了糊口。这样一位优
        秀的思想者,却还 得为糊口而挣扎,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
          在寂寞中,我愿与摩罗同行。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没有路的路。这是一
        条心灵救赎的路。我们并着肩往前走,正如鲁迅先生笔下的过客,“从我能记
        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要走到一个地方去,这地方就在前面。我单记得
        走了许多路,现在来到这里了。我接着就要走向那边去,前面!”
        《耻辱者手记————一个民间思想者的生命体验》,摩罗著,内蒙古教育出
        版社1998年12月版,23·80元。


--
--
※ 修改:.fzx 于 Sep 30 19:43:36 修改本文.[FROM: gaea.hit.edu.cn]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gaea.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9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