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转载] 走向自由之路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Sep 30 19:41:52 1999), 站内信件
走向自由之路
【正文】
余杰
1998年,是戊戌变法一百周年和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在这样一
个时刻,对中国近现代历程进行深刻的反思,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迫切使
命之一。坊间出版了许多相关书籍,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刘军宁主编的《北大
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一书。“自由”在中国是一个暧
昧的字眼,百年的磨合,自由主义依然是一张“皮”,没有跟中国现实这块
“肉”结合起来。那么,重新阅读本世纪前50年中国最优秀的思想者们思
想的结晶和心灵的自白,激活他们所遗留下来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千里之行
迈出的第一步。
正如李慎之先生在序文中所说的,“自由主义在有几亿人口的中国社会
,也只是浸润到了薄薄的一层。”即使在知识分子之中,自由主义也如同墙
上芦苇,飘忽不定。从对“五四”运动的再阐释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来
:时代越往后推移,后代对“五四”的体认越远离“五四”的真精神。长期
以来,我们所了解的“五四”仅仅是一场爱国运动,好像“五四”只有火烧
赵家楼那辉煌的一幕。而周策纵先生在《五四运动史》中指出:“五四的真
精神不只是单纯的爱国主义,而是基于民意至上、民权至上和思想觉醒的信
念。五四领袖对社会和思想的改革,与对爱国运动一般,付出了同样多的心
血。”不幸的是,反“五四”的势力垄断了对“五四”的阐释权,将“五四
”定于一尊,在表彰它的某些部分的同时,遮蔽了另一些部分。被遮蔽的最
重要的部分就是自由主义。
相对于此前此后的知识分子来说,“五四”一代人较纯粹地坚守了自由
的真髓。在中国这样一个思想高度一元化的国家里,自由的保障是宽容。胡
适终身实行这一点。1925年,北京发生火烧《晨报》社事件,胡适给陈
独秀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争自由的唯一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
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
’”这种容忍异己的雅量,在有着悠久的党争传统的中国,极为难得。19
34年,胡适推荐没有学历的罗尔纲到北京大学工作。罗后来成了太平天国
史专家,他在晚年回忆说:“胡先生明明知道我是服膺马克思主义的,在政
治立场上我们是不同的,但他并不因此而歧视我,而且处处提拔我,帮我的
忙,他从没有想以他的政治思想强加于我,而处处表现出一种宽容精神。”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50年代内地对胡适进行了暴风骤雨式的批判,他的朋
友、弟子、亲人几乎全部参加了。欧阳哲生所写的胡适传,题为《自由主义
之累》,道出了自由主义和自由主义分子在近现代中国的艰难处境与悲剧命
运。
“爱国”与“自由”本来不成其为矛盾,但是当政权以“爱国”为名对
多元思想进行整合的时候,它们便产生了深刻的裂缝。签订卖国条约的北洋
军阀却口口声声说爱国,此时此刻,知识分子何为?一个压迫思想自由与言
论自由的国家应不应该无条件地热爱?自由主义者认为,爱国是有条件的,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值得去爱,要看这个国家对其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的态度。
卡莱尔说:“国家只有在不损害我们的思想观念时才是可爱的。”斯宾塞说
:“国家的要求本身并没有什么,只有当它们包含了其成员的要求时才有意
义。”穆勒也说:“国家的价值,从长远来看,归根结底还在于组成它的全
体人的价值。”中国的思想先驱们也有类似的论述。本书的第九部分集中了
几篇这样的文章。其中,陈独秀的《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是最精彩
的一篇。他在文章中指出:“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
家,不是政府利用人民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
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我想,这是一条线,一旦迈过
去了,自由也就丧失了。几乎所有的纳粹党徒和克格勃分子都说自己是爱国
主义者,他们在爱国的旗号下犯下了滔天罪行。
《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们的“写真集”,它收入
了从康有为到罗隆基几代知识分子关于自由主义的重要论述,有着相当高的
文献价值和思想价值。然而,这本书有一个严重的疏漏,它居然将鲁迅排斥
在这一传统之外。鲁迅在一个不把人当人的国度里,毫不妥协地坚持人格的
完整和心灵的自由,以他的文学实践和生命实践捍卫了自由主义的最高原则
。鲁迅的后半生,作为一个完全的自由职业者,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和
新世界的质疑者,在人格平台上达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对鲁
迅的忽视,使本书的完整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李慎之先生指出,“自由主义是最好的、最具普遍性的价值。”《北大
传统与近代中国》一书的副题是“自由主义的先声”,我想,“先声”之后
,还应该有“后声”,在即将跨入下个世纪的此时此刻,谁来发出这样的“
新声”呢?
(《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刘军宁主编,中
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5月版,29·5元。)
--
--
※ 修改:.fzx 于 Sep 30 19:43:41 修改本文.[FROM: gaea.hit.edu.cn]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gaea.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4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