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转载] 看哪,那个人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Sep 30 19:41:57 1999), 站内信件


看哪,那个人
        【正文】 

        余杰
          鲁迅生平展在鲁迅博物馆开幕了,展出了许多珍贵的照片,有两张给我
        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张是在厦门郊外的乱坟堆中,海风吹乱了先生的
        头发,身后是重重叠叠的坟,“我总记得我活在人间”,这真是人间吗?我
        忽然想起《红楼梦》中所说的“铁门槛”与“土馒头”来,臧克家著名的诗
        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被无数人吟诵,其
        实诗人并不理解鲁迅,真的鲁迅在活着的时候便已自“非人间”死去,世间
        有谁像先生一样乐意在坟头照像?另一张则是鲁迅与一群青年在一起,身穿
        长衫的先生安坐在宽大的藤椅中。双腿交叠,指间夹一根点燃的香烟,对热
        爱文学的年轻人侃侃而谈。四五个西装整洁的青年毕恭毕敬地环绕近旁,他
        们欠坐在椅沿上,如醉如痴地倾听着。我想,倘若上帝让我实现一个心愿,
        我的选择必定是:穿越时空隧道,成为那几名倾听者中的一个。有一次,听
        张中行先生的讲座。张老作为北大中文系的老前辈,讲到30年代鲁迅有一
        次到北大作讲演,“很可惜,那天我不知在忙什么事,没能去听,错过了与
        鲁迅先生的一次见面。”80高龄的张老追忆往事,如丝如缕,清晰可辨。
        一时间,我被什么东西打动了:坐在我面前讲台上的老人,是一曾拥有过跟
        鲁迅见面的机会的老人!原先好端端的时空忽然错乱起来,晃动着的窗玻璃
        让阳光也晃动着,我看到了先生那双横眉下的眸子,那双自两千年历史中看
        出“吃人”两个字的眸子。
          “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经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
        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的灵魂的荒凉和粗糙。但是我并不惧惮这些,也
        不想遮盖这些,而且实在有些爱他们了,因为这是我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的
        瘢痕。”这是鲁迅在1925年12月31日深夜,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
        所写下的一段文字,每次读到这段文字,我都像被石块砸中脚趾一样,感受
        到一种钻心的疼痛。与我同宿舍的一位“逍遥派”经常用嘲笑的口气对埋头
        写作的我说:“你整天写啊写啊的,有什么意思,多少人读呢?”此君家境
        良好,用度阔绰,女友漂亮,工作也已找定。虽与我同为中文系学生,却从
        不拿笔写文章。然而,我无法反驳他,他于我有一种莫名的威慑力。我只能
        经营一个苍白的纸上世界,而他在现实世界上比我优越得多。他就像参孙一
        样,推倒了支撑宫殿的柱子,我对于崩塌无能为力。直到与鲁迅的这段文字
        猝然相遇,先生自己也意识到了文字的“无聊”,如何才能“有聊”呢?先
        生没有说,先生讲了一个“神”的故事,或者说,一个“人”的故事。
          “突然者,碎骨的大痛楚痛透到心髓了,他即沉酣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
        。他的腹部波动了,悲悯和咒诅的痛苦的波。”在《野草·复仇其二》中鲁
        迅重现了《圣经》中基督耶稣被杀的场面。实际上,鲁迅也像耶稣一样,被
        悬在不可战胜的虚空之中,低头以沉默面对津津有味的看客们。鲁迅只会写
        作,而看客从不读书报。对于耶稣来说,“上帝离弃了他,他终于还是一个
        ‘人之子’;然而以色列连‘人之子’都钉杀了。”对于鲁迅来说,他所处
        的时代太残酷了,一切超前性的思想和探究都因这残酷而显得奢侈,他能够
        走出铁屋子,却割舍不下铁屋子里熟睡的人们。
          尽管熟睡的人们把他当作可恶的惊梦者。“是的,你是人!我且去寻野
        兽和恶鬼……”鲁迅本能地拒斥着“人”的命名,把自己比作狼、猫头鹰、
        骆驼,正是在这些动物的身上,他寻找到了一个更真实的自我。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读到孙郁编的《被亵渎的鲁迅》,其中有篇苏雪
        林的文章《吾对鲁迅由钦敬到反对的理由》,她这样写道:“鲁迅一辈子要
        人歌颂他,拥护他,愈是肉麻滥恶的谀词,他愈听得入耳;愈是卑躬屈节的
        丑态,他愈看得入眼,他嘴里提倡青年的‘狂狷精神’,实际上则要青年像
        狗似地对他驯服。”其实,这种被亵渎的命运,鲁迅早已料到,他曾写到躺
        在棺材里的自己对盘旋在身边的青蝇和蚊子的无可奈何。鲁迅始终在身上带
        着短刀。在北京时代,他把短刀藏在被褥下面,学生中传说是自杀用的。可
        是鲁迅自己说,“用于护身”。去世之前,鲁迅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在走
        路的时候,忽然有个坏人从路旁隐蔽处跳出来,被自己回手用短刀给杀了。
        耶稣是不会杀人的,鲁迅却不忌讳杀人————他知道,就在自己的一族人
        当中有敌人,绝不可宽恕的敌人,必须用短刀干掉的敌人。因此,他终身带
        着短刀。
          辉煌的庞培城毁于一座火山。对中国来说,鲁迅不是一个“人”,而是
        一座火山。蕴藏在冰冷的雪地下的灼热的熔岩。一旦触摸,便会被烧伤,甚
        至被熔化。有朝一日,终将汹涌而来,像铁流一样,淹没“死的时代”。
        走向自由之路



--
--
※ 修改:.fzx 于 Sep 30 19:43:46 修改本文.[FROM: gaea.hit.edu.cn]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gaea.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