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unname (unname),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张承志:粗饮茶3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Nov 25 20:21:49 1999), 转信


             3

  成人之后又走进第三块大地,在萧杀荒凉的黄土高原度世。我在数不清的砖房
、厦子房、上夯院、窑洞和卵石屋里,结交农户,攀谈掌故,吃面片,饮粗茶,一
眨眼十数年。

  在河州四乡.人们喝的是春尖茶。产地多是云南,铺子里都是大簸箩散装。摊
铺主人经营茶叶买卖多是几辈子历史,用两张粗草纸,’把一斤春尖包成两个梯形的
方块锭子。再罩上一张红艳的上印经字都哇纸,绳儿转过几转,提上这么两锭茶,
就是最入俗的礼性。”

  春尖茶也大多含些土,沏水前要把茶叶先扑抖一番。渐渐泡开的茶原来都是大
叶,仿佛没有打砖压型的茯茶一般。我心里有时琢磨,春尖茶和蒙疆两地使用的砖
茶,味道不同,源头不一,只一个粗字概括着它们的共性。粗茶对着穷日月。慢慢
地,我几乎要立志饮遍天下的穷人茶,为这一类不上茶经的饮品做个科学研究。

  不过在甘宁青,黄土高原的茶饮多用盖碗子。这种碗用着麻烦,其中诀窍是一
一有一个伺候茶的人,在一旁时时掀开碗盖续水。做客的不必过谦,尽管放下便聊
天扯磨,由着那侍者提着滚开的壶添水。确实那仅仅是添一口水:盖碗子里面。民
俗礼节要求碗口溢满。

  在清真寺里闲谈最方便:一个眉清目秀的小满拉,永远一头津津有味地听,一
头微倾开壶,注上那一口水。若是话题重大,他添水时更加庄重,注水时不易察觉
地嘴角一动,轻轻地自语一声“比斯民俩西”。。

  在农民家炕头上也没有两样,大都是晚辈的家儿子或者侄儿子斟水,,女人不露
面。似我一来再来的客,日久熟识了,女人不再规避,也只是立在门口听。她若倒
茶,要先递给自家男人,再转给客。贫穷封闭僻壤,民风粗而。一旦有缘和那些农
民交了朋友,便觉得揪面片子喷香诱人,春尖粗茶深有三味。老人们立在屋角,过
意不去他说:“山里,寻不上个细茶,怕是喝不惯?”而我却发觉,就像内蒙新疆一
样,所谓xiar、hara和tas;所谓春尖和粗细的种种命名分类,其实都是后来人比
附。在茶叶和茶砖的产地,一定另有名称和茶农、茶工的职业见解。南北千里之隔
,人们径自各按各的方式看待这些茶,其中观念差之千里。若说还有什么相通之处
,也许只在一个粗字。

  粗茶的极致,是西海固的罐罐茶。

  我是在久闻其名之后,才喝到了它的。当然我完全没有料到,这种茶居然与我
发生了那么深刻的关系。我还懂了:其实贫瘠甲天下的排名,未必就一定数得上西
海固。若以罐罐茶为标志划分,就我陋见,甘肃的氓县也许才是第一?

  满掌裂茧的粗黑大手,小心翼翼地撮来一束枯干的细枝。不是树枝,是草丛中
或者能算木本的、一些豆细的蓬蓬干枝。架起的火苗只有一股。这火苗轻轻抵着一
个细筒(约一尺高、寸半粗细、熏烧得焦黑的铁直筒)的底儿,而关节租壮的手指
又捏起一撮柴,须颤抖抖地添在火上。铁筒有个把子,焊在顶沿。煮的水,并不是
满罐,而是一盅。茶是砸碎的末,而且,是蒙古人称做“黑”、哈萨克称为“石头”
的砖茶末子。

  令人拍案惊奇的是,如同一握之草的那几撮细枯枝,居然把罐罐煮开了!我判
定是因为那寸半的底面积:火虽细,攻一点。谅叹间,火熄了,主人殷勤地立起身
,恭敬地给客人斟上。果然只有一盅,罐筒里不剩一滴。

  客人推辞不过,持盏慢饮,茶味苦中微甜,呷着觉得那么金贵。火已经又燃起
,二一罐罐是我的一一一主人解释着。而炕上有三四人围坐,都微笑,欢喜这罐罐
茶给客人添了个新鲜。煮滚的第二罐又不是主人家的,炕上一个老汉半推着接过杯
盏。三一罐罐,四一罐罐,最后的一罐才轮到主人家——又称奇的是:头一罐敬客
的茶还没有饮完。

  于是大家娓娓而谈。水早已注上,火苗还在抵着罐底。很快新一轮的头一罐,
又斟进了客的杯盏里;怪的是,如此久熬,茶依然酽酽的。我十余年横断半个大西
北.住过数不尽的村庄,后来饮这种罐罐茶上瘾忘情,伴着这茶听够了农民的心事
也和农民一起经了不少世事——我没有见过有谁换茶叶或者添茶叶。

  茶是无望岁月里唯一的奢侈。若是有段经文禁茶,人们早把这残存的欲望戒了
,或者说把这一撮茶钱省了。而罐罐茶,它确实奇异,千暾百熬,它不单不褪茶色
而且愈熬愈浓。愈暾愈香!

  在西海固的三百大山里,条条沟里的村庄都睡了。出门小解,夜空元月,深蓝
的天穹繁星布满。四顾漆黑,只有我们一户亮着灯火。爬回炕上,连说睡睡,话题
却又挑出一个要紧故事。人兴奋了,支起半个身子说得绘声绘色。“娃!起给!架火
熬些茶!”于是乖巧的儿子蹦下炕,捅着了炉子。年年我一来,他们就弄些煤炭,支
起炉火。罐罐茶用煤火暾,多少是浪费了些。

  半夜三更,趴在炕上盖着被,手里端着一碗滚烫的罐罐茶。小口喝着,心里不
仅热乎而且觉得神奇。茶不显得多么浓,只是有一丝微涩的甜味留在舌尖。我们有
时压低声音,好像怕隔墙的妇人女子的耳朵听了去。有时禁不住嗓高声大,一抖擞
,掀翻了被子。旋即又自己不好意思,赶紧侧着卧下。人啊人,生在世上行走一道
,如此的情义和亲密,究竟能得着几分呢?想着,仰脖咽下一大口,苦苦的甜味一
直沁穿了肚肠。


  不只是居城,即使乡下和草原,新的饮茶潮流也在萌动。

  也许是因为砖茶产自南方,毕竟不够清真;或者是由于品尝口味的提高,——
近年来又是由操突厥语的奶茶民族领先,开始了使用红茶煮奶茶的革命。蒙古人同
步地应合了改革,内蒙出现了工业生产的奶茶粉。

  我用一个保守分子的眼光,分别对上述新事物怀疑过。但是,红茶熬出的奶茶
,澄不出一点泥渣:伊利牌的速溶奶茶粉与乌珠穆沁女人们烧出来的茶相比,不只
惟妙惟肖.甚至凝着同样的一薄层奶皮。

  不管民众怎样依旧痛苦,不管他们就在今年也可能颗粒不收,从山里到川里,
从青海到甘肃,黑白电视,简易沙发,已经慢腾腾地出现在农民的庄户里。“细茶”
一词,正在愈来愈多地挂上他们嘴头,就像·‘haohua”(豪华)成了一个蒙语借词
一样。

  ——历史真的就要合上最后的一页,俏然而生硬。

  一个银闪闪的考究托盘递了过来,上面满刻着波斯的细密画图案。盘中有一只
杯,半盏棕黄色的、喷香细腻的奶茶,在静静地望着我。红茶煮透后的苦涩,被雪
白的牛奶中和了,轻轻缀了一口,这新世纪的奶茶口感很正,香而细,没有杂味。

  我沉吟着,端着茶杯心中怅然。那么多的情景奔来眼底。冬不拉伴奏的和平,
嫂子铜勺下的瀑布,黄土大山里的垦夜,都一一浮现出来。那时我不是在做“诗人
的流浪”,那时我和他们一起流汗劳累。那时我是一个孩子,不引人注意;在辽阔的
秘境自由出入。如今饮着纯正红茶和全脂牛奶煮成的香茶,却觉得关山次第远去,
人在别离。

  我随着时间的大潮,既然连他们都放弃了黑黄砖茶,也就改用了红茶鲜奶过冬
。暑季则喝完全是凉性的绿茶,甚至是日本茶消夏。只是,一端起茶我就感到若有
所动。我虽然不多说出来,但总爱在一斟一饮之间回味。

                                        1998.4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gaea.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7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