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rk (大漠孤烟),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抉择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12月02日15:14:5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共产党人必答卷
----------------------------------------------------------------------------
----
——再版序言
孙武臣
一
现在读张平的《抉择》(原载《啄木鸟》1997年第2、3、4期)如同过去读他的《天
网》、《孤儿泪》一样,那感觉似乎只有“振聋发聩”一词来形容才是准确的。从始至
终,我们的心潮都被作品的思想冲击力激荡着,震撼着。
读张平,这感觉大约是不会错的。我猛然想起老作家孙犁《论风格》一文中的一席
话:“风格的土壤是生活,作家的前进的思想是它吸取的雨露。如果作家的生活和思想
都是充实的、战斗的、积极为人生的,那他的作品就像是生长在深山大泽的树木一样,
风格必然是奇伟的。否则,即使作家精心修饰,他的作品也不过是像在暖室里陈设的盆
景一样。在暴风雨里长大的才能是海燕,在房檐上长大的只是家雀。它们的声音是完全
不同的。”这段话写得好,因此,不会忘。我的体会:第一,多年来这么讲“风格”的
不多了。强调作家个人教养熏陶、性格特征、艺术师承、爱好趣味,掌握艺术语言和艺
术技巧习惯等都是必要的,但脱离开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感情、生活
经验。取材范围等一些重要方面去谈“风格”,我以为总有些失重,因为风格的要领在
于作家的人格和心灵,而人格的流露和心灵的投影是技巧或手法断然造作不出来的,所
以,风格的核心实质,第一位的还是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分不开的,也就是孙犁谈到的庄
稼离不开“土壤”、“雨露”。第二,我们固然要反对“题材决定论”,但不能因此而
走向另一个极端——“题材无差别论”。题材当然来自生活,而且可以说“处处有生活
”,然而,生活与生活却大不同,有的辉煌壮丽,有的靡琐灰色,有的深邃,有的表层
。这就是孙犁谈到的“深山大泽的树木”与“暖室陈设的盆景”之区别;就是“海燕”
与“家雀”之区别。这里我们无意贬低“盆景”与“家雀”,因为文艺要多样化才能构
成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全局意义上的繁荣。所以,“盆景”的精美与“家雀”的灵动
也是人们审美需要的,我们不仅要它们存在,而且还要扶植他们,但他们毕竟不能取代
“深山大泽的树木”和“大海上翱翔的海燕”,因为后者更能反映我们伟大的时代精神
,更能代表我们奋发的民族形象,更能揭示我们巨变社会的本质真实。总之,更能表现
我们国家腾飞的主旋律。成功地反映重大事件的作品,其教育与认识意义,甚或是审美
功能比成功地描写轻小事物的作品,要大得多也深刻得多,这是不容置疑的,因为它不
随人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因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总是由旧世界的变革和新世界的创造这
一伟大过程而实现的。这一过程中,现实世界永远是在新事物的生长和旧事物的灭亡的
交替消长中发展的,也只有在这发展过程中才能见出何者有前途,何者无出路,何者向
光明,何者面黑暗,何者趋于发扬,何者转于衰亡。那么,我们的作家就应该由此去区
别和权衡题材的轻重,并且选择这变革与创造的过程中占重要地位的事物为文学的题材
。同样,我这里也无意宣扬“唯重大题材论”,因为作家的生活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经
历以及教养熏陶、审美取向的不同,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选择并驾驭得了重大题材。然
而,文学反映现实终究不是被动的,当文学创作愈发走向“私人化”和“纤小”与“孱
弱”,愈发缺乏社会内蕴的“宏大”、“深邃”与“阳刚”的今天,我们倡导并呼唤“
主旋律”的突出与雄壮,怕并非多余。其实,我国古代文论中早已有过“千古相传”与
“当日即朽”之说。如果我们不能给后代留存下反映我们当今伟大变革时代的千古留传
的作品,岂不辱没了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岂不愧对了这段辉煌历史的创造者
?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张平是极富个性的作家,他总是真正地深入到改革生活的最深
处去,深入到生活的本质中去,从中获得激情和灵感,获得素材和养料,在他的主体意
识中,他是以“大我”作为支点。因此,他总是将选取最富有社会意义的题材、最尖锐
最本质的现实社会重大矛盾冲突作为创作个性一个重要特征和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是《
天网》、《孤儿泪》,还是这部《抉择》,都是当今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都是事关祖
国命运与前途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他从不留连于个人生活小圈子,因此,他也从
不会感到题材的匾乏。他的选材标准,总是以文学的社会价值来决定的,总是以这一题
材能否表现与揭示社会本质真实来决定的,总是以这一题材能否唤起人们的同感来决定
的。比如,《抉择》选取了现实生活的腐败与反腐败激烈斗争的题材,重大,尖锐;选
取了现实生活中大中型企业艰难的题材,重大,尖锐。不仅如此,它最终还将前后二者
联接,前者是造成后者的缘由作为全书的题材,就更加重大,尖锐!张平的作品每每由
于重大,尖锐而免不了引起争议,然而,同时,它真实,准确,以独具的振聋发聩的思
想冲击力,又每每总能引起社会强烈的共鸣,为广大读者由衷地认同与关爱。在我所能
读过的张平的作品中,我以为,他从不以一种偶然现象当作他写作的题材,他深知那些
偶然现象在社会发展的轨道上,只是无足轻重的附生物,并不包含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
义。
这就是张平对于题材选择的尺度,而这种选择完全出于他的作为一个作家的神圣责
任感与社会意义的文学价值观。
当然,问题仅论及到此,仍然是片面的,因为再重大的题材,如果不能创造出它的
生命来,也会变得一文不值。一方面,文学是社会生活的经过创造过程的反映;另一方
面,社会要受以文学的创造性的影响而被塑造,也就是说,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而文
学向社会提供规范。把素材转化为规范是作家的创造性活动。其中包括有:题材的一切
内容上的意义。如果没有成为作家本人的主观要求的东西,如果没有经过作家本人的情
感的浸泡与血肉的培养,那就决不能结成艺术创造的果实。比如《抉择》中所反映的腐
败与反腐败的尖锐斗争和腐败所造成的大型企业濒临破产的两大现实问题,不仅走进了
张平的感受世界,而且经过他的思考和理解,使历史真理与人民意愿变成作家他自己的
血肉要求,于是作品里所反映的现实问题才能爆发出巨大的思想冲击力,才能散发出艺
术的热力与光芒。张平做到了鲁迅所要求的那样: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这也就是说,
作品的成功,从题材角度说,关键在于作者如何处理题材,即首先是正确地深刻地研究
题材、认识题材。而张平之所以在这方面能够做到正确与深刻,是因为他在处理题材时
笃信一个检验是非的标准:“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
利益工作的。”这就是老百姓心中的那杆秤。
张平对《抉择》题材开掘的深度,构成作品的思想内蕴的基础,也构成了作品的形
象创造的基础。这是我们下面着重论及的。
二
《抉择》的成功,关键在于人物塑造的成功,特别是中心人物——市长李高成性格
的塑造成功。因为文学再现生活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只有成功地描写了人物的性格与命
运,才能广阔地展示生活的图画,才能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小说中的人物
总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物和作家主观想象的结合;即使是按真人真事描绘的人物,‘
而不是综合拼凑而塑造的人物,我以为最要紧的是对人物真正的熟悉,要熟悉到像自己
最亲密的朋友,甚至简直就是作家自己一样。否则,张平怎么能对李高成具有那样特殊
的敏感——他能窥见到李高成这个人物的灵魂深处,他的理想、信念,他的内心、情绪
、苦乐、欲望,他的梦!总之,只有忠实于自己灵魂的作家,才能赋予他笔下人物以灵
魂。李高成这一全书的中心人物所具有的高度典型意义,正是作家张平深刻的思想功力
的体现。
共产党人的官做得如何,事关党的执政水平——共产党的形象,无产阶级的形象。
李高成是个共产党的清官,他面对自己几十年的干部生涯,从来都问心无愧。作者只是
顺便交代了一下李高成的阅历和他的政绩。作为长篇,或许还缺乏更有艺术表现力和感
染力的细节与情节,但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工作永远争一流,心中总有老百姓,为
老百姓干实事,拒腐蚀永不沾的共产党人形象,还是十分感人的,并且具有很高的典型
性。
李高成从基层走来。他是新中国第一批纺织学校毕业的中专生,分配到大型纺织企
业,干了近10年的技术员,又任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总工程师和副厂长等职8年,接
着又到大型厂中阳纺织厂任厂党委书记兼生产厂长职务,成为当时省里最年轻的正厅级
干部,他在厂时,中纺曾经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干部团结、队伍整齐、患难与共、心
心相印。李高成带头廉洁自律,在全省大中型企业中率先制定了领导成员上下班不坐车
的规定。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40里路,上下班风雨无误。中午同工人一块吃食堂,晚上
下班回到家总要超过10点。厂里的工人,包括其它工厂的工人们,对此无不受感动。后
来他当了副市长、市长,在这将近10年的时间里,李高成为这个省会城市几乎付出了自
己的一切。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从来都没有退缩过,更没有被吓倒过。在分管
工业的那几年里,他大刀阔斧,旗帜鲜明地引进外资,深化改革,使20多个犹豫不决、
裹足不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轻装上阵、大胆开拓,从而在社会上引起了剧烈的震撼和强
烈反响。在李高成手里有过许多令人难忘的大举措、大建设:市内二环和三环路的兴建
;市中心大街的拓宽;六座市内立交桥的动工;50公里过境高速公路的建设——他的组
织才华与指挥魄力以及他无私无畏、坦荡胸怀是有口皆碑的,他在老百姓中间享有很高
的威望。因此,当他病倒时,才能有几千人聚集在医院的大门口守望。我们的人民从来
不会忘记为他们做过好事的人!
这一切穿插在书中的交代与叙写,对李高成这一中心人物来说,并非他的故事重心
,然而却是他出现在反腐败斗争的背景,是他在这场斗争中做出最后抉择的出发点,也
是他性格发展的依据。因此,虽非重心,但对塑造李高成这一形象的完整性来说,却又
是断然不可少的,因为没有这一切铺垫,李高成的最后抉择以及反腐败斗争的胜利都缺
乏了说服力。
李高成在反腐败这一场从未经历过的重大斗争中,他要战胜的是他自己的妻子吴爱
珍、妻子的后台,也就是提拔自己为市长的省委常务副书记的严阵和中纺的领导班子的
集体腐败。与此同时,他还要在自己心灵中爆发一场革命,最终也是最关键的是他做出
抉择,战胜自我。虽然,在李高成的身上,寄托著作家的感情与观念,愿望和理想,然
而,作家在塑造这一人物时,并没有从理念出发,而是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按生活逻
辑本质真实地揭示了李高成思想性格中的矛盾。作品真实地描写了李高成对妻子对孩子
对家庭的温馨的情感;描写了他对严阵的言听计从,他总以为是严阵提拔了他,他不能
恩将仇报;描写了他对杨成的揣测与戒备;描写了他对如果失去自己的威信、地位、自
尊后的空虚感;描写了他对自己去留问题的思虑,甚至也描写了他官愈当愈大,每天耗
费在形式主义的各种会务的时间也愈长,从而距离人民也愈远,其结果是自己的敏锐性
与警惕性薄弱了,以致当他终于明白了严阵原来是要将中纺作为榨取对象,才将他提升
到市里这个阴谋的时候,当他终于明白了妻子等人借他之名,干了那么多贪脏枉法的勾
当的时候,他惊骇了!特别是妻子收下30万元红利钱,是他们预谋好的,让他李高成停
止调查中纺行动的交易钱。围绕着这笔巨款,作者重点描写了李高成的内心矛盾冲突,
他的灵魂经受住了十天的煎熬。
作者在大量的独白中,主要通过对比手法完成了李高成经受的这一场灵魂革命。社
会上,一方面是极度的奢靡享受,极度的暴利盘剥,在“青苹果娱乐城”半个夜晚就可
以消费两万元,李高成的计算:“在农村可以买到十亩地整整二年的收入,差不多可以
娶一房媳妇,可以买到十头牛,可以让一百个失学儿童再重新走进课堂,在中纺可以让
二百个工人领到一个月的生活费!”他选拔的干部——中纺领导都住在超豪华的小楼,
过着“美舒雅”的生活。这一幅幅图景使李高成惊骇、愤怒;而另一方面,是发不了工
资的工人,有那么多在中纺干了一辈子的老工人、老干部,他们至今连彩电冰箱都买不
起,至今仍然住在50年代的小平房里,还有好多工人病了连药都买不起,他们的孩子连
学也上不起。他们的日子实在难熬啊!这一幅幅图景使李高成感到无比惭愧!他一晚上
一晚上地睡不着觉,他的心就像刀绞一样的痛苦。作为市长,即便是没贪过国家一分一
厘,他也觉得自己有罪,早就应当辞职!一方面是腐败的集体,像蛀虫一样贪得无厌地
要把祖国母体蛀空,为了不败露可以耍尽一切阴谋诡计,这使李高成摒弃了一切幻想,
而另一方面,几乎一无所有的老工人们却能在艰难中义无反顾的维护中纺,维护他们过
去的好厂长现在的好市长,也就是在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正义!这使李高成获得了力量
,坚定了自己做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好干部,做一个清白、真诚的大写的人的信念。
书中通过许多这样鲜明有力的对比,最后终于完成了李高成的抉择的过程。抉择什
么?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写的:“为了老百姓,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也不放弃自己的立
场与信仰。这一抉择可能要牺牲自己,这同战争年代的堵枪眼并没有两样。”我以为这
正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在现在和未来的反腐败斗争中必须回答的考卷,即共产党人的立场
与信仰的抉择!
人——社会关系的总和。李高成形象的塑造不是孤立完成的,而是通过在包括经济
做为社会生活杠杆作用下的干部与群众等方方面面的生存状态中,他与吴爱珍、严阵,
与郭中姚等集体腐败分子的关系;与杨成、万永年等省市领导,与夏玉莲、范秀枝、王
英烈等普通工人的关系,完成塑造的。透过这“关系”恰恰使我们看到一幅当代社会生
活的世态图,看到一张当代社会心理的造影,并引发我们和作者一起进行深层面的思考
。作者的思考是深刻与透彻的。比如,当前党内出现腐败的特点。作者写道:“金钱加
上权力,金钱便可以几倍几十倍地翻番;几倍几十倍地膨胀,而且完全不必担什么风险
,即使有了风险也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顶多也是个不了了
之。”作者解剖党内腐败分子为自己留条后路的灵魂,写道:“假如有朝一日出了大的
变故,甚至于就像前苏联和东欧那样,当政的领导干部的权力、地位、名誉、身份一下
子全都没了!一切的一切就都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但如果在那时你身后还藏着一
大把钱,还有着一个雄健的实体,还有着一批不断地给你带来滚滚财源的工厂和企业,
那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需要权的时候我有权,需要钱的时候我有钱!这才叫真正
的不倒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才是正儿八经的高瞻远瞩!”这就是严阵、吴爱珍
和中纺的领导之流,掌握与垄断中纺,并将国家每年给予中纺的大笔贷款做了他们及其
子女开办各种私人项目的资本,他们大发横财,中饱私囊,横贪暴敛而不顾工厂倒闭,
不顾千万工人的死活,作者将他们的罪恶目的为我们作了入骨三分的剖析。正是通过作
者犀利的解剖,我们会进一步深入地领会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道理,这就
是说,腐败可以使我们事业取得的一切成就毁于一旦,可以改换我们国家的旗帜,改变
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可以改写我们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
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强调说:“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
斗争。”“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的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要把
反腐败斗争同纯洁党的组织结合起来,在党内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这是人
民的意志,人民的呼声。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因为腐败分子就在我
们身边,他们本身都是领导,他们甚至占据着反腐败的位置,打着改革的旗号,以党的
身份说话,以此来掩盖他们的丑行与罪恶。书中描写前途看好的严阵这位省委常务副书
记是如何高唱着“稳定高于一切”的改革调子去阻挠对中纺的调查的情节,给我们上了
一堂十分生动形象的课。江泽民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
腐败,警钟长鸣。既要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又要一个一个地打好阶段性战役。”“各
级党委务必做到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工作锲而不舍。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
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江泽民
总书记指明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本途径和根本保
证。
此外,还要特别提出的是,李高成这位共产党人的形象毕竟代表着我们党的大多数
,没有千千万万个李高成,我们的党如何能承担得起使祖国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重
任呢?如何能领导全国亿万人民创造出经济腾飞的世界奇迹呢?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
,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李高成,我们的党在历史上总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克眼了各种挫折
与困难,纠正了各种错误与偏失,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使我们党走向成
熟走向正确走向伟大。同样,今天我们也充满信心,清除腐败这个毒瘤,保证党的肌体
的健康活力。江泽民总书记说的好:“我们党是任何敌人都压不倒、摧不垮的。保垒最
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应当说,这是个已被历史证实过与正被现实
证实着的道理。然而,由于多年来的思想混乱,我们常有倒洗澡水连同小宝宝一起倒掉
的偏激错误的思想方法。比如,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否定虚假英雄,连同真英雄一起否
定掉,似乎这个时代根本就不产生不存在英雄;我们否定虚假崇高,连同真崇高一起否
定掉,似乎这个时代根本就不产生存在崇高。同理,在这种片面认识论者的眼中,似乎
我们党只产生严阵,而不产生李高成。这种走向极端的片面性使其根本无法获得事物的
本质的真实。《抉择》告诉人们,我们党内滋生了严阵、吴爱珍一些败类,但我们更多
地培养了杨成、李高成这样真正的共产党员,没有这支队伍,我们的党不可能战胜一切
敌人,包括来自党内的腐败蜕化分子。只有看到这两个方面,才可能接近事物的本质,
才是辩证力量之所在,也是当今塑造李高成形象典型内涵中重大的现实意义之所在!对
此,我们要感谢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三
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果作者在文体意识上不能把握住一些起码的审美要素
,是不可能抓住读者的。四十余万字的《抉择》却能让人一口气读下去,正是得力于张
平的编织故事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作者很会设置“纠葛”。这本书能让读者有兴趣急切地读完它,是因为它里
面布下许多“纠葛”。是这些“纠葛”组成通篇的网状的生活长卷。每一个“纠葛”都
是一件事与另一件事,一堆事与另一堆事的矛盾,都是一个人或一群人与另一个人或一
群人的矛盾。这些矛盾分布得越多越广,解决得越久越难,在读者的心灵上激起一怎样
解决”矛盾的情绪也就越强烈。当然,蕴含于矛盾之中的内涵应该有意义。这样,当作
者每解决一个纠葛,才能令读者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某些感悟。如果这种感悟是多层面
的,那么,读者自然就会感到长篇小说独特的审美情趣,而这是区别于中、短篇的。《
抉择》网结了许多矛盾,构成了书中全部生活的流程。开始,工人要“闹事”,控告厂
领导腐败,谁是谁非;李高成开始觉得工人有理,但觉得干部也情有可原,听谁的;李
高成的妻子为什么要阻止他开始调查中纺,而他的领导严阵为什么也干预他;杨成的提
醒究竟是何用意;“特高特”突然甩来30万元,与他即将开始的中纺调查有何联系;甚
至省委的态度究竟如何都构成了全书的“纠葛”。这些“纠葛”的解决,都是读者渴望
得到答案的,这部长篇小说的审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此获得的,并且通过作家对
这些矛盾的深刻认识与理解、有力的把握与处理,读者正是随着这一个个矛盾的解决,
从中获得对以上我们分析过的作品社会内涵与人生内涵的参悟。
(二)依靠情节的力量。过去我们对情节的理解较多地强调了是人物性格的历史,
而常常忽略了它本身就有推动故事发展的需要。张平显然深知其理。他正是通过情节的
曲折性,帮助了刻划主要人物李高成性格的复杂性,揭示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的。《抉
择》的情节发展可谓一波三折。而对工人“闹事”,李高成要调查,妻子警告,严阵把
电话打到党委常委会上,也是警告。李高成终于下决心派出调查组,妻子却为他收下30
万元的红利,他仍执意要调查,就又有严阵的电话警告,和他妻子收下30万元红利时做
了手脚的录音带,造成他接受贿赂的假象,又有结果没有问题的假调查报告,而且处理
中纺的权力仍掌握在严阵手里,待到李高成仍没有退缩之意时,中纺突然宣布要“破产
”,直至省委终于采取断然措施一举收审了腐败分子,全书的情节波澜方才靠“突转”
的手法最后完成(这里要指出的是,作者在高潮后又跌宕一笔,成了人民保卫李高成之
举,用来检验省委的反腐败是真是假,似乎有些画蛇添足之感)。在阅读全书的过程中
,我们感到情节是波连波,浪赶浪,然而却是看前波不知后波,知晓了前浪却不知晓后
浪,这种神秘感就使故事本身富有了生动性和丰富性,使得读者的心绪富有波澜。《抉
择》如果没有这些情节骨架的支撑,所有的生活场面以及所有世态与心态的描写也就失
去了依附,难以构成现在比较完整的宏篇。
(三)悬念的运用。“悬念”是建立在对文学接受者的心理特征把握上的,也是叙
事文学的一种艺术经验。张平在《抉择》中运用了“悬念”的技巧,只不过这种运用不
像古代小说那样,可以脱离开规定情景和人物行动而纯属“卖关子”的形式主义作法,
而是将它融汇于人物命运和事态发展中。比如,中纺领导班子是李高成精心安排的,怎
么会这样快就集体腐败了呢?他们怎么会如此大胆?上面还有什么人是他们的后台?李
高成调查中纺的工作步骤,为什么严阵了如指掌,总在他行动之前就已经有了制约他的
措施?他的妻子吴爱珍在其中充当什么角色?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在情节发展中,也就是
在李高成的际遇命运与性格发展出现的悬念中。这些悬念是作者在叙述中运用的戏剧法
的悬念技巧,这些技巧在读者心理制造了疑团、期待的阅读效果,也是作者编织故事能
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我们进行了以上三个方面论述之后,我以为还不要忘记了张平逐渐形成自己风格
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作者主观的介入。如果从审美风范上说,小说分倚重客观与倚重主
观两大类的话,那么,张平属于后者。他的小说中,作者主观介入的程度是少见的。主
要表现在他的主人公从始至终的内心独白,这种内心独白,一是在理性观照下进行的,
它直抒作者胸臆,扩大了思维空间,突出了作品的题旨;二是许多段落的内心独白,简
直就是主人公的灵魂拷问,不仅增强了主题的深度,增强了对生活的穿透力,而且也增
强了这一形象对读者心灵的艺术震撼力。但也要指出的是作者在发挥这一长处时,亦有
“过度”之处,这就带来较多的内容重复,显出冗赘之弊。这些都会破坏艺术的表现力
。我以为,这值得作者再细细运思一番。
一曲反腐败斗争的嘹亮战歌
——代序
严昭柱
继《天网》、《孤儿泪》之后,张平又推出了他的新作、长篇小说《抉择》,生动
地描写了国有大型企业中阳纺织集团公司一场惊心动魄的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读完《
抉择》,我认为,它不但是近两年来直面社会矛盾、反映时代生活的现实主义文学新潮
中的一部佳作,而且它在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方面的努力和实绩,可能会
把反腐败斗争题材的文学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表现反腐败斗争,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难点。说到底,难就难在作家如何正确地认识
和把握腐败与反腐败斗争的根源、本质和前景。在创作实践中,这个难点常常对作家敢
不敢揭示现实矛盾、展现激烈而复杂的反腐败斗争,通过艺术表现能不能鼓舞群众和干
部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和勇气,构成一种认真的考验和挑战。事实上,这类题材的作品有
一些是敢于揭示现实矛盾的,但其整体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因为它们往往揭露腐败现
象较为充分,而描写反腐败的斗争方面却相当薄弱,有的作品主人公还不得不无奈而痛
苦地与腐败现象暂时妥协。诚然,揭露也就是一种鞭挞,痛苦无奈地暂时妥协也是一种
撕心裂肺的控诉和抗议。这比起那些对于腐败现象不愤恨、不控诉、不触及,却沉溺于
自恋等所谓“私人化写作”,甚至欣赏和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作
品来,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对于腐败止于揭露、止于抗议,又是不够的。我们的
作家应该更加热情地去反映和汇歌我们时代的反腐败斗争,才能为主人公提供更深远的
背景、更广阔的舞台、更激烈的冲突,一句话,提供我们时代反腐败斗争的典型环境,
才能真实地再现代表时代发展趋势、前进方向的典型人物,鼓舞干部、群众把反腐败斗
争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和夺取更大胜利。
张平的《抉择》,不但对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而充分的揭露,而且对反腐败斗争给
予了热情而充分的展现,在对环境的典型化方面作了认真的努力,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这在反腐败斗争题材的文学创作中是一个突破。
《抉择》直面现实矛盾,对腐败现象的揭露是尖锐的,同时又是深刻的。它所描写
的中纺集团公司的腐败现象,可以说触目惊心。它不是个别领导干部的腐败,而是公司
整个领导班子都烂掉了;它不仅是这个班子的相互勾结、狼狈为奸,而且有省委常务副
书记严阵充当后台;他们把一个两万职工的国有大型企业搞到濒临破产,而他们光间接
送给严阵的贿赂款就达几百万元,后来在严阵的内弟钞万山家里就搜出人民币130多万元
、港币20多万元、美元近10万、8千克金条、数百万元存款、大量首饰珠宝和11套房产证
!或许我们会遇到这样的疑问:作者把一个国有大型企业的领导班子写得如此腐败,那
么,应该怎样看待它的典型性?难道它可以代表所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现状吗?如果
可以代表,这难道不是一种严重的歪曲吗?这种疑问,其实包含着对于典型的一种流行
的误解。简明地说,典型是个别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典型、包括典型人物和
典型环境,都既有个别性,又有普遍性。中纺集团公司领导班子“集体腐败”就既是“
这一个”,而又有普遍性。不过,这种普遍性,不应该误解为仅仅是量的规定性,而应
该理解为主要是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不应该要求作者笔下的中纺班子成为现有的所
有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班子廉洁或腐败的平均数。这种要求之所以不适当,因为它必然
会否定文学形象应有的个别性,也就必然会导致文学创作走上公式化概念化的死胡同。
而且,这种要求也不合乎人们文学欣赏的实际经验。实际上,通过中纺班子的文学形象
,人们并不是获得所有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班子廉政状况的统计值,而是引发和深化了
对于腐败的根源、实质和危害的认识和思考,是激发和强化了对于腐败的憎恨和反腐败
的决心及勇气,这些,恰恰是这一文学形象的质的普遍性。因此,中纺领导集体严重腐
败这一文学形象的典型性,主要应该从它所概括的腐败现象及其危害、根源、本质来认
识。
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可以说,中纺班子集体腐败这一文学形象概括了相当丰富的现
实内容。譬如说,它概括了一些腐败分子“发国难财”的丑恶罪行:国家年年向中纺贷
款,但是,“贷得越多,亏得就越多!为什么?这些亏损究竟是怎么亏出来的?不合情
理,也不合规律,太让人深思了”。而事实是,例如1994年国家贷给中纺公司8千万元,
公司领导却从中拿出2千万元办了一个“新潮”有限公司,包括40多个实体,这些实体的
经理和负责人,几乎全是他们的子女和亲信。结果中纺公司是停工停产了,而那些派生
出来的小厂小企业小公司,一个个红火得不得了——“许许多多的腐败分子,正是在亏
损企业的招牌下,大捞特捞,大发国难财。”又譬如,它概括了许多腐败分子赖以生存
、作恶的卑劣手段和社会时弊。他们的手段就是收买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不收礼,他们
就收买他的亲属。中纺总经理、腐败分子郭中姚就曾有恃无恐地对市长李高成说:“你
知道么?这个公司要养活多少领导干部!其实都是我养着他们呀!想查中纺的问题,查
得动吗!这些年,你不收礼,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事情,可在你妻子身上,你知道我们
花费了多少?”郭中姚等中纺班子的腐败分子,正是通过收买,利用了李市长妻子吴爱
珍,特别是依靠了省委常务副书记严阵的保护,才得以生存、作恶和逃避惩罚的。而团
团伙伙、圈子山头的时弊,也成为腐败分子的有力依靠。当李高成市长决心解决中纺公
司的腐败问题时,严阵、吴爱珍、郭中姚都以圈子作武器,警告他“人要恩怨分明”、
一如果你连个圈子也没有,又有谁来保护你?”而李市长派去调查中纺腐败问题的工作
组,也因为圈子意识,因为判断李高成与严阵、郭中姚是一个圈子的人,而作出了一个
颠倒是非、掩饰罪恶、保护腐败的“报告”。这又是多么令人警醒的事实!再譬如它对
一些手握权势的腐败分子主观动机的揭示,也具有相当的概括性。李高成曾经质问腐败
分子:“我真不明白,你们要这么多钱究竟要干什么!”他的妻子吴爱珍和老部下郭中
姚都明白地回答:“得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吴爱珍说的“后路”,还是说李高成从市
长退下来以后不能光凭工资,所以得趁有权时捞钱;郭中姚则是要为国家变色留“后路
”,拼命捞钱,将来“要还是社会主义我就照当我的官,要成了资本主义我就去当资本
家”,这显然至少已经是政治变节。那个身居高位的腐败分子严阵,也已经化名办妥了
两个国家的护照!这些艺术概括既有真实性,又有深刻性,对于人们深化对腐败的认识
是很有意义的。
《抉择》对于反腐败的斗争方面更是给予了热情而充分的表现。反腐败斗争靠什么
?作者以鲜明的艺术形象作了正确的回答:靠我们的人民群众,靠我们的党。作品为我
们描写了中纺的工人群众在腐败分子篡夺公司权力以后悲惨的处境。老厂长原明亮那家
徒四壁的境况、老劳模范秀枝那双布满云翳的浑浊的眼里滴下的辛酸泪水、优秀青年技
工胡辉中在厕所边摆补鞋摊的木然神情、老工人夏玉莲拖着病弱的身体在“分厂”条件
极其恶劣的车间中喘着气费力干活的身影,都给我们留下强烈的印象,都使我们不由得
心酸流泪。作品更为我们描写了中纺职工坚决而有力的反腐败斗争,这种斗争贯穿始终
,成为推动《抉择》整个故事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坚定地相信党和政府一定会支持他
们的反腐败斗争,他们执着地向市委、省委直至党中央反映情况。他们在斗争中表现出
来的坚决性,团结、智慧和力量,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崇高而英勇的精神风采。他们对
腐败分子是那样的嫉恶如仇,而对党的好干部又是那样的信赖、关心、体贴。当李高成
病倒时,数千名工人群众守候在医院门口,表达着他们对党的好干部的关心和支持。在
零下20多度的气温下、寒风中,他们的身影、行动和语言,给予李高成何等温暖而巨大
的精神力量。当这场斗争处于决战的时刻,工人群众听到李市长被抄家的消息,群情激
奋,准备集合去省委反映情况;这时,身患癌症的老工人夏玉莲毅然登上高楼,以跳楼
相威胁,阻止工人集体去省委,以保护李高成,同时要求与省委万书记对话,请求省委
保护党的好干部。这是血性多么刚强的群众,是对党多么热爱的群众!有这样的群众支
持,反腐败斗争的前景怎么会不光明呢?
就是这样,《抉择》以腐败分子为一方,以我们的党和群众为一方,展开了一场震
动全市、牵动省委以至惊动中央的严重的政治斗争,斗争之尖锐与激烈达到了双方无法
调和、无路可退而只能背水一战、舍命相搏的程度。这就是《抉择》为小说主人公提供
的活动背景、斗争舞台、总体情势和矛盾冲突,它们既是“这一个”,又有我们时代腐
败与反腐败斗争的普遍性,因而达到了典型环境的高度,为小说塑造具有时代特色与丰
采的典型人物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学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的思想艺术独创性的显著标志,是它塑造出时代新的典
型人物形象,从而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内容与新的特点,为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形
象和新的光彩。《抉择》在思想上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我以为就在于它成功地塑造
了党的好干部、市长李高成的崇高形象。
李高成原是中纺的老厂长。在他领导下,中纺进入了它辉煌的发展时期,并影响、
带动了全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他因此被提拔为市长,在解决
干部多占住房问题和抓城市公路交通建设等工作上成效显著、声名大振。他与新上任的
市委书记杨诚虽无深交,但工作关系和谐。他清正廉洁、从不收礼,埋头实干、工作有
方,心怀坦荡、品质高尚,是人们公认的“党的好干部”。然而在这场反腐败斗争中,
他却经历了空前严峻的考验,经历了感情的剧烈痛苦和灵魂深处的肉搏,他的长处和弱
点都经过斗争烈火的锻炼,而终于更加成熟,更加纯粹,并焕发出革命英雄主义的灿烂
光华。
李高成是小说的主人公,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旋涡中心。小说的前半部分,是围绕
他对中纺领导班子的认识来展开的。他当时的心情心绪,正如吴秘书说的那样,是“工
人们说的让你心疼,干部们说的又让你心软”。他当时真的难以相信,他自己亲自定下
来的中纺这个领导班子会整个儿地全烂掉了。直到他不但看了中纺职工给他的材料,亲
身了解了中纺职工艰难的处境,而且亲自到“青苹果娱乐城”摸到实情,到腐败分子控
制的那个“分厂”被打手摔倒并被侮辱性地拖到那伙腐败分子跟前,他才完全看清了事
实真相,决心要彻底解决中纺领导班子的腐败问题。在这里,我们不但看到了他尊重事
实、谨慎周密的工作作风,而且看到了他坚定的党性原则:无论是谁搞腐败,哪怕是他
的老部下、是他美丽温柔的妻子,他也要与之决裂、与之斗争。
而这场斗争一旦展开,他却陷入极其艰难的处境。不但妻子与他分道扬镳,而且那
伙腐败分子利用他妻子接受30万元贿赂款的事,对录音带加以编篡处理,对他进行阴谋
暗算。而到处宣扬是他提拔李高成当上市长的省委常务副书记严阵,一面策划暗算李高
成的阴谋,一面用只要回到“圈子”里来就保护你,以诱使李高成就范。李高成顶住重
重压力,蔑视“圈子”理论,坚决查处腐败。严阵又利用手中职权,批示同意中纺“破
产”,下令中止公安、工商等部门的查处行动,试图瓦解这场反腐败斗争,同时反倒对
李高成就30万元事立案审查。事态的发展到了逼迫李高成做出抉择的严重关头:要么站
在人民群众一边,坚决进行反腐败斗争,但可能会牺牲自己;要么站在人民群众的对立
面,与腐败分子同流合污,却可以万事大吉、安享晚年。李高成选择了前者,他向省委
主要负责同志坚决地表态说:“我宁可毁了我自己,也绝不会让那些腐败分子毁了我们
的党,毁了我们的改革,毁了我们的前程!”真是掷地作金石声,浩然正气可贯长虹。
正是在这一系列严峻的斗争和考验面前,李高成站起了他崇高的英雄形象。在党和人民
群众的支持下,他终于赢得了胜利。
作为省会市的市长,李高成还是一个相当深刻的思想家。在小说前半部分,他面对
工人的控诉、中纺领导班子的辩解,思来想去,反复掂量,既对自己充满自责,又对社
会种种不良风气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检讨。在后半部分,面对种种压力和危机,他更对党
和国家的命运前途、对反腐败斗争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甚至找到腐败分
子郭中姚,问他究竟为什么要搞腐败,问他难道就不怕共产党会找他算总帐,对于腐败
的主观动机进行了认真的了解和反思。这些描写,在总体上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小说对杨诚、对夏玉莲的描写也是相当成功的。对腐败分子严阵、郭中姚、吴爱珍
的描写可以说也相当有深度。不过,比较而言,李高成是最有时代特色、最具思想光彩
、最富性格魅力的新的典型人物形象。他无疑是千千万万廉政、勤政的党的好干部的光
辉缩影。巴尔扎克说得好:典型人物“是从他们的时代的五脏六腑孕育出来的”。李高
成等典型形象的塑造成功,正是作家对时代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感情的结晶,他们也必
将帮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我们这个时代,帮助人们努力推动历史的前进。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crw.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4.12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