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carllet (Melly), 信区: Reading
标 题: “金锁记”的月亮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17日14:36:46 星期天), 站内信件
“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上一句中叙事者站在说书人的位置上
,由现实的时空将读者带向故事的时空,并促使他们一起去追溯。这一句却是个中止,
似乎要回过头来解说,三十年前的月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并未解说,只不过摆
出了两种人对于三十年前月亮的看法:“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
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
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
月色也不免带着凄凉。”年轻的人未曾经历,只能想象,结果是陈旧而模糊;老年人经
历过,可以回忆,结果是大,圆,白,美丽而凄然。看起来说书人没有解释三十年前的
月亮是怎样的月亮,实际上却是以不解解之,因为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是看月不
是月。这段描写的第一层写年轻人想象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第二层写老年人回忆中的
三十年前的月亮。描写年轻人的月亮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判断式暗喻,月亮“是铜钱
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喻旨和喻体之间联系紧密,在形式上形成一种相合关系;一个
是暗喻:湿晕(月亮)“像朵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珠。”湿晕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泪珠
则是湿晕的确定化和具体化,一暗一明的比喻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个明喻:月亮像落在
了朵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珠的湿晕。比喻是“语境间的交易”(I.A.瑞恰慈,《修辞哲
学》),符合“远距化原则”的比喻才是有力的比喻:“如果我们要使比喻有力,就需
要把非常不同的语境联在一起,用比喻作一个扣针把它们扣在一起”(I.A.瑞恰慈,《
修辞哲学》)。在这个归结出的明喻中,月亮是喻旨,泪珠的湿晕是喻体,比喻的两造
之间极其遥远,当我们在这两造的张力性矛盾关系中加入一种智力性的联系时,比喻就
获得了强大动人的力量,我们也不难看透这个比喻:年轻人的月亮是悲哀的月亮。在年
轻人的心中,不仅过往的月亮感伤、陈旧而模糊,三十年前的时间,三十年前的故事,
三十年前故事中的主人公的生活也是如此。月亮毫无意义的升降显示的不过是同样毫无
意义的时间的流逝,年轻的人却籍此相信一切都在变,这种变带来的是隔膜和肤浅的乐
观,是和过去年代里的人的不能沟通。描写老年人的月亮用了两个悖论式的反讽。“三
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三十年后的月亮仍是三十年前的
月亮,并不存在一个更大更圆更白的月亮,于是第一个悖论式反讽得以构成。同一彼月
在老年人看来是欢愉的,在年轻人看来是悲哀的,这构成另一个更深一层含义的悖论式
反讽。宇宙间的月亮是唯一的,只不过老年人在回忆,年轻人在想象。第一个反讽的指
向是同一类人在不同时期看同一个月亮,第二个反讽的指向是不同类人在同一时期看同
一个月亮。“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克林斯.布鲁克斯
《反讽—一种结构原则》)。经过反讽式观照,时间就凸现出来了,我们发现月亮的变
形只是表象,实质的变形是经历了三十年风雨的人。老年人是三十年前的年轻人,三十
年过去了,年轻的激情早已退却,并且他们不再心向未来,只向回忆寻求慰藉。过去的
年轻人和现在的年轻人不能互解,此月即彼月,此人却非彼人,从实质上说此人又仍是
彼人,这其间有悖论,也有悲哀,悲哀里夹杂着揶揄。同时,老年人的心态折射出了中
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在空间上向往乡村田园,在时间上心仪过去往昔。无论过去美好
与否(叙事者在下面的故事中为读者描述了三十年前的恐怖与丑恶,为过去的美好提供
了反例),他们的心都固执地停留在过去,这表现出极大的懒惰与怯懦。乱世改造着一
切,时代在变化,文明在推进,环境在更替,面对人生的重压,人们的心灵却依旧保留
着旧式的反应。老年人如此,年轻人也如此。年轻人没有经历时间的教训,于是把一切
的过去看成已经消逝的东西,仿佛留给他们的时间都是新鲜多汁的水蜜桃,只有香甜。
其实唯其如此,今天的年轻人也就是三十年后的老年人,他们是新书架上的旧书,气息
腐旧,翻开来只有雷同到烂熟的故事,时间的播弄竟使生命如此浅薄、庸俗。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5.16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