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cehall (司徒长风),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激情烹调.SEX(9-6)(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3月26日12:27:50 星期一),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icehall 的信箱 】
【 原文由 icehall 所发表 】
激情烹调.SEX(9-6)
----------------------------------------------------------------------------
----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3月15日10:31 新浪生活
  新浪网友:莫须有
  和梁挽涛熟悉起来之后,李晓莞很快认识了他的几个小伙伴,包括冯青青在内。除
了梁挽涛,他来往得最多的也就是冯青青了。因为都不爱说话,大家反而有一种小时候
难以理解的默契。在幼儿园那一年多下来,无论什么时候,即使是现在,只要想起幼儿
园生活,脑子里出现的人一定会是这两个人。整天絮絮叨叨的阿姨倒忘了什么样子了,
该成老太婆了吧。
  但是这种默片时代很快就过去了。事实上,即使当时大家都很喜欢说话,即使当时
的生活是有声电影,也会因为年深月久而忘掉大多数言语,还不如默片本身简洁,损失
的信息也少,心里也有更多安慰。现在李晓莞已经很难记起幼时的一些话语,除非偶然
邂逅,刻意追逐几乎不起作用。真正的记忆似乎是从小学才开始的。
  冯青青已经变得活泼了,这也许得益于她上小学的前两三年与男生们一起乱跑的经
历。在那时候的李晓莞看来,她有一阵子简直就是个疯丫头。好在梁挽涛、他和冯青青
关系都还不错。他跟挽涛是同桌,上课时经常说话。跟冯青青呢,最开始两年单独说话
的机会并不多,后来开始上她们家借书,那时候她已经终止了假小子生活,变得像个小
姑娘了。很多次放学之后,只有他和她,拎着书包,晃晃悠悠,朝豌豆巷冯青青的家里
走。一开始因为想看书,后来纯粹是想聊天。
  认真回顾过去的时候,李晓莞认为,与梁挽涛和冯青青的早年交往,对他那时候的
表达起了重要作用。和梁挽涛的说话,相对来说简单一些,想到什么就说出来,一般以
对发生过的事情的简单叙述为主。非常现实主义的句子。语法很平实,偶尔有一些夸张
。两个人言语总量大致差不多,因为都是男的,非常随意。但和冯青青在一起的时候完
全是另一种风格。多了一些描述,当然刚开始非常简单而且粗糙,后来逐渐现出细腻的
趋势;还有一些想象,虽然跟现实生活毫不沾边,但冯青青是女孩,本来就容易幻想,
想得再离谱她也不会笑话;词语不得不更精确到位一些,因为女生总是比男的敏锐,哪
些地方说得不恰当她们会主动纠正,让人非常难堪。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都在这时候派
上了用场。所有看过的书和图画都会被记起来,只是为了恰当地引用。为了逗冯青青笑
一笑,就得挖空心思,尽量多说些有意思的事,哪怕是别人的糗事也好。
  这一时期的生活实际上是一种训练。李晓莞认为自己的语言能力是从当时才逐渐被
开发的。在家里的人都不知情或者不在意的情况下,两个最要好的朋友,在无意识中,
联手完成了对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早期开发。
  但是,这还只是最早的阶段。李晓莞对接下来的那个阶段可以说记忆犹新。随着年
龄增长,阅读范围慢慢扩大,他已经开始接触到更成人化的一些读物。比起那些单薄精
致的童话和寓言,更不用提什么妖魔鬼怪,那些描述文明社会生活的小说更让他动心。
书里书外的世界对比太明显了。在现实生活中,他所处的环境是一座潮湿的南方小城,
几条整天热闹拥挤、但是乱七八糟的街道,还有一条河从城市边上流过。虽然这里的天
很蓝,鸟语花香的日子很多,空气非常清新,可是人们的脸上总是有一些疲劳或者厌倦
的表情,更重要的是,他们给他的感觉十分粗俗。
  最后这种感觉极其可怕。因为这让他觉得自己跟他们不一样,生错了地方或者说是
从别的什么地方拣来的,虽然对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都已经非常熟悉,却心里却有莫名
其妙的孤寂(当然,一直要等到上大学之后,他才会有足够的心智理解一件事情:那就是
他认为自己不属于任何地方,尽管可以怀念每一个经过或者停留的场所,但只是针对时
间和自己,怀念与空间无关)。所以,还没有上初中的时候,李晓莞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
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除了偶尔在梁挽涛和冯青青面前露出一句半句心里话之外,在他
人面前一向只是敷衍,虽然他内心非常向往那些传说中的烛光宴会、林间狩猎、华尔兹
、假期疗养。在所有的那些场合,除了用来作为陪衬的丑角有时候行动不合适宜之外,
大多数人都那么优雅动人,举止得体,他们的生活实际上应该比挂在客厅墙上的油画还
要明媚吧。
  很多时候,李晓莞看这些关于高尚生活的小说看累了,就歪在客厅的沙发上,做一
些漫无边际的白日梦。更吸引他的是小说人物之间那些生动活泼的对话,深沉与俏皮,
机警与单纯,锋利与温厚,睿智与朴实,所有的因素都可以通过三言两语就表现出来,
哪怕是年纪不大的孩子也都熟谙这种技巧。他经常在心里默默地体会小说人物们说的各
种句子,然而他的身边难以找到这样活泼聪明的人。大人们说话单调沉闷,小孩说话不
知所云。唯一的例外是骂架的时候,各种恶毒阴损的诅咒从各种年龄的人嘴里飞流直下
,他们仅有的创造力也就在这种时刻表现出来,平时则保持着远看迷人近看却非常呆板
的面容。李晓莞觉得,他们的悦人外表基本上都浪费了,就像不懂事的孩子手里的百元
大钞一样,实际上并不比一分钱的纸币更能给本人带来精神愉悦。他们没有学会欣赏和
珍惜这些美好的东西所蕴涵的意义。既然如此,美丽的男女为什么这么多地集中在这样
一座无知的城市里面?这是他的一个疑问,这个疑问里面带着强烈的否定。所以他和平
时交往的人说起话来的时候,不由自主就带出一些厌烦或者生硬的情绪,因为他真心诚
意地不喜欢他们。
  然而他不可能总是这样对待身边的人。赤裸裸的不喜欢只能换来对等的态度,可是
他还必须在这里继续混下去。尤其是那些小孩子,很容易走极端,他们要么喜欢你,跟
你好得穿一条裤子;要么讨厌你,狠不得立刻让你消失。没有折中的选择。如果打算相
对轻松而且顺利地度过在这里的日子,必须接着敷衍下去,不可能有别的手段来逃避。
(有时候他想,为什么自己居然不是某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神秘人物那流落异乡的孩子呢?
就像陈词滥调的小说戏剧里最经常出现的那样?为什么不能更快地摆脱一个自己不喜欢
的环境?)不知不觉中,半真半假的讽刺和轻松俏皮的戏谑成了他说话当中最经常出现的
语气。知识的扩充和阅读的增加实际上有助于这些手段的使用,读书越多,掌握的词汇
越丰富,说起话来越是能击中要害。上高中的时候冯青青曾经批评他说话总是玩世不恭
,虽然她自己嘴巴比刀子还锋利。他没有过多解释。实际上他知道这不是真的,因为他
生活态度很认真,至少对自己非常负责。只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看到身边那些
年轻俊美却麻木不仁的人,或者那些本来聪明却一心只知道考大学、除了课本什么都不
看的人,以及所有那些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人,他就不由自主地变得非常刻薄,语言陡
然间就尖利起来。……
  李晓莞想这些事情,想了好久。感觉生活真的是一场梦。从一个地方,他长大了,
脱离了,然后到另一个地方之后,却发现已经带上了原来的痕迹和惯性。这些东西永难
改变。作为一个一定程度上追求完美的人,他知道自己这张总是表达不满意见的嘴很难
改得过来了。让那些惯于带着革命英雄主义的豪情迎接一切和处理一切的人,用他们那
热血沸腾的心灵和温暖亲切的笑容改变世界去吧,但愿这样的人真的存在而且不像传说
中那样伪善;至于他自己,他知道自己没有这样的宽广胸怀。映入眼帘的丑陋事物太多
了,生活本身就给人非常丑陋的印象,活着的人还在拼命让世界变得更加丑恶。在这样
丑陋的生活中,人的舌头必须变得锋利而且应该保持,什么时候变得迟钝什么时候就已
经开始逆来顺受。虽然我们不能志得意满地获得我们想要的“美”,但是至少还可以保
留自己思想的“真”。
  装盘
  烹调过程的最后一道程序就是装盘。合理的盛装能够使菜肴的感官质量达到最佳的
境界。即使是美味佳肴,如果盛装得杂乱无章,也会破坏整体的美感,降低菜肴的格调

  除了基本的卫生之外,装盘还有几条基本原则:盛装丰满;突出主料;色彩和谐;
菜肴分装均匀;食器菜肴相配。
  凉菜的装盘种类一般有单盘、拼盘、攒盒、攒盘、果盘、什锦拼盘、花色拼盘等等
;通常分6个步骤:垫底、码边(盖边/围边)、装到面、整形(切面)、点缀、调整修改,
基本手法有排、堆、叠、围、摆、覆等。
  热菜装盘方法主要有摆、倒、拖、扣、盛、覆、浇等等。整只整尾或大块菜肴的装
盘方法讲究更多一些,禽类应胸部朝上,背部朝下;蹄膀方肉应皮朝上,骨朝下;单条
鱼应放在盘的正中,腹部有刀缝的一面朝下;双条鱼应腹对腹背朝外排装在盘中。
  其它诸如汤菜的装盘和火锅的盛装,都有具体而且细微的区别,需要在实践中留神
体会。
  装盘的点缀装饰意义值得研究。具体的手法有围边、点缀等,多用颜色比较鲜艳的
蔬菜和水果等原料,同时也有用制成一定形状的成品菜肴及点心作菜肴的围边的材料。
经过装饰的菜肴,色调艳丽,形态美观,香气诱人,味感多变,很能让人赏心悦目。归
根结底,装饰的目的有二:一是烘云托月,使菜肴的形、色更加突出;二是画龙点睛,
使菜肴造型更加完整。
  西施舌 梁实秋
  郁达夫一九三六年有《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记西施舌云:“《闽小记》里所说
西施舌,不知道是否指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而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
,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
  案《闽小记》是清初周亮工宦游闽垣时所作的笔记。西施舌属于贝类,似而小,似
蛤而长,并不是蚌。产浅海泥沙中,故一名沙蛤。其壳长约十五公分,作长椭圆形,水
管特长而色白,常伸出壳外,其状如舌,故名西施舌。
  初到闽省的人,尝到西施舌,莫不惊为美味。其实西施舌并不限于闽省一地。以我
所知,自津沽青岛以至闽台,凡浅海中皆产之。
  清张焘《津门杂记》录诗一首咏西施舌:
  灯火楼台一望开,放杯那惜倒金田。朝来饱啖西施舌,不负津门鼓棹来。记不见佳
,但亦可见他的兴致不浅。
  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岛顺兴楼席上,一大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
,初不知为何物,主人曰是乃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
虚传,但觉未免唐突西施。高汤汆西施舌,盖仅取其舌状之水管部分。若郁达夫所谓“
长圆的蚌肉”,显系整个的西施舌之软体全入釜中。现下台湾海鲜店所烹制之西施舌即
是整个一块块软件上桌,较之专取舌部,其精粗之差不可以道里计。郁氏盛誉西施舌之
“色香味形”,整个的西施舌则形实不雅,岂不有负其名?

--
                                     淡忘的不仅是回忆,
                           还有曾经刻骨铭心的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5.121]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5.12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