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fsz (凡夫俗子), 信区: Reader
标 题: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ue Feb 15 17:14:08 2000)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小介《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
周义
仅从书名,识者当知道这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虽然即或是
学术上的“填空”,也未必都属必要,但这一次确是为人期盼。当年
之援引“新学”,切入传统文化研究,这种“别求新声于异邦,而其
因即动于怀古”的尝试,原属意义重大。现如今,20世纪即将成为过
去,一干巨灵留下的丰硕成果,以及其“行行重行行”,也就有了
“自将磨洗”的必要和可能。本书的意义在于,从这一特定角度,读
者可以真切不过的看到:今日的许多“成说”与“定论”,是否渊源
有自、在怎样的语境下发生、何以获致了现下的形态?以及由此而推
想中国学界几十年来的成败利钝、风雨兼程。正如本书的“小引”所
言:“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研究,颇多建树,值得专门总结。一百多
年的学术史实际已经成了某种‘传统’,……需要认真研究这百年来
的学术实践,为今人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学术规范和一些行之有效的
治学方法。”
更深细的思考,是在被称作此书“胚胎”的《王瑶教授谈学术发
展的两个问题》中表述的:“从中国文学研究的状况说,近代学者由
于引进和吸收了外国的学术思想、文学观念、治学方法,大大推动了
研究工作的现代化进程。……近代在研究各种方面有创新和开辟局面
的大学者,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引进和汲取了外国的文学观念
和治学方法的,他们的根本经验就是既有十分坚实的古典文学的根底
和修养,又用新的眼光、新的时代精神、新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照
亮了他们所从事的具体研究对象。”(参见该书“小引”)
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清理,从方法论上,借助发生学的考见和
梳理,凸显文学研究与社会意识的互动关系;从著述体例上,采取
“以人带史”的策略,又由“记事本末”的方式把众人“笼圈条贯”
在一起,尽可能以“传承”来组织“个案”。这样,从大处可见“事
变”之发生,从小处可睹“经典”的细胞。而若从可读性着眼,这也
给读者提供了“各取所需”的可能。还有一点,同样让我们感到欣慰:
入选者中不仅有梁启超、鲁迅、胡适等“如日中天”的“大人物”,
更包括一些早已成名,但因只是学守一经而社会声誉不隆、或因意识
形态缘故而长期身处“边缘”者,如吴梅、郭绍虞、孙楷第、游国恩、
俞平伯等。“主义型”人物的行状及功绩不难搜求,随便翻开一册相
关图书,其大名均赫然在目;而此书之难能可贵,在于为我们提供了
大量学术史上做出突出贡献的“问题型”人物。如此处置,既开阔了
读者的学术视野,也在很大程度上还学术以本来面目,本书因而平添
了某种“沧桑感”。
本书主编王瑶先生初萌此意,即感兹事体大,十分兴奋,“恨不
得马上动手”。从发凡例到组织写作,一发而不可收。其时不我待的
情状,似已预兆它将是老人的“天鹅之歌”。幸运的是,王先生遽归
道山后,众后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是今
日学界的担纲人物,故是书从创意到具体内容,皆有可观之处。
当然,是书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最大的问题是,某些入选者的治
学路数,与本书宗旨似乎不太相洽。如吴梅、孙楷第、夏承焘等,其
国故成就堪称大家,却未必以“会通中西”名世。这样,是书考稽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的意图,便不免有了折扣。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王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出版)
--
半饥半饱清闲客
无枷无锁自在囚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59.226.41.166]
--
※ 修改:.fzx 于 Feb 26 12:52:41 修改本文.[FROM: gaea.hit.edu.cn]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gaea.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8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