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hildeWhite (公子小白·白紵春衫如雪色), 信区: Reader
标 题: 评房宁《社会主义是一种和谐》——细读马克思主义和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ue Feb 22 03:08:03 2000)
文章作者:[正视] 2000-02-21, 05:10:01
------------------------------------------------------------------------
--------
评"房宁文"和"虹评房宁文"(上)
--细读马克
思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
近来,看到许多非官方的严肃反思现实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这
是好现象。正如有些人说的,有点儿"小春秋"味道。此味道是网络味精带来的
房宁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和谐》和虹的《唯心的社会发展观。评房宁的"
社会主义是一种和谐》是较有代表性的两篇文章。由于两文中涉及很多有关马克思
主义及社会主义的重要及根本问题,笔者对这些问题也一直多有所虑,因而愿在此
就两文中论述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先谈谈对房宁先生"社会主义是一种和谐"一文中几个重要问题的看法。
房文的基本内容是,反思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挖掘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提出"和谐社会主义"的理想方案等。这些显然都是十分重要的。文中亦有不少精彩
论述。但笔者认为,房文中对许多重要或根本问题的观点是有严重偏颇的。
首先需指出的是,房文开篇便出现了一个或一对概念混淆的理论失误。这
可以说是导致房文后面一系列理论偏颇的认识总根源。
房文指出:"社会主义运动在实践中的危机反映了理论上的危机。实践表
明,马克思主义尚未能够对于变化了的时代以及社会主义运动遇到的新的重大理论
与实践问题作出概括和系统的回答,从而失去了现实性。"
这里,房文显然将两种"马克思主义"和两种"社会主义"混为一谈了。扼要
地说,即一个是将马克思,包括列宁创立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同其后来错误演
化出的"斯大林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混淆;再一个是将"科学社会主义"同斯大林主
义产物的"现实社会主义"混淆。换句话说就是,"(现实)社会主义运动在实践中
的危机"实质上反映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 危机,而是"斯大林主义"及其
"社会主义模式"的危机甚至是失败。稍微正确理解真正马克思主义的人不难理解,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不仅根本推导不出"斯大林社会主义"种种弊端,而且后者
的实践是完全违背这些根本原则的。房文提到的"斯大林模式"中的"特权阶级专政
和专家官僚体制",以及耗费远远高于产出的所谓"高速度"的主观盲动的"官僚计划
经济",及"大清洗"、"文革"之类等等现象,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根本风马牛
不相及的。正是在这个看来不大的理论失误基础上,导致房文其后不得不出现一系
列重大理论偏颇。
(一) 关于苏、东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房文首先指出这主要是由于搞"电冰箱社会主义"造成的。应该说,对"电
冰箱社会主义"(即从另一角度看待的"斯大林社会主义")的严厉批判是房文中很
有价值的观点之一。房文指出,搞社会主义不能简单化为单纯的发展经济、发展生
产力。因为如果这样搞的话,一方面,同资本主义没了区别,致使社会出现严重的
"物化"或"异化"。即" 一切内涵都可以也必须用金钱,这个"一般等价物"加以衡量
。"人"已经死了,剩下的只是贪得无厌的消费动物。"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劳动阶
级的解放和社会公平"被严重忽视。另一方面,使得"在这种模式下政权的合法性恰
恰在于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其政权的人民性仅仅留在了法律和道义上",
"为实现目标,不得不尝试各种方法,政策左右摇摆不定,竭泽而渔,寅吃卯粮。
特别是迫于自上而下的社会动员机制难于持久的情况,转而以调动个人对自身物质
利益的关心,作为社会动员补充机制,更导致了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背
离。结果使这一模式出现了严重的内在矛盾。"其必然结局是,"电冰箱"有了,"而
社会主义却消失了。""结合苏、东垮台和我国目前状态,这种批评是很有价值的。
但是在追究"电冰箱社会主义"垮台的根源时,房文因上面提到的根本概念
的混淆,完全遁入错误的理论思路,得出十分偏颇甚至荒谬的结论。即它完全没有
从苏、东悲剧后台的,现实社会历史根源这一正确途径去寻找,而是将其深刻地归
咎于马克思理论的"缺陷",甚至归咎于"社会心理问题"、"人性需要的缺陷"等。尽
管其中不是一点道理没有。
房文指出,"关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垮台的原因,一个颇为流行的
说法是"经济
没有搞上去"。这样的断言实在是过于轻率了。""在过去的年代里苏联、东欧在发
展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终于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这不能
不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奇迹之一。""1985年,即戈尔巴乔夫上台的当年,苏联
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相当于美国的80%。"
实际上房文的这些"断言"倒"实在是过于轻率了"。苏、东垮台纵然有多种
复杂原因,但归结为一点,或突出体现点,正是"经济没搞上去",从而又最终体现
在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相比差距悬殊上面。 相信绝大多数有点头脑的,不带理论偏
见的成年人都毫不怀疑这一点。(所以才"颇为流行"。)不错,苏、东国家初期(
包括中国等),由于实行了超常规的国家行政手段,社会经济有一段飞跃发展。但
辨证思维告诉我们,不能只用发展中事物的其中一段来定性整个事物,一定要看事
物发展整个过程的内在本质。某种违反客观规律的非常手段可能带来一时的超常发
展(尽管其中有不少积极的结果),但这种发展的结局只能是更大的倒退。例如"
拔苗助长"。苏、东及毛中国的(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发展,本质上正是这样。只
是历史演化时期很长不象拔苗助长的后果这么容易看懂罢了。其实,前苏联后来的
状况,及我国文革后期"经济濒临崩溃 "的现象应该说体现得还是够清楚的。也就
是说,苏、东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垮台,其根本内在原因正是其经济发展完全
违背了相应的内在经济规律,从而使生产力发展被畸形生产关系严重束缚导致两者
尖锐矛盾所致。正因如此,苏、东后期并非象房文描述的经济一片大好,实际恰恰
相反。特别须一提的是,房文此处引证的数据是很成问题的,典型学究式的。比如
说苏联1985年国民总产值相当美国80%等,便是"太轻率"了。这也是所以作出错误
论断的重要原因之一。果真如此的话,苏联决不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实际情况是
,85年美国内总产值40万亿美圆。苏社会总产值14万亿卢布(89年《世界经济年鉴
》)。苏当年官方汇率是一美圆0。6卢布。再加上当时有限的服务业收入等,苏国
民总产值不会超过美国的三分之一。特别是若再考虑当年实际汇率是一美圆四卢布
因素(东德官率是东西马克1比1。实际汇率差几倍),情况更糟。我们最好还是听
听最权威的戈尔巴乔夫同志(87年)的介绍吧:"最近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收
入增长速度下降了一半以上,而到80年代初,已下降到使我们几乎临近经济停顿的
程度。(这同我国文革后期何其相象。)一个以前大力追赶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国
家,开始明显地失去一个又一个阵地。而且,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发展科
学技术、生产和开发现代化技术设备和工艺等方面,同这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改革与新思维》)
那么苏、东垮台根源到底是什么呢。房文撇开苏、东社会现实方面,将其
归咎于是由于马克思的"把社会历史发展归结为客观性的历史决定论或曰经济决定
论,在历史观上的基本缺陷"造成的。房文指出:
这种"经济决定论历史观"或""电冰箱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质是将社会主义
定义为--与资本主义相比较,更有效和更普遍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的一种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
。"使得"以往当人们阐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时总是强调: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
义能够更有
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列宁也提出了他的著名公式。"苏维埃+电气化=社会主义"
。结果," 使苏联及前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从一开始便陷入了"赶超"的陷阱。
如果说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中有什么教条主义的话,恐怕最大的教条主义便是认为:
只要有了社会主义制度,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就能超过资本主义,特别是超过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正是按此思路,房文是这样解释"斯大林模式"的,"在三十年代苏
联工业化的高潮中,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 "干部决定一切"两个口号。
斯大林的"口号"与列宁的"公式"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斯大林模式"的两
个基本要点:专家治国和发展优先。")但"在现存的世界经济格局不发生根本改变
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可能在经济上全面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的。"于是,"物欲不断扩张的社会成员得到不是满足感而是挫折感,进而导致了经
济实际上在发展,社会却越来越不满意的社会主义型的"相对贫困"现象。苏联、东
欧的实践,实际上演变成了把西方式的、资本家的生活方式扩大到全社会的尝试。
这样流于荒谬的"社会主义"难免破产。"
房文对现实社会主义及其失败原因的这种解释,另人实在不能苟同。(并
且这里忽视了解释一下现实社会主义何以产生的原因。)是较典型的以偏概全,用
理论剪裁历史。房文这里关键的迷误在于,没有看到这里两种马克思主义及两种社
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使其在批判"斯大林主义"或"电冰箱社会主义"时,不得不
处于必须同时批判"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的尴尬境地(这对于有相当理论
思维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力的房先生来说尤为如此)。而斯大林社会主义又明显谬
误,不能不批。正是因此,使得房文为批一个"电冰箱社会主义",大段大段地对孤
立的"人的需要缺陷"、"私有制缺陷"、"生产力决定论缺陷"以至"市场经济缺陷"等
进行了冗长、艰深的批判,结果还是没有批在并不怎么艰深的点上。
(二)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还是价值的"
但是,公正地讲,房文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批评是严肃的,学理的,而
且确实触及了一些马克思理论中并不是很清楚,然而却很核心的重要问题。严格地
讲,如今看来,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的话,的确会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真理性。
例如,房文指出,"物质在幕后操纵着一切,世界在按自身的规律变化,
何须改造?"
再如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体,其科学性是相对的而其价
值取向是绝对的。"
特别是,(与前两个问题有关的)房文用一个专节提出了一个"马克思学
说内在矛盾性"问题。即"追求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倾向与作为劳动阶级意
识形态的固有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即,马克思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
出要"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
又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
灭亡的"。房文指出,"既然一个社会在其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决不会
灭亡,那么马克思的学说除了预告一件必然发生的事情以外还有什么意义呢?"客
观地说,至少在马克思著作的理论表述中这种矛盾确实存在。而且长期以来,没见
有任何马克思主义权威们对此给以合理的解释,甚至哪怕仅仅承认这个矛盾的都极
少。
然而,如果这个理论矛盾得不到彻底的合理解决的话,显然会动摇马克思
理论的科学根基。就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正是由于其中一两个重要原理得不到
合理解释而破产了。活儿总得有人干。本文试图在此根本解决这个问题。
马克思理论中的基本原理、根本结论部分,如唯物辩证法、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理论、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历史结局、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等,历经100
多年的理论及实践历练,其科学性至少至今应该是无庸置疑的。(当然很多人并不
十分清楚地确认这一点。就象并不是很多人十分清楚相对论的根本真理性一样。)
这倒并不是因为马克思理论多么博大精深,象很多权威、专家们口头禅的那样,而
不过是由于这些理论开创性地道出了现实世界中的某些基本甚至简单的事实或关系
而已。就象第一个人说明了1+1=2的道理后,尽管这并不怎么精深,但此后再多的
人也无法驳倒了(只能接着演绎)。但马克思理论也同所有科学理论一样留有深刻
的历史烙印,即带有浓厚的自由资本主义历史色彩。这就决定了其理论中历史性较
强的某些具体论断,尽管在当时条件下是合理的,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这种合
理性便不复存在,甚至反而显得十分荒谬。比如,最突出的就是马克思的"随着资
产阶级财富越增加,无产阶级就越贫困规律"(即"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现今许多非马克思主义者往往引为笑柄。但这些人岂知,这一规律性现象在当时是
千真万确的。马克思正是主要依此指出在当时条件下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可能
性的。因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是众多中小企业主要靠国
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实现利润,进行积累。因而,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与本国无产阶
级利益直接冲突,短兵相接,矛盾异常尖锐。正如1844年马克思指出的,"最后,
已经降到最低限度的工资不得不进一步降低,以便能够经得住新的竞争。而这就必
然导致革命。"(《巴黎手稿》)再联系当时多次震动全欧的工人武装起义,特别
是成功建立了工人政权的"巴黎公社起义",英国工人的全国大罢工、全欧工人组织
风起,工人运动云涌,马克思主义普及(当时《宣言》已被称为是工人的《圣经》
),第一国际的建立等等这些史实,在那时成功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并在正确理论
及领袖领导下开辟一种新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又不是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历
史可能性是完全具备的。就象后面提到的"十月革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具备的
历史可能性一样。当然历史可能性不等于历史的必然。自19世纪70年代,随生产力
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垄断历史阶段。国内市场的意义(因饱和)明显降低,世界市
场的意义陡然增大。"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
(列宁《帝国主义论》)随着经济矛盾减弱,高额海外利润使国内各个阶层普遍间
接受惠,资、无两阶级矛盾相对于"瓜分世界"而言大为缓和。因而在这一段时期(
直至一战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可能性已基本不存在了。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马克思从另一角度提出了生产力不全发挥出来,相应社会不会灭亡的论断,
以告诫当时还在盲动要发动革命的人们。换句话说就是,马克思的上述两个论断分
别是在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理论角度提出的。两个历史阶段上面已讲到了。两
个不同理论角度是什么呢?这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扼要地说,就是"自在史"角度和
"自为史"角度。所谓"自在史",就是人类社会以自发、盲目方式发展为主的历史过
程。所谓"自为史",就是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科学理论创立为标志开端的,社会主
体--人,在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客观规律基础上能动地主导或改变社会发展样式(
而非社会发展根本方向)的历史过程。"十月革命"的成功,为"自为史"划时代地开
辟了现实发展道路。(人们科学、能动地作用历史,为的是尽可能减少历史盲目发
展的不必要环节,提高社会发展效率。正如生物科学领域正在进行的"转基因工程
"那样--根据生物基因内在规律,自觉改变基因图谱、性状,以达到人类使其朝某
一特定方面发展之科学目的。如"多利羊"、"转基因牛"等。它们只能是"生物自为
史"产物。)具体讲就是,从自在史角度而言,当然是在一个社会形态的根本生命
力(生产力)未全部释放前它是不会死亡的。就象一个生物体的自然生命过程一样
。(即便如此,也不排除偶然因素的打断。如车祸。)但是唯物史观的诞生,社会
发展的遗传密码被发现,这就给人类进行"社会生物工程"伟大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科
学基础。(这同毫无科学理论根据的"空想共产主义"的"社会实验"有质的区别。)
马克思上述关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暴力革命论",正是从"自为史"角度而言的。
换句话说就是,的确,如果我们不经意做什么,资本主义缓慢、自在地发展,也迟
早会因其内在根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私有制矛盾)而消亡。但既然人类已经掌握
了社会基因密码,为什么还非要消极旁观,无所作为呢。马克思正是意在利用当时
的历史机遇,打断自由资本主义自在发展的"基因链", 通过暴力革命,科学改变
其基因排列,创建出一个"自为史"意义上的"多利社会主义"。只有从这一界面,我
们才可感悟,马克思"以往的科学家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一语的深邃寓意。马克思未竟的"多利社会主义"实验,由列宁以另一套实验方案
在"俄国实验室"一举成功,科学地"转基因"出一个"多利苏维埃"社会(其后来的演
变暂且不论)。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讲,当时马克思的"暴力革命论"仍不失为科学,
而巴枯宁的"暴力革命论"就是胡扯。从这里,我们自然而又必然地引出一条新的马
克思主义重要原理。即,任何自为史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包括社会革命、社会管理
、建设、社会实验等等,都必须严格遵守--"在确实精通"社会基因密码规律"的领
导者或领导班子主持下进行"的原则。(这里暂且简称为"实验室主任原则")否则
,不仅其实践的成功率几乎为零,而且极可能出现重大的谬误甚至灾难性的后果。
其根据是显而易见的。试想,若让一位"棒槌"去主持"多利马实验室",天知道他会
鼓捣出什么怪物出来。要是让这位"棒槌"去主持"养马实验室",如当"自在史"国家
首脑,就无所谓了,养好养坏马都要长,出不了大格。是"顺从自然",还是"改变
自然",这就是"自在史"与"自为史"的关键区别。在自然科学实验中,这一原则被
当作不言自明的天理严格遵守。但在更重要的多的"多利社会"科学实验中,该原则
却被严重忽视。(人们往往有种种错觉,总将"多利实验室主任"同别的"饲养实验
室主任"比较(其实两者要求大为不同),或感觉有些人仗打的不错,政治手法高
超,甚至诗写的很好等,自然就能去主持"多利社会实验"。)诚然,即便是专家主
持,也难免鼓捣出怪物,但两者"鼓捣"质的区别及意义就不在这里赘述了。这就是
对房文上面提出的"马克思理论内在矛盾"的全面解答。
同时,这也是对房文 "……社会主义运动岂不是对历史进程的干扰和历史
的多余?" 和"物质在幕后操纵着一切,世界在按自身的规律变化,何须改造?"
等问题的回答。火在按自身的规律变化,我们何必干扰、操纵它去造什么火柴、电
火花!
至此,本文实质上也就回答了房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还是价值"的问题。
即,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学说的本质或其基本原理显然是科学。唯其是科学,它才
对近现代社会及代表这个社会发展未来的(社会化大生产体现者及代表者的)无产
阶级或劳动阶级具有价值。唯其是科学,它才为无产阶级及其领导者提供了这样一
种历史可能--按照本阶级的根本利益、意愿或价值要求,去科学能动地变动社会自
在发展的,无数可能的发展路径、样式、环节等,使其按最有利于本阶级的那一种
来发展。由于无产阶级根本利益与现代社会发展根本方向一致,所以凡符合无产阶
级根本利益的历史变化、发展样式,在根本上必然更有利于、更能促进历史的发展
。当然,正象事实已表明的那样,不是所有对历史的"自为改变"都是科学的、成功
的。正因此,任何对历史的"自为"改变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无产阶级根本价值,正
好最终能由这种"改变"是否较其原型"自在"发展更快、更好、更全面为根本客观标
准。正是在此意义上,列宁无数次地强调,"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
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注意:
不是简单提高生产量)"、"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多利社会)
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等等。道理很简单,费了巨大代价搞出的"转基因
麦种"反而不如原型自然麦的产量质量,留之何用!另一方面,显然,若对一个"自
在史"新社会讲这些,无疑就是弱智。这里,应该说十分清楚地体现了马克思唯物
史观中强调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同强调"改造世界"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诚然,客观
地讲,马克思、列宁并没有对自己有关学说中的这种内在统一性给以明确阐述。这
种统一性是在其学说中客观地"自在"存在着的。
(三) 现实社会主义产生的历
史机制及其历史本质
房文在其通篇论述中一直对马克思主义持有一种深深的误解或偏见。即认
为,马克思主义"反映的是一切劳动阶级的利益要求,代表平民反抗精英统治寻求
社会解放的愿望"。房文中所有主要论断都与这种偏见或误解有重要关联。因此,
这里还需对这种认识给以适当评论。
首先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反映的不是"一切劳动阶级",而仅是"现代
无产阶级"利益的学说。对此前面已有明确的阐述。再者,说马克思的学说是"代表
平民愿望"也是远非所是的。马克思本人多次讲过,他之所以得出"资本主义必将灭
亡""无产阶级必将解放"的结论,"并不是出于对无产阶级同情和对资产阶级的愤恨
,而主要是对现代社会基本经济关系深入研究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从马克思本人
的生活特点看也正是如此。马克思的青少年生活与无产阶级很少联系。父亲是律师
,邻居是贵族,大学时代恣意,结交的多是学者、博士;对贵族小姐的气质,如燕
妮、俾斯麦侄女等大为欣赏;而对恩格斯的有些失足经历的工人妻子十分淡漠,甚
至始终不让进家门。为此还差点失去恩格斯的友谊(如果说恩格斯是这样或许有些
道理)。但这并不妨碍马克思对无产阶级作为整个阶级重要意义的强调则是最充分
的这一点。显然,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重视,更多地类似费尔巴哈,是从理性方面
出发的。正是马克思第一个揭示了无产阶级前途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前途及人类历史
发展前途的内在一致性。换句话说就是,无产阶级之所以有伟大的前途,并不是由
于他们多么受苦,多么受剥削,而是因为他们是唯一的现代及将来社会生产力的体
现者,或干脆说就是其一部分。当然,无产阶级的"内涵"如今已有重要添加。
当然,仅对房文讲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还是看看现实社会主义到底是如何
产生的,又如何演变成后来样子的。从中我们应该真正看清,这些同马克思有什么
"愿望"是根本不相关的。
前面讲过,马克思在自在史意义上论述过"科学社会主义",从自为史角度
争取过"多国无产阶级"革命。但惟独没考虑过在生产落后的国家,甚至东方国家搞
什么"社会主义"。然而,"现实社会主义"偏偏在马克思"意料之外" (但在唯物史
观的"情理之中")产生了。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马克思式"多利社会主
义革命"的实验条件已不复存在。但新的条件正在孕育成熟,并被马克思的"传人"
列宁敏锐捕捉到。列宁指出--随着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已远容纳不下其
"过剩"生产力。而此时世界殖民地的瓜分已经完毕。(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
律")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如德、意、日等,由于其原有的殖民地已显得十分狭
小,为其根本生存利益,它们必然走上与老列强武力争夺海外空间的发展道路。从
而必将引起世界战争。(为更清楚体现什么是马列主义的"科学性",这里特别引述
列宁下面这句话)"资本家瓜分世界,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心肠特别毒辣,而是因为
集中已经达到这样的阶段,使他们不得不走上这条获取利润的道路。《帝国主义论
》"。而世界战争必将使"帝国主义链条"上产生"薄弱环节"。如果在这个"环节"(
国家)上,恰恰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且足够强大的社会力量,(即因战
争因素,统治方面被极大地削弱和革命方面被极大地激发。)那么,"(多利)社
会主义革命"就完全有可能在一个国家中成功。而此时"多国革命"已不可能。(《
论欧洲联邦口号》等)后来的历史事实极为精彩地论证了列宁这些论断。从这里我
们可清楚看到,"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与马克思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提出的"多国
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完全不同。一方面,经这样的革命产生的只能是经济落后国
家。另一方面,在这种革命中产生的"社会主义"社会,更具"多利"色彩,是典型的
"转基因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正在于此。没有马克思科学理论
的"介入"或"干扰",这种"多利社会"在历史自在演化进程中是绝对不可能的。(二
战后的东欧、中、朝等国之状况无不如此。当然后来,因原子弹遏制了世界大战,
这个"实验条件"又不存在了。正是因此,战后各垄断资本主义不得不放弃武力排泄
过剩生产力发展方式,改由主要靠科技力及跨国公司的排泄方式(这使其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矛盾又处于缓和甚至暂时适合的状态),从而躲过了"在战争中爆发革命
"这一劫。因而列宁曾指出的,战争赋予它们的"垂死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这
里,我们顺便也回答了很多人"社会主义怎么会在落后国家建立"的固执的疑问。值
得一提的是,列宁的这一论断是在一次大战前十多年作出的。仅凭这一点,就客观
证明了,列宁是有足够的担任"社会多利实验室主任"资格的。
在短暂的"军事共产主义"后,列宁另人十分佩服地提出了我们现在称之为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即"新经济政策"。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多利苏维
埃"若是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至今的话,今天的地球至少有大一
半是"真红"色的。我们要往香港那旮嗒逛逛,也决不会要什么本本,评什么分数线
的。
但非常遗憾的是,这只十分成功的"多利苏维埃"后来却演变成了,公有制
基础上的"官僚计划经济"及"特权阶级专政"这样的"多利怪物"--"斯大林模式社会
主义"。更严重的是,这种"变异基因"直接被遗传给了它的所有后代。(马克思、
列宁若是得知"社会主义"变成后来这副样子,定会掀墓而起的。这副样子与他们的
"愿望"实在不可同日而语。)这里的缘由固然很多,但最直接、最重要的则是违背
了上述马克思主义"新原理"--"实验室主任原理"。实践证明,斯大林完全不适合"
多利实验室主任"之职。(或许他可去主持其他"实验室")因为他几乎完全不懂"社
会基因科学"。尽管这个科学的某些文字表述他滚瓜烂熟。同时,我们在这里也不
得不指出列宁的一个重大失误。这也是其后所有"多利社会主义"实践出问题的一大
根源。即,他没能建立起一套普遍可靠的,有效防止"棒槌"取得"实验室主任"之职
的"根本制度机制"。尽管这里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女杀手卡普兰。尽管列宁在逝世
前相当远见地竭力反对斯大林继任。因为在"多利社会主义"中,"实验室主任原理
或规律"实在是太重要了。甚至,我们可将其列为是"自为史"社会中的"第一原理"
。
(四)"和谐社会主义"
经过上面种种论述,我们再来看房文提出的"和谐社会主义",应该会有更
清楚的认识。
房文在论述了"电冰箱社会主义"或"现实社会主义"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背
离社会主义价值,导致异化、危机甚至垮台等种种弊端后指出:
, "由异化了的需要推动的无限膨胀的生产活动,通过破环和毁灭自然环境与
生态平衡,也在破坏人、毁灭人类本身。现代生产活动已经严重地构成了对人类自
身的威胁"。
"我们必须正视一个基本事实:人类依靠科学技术发展解决资源、环境与
生态问题的速度,远远低于现实的生产、消费活动对资源、环境与生态的损耗和破
坏的速度。出现的新问题远比解决了的旧问题多。"
"从总体上看,目前生产水平已经可以满足全人类物质生活的自然需要。
……目前人类的贫困与社会差距问题是相对意义上的,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人类
亟须通过改变社会关系和建立新制度来解决这类问题。企求更大的"蛋糕"是徒劳的
。"蛋糕"已经够大了,而且不能再大了"。
那么,人类该怎么办呢?房文为我们开出了"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的发展方案。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消除物化,使人类从无休止的物质追求中解脱
出来,恢复人的需要中的精神性质;使人类在满足自身的自然需要之外不再追逐物
质的占有和享受;使人类社会从注重物质生活向注重精神生活转变;使人类在创造
性劳动和审美中实现自我价值;使人类最终建立起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
第一,这里似乎告诉我们,"特权阶级专政"、"专家官僚体制"等问题是不
屑一顾的。
第二,(多利)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不是创造更高劳动生产率?而是消除
物化吗?用什么消除?仅靠"恢复人的需要中的精神性质"能行吗?
第三,象我国,生活在农村的有七、八亿手工农民,城市有千把万下岗工
人,他们的生活已经朴素得很难再朴素了。而房文却仍要求我们生活再"朴素"一点
儿、"在满足自身的自然需要之外不再追逐物质的占有和享受"等等。这是不是有点
儿太浪漫了呢?
, 第四,,房文这里显然是站在(已有很高生产力的)科学社会主义及安理会
角度来担忧世界能源极限及人类生活方式问题的。房先生深邃的思想,和谐的情怀
,对人类前途的指引等都是很精彩的,但是若将它们与冷硬的现实拼接错了的话,
就会出现上面荒谬的画面。 顺便一提的是,房先生对人类科技发展的速度,以及
不久将来科技将极大改变世界面貌的能力似乎估计不足。
第五,不过房文下面的观点值得注意。
"主体性发展的历史是主体冲破客观的限制性,摆脱被动性的历史。客体
是主体的幼稚园,成
长着的主体性终将带领人类走出客观世界的必然王国,奔向自由王国。"
"……意味着历史发展的可能性空间被主体"撑"大"。
"物质条件提供的可能性与人们的行为之间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
这就为人们的主体性活动留下了一个可能性空间。历史面貌的最后决定是主体在客
体提供的可能性空间范围内活动和选择的结果。"
"我们已经亲身感受到了主体性因素对社会历史发展影响作用在上升,
我们也许生活在一个历史角色转换的时代,历史舞台上传统的主角--客观性正让
位于主体性、主观性。"等等。
这些论述在"主体性作用上升",但并未上升到历史第一性作用的前提下
,是非常敏锐、精彩的。这实际是对人类社会已进入"自觉史"阶段的出色的理论直
觉。
最后,本文应再次强调指出的是,房文中尽管存在种种理论失误,但文
中对目前现实社会主义严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弊端的批判,对主体性因素在历史作
用新变化的描述以及房先生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执着追求等,都是本文绝对予以肯定
的。
本文特别欣赏房文中的这样一句话,"实现社会和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
第一步。"
下面,谈谈对虹的《唯心的社会发展观。评房宁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和谐》
文中几个重要问题的看法。(待续)
--
** 花開花謝,都來幾許? **
且高歌休訴。
** 不知來歲牡丹時,再相逢何處?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158.121]
--
※ 修改:.fzx 于 Feb 26 12:52:55 修改本文.[FROM: gaea.hit.edu.cn]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gaea.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71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