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 信 人: fifi (菲菲), 信 区: reading
标  题: <<中国可以说不>> [14/82]  
发 信 站: 紫 丁 香
日  期: Sun Apr 13 12:17:37 1997
出  处: 202.118.229.42

发信人: lion (雄狮), 信区: long
标  题: <<中国可以说不>> [14/82]
发信站: 北国开心天地 (Fri Feb 21 20:52:03 1997)

===============================================================================
# Area : BOOKS.LOCAL[辽宁华储图书资讯] (Hua Chu bbs: BOOKS.LOCAL[辽宁华储图书资]
# From : Che Ming, 6:650/0 (Mon, 03 Feb 97 23:18)
# To   : All
# Subj : <<中国可以说不>> [14/82]
===============================================================================
@BBS: Hua Chu bbs

@MSGID: 6:650/0.0 32f6e56d
 >>> 信件 14/82

化传统为荣的,而且,他们捍卫法语的决心和自觉性都不能不
使我们感动。如果在法国你向一位老人打听道路,最好不要用
英语,那样的话他很有可能瞪你一眼然后拂袖而去。在法国请
使用法语--这似乎成了法国人的一个信条。不错,文明不应
该相互拒斥--但是,当某种文明开始对其他文明进行倾覆和
鄙夷时,我们就必须意识到自己具有这样的权利:捍卫自己的
文明!
    前些日子,我在《小说选刊》上读到一篇小说,具体内容
忘记了,但里面有一个情节却引发出我的感慨:某外企老板特
别青睐他的一位中国雇员,并准备把他送到国外培训以便能回
来后担任更重要的职务。这位老板带着喜爱的雇员去吃西餐,不
厌其烦地教他如何使用刀叉,如何喝汤。当雇员用勺舀咖啡喝
时,老板厉声制止:“不对,把勺放到小碟上端起来喝--千万
要记住,没有那种喝法!”(大意)
    西方人来我们中国用筷子是种什么情形呢?简单地说,怎
么拿的都有,怎么用的都有。他们一边哈哈大笑,为自己在异
国的种种尝试感到趣味无穷,一边把筷子并在一起去碗里捞菜
--而中国人则是宽容的,甚至根本不会想到去取笑他们。老
外嘛,用筷子笨拙一点并不丢份。那么,为什么我们去外国就
非得熟练老道得跟他们无异地使用刀叉,为什么非要把他们的
姿势和咀嚼动作模仿得维妙维肖呢?难道刀叉是文明的,而筷
子只是猎奇的对象?去他吗的吧!如果要谈文明,我只想说,刀
叉其实最落后于时代--我们的遥远的祖先在掌握了如何使用
铁器后,就是用刀切开野兽的肉在烘烤以后再叉起来吃的,西
方人只是把刀叉专门化,而且做得精致了一些,其间的进步并
没有质的飞跃。而对筷子的使用则不一样,它对手的要求很高,
对人的协调力也更苛刻--而且,它更具有艺术性以及对和平
的象征性的渴望。
    目前,很多国内的宾馆都让自己的同胞寒心。你打一个电
话去宾馆时,接线生总是向你咕噜一句英语--有的还好一些,
后面接着来一句汉语:“你好,**饭店”。有的干脆就百分之
百地涉外了。你在前台订房时告诉你的是**美元/天,房间里
的订餐单上的目录总是先英语然后在括号里再写上汉语菜目
--走进宾馆你整一个在国外的感觉。我有疑问,如果这样理
解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含义是否太狭隘了一些?处处想到外国
方便,又处处给自己的同胞设置路障,这就叫走向世界?我
看还不如说走向丢人、走向失格更贴切。
    对自身的血统不予认同,这是一种深刻的精神危机,我们
一定要意识到这种危机漫延的可怕后果。有很多喜欢舞文弄墨
的家伙到国外之后,很快就能弄出一串在国内畅销八方的书来,
什么《北京人在纽约》、《纽约上空的夜莺》,什么《曼哈顿的中
国女人》、《娶个外国女人做老婆》等等。从书外披露出的种种
情况看,全是精神失衡之后的自我补偿手段--在现实生活中
一败涂地,于是虚构了一个易于被自己操纵的世界;金钱、性、
豪宅、声名再加一点忧郁,利比多释放了,而且还成了旅美旅
澳什么的作家,真是一举两得。
    还是我开篇谈到的那位王先生,他有一次醉后大哭:“呜呜
--呜,中国真他妈单调!这个土地上只有繁殖
就是不可能有爱情,人家马克的那种爱情在中国是找不到的呜
--”
    王先生几次恋爱受挫,其心情可以理解,但把这种心情化
成愤恨一下子投向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度,那就只能从更深的
方面去找原因了。
    王先生有几次谈到马克在泰国的艳遇,大致情形的这样的:
    英国无业游民马克先生(据说其父的著名核物理学家)到
泰国旅游,觉得泰国真是男人的(特别是有钱的男人)天堂,他
尽情狎乐,与一个又一个东方少女相互使用性器官。但几天之
后也有些倦厌(体力不支可能是最重要听原因),于是买了机票
准备回国。在即将离开曼谷的前一天晚上,马克百无聊赖,于
是信步走到一家临河的小咖啡屋。当一位少女给他端上咖啡时,
他一下仿佛受到了电击,目光也呆直了--他从没见过这般清
纯脱俗的女孩,而且整  个晚上他都没能想出一句话来跟那位姑
娘说。在临离开之前,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在一张纸上匆忙写
下这样几句话:我叫马克--我马上要回英国--但我一定要
回来把你娶回去。他把纸条连同小费塞在那姑娘手里,然后便
魂不守舍地逃也似地走了。一年以后,马克果然又去了泰国。当
他来到那家咖啡屋所在街道时,一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咖
啡屋不见了,那片位置上是新盖的一家饭店--这番景象使马
克头脑一阵阵发晕,几欲跌倒--他不另选择地走进了某家酒
吧,一杯一杯地给自己灌酒-这当儿,一双手从后面蒙住了
他的眼睛,一个轻柔的、天使般的声音低声唤道:“马克……”
    结局是美好的:马克蓦然回首,然后便激动得大吼大叫;然
后他们紧紧相拥着去了宾馆,然后……马克完成了爱情,一个
人来了中国。
    这位马克先生其实是一个大花花,他专门在第三世界的街
头、校园、饭店等场所转悠,遇到销有姿色的女孩便上前搭讪
问路。据说他每次出国旅游时,包里总要带十打保险套……
    他的爱情可以像唾液那样,随时随地分泌。
    当他在蹂蹒我们的姐妹时,我们还应该感到荣幸,因为,她
得到了“人家马克的爱情”。
    我快窒息了。
    为那咱中国人!为那种洋奴!为那种洋奴嘴脸和行径!
    我唾弃--啊呸!

遏制,反遏制,反过来遏制
1.“遏制中国”已成为美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尽美国本土的一些有识之士也在告诫自己的政府“不要
同中国打冷战”,比如基辛格,他就认为同中国对抗对于美国来
说代价太高了。但在事实上,美国近几年来对中国实施的完全
是一种遏制政策,用他们自己的话讲,叫“软硬兼施”,尽管形
式上各不相同,其目的是一致的。这也就是中美关系何以走到
目前这样的危险边缘的主要根源。
    深刻的意识形态歧见,西方文明对东方的倾覆姿势,霸道
的国家主义和领袖欲是美国人之所以“遏制”的基本出发点。另
外,我认为,整个美国对中国所形成的知识有相当大一部分是
错误的;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要深刻、明晰和

 >>> 未完, 待续 ...
--- 蓝波车明汉化版 v2.30
 * Origin: 没有陌生人的世界... Hua Chu BBS (6:650/0)

===============================================================================

--
※ 来源:.北国开心天地 ndc4.ndc.neu.edu.cn.[FROM: 200.1.2.10]

--
※ Origin:·紫 丁 香 pclinux·[FROM: 202.118.229.4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55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