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 信 人: fifi (菲菲), 信 区: reading
标 题: <<中国可以说不>> [30/82]
发 信 站: 紫 丁 香
日 期: Sun Apr 13 14:01:03 1997
出 处: 202.118.229.42
发信人: lion (雄狮), 信区: long
标 题: <<中国可以说不>> [30/82]
发信站: 北国开心天地 (Fri Feb 21 21:05:35 1997)
===============================================================================
# Area : BOOKS.LOCAL[辽宁华储图书资讯] (Hua Chu bbs: BOOKS.LOCAL[辽宁华储图书资]
# From : Che Ming, 6:650/0 (Mon, 03 Feb 97 23:18)
# To : All
# Subj : <<中国可以说不>> [30/82]
===============================================================================
@BBS: Hua Chu bbs
@MSGID: 6:650/0.0 32f6e57d
>>> 信件 30/82
世界的负担。这是可以理解的。尽管美国在军事上有能力单独
对付亚洲的任何侵略者,但在心理上它没有这种能力。如果日
本在发生冲突时采取旁观态度--例如台湾--那么将来的任
何一位总统都将很难获得渡过难关所需的国内支持。
这就是4月18日的东京联合宣言如此重要的原因。其重要
性当然不会对中国没有影响。不言而喻,美日的重新结盟就是
针对中国的。中国立即提出了抗议。实际上,中国的强烈抗议
再次证明,日本与美国开展积极的军事合作的历史性转变意义
重大。
克林顿的转变不像日本的转变那样有历史意义,但同样受
人欢迎。3年来,政府一直把日本看作经济掠夺者和实际的敌
人,现在终于弄明白了。日本是朋友,如果说该地区存在潜在
敌人的话,那是中国。
政府是花了一段时间才认识到这一基本事实的。中国在高
度民族主义的独裁统治下,经济增长率达两位数,这并未引起
政府的多少担心。它1994年在南中国海争夺岛屿(其他5个国
家对这些岛屿提出了主权要求)的行动也未引起多少担心。它
向巴基斯坦和伊朗出口核武器和化学武器技术的行动也是如
此。
引起政府担心的似乎是中国上个月对台湾明目张胆的军事
威胁。实弹军事演习、导弹发射和海军对部分地区的封锁很难
使美国不加重视。挨了当头一棒以后,政府看来已经认识到消
极地与中国打交道以及与日本对抗的政策造成了多大危害。因
此才有今天这样的转变。
当然,克林顿与日本人交好可能仅仅是选举年的一种战术,
为了在东京有一个良好的、没有摩擦的接受宣传媒体拍照的机
会。把主题从经济转为地缘战略仅仅是况选策略吗?这只有克
林顿知道。我们必须观望,看看如果克林顿得以连任的话是否
会保持这种转变。
如果他保持这种转变,克林顿在莫斯科的第三次首脑会晤
及克里斯托弗第21次访问大马士革都不会载入史册,但克林顿
的东京之行会作为一个重大的开端载入史册。
新的对日本政策分清了敌友。它开始把日本作为与美国一
起监督太平洋地区的伙伴--虽然是小伙伴,但最终成了伙伴。
最重要的是,它为迎接2`世纪的重大挑战--遏制中国--奠
定了基础。
(摘自美《华盛顿邮报》)
焚烧好莱坞
与政治上咄咄逼人的态势和蛮横一样,以巨大投入制作、包
装出来的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所谓“美国文化”,正对全球各地
实施着侵略。充斥着极度暴力场面、性犯罪的好莱坞电影,强
烈地刺激着人们的观感,侵略的结果不仅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
电影工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更使它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
明受到残酷的绞杀。
1.“天生杀人狂”和“救救孩子”
如果说好莱坞电影曾以歌颂人性的善良、博爱、自由、平
等而赢得世界的尊重的话,那么现今充斥着色情、暴力、犯罪
等所谓社会问题、探讨人性扭曲的电影在对人们的感官进行猛
烈地刺激之后,留给人们的无疑只剩下躁动、恐慌和心灵的迷
失了。
1995年秋天,笔者因一项社会调查任务到达了中国西部一
个较为落后的省份宁夏。在其首府银川市,笔者注意到这样一
个现象:人们对好莱影片的热爱远远超过了香港电影和国产
电影。且不说当时正在放映《真实的谎言》、《生死时速》等好
莱坞大片的电影院门前人满为患,就是一些镭射(当时因中美
知识产权谈判正激烈地进行着,镭射放映还没有取缔)电影厅
里也挤得满满当当。因好友的盛邀,笔者有幸观看了一部叫做
《天生杀人狂》的美国影片。这部影片的导演正是赦赦有名、专
门拍社会问题让美国人发抖的奥利佛.斯通。这部被誉为“二
十世纪暴力经典”的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故事:
一个生活在底层的青年,不能忍受其女友的父亲对女友的性骚
扰,与女友一道杀害了她的全家之后,开始了逃亡。逃亡中唯
一的乐趣就是杀人,仿佛两人的精神内部空虚、迷惘到只有杀
人才能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存在似的。杀的人越多,他们就变得
越出名,越受人敬重和崇拜。一些美国青年甚至像NBA电视镜
头晨说“I love this game”一样大喊:I love *** and **。而
警察也疯狂地说:“抓住他俩可以使我一夜成名。”当他们被抓
住后,美国人像突然失去了什么似的,街头上开始出现支持他
俩的横幅,他们的肖像也出现在大街小巷和崇拜者的衬衫上。一
位极欲成名的电视记者决定采访他们并最终进入监狱。那一
刻全美国的人都涌到电视机前,随着被采访者像总统竞选般煽
动性语言的传播,人们变得疯狂起来,砸汽车、烧商店,美国
一夜之间演变成暴力的现场。而镜头前杀人狂此时抓住了机会,
劫持了记者,开始了监狱逃亡。精彩的一幕出现了,随着目睹
杀人次数的增多,电视记者突然掉转镜头对准自己大声喊道:
“我受不了啦,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杀人啦。”并且成功地帮助杀
人者逃离了监狱。在一片树林里,杀人犯杀死了心甘情愿被他
们杀死的记者。唯一的理由是:这才是真正的崇拜。
由于影片大量动用了蒙太奇、黑白与 色互换、MTV的手
法,对视觉极具冲击力。看完后我已是一身大汗。朋友突然间
我:“有没有杀人的感觉?”当晚半夜,我冷不丁地想起这句话
时,我也睡不着了。
也许斯通揭示美国暴力犯罪的社会问题的用意在于警示美
国,但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其他国家的人们来说,是否能理
解并接受影片的全部涵义呢?美国人在经济衰通、暴力、性犯
罪、同性恋、吸毒等社会问题的重压下的人性学,是否能启
迪别国的人民呢?
回答这些问题超出了笔者的能力,正如充斥着摩天大楼、金
钱、凶杀、性犯罪的美国电影超出了一位中国少年的判断能力
一样。
受商业利益驱使的好莱坞,正越来越多地制造着类似的影
片,强烈的视觉冲击震颤着不同肤色的人们尤其是少年。在美
国面临着越来越多暴力犯罪(不知好莱坞的类似影片是否对美
国的犯罪真正起到警示作用,又是否催化了一部分人的犯罪意
示)的时候,或许正有一个黄皮肤的少年浑身躁动地走出影院,
>>> 未完, 待续 ...
--- 蓝波车明汉化版 v2.30
* Origin: 没有陌生人的世界... Hua Chu BBS (6:650/0)
===============================================================================
--
※ 来源:.北国开心天地 ndc4.ndc.neu.edu.cn.[FROM: 200.1.2.10]
--
※ Origin:·紫 丁 香 pclinux·[FROM: 202.118.229.4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