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 信 人: fifi (菲菲), 信 区: reading
标 题: <<中国可以说不>> [37/82]
发 信 站: 紫 丁 香
日 期: Sun Apr 13 15:37:01 1997
出 处: 202.118.229.42
发信人: lion (雄狮), 信区: long
标 题: <<中国可以说不>> [37/82]
发信站: 北国开心天地 (Fri Feb 21 21:12:21 1997)
===============================================================================
# Area : BOOKS.LOCAL[辽宁华储图书资讯] (Hua Chu bbs: BOOKS.LOCAL[辽宁华储图书资]
# From : Che Ming, 6:650/0 (Mon, 03 Feb 97 23:18)
# To : All
# Subj : <<中国可以说不>> [37/82]
===============================================================================
@BBS: Hua Chu bbs
@MSGID: 6:650/0.0 32f6e584
>>> 信件 37/82
屠戳,美国越来越依赖象中央情报局这样的“利器”。在智利暗
杀阿连德,搞臭多米尼加民主政府等等,中央情报局起了美国
政府通过公开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当一个国家在公理上无法
战胜别人时,“其次伐兵”式的血腥污秽战略必将是首选方式。
美国在公理上孱弱,与阴谋诡计的发达,证明了美国的国家
智谋必将走向末日。
附文:
方励之夫妇的流亡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阴谋
(日)中江要介
美国外闪标榜为正义而拔刀相助,但在背地里,却常常隐
藏着死乞白赖、自私自利的战略方针。1989年6月天安门事件不
久发生的方励之夫妇流亡事件,难道不也是美国政府的阴谋吗?
原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以“中国的萨哈罗夫”闻名的天
体物理学家方励之,与其夫人北京市人民代表李淑娴是在天安
门事件的第二天,即1989年6月5日一起跑到驻北京的美国大
使馆恳求人身保护,而约在一年后的1990年6月25日,经美
中两国外交交涉,结果方励之夫妇暂去英国。方励之自1986年
站在民主化运动的最前列以来,成了谋求民主化的人们的象征
性人物。如从其来龙去脉来说,天安门事件后该夫妇对中国的
民主化感绝望,并感到自身难保而逃到美国的大使馆,这并
江奇怪。
但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一般人推测,从方励之非常适时的
行动看,是否美国中央情报局插手了此事?可以作为证据的,就
是1989年2月26日所发生的事。这一天,访华的美国布什总
统在北京举行了招待晚宴。被邀请的有中国政府高级领导,主
宾是国家主席杨尚昆。方励之夫妇也被邀请去参加晚宴,这激
怒了中国政府,在门口即拦阻该夫妇进入宴会厅。
对美国政府当时的做法,副总理、原外交部长吴学谦日后
对访华的日本要人是这样评论的:
“本杨遵循和平原则来发展对美关系,但决不能容忍美国这
种赤裸裸的干涉内政的行为。例如,布什总统访华时,唯独没
把邀请方励之夫寺的宴会请柬交给中国方面,而直接交给了本
人。偷偷地招待主宾不欢迎的人是有失礼貌的。无法想象这是
对待朋友的做法!”
也就是说,对中国政府反对的方励之,一句招呼都不打就
让他坐到台此重要的涉外宴会席上,这是万分失礼的。此事本
身就意味着干涉内政。美国政府决不可能不了解方励之与中国
政府的关系,也根本不是由于疏忽而在这样重要的外交场合犯
了错误。很明显,这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制造的动作。
天安门事件后不久,方励之即在事前察觉到戒严之事,立
刻逃到美国大使馆,也是时间上的巧合。尽管其他民主运动头
目都被捕了,他却捷足先登美国大使馆的门槛,请求庇护。这
只能令人想到,是美国在引路。方盛之事件的发生,既使被怀
疑是为日后的尊重人权外交正当化而导演的一出闹剧,也不无
道理。把尊重人权视为高于一切的布什的美国,对所谓无视人
权、使站在民主化运动最前列的学者感到生命危险的中国,是
不能放过的。因此,收容了方励之夫妇,并对中国施行经济制
裁,迫使其民主化。这难道不是为运筹此事而导演的闹剧吗?
这种推测决非虚构和妄想。围绕事件的一系列活动,以及
后来美国政府的做法,让人自然得到这样的认识。
不过,默许方励之夫妇出国的中国也是难对付的。中国政
府让布什得了分,可能是将来要他偿还这笔债。不久即以此为
借口探寻援助的线索,中国默许的背后难道没有隐藏着这样的
考虑吗?
这就是所说的外交。如果日本只追求表面现象而悠然自得,
那么会给日本的将来带来黑暗。
中国会不会出现像叶利钦那样的人物,会不会给方励之夫
妇完全平反,这夫人得知。这是将来的问题。
(李乃成 译)
新孤立主义会使美国成为“垮掉的国家”
1·庸俗新闻观与新闻自由
1994年,当第15届世界杯足球赛在美国举行时,数以亿计
的球迷不舍昼夜地把目光投向了那一场场激烈精彩的绿茵大
战。但是有一天,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把镜头从球场调转开了。
因为什么?因为美国警方正在追捕辛普森,直升机、警车、高
速公路……所有情景如同我们司空见惯的好莱坞电影画面——
但又不是电影,而是新闻。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特别是黑
人公民实现美国梦的一个象征物辛普森因杀人嫌疑而受到指控
并试图逃跑——于是,足球变得极其不重要了。全美国的心脏
都提到了喉咙口,真是精彩悬乎刺激。
由此我想到了美国的新闻自由。首先,他们有一个形象的
关于新闻的比喻:人咬狗才是新闻。就是说,前所未闻的事情
的发生才是新闻。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当我们仔细考
察美国的新闻现状,再联系它的文化背影与国家意识,我们就
能发现,新闻自由这个神圣的字眼在美国正被越来越严重的庸
俗新闻观所取代。
庸俗新闻观的几大特征是:失去道义评判能力及社会责任
感,追逐丑闻并且千方百计做大,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万事
万物以及自愿孤立于世界以外,更严重的是,在功利主义驱动
下不惜造假。
闻名全美的邮包炸弹杀人犯(现又被抓获)给《纽约时
报》等写信,并责令这些报刊把自己的论点全部刊登——他们
居然照做不爽,其依据自然也是新闻自由。但这种自由委实可
怕——顺为它其实极不自由,它是受到恐吓后才如此这般的。同
时,从《纽约时报》做出这种决定的那一瞬间开始,它所必须
具有的公义、信德已经全部崩溃。美国到处谴责恐怖主义和不
妥协的誓言受到了无情的嘲笑。不管如何辩解,《纽约时报》从
那一刻起也贴上了一个永远抹不去的标签:恐怖主义分子的工
具。
追逐丑闻并使其成为更大的丑闻,这种例子在美国俯拾皆
是。性丑闻、暴力丑闻、经济丑闻——新闻监督也是一个很神
圣的词,但在美国很多记者心目中,其出发点已经绝对不是新
闻监督了——而是销量、收视率、金钱、职位和声名。所以,他
>>> 未完, 待续 ...
--- 蓝波车明汉化版 v2.30
* Origin: 没有陌生人的世界... Hua Chu BBS (6:650/0)
===============================================================================
--
※ 来源:.北国开心天地 ndc4.ndc.neu.edu.cn.[FROM: 200.1.2.10]
--
※ Origin:·紫 丁 香 pclinux·[FROM: 202.118.229.4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71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