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 信 人: fifi (菲菲), 信 区: reading
标 题: <<中国可以说不>> [64/82]
发 信 站: 紫 丁 香
日 期: Sun Apr 13 16:25:52 1997
出 处: 202.118.229.42
发信人: lion (雄狮), 信区: long
标 题: <<中国可以说不>> [64/82]
发信站: 北国开心天地 (Sat Feb 22 12:03:47 1997)
===============================================================================
# Area : BOOKS.LOCAL[辽宁华储图书资讯] (Hua Chu bbs: BOOKS.LOCAL[辽宁华储图书资]
# From : Che Ming, 6:650/0 (Mon, 03 Feb 97 23:19)
# To : All
# Subj : <<中国可以说不>> [64/82]
===============================================================================
@BBS: Hua Chu bbs
@MSGID: 6:650/0.0 32f6e59f
>>> 信件 64/82
头不能萌生太早。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制衡的世界,新的
冷战局面并未形成,制衡力量来自多方。或者说,西方进入一
个战略目标散失的时代,它缺乏共同敌对的粘结剂,而美国的
领导角色存在的必要已经值得怀疑。在冷战后时期,是一个经
济秩序和国家角色重新定位时期,具体的表现,我们可以称之
为亚洲时期。
抵抗美国应该是一个长期经济战略目标。想在某一天早上
迫使美国就范,放弃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
非常幼稚的。事实说明,美国崛起的秘密之一在于它持久的、全
面的实行人才事夺。二战时期美国最大的收获还不能算依靠军
火输出和被侵略国的资本大量流入,扭转经济危机的颓势;美
国的最大收获在于人才的大批流入。以美国的原子弹研究为例,
如果不是遭受和逃避纳粹迫害的大量犹太裔科学家的涌入,美
国就可能不会先于纳粹德国获得成功。那个时期,美国既成为
资本的吸纳地,也成为人才的避风港。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在全世界范围进行人才战略攻势,使
这个民族最多的国家获得了全球的一流人才和后备人才。这是
美国较之西方盟友高明的地方。当前,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景
象是,无数的亚洲有志青年仍源源不断地远渡重洋踏上美国国
土,领取绿卡。这是应该引起所有亚洲国家重视的事情。
引导人才回流是一个有利于亚洲发展的重要战略。我们应
该看到,在美国各机构服务的中高级人才中,亚裔占有重大比
例。这批人才是我们真正储备在美国的宝贵财富,我们吸纳他
们回来投入亚洲经济建设,比吸纳几百亿美元的贷款或投资更
有意义。这也是抵抗和遏制美国继续称霸世界,保卫世界和平
的有效手段。因为只有获得科技的力量,才足以使亚洲真正的
强大。否则,单纯的短期经济发展战略并无法保证我们的和平
与尊严不遭到来自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威胁。日本就是一个很好
的例子,它无可争辩地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但却不得不生活在
美国的阴影中。殖民地文化决定了它的地位,很像美国的有钱
的孩子,富有,但没有独立尊严。
亚洲有充分的信心唤回自己海外的孩子。中国已开始走出
这一步,中国大力鼓励海外留学学者回国服务,给他们提供更
为理想的环境,但目前仅仅是开始。华裔高级人才在美国硅谷
引人瞩目的同时,还有更为年轻的一代正在美国各大学留学。如
果我们不把温暖的手伸给他们,我们将把投入巨额资金培养的
最优秀的一批人才拱手送给美国。人才回流加上已有的科技实
力,将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摆脱事实上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
的从属地位,成为真正的经济和文化的强国。
人才回流战略是一个具有可操作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改
变东西方产业结构以及增强竞争能力的最佳步骤。实施这个战
略,应该考虑到东方文化的凝聚力。这一点是东方文化与西方
文化竞争的优势。任何东方人都会放弃漂泊转而投入祖国的怀
抱,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在中国,清华、北大的讲坛上,越来
越多留学归国的学者在发挥他们的作用。在中关村,数千家高
科技公司里随处可以看到留学归国学子的身影。虽然他们在美
国的物质生活比国内优越,但他们更希望把聪明才智贡献给祖
国。在海峡的那一边,甚至在整个亚洲,我们都能够发现,回
归学者正在起到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主力作用。正如《亚洲大
趋势》中描写的那样:
台北市以南的新竹科学园区是归台工程师的大本营。园区
内55家公司,半数以上由曾留学美国的台湾工程师创建。在威
斯康星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管理局长薛香川表示:“我们最初的
想法是,既然硅谷中有那么多台湾科学家和工程师,如果能集
合一些人回来共同创业,那他们一定能帮助台湾建立起高科技
工业。由于过去台湾的政治制度戒严,很多人去了美国,他们
有些已经出现了中年危机,于是,我们就试着请他们回来创建
高科技公司。”
海外华人的中年危机以及在美国公司中的发展受到限制,
反而造就出一个个杰出的企业家。
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应邀于1994的回台任“中央研究院”
院长,该院是台湾最有名望的学术研究机构。他说:“60年代,
多数青年人都认为在台湾没有机会发展,最优秀最聪明的都去
了美国。”李远哲博士放弃了美国国籍和舒适的生活回到台湾,
如今他正以其新身份致力于推动海外知识分子回台服务,其中
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人才,如哈佛大学古生物学者张直光、物理
学家弗兰克·方、植物学家杨尚发等。李远哲设立了“杰出人
才发展基金”,目前已从商界募集了近3000万美元,协助海外
学者和科学家回台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我在IBM公司已干得够长了。”吴涛元说。他是斯坦福大
学机电工程博士,曾任硅谷IBM公司研究开发主管。“因为人性
险恶,我觉得在美国发展受到限制,而台湾却带给我更多机会。”
1993年由美返台的姚又文说:“我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应用
物理系,紧接着到汉韦公司工作,以后又去了IBM公司。是因
为台湾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我才回来的。”姚又文现在是台湾半导
体工业公司产品质量负责人。该公司是台湾最大的半导体集成
电路元件制造商。
新竹科学园区内155家公司虽为私人所有,但国民科学委
员会在土地、办公楼和研究方面都提供了资金补助。1993年,其
销售总额近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40%,到2002年,薛香
川估计销售额将达到500亿美元。许多曾留美的台湾工程师是
园区的最大功臣。园区内有好几家公司在台湾高科技公司中位
居前列。例如创建于1980年的全友公司占有全球桌面扫描器
15%的市场。
据统计,在过去5年中有600名富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和工
程师回台工作,其中不乏拥有博士学位者。薛香川说:“我希望
在台湾看到一个个小新加坡的出现。”台湾第二个科学园区将在
高雄市附近兴建(高雄是仅次于香港和新加坡的世界第三大货
运港口)。薛香川预计第三个园区将坐落于台湾中部,而另两个
将在2020年前建立。
如此诱人的奖励措施,对年轻一代来说,台湾、香港地区
和新加坡、韩国等地提供的专业发展机会要比美国高科技公司
更多、更优厚。
成千上万的留学美国的亚洲人才回国工作,促使全球范围
内科技发展形势和科技力量的分布产生变化并重组。1993年获
美国大学博士学位的学生中有近半数是外国人,他们毕业后大
>>> 未完, 待续 ...
--- 蓝波车明汉化版 v2.30
* Origin: 没有陌生人的世界... Hua Chu BBS (6:650/0)
===============================================================================
--
※ 来源:.北国开心天地 ndc4.ndc.neu.edu.cn.[FROM: 200.1.2.9]
--
※ Origin:·紫 丁 香 pclinux·[FROM: 202.118.229.4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