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nda (player), 信区: Reading
标 题: 中国可以说不(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an 30 14:42:38 1999), 转信
第04章苍天当死,黄天当立
苍天当死,黄天当立
我不能说美利坚是一个“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民族。但美
国人面临世界事务的艰难选择时,越来越多的,是“透着眼神里的慌”
。被广告策划人和电脑神童所统治的白宫,它对世界事务的反应已经
不能同它的大国应有的智力背景相匹配。它的领导人在语言表达上开
始抄袭从杰斐逊到肯尼迪的演讲录,他们开始用社交性的语调处理一
切巨大事件,白官的文风越来越带伪饰色彩。与此相对照地,中等国
家领袖——包括小国领袖都显得比白宫领导人更加出类拔苹。从福特
开始,领导人及其顾问们的智力滑坡就日趋明显。
一个更重要的事实即:美国人斗争意志的衰退及相关素质的沦
落。如果说:里根——布什尚能表现出老战士的余勇,那么,从黑豹党
行列中走上政治舞台的一代,我们实在看不出他们还有什么果毅和决
勇。在反苏反华反共时期尚能激起的全民性的警惕,到今天,已随安
宁和富裕落花流水去也,选民更多地趋向于一种没有远见的、牢骚满
腹的政治选择。就如佩罗所说的:人民多多少少被当成了进行策划的
对象,策划的手段是商业的推销和传媒的活动。在美国,已经不存在
活跃的政治思潮,求新求异的刺激被当作变革精神加以喝采。一句
话,美国人似乎正在失去独立思考的乐趣和相应素质,从十九到二十
世纪的文学及思想的繁荣,对美国人来说已成昨天。
正是美国人对青少年的漠视和纵容造成了整个国家政治、思想和
文化的纪念,这就是为什么沉重的中国人对美国人产生开放的错觉的
原因。
我敢于下这样的武论:大多数中国高中学生对美国历史文化知识
的了解比美国大学生还要多得多。同样,其他领域中对美国的了解也
可能优于美国青年。——对于青年一代的成熟、进步、发展来说,以上
的领先绝对不是次要的和无用的。事实上,美国青年一代堕落的迹
象,在吸毒、性爱和电子游戏机背后,已经显现出被人类文明抛弃的
端倪。
美国未来的干部基础,就是由这样的人构成的。而且美国当前的
民意基础——堕落一代的思维印记越来越明显。
我们和美国的青年一代打交道,发现他们的“开放”和“民主”之
后蕴含的实际上是:“什么也没有”。这种印象决不是由小国民式的窥
视他人式的阴暗心理获取的。我们越来越多地肯跟美国人打交道,除
了他们的纯真个性令我们获取比较新颖的可以鉴赏的“物种奇观”
外,真正体现在发达民族成员上的优良信号可谓是越来越少。我们无
不宽容地看美国人唱京戏,跳江南水乡舞,藉以得到文化反差上的快
感。但假定再深入下去。启发性的东西几乎等于零。
怎么可以有这样的结论:没有国家历史观念、没有思想深度、没
有痛苦感受,会是未来先进民族的特征?
怎么可以产生这样的感觉:人类光明的火炬将由被称为“电脑神
童”的幸运儿来执掌?
一则美国的新闻报道可以给我们以启示。许多的美国人成年累月
地隐瞒自己的文盲身份,不少孩子震惊地发现自己所崇拜的父亲原来
是一个文盲!这种奇炒的历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疑点。
举一个例子,现在国内的女孩子喜欢傍大款。我多次跟别人讨论
过“傍大款”的复杂心理状态。问题是:“傍大款”除了“功利超越”
状态外,有没有一种“真实超越”的动因?结论是有的。男人的风度和
气质应该说是一个诱饵(仅次于钱)。“有了钱,气质自然好。”这话
肯定不是喻世式的讽刺,它符合人类的真实心态。哪怕是一个出身贫
贱、形容猥琐的家伙,只要他有了钱,他就会历练出一种自信感和厌
倦感,这两点恰恰是名门子弟最重要的特征。所以不能否认这在易于
感伤的女孩子的心中微妙的回应。以上的比方可以用来剖析我们盲目
追随美国个性的致命的错误。
美国人的天真简单之所以在我们这里有市场,是因为它笼罩了一
层美国物质背景的迷雾。假如我们认定它跟美国的文明成果的创造有
着必然联系的话,我们就大错而特错了。其实美国人的简陋寒伧恰好
是文明成果的赘生物,是被福利奶汁喂养出来的深刻惰性。
美国形象的广告效应容易使我们犯这种因果倒置的错误。
美国的年轻一代注定是葬送他们大国地位的“八旗子弟”,他们
有太多的不良嗜好和娇滴滴的豪门风气。
有这么一个美国青年,他来中国教书,他的母亲在机场上抱着他
嚎啕大哭。母亲认定儿子去的是一个地狱般的国家,而且会死在那
里。一年以后儿子健康快活地回去了。告诉母亲你错了,他的母亲仍
不相信,死活不肯让他重回中国。——这个故事可以说明美国人普遍
的在心灵上的闭关锁国。
而就是这样孤陋寡闻的一群,又在充当美国主宰世界事务的强大
的民意基础!
据说:美国的情报机构是全世界最强大的。不下数百名外国政界
要人,包括总统、主席、部长会议总理、党的第一书记、元帅、政治局
委员、部长,他们被政敌搞掉时,无一例外的被指控为“中央情报局间
谍”。毋庸置疑,美国在历史上成功地扶植了一大批美国利益的代言
人,以中美洲联合果品公司、巴格达条约组织的包装资助亲美势力。
但美国从末在思想上征服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一旦美国人试图在
这方面有所作为时,这些民族往往选择宁食野草为生,而绝不向美国
价值低头的道路。文明的欧洲,即使承蒙马歇尔计划雨露之时,它亦
显示出哲学、政治、经济上的强大自尊。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
民要革命,这一条规律,在二十世纪美国处于繁荣顶峰之时,显示了
它强大的生命力。美国在世界事务中从来不具备这样的思想魅力,从
门罗主义到以后历届总统的国情咨文里诞生的各式各样的“主义”,
都不能对世界大势哪怕产生些许的约束。指导人类合作的最闪光最深
入人心的思想,没有哪一条的发明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即使是在战
后对世界均衡影响较大的机能组织一联合国,美国的表现亦像一个坏
明星似的缺乏克制,因而失掉了领导世界所应具备的道德力量。在美
国国内,有难以数计的各种思潮,美国劳工协会、美国革命妇女联盟
等等。据说七十年代未邓小平访美时,有一群以张春桥为精神领袖的
政治活动分子在街道上示威。美国人外在的思想丰富以及活跃的精
神,会让人高估它的文明深度。然则这些思潮的价值从未进入过世界
性的精神宝库。全世界的妇女运动、劳工运动、文化革命、青年论坛,
从来是遵循着它自己的规律来进行的。
美国的文化轰炸看起来越来越像干力气活,大布景、大劳作,一、
两个时髦人物可以领十数年的风骚,奇技淫行的技巧成为艺术进步的
最大标志。技术主义的演进和思想深度的锐退已经是公众艺术鉴赏的
通病。
美国人底蕴的缺乏令美国无法正确认识世界,并且最终影响到正
确认识自己。比如,在他们的心目中,第三世界的领导人都是卡通画
式的暴君;他们执着地希望在美国文化幅射以外的地区,有更多的美
国观念的输入。当新加坡人的皮鞭抽打一美国佬细嫩的脊背上时,整
个美国民族的心都被抽紧了。他们实在不堪这样的创伤,他们大哭大
嚷,大喊大叫;他们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美国人也可以用鞭子抽。娇
滴滴的缺乏痛苦历程的脆弱心灵在这一刻被刺得叫唤起来,这就是没
有出息的美国。
美国的没落,可能比我们所预想的还要早。因为它已经显示出集
体民众心理上闭关锁国的强列征兆。
这种群众心理的闭关锁国不可避免的造成美国在世界事务上的大
乖误。
现代历史上的腐朽政权往往出现在美国势力范围以内。在海地,
杜瓦利埃家族的可耻统治在美国的庇护下维持了五十年之久。全世界
最著名的一系列人民革命都是对美国失败政策的回击。
在东欧,左派力量一系列的胜利是对美国目光短浅的世界战略的
最大的惩罚。
全世界反美的声音不再像过去,是对帝国主义意志的勇敢姿态。
全世界反美的声音现在有了精神加物质作为武器,我分明听到这些怒
吼中有另一个声音在说话:你凭什么当中心,你不配。——对美国,人
们不再是纯粹道义上的反抗,而是对世界现实的一种澄清。
这也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全球最具历史意义的深刻变化。
在所有对美国说“不”的声音中,日本的最响亮。日本人对战后日
美关系的全面质疑,实质是对战贩意识的涤清。宫泽前首相对美国工
人素质的怀疑,证明了日本主体意识的觉醒。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得到启示?
我曾问过这佯的问题:难道民族主义的就一定是劣根性昭著的吗
?
在80年代,我们处在校园生活——即思维的最活跃期——我们口
诛笔伐国民劣根性,从宗法观念到社会风俗,从文学观到竞争意识,
我们没有现实责任,因而我们在批判中得到轻盈的解脱。
也许我们有一种轻巧的世界眼光,不大看得起日本,因为这个日
本的第三次更生是麦克阿瑟用刺刀和军用物资建立起来的。再加上“
大东亚共荣圈”给我们回忆上的嫌恶印记,寻找“原装”的物欲冲动
把我们的探求真理之路铺向了美利坚。
然而回过头来再看日本民族的文明生态,有一种历史演进的因果
感却是让我们磋叹不已的。
当学者们把台湾、香港、新加坡和南洋以华人经济为支柱的新兴
地区纳入大中华经济文化圈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一闪念:日本
的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战后复兴的三大历史革命,证明了它在形态
上更像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继承者?
日本的富国,带着丰沛的儒家血统。
日本人在建筑、园林、茶道、剑术、礼仪上的优雅情趣,比中国本
土还具备更浓郁的中国古风。
尽管敏感的日本人坚信其民族文化同中国文化是大不同的,他们
冠以“东洋文明”的名称,试图平行于中华文化。但其国民风范上一惊
一柞的形态。表现出与大国地位不很相称的“村气”。不管日本史学者
如何醉心伪造上古天皇世系表格,如何苦心积虑地创作大和民族的神
话世系,但正如我们看到的,日本民族飞黄腾达的内在之核实则是:
孔孟之道。
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今天从这句话,读出了呛鼻的辛辣味道。
怎么看怎么像,怎么看怎么觉着:我们在自身文明的核之外浪费
的时间太多了。
我们感激有关大中华经济文化圈的天才创想,它表现出我们雄心
的端倪。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大中华经济文化圈将从一种尝试
性的探讨变成一种成熟的理论,一种政治理念,一种现实。
我们过去太多的“好说好商量”,太过的共容的谦恭。现在特别需
要改一改作风,是到了这样一个时候了:我们可以全身心地沉浸于我
们大国式的美,从山河构造、从全体人民的雄心和我们历练痛苦之后
的超然风范中,汲取我们走向世界的力量。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www-post@bbs.h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9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