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nda (player), 信区: Reading
标  题: 中国可以说不(二)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an 30 14:55:11 1999), 转信

第二篇
第01章我唾弃那种中国人
   我唾弃那种中国人

               我有一位姓王的朋友,在北京某高校任教。这位朋友最大的也是
          最持久的乐趣便是与来到北京的各类外国人打支道,他总有机会也总
          有能耐跟老外们混得倍儿熟——然后,再找机会把各个国家的以及他
          那些外国朋友的各种奇闻轶事叙述给我们听。他有一位英国朋友叫马克,
          据说他跟马克的交情已有多年。我们经常听到他这佯大声嚷嚷:“马
          克这小子昨天夜里三点打电话把我吵醒了,一问,他在哥本哈根喝多
          了酒,说要劫持架飞机过来看我。哈哈哈哈哈。”诸如此类的消息特
          别多:“马克在日本跟一个尼姑好上了。”“瞧见身上这件T恤吧,是
          马克寄过来的,这个图案是牛津大学的标志。”………

               不是说他吹牛,我知道那个马克。有次正好我去王先生家找一本
          书时,马克来电话了。王先生拿起话筒后一下子激动非凡,满脸的青
          春痘都熠熠发光,他一迭声高叫:“哦马克,哦马克……”然后用一种
          显然装饰过的(装饰得更有牛津味)英语热烈交谈起来——为了避免
          他接完电话后再宣布消息,我俏悄地离开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打
          了个寒噤,我的这些同胞怎么啦?

                1995年在北京惠侨饭店,我认识了一位其貌不扬但据说诗歌写得
          极先锋的女诗人。她旁若无人地说话,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
          五月份我从加拿大回来——先去的美国,呆了三个月,过边境去加拿
          大——啊,我从没有看到过那样美丽的天空,还有那种气候——从来
          没有过——好像上帝过于偏爱他们!

               写起来像一个杜撰的讽刺小品,但我一点都没有添油加醋,女诗
          人就是这么说的。我不想再去描绘她说话时那种痴迷的表情——笔力
          不逮——反正她眯着眼睛,似乎竭力要再让自己的感受能与那里的天
          空气候再契合一次。后来我发现不对:电视里不是经常报道美国什么
          什么地方暴风雪肆虐、冻死了多少流浪汉吗?要开奥运会的亚特兰大
          据说夏天的气温也会达到摄氏四十多度吗?也许那位女诗人去美洲时
          正赶上了好季节。但是中国显然也有这样的时候啊?她就那么轻易地
          下结论:上帝偏爱美国人。

               不能否认,在中国人中间,确实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们恨不
          得能换掉自己的血,恨不能从来就不懂汉语;他们也是种族主义的拥
          护者,只不过他们歧视的正是自己。我们还记得多年前的费翔热。当
          这位三流歌星来到上海时,不知多少女青年赶往万体馆想一睹这位有
          西方血统的歌手的丰姿。我记得当时有一家报纸还刊登了这样的花
          絮:两个女青年站在印有费翔照片的演出海报下,对费翔的眼睛到底
          是灰色的还是蓝色的争执不下。

               这是一种可怕的、致命的症结。这是另一类的中国人。这种病有
          两大症状:一、在洋人面前,他们表现得唯唯诺诺,像宋强所说的那
          样,极想变成奴隶,并且如果变成之后还欣喜若狂;二、在自己的同胞
          面前,他们又出现了某种臆想,他们暂时变成了洋人,汉语变得不流
          利了,有些关键的词必须要借助其它语种的词汇才能使整个句子连贯
          起来。

               今年三月七日,我去建国门外的国贸大厦与X国汽车公司北京代
          表处商谈一笔广告业务。接待我的是一位中国雇员,这位看上去不足
          三十岁的小伙子在我落座以后居然用英语和我交谈——这使我大为惊
          讶——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建议,问他能否使用汉语,这佯我们可以谈
          得更到位一些。他说:“在公司内部必须用英语,这是老板的要求——
          而且我们也习惯了。”话虽然这么说,但他还是很宽容,同意用母语与
          我谈判。只是在整个过程中他不断地插入英语词汇。比如他转身吩咐
          一位下属(名片上他的头衔是副主管):“请递给我一张paper(纸)。”

               我们的四大发明之一快要失去它原来的名称了。

               我们的报纸上有不少文章都提及法国人是如何以自己的文“化传
          统为荣的,而且,他们捍卫法语的决心和自觉性都不能不使我们感
          动。如果在法国你向一位老人打听道路,最好不要用英语,那样的话
          他很有可能瞪你一眼然后拂袖而去。在法国请使用法语——这似乎成
          了法国人的一个信条。不错,文明不应该相互拒斥——但是,当某种
          文明开始对其他文明进行倾覆和鄙夷时,我们就必须意识到自己具有
          这样的权利:捍卫自己的文明!

               前些日子,我在《小说选刊》上读到一篇小说,具体内容忘记了,
          但里面有一个情节却引发出我的感慨:某外企老板特别青睐他的一位
          中国雇员,井准备把他送到国外培训以便能回来后担任更重要的职
          务。这位老板带着喜爱的雇员去吃西餐,不厌其烦地教他如何使用刀
          叉。如何喝汤。当雇员用勺舀咖啡喝时,老板厉声制止:“不对,把勺
          放到小碟上端起来喝——千万要记住,没有那种喝法!”(大意)

               西方人来我们中国用筷于是种什么情形呢?简单他说,怎么拿的
          都有,怎么用的都有。他们一边哈哈大笑,为自己在异国的种种尝试
          感到趣味无穷,一边把筷子并在一起去碗里捞菜——而中国人则是宽
          容的,甚至根本不会想到去取笑他们。老外嘛,用筷子笨拙一点并不
          丢份。那么,为什么我们去外国就非得熟练老道得跟他们无异地使用
          刀叉,为什么非要把他们的姿势和咀嚼动作模仿得维妙维肖呢?难道
          刀叉是文明,而筷子只是猎奇的对象?去他妈的吧!如果要谈文明,
          我只想说,刀叉其实最落后于时代——我们的遥远的祖先在掌握了如
          何使用铁器后,就是用刀切开野兽的肉在烘烤以后再叉起来吃的,西
          方人只是把刀叉专门化,而且做得精致了一些,其间的进步并没有质
          的飞跃。而对筷子的使用则不一样,它对手的要求很高,对人的协调
          力也更苛刻——而且,它更具有艺术性以及对和平的象征性的渴望。

               目前,很多国内的宾馆都让自己的同胞寒心。你打一个电话去宾
          馆时,接线生总是向你咕噜一句英语——有的还好一些,后面接着来
          一句汉语:“你好,XX饭店”。有的干脆就百分之百地涉外了。你在前
          台计房时告诉你的是XX美元/天,房间里的订餐单上的目录总是先英
          语然后在括号里再写上汉语菜目——走进宾馆你整一个在国外的感
          觉。我有疑问,如果这样理解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含义是否太狭隘了
          一些?处处想到外国人方便,又处处给自己的同胞设置路障,这就叫
          走向世界?我看还不如说走向丢人、走向失格更贴切。

               对自身的血统不予认同,这是一种深刻的精神危机,我们一定要
          意识到这种危机漫延的可怕后果。有很多喜欢舞文弄墨的家伙到国外
          之后,很快就能弄了一串在国内畅销八方的书来,什么《北京人在纽
          约》、《纽约上空的夜莺》,什么《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娶个外国女
          人做老婆》等等。从书外披露出的种种情况看,全是精神失衡之后的
          自我补偿手段——在现实生活中一败涂地,于是虚构了一个易于被自
          己操纵的世界:金钱、性、豪宅、声名再加一点忧郁,利比多释放了,
          而且还成了旅美旅澳什么的作家,真是一举两得。

               还是我开篇谈到的那位王先生,他有一次醉后大哭:“呜呜——
          呜,中国真他妈俗气,真他妈单调!这个土地上只有繁殖就是不可能
          有爱情,人家马克的那种爱情在中国是找不到的呜

               王先生几次恋爱受挫,其心情可以理解,但把这种心情化成愤恨
          一下子投向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度,那就只能从更深的方面去找原因
          了。

               王先生有几次谈到马克在泰国的艳遇,大致情形是这样的:

               英国无业游民马克先生(据说其父是著名核物理学家)到泰国旅
          游,觉得泰国真是男人的(特别是有钱的男人工天堂,他尽情享乐,与
          一个又一个东方少女相互使用性器官。但几天之后也有些倦厌(体力
          不支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于是买了机票准备回国。在即将离开曼
          谷的前一天晚上,马克百无聊赖,于是信步走一家临河的小咖啡屋。
          当一位少女给他端上咖啡时,他一下仿佛受到了电击,目光也呆直了
          ——他从没见过这般清纯脱俗的女孩,而且整个晚上他都没能想出一
          句话来跟那位姑娘说。在临离开之前,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在一张纸
          上匆忙写下这样几句话:我叫马克——我马上要回英国——但我一定
          要回来把你娶回去。他把纸条连同小费塞在那姑娘手里,然后便魂不
          守舍地逃也似地走了。一年以后:马克果然又去了泰国。当他来到那
          家咖啡屋所在的街道时。一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咖啡屋不见了,那
          片位置上是新盖的一家饭店——这番景象使马克头脑一阵阵发晕,几
          欲跌倒——他不加选择地走进了某家酒吧,一杯一杯地给自己灌酒—
          —这当儿,一双手从后面蒙住了他的眼睛,一个轻柔的、天使般的声
          音低声唤道:“马克……”

               结局是美好的:马克蓦然回首,然后便激动得大吼大叫;然后他
          们紧紧相拥着去了宾馆,然后……马克完成了爱情,一个人来了中
          国。

               这位马克先生其实是一个大花花,他专门在第三世界的街头、校
          园、饭店等场所转悠,遇到稍有姿色的女孩便上前搭讪问路。据说他
          每次出国旅游时,包里总要带十打保险套……

               他的爱情可以像唾液那佯,随时随地分泌。

               当他在蹂躏我们的姐妹时,我们还应该感到幸,因为,她们得到
          了“人家马克的爱情”。

               我快窒息了。

               为那种中国人!为那种洋奴!为那种洋奴嘴脸和行径!

               我唾弃——啊呸!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www-post@bbs.hi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7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