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nda (player), 信区: Reading
标 题: 中国可以说不(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an 30 15:25:22 1999), 转信
第15章焚烧好莱坞
焚烧好莱坞
与政治上咄咄逼人的态度和蛮横一样,以巨大投入制作、包装
出来的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所谓“美国文化”,正对全球各地实施着
侵略。充斥着极度暴力场面、性犯罪的好莱坞电影,强烈地刺激着人
们的观感,侵略的结果不仅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工业受到前所未
有的打击,更使它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受到残酷的绞杀。
1.“天生杀人狂”与“救救孩子”
如果说好莱坞电影曾以歌颂人性的善良、博爱、自由、平等而赢
得世界的尊重的话,那么现今充斥着色情、暴力、犯罪等所谓社会问
题、探讨人性扭曲的电影在对人们的感官进行猛烈的刺激之后。留给
人们的无疑只剩下躁动、恐慌和心灵的迷失了。
1995年秋天,笔者因一项社会调查任务到达了中国西部一个较为
落后的省份宁夏。在其首府银川市,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人们
对好莱坞影片的热爱远远超过了香港电影和国产电影。且不说当时正
在放映《真实的谎言》、《生死时速》等好莱坞大片的电影院门前人满
为患,就是一些镭射(当时因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正激烈地进行着,镭
射放映还没有取缔)电影厅里也挤得满满当当。因好友的盛邀,笔者
有幸观看了一部叫做《天生杀人狂》的美国影片。这部影片的导演正
是赫赫有名、专门拍社会问题让美国人发抖的奥利佛·斯通。这部被
誉为“二十世纪暴力经典”的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荒诞则又真实的故
事:一个生活在底层的青年,不能忍受其女友的父亲对女友的性骚
扰,与女友一道杀害了她的全家之后,开始了逃亡。逃亡中唯一的乐
趣就是杀人,仿佛两人的精神内部空虚、迷惘到只有杀人才能使他们
感到自己的存在似的。杀的人越多,他们就变得越出名,越受人敬重
和崇拜。一些美国青年甚至像NBA电视镜头里说“I love this game”
一样大喊:I love XXX and XX”。而警察也疯狂地说:“抓住他俩可
以使我一夜成名。”当他们被抓住后,美国人像突然失去了什么似的,
街头上开始出现支持他俩的横幅,他们的肖像也出现在大街小巷和崇
拜者的衬衫上。一位极欲成名的电视记者决定采访他们并最终进入了
监狱。那一刻全美国的人都涌到电视机前,随着被采访者像总统竞选
般煽动性语言的传播,人们变得疯狂起来,砸汽车、烧商店,美国一
夜之间演变成暴力的现场。而镜头前杀人狂此时抓住了机会,劫持了
记者,开始了监狱逃亡。精彩的一幕出现了,随着目睹杀人次数的增
多,电视记者突然掉转镜头对准自己大声喊道:“我受不了啦,我也
要像他们一样杀人啦。”并且成功地帮助杀人者逃离了监狱。在一片
树林里,杀人犯杀死了心甘情愿被他们杀死的记者。唯一的理由是:
这才是真正的祟拜。
由于影片大量动用了蒙太奇、黑白与彩色互换、MTV的手法,对视
觉极具冲击力。看完后我已是一身大汗。朋友突然问我:“有没有杀人
的感觉?”当晚半夜,我冷不丁地想起这句话时,再也睡不着了。
也许斯通揭示美国暴力犯罪的社会问题的用意在于警示美国,但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其他国家的人们来说,是否能理解并接受影片
的全部涵义呢?美国人在经济衰退、暴力、性犯罪、同性恋、吸毒等社
会问题的重压下的人性迷失,是否能启迪别国的人民呢?
回答这些问题超出了笔者的能力,正如充斥着摩天大楼、金钱、
凶杀、性犯罪的美国电影超出了一位中国少年的判断能力一样。
受商业利益驱使的好莱坞,正越来越多地制造着类似的影片,强
烈的视觉冲击震颤看不同肤色的人们尤其是少年。在美国面临着越来
越多暴力犯罪(不知好莱坞的类似影片是否对美国的犯罪真正起到警
示作用,又是否催化了一部分人的犯罪意识)的时候,或许正有一个
黄皮肤的少年浑身躁动地走出影院,拿起一块砖头砸向街边的橱窗,
极快且又满足地消失在夜色中。
一位朋友曾讥笑我的这种担忧,他的理由是:好莱坞不光是这类
影片,事实上好莱坞是以《乱世佳人》、《阿甘正传》等类影片确立并
维护自己世界电影艺术中心的地位的。对这一点我承认。但我同样反
问我的朋友:占大多数的是哪类影片,好莱坞每年制作的上千部影片
中、典雅、挚爱、温馨,直面人性善良的电影又有几部?
就拿去年引起的十部大片来说,有七部是好莱坞的,除了一部动
画片《狮子王》和一部《阿甘正传》以外,其余的全是充满暴刀、凶
杀、抢劫的动作片。这些宣扬所谓个人英雄主义的影片,为了取得理
想的票房收入,无不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制造出大量残酷的凶杀
和爆炸场面来冲击人们的视觉。我相信我是个看电影不会去犯罪的
人。而一个受到教育还不多、涉世未深的少年呢,也许他不会去犯罪,
但电影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丑恶人性的张扬对他有多坏的影响就很
难说了。
写至此,笔者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救救孩子!”
2.“焚烧好莱坞”——法国人为愤怒
好莱坞无疑已掌握了电影如何吸引人的机密,于是以更大的财力
投入了制作,并把它迅速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以期收回更多的利润。好
莱坞究竟以此获得了多大利益不得而知,但电影里凶杀、性犯罪等镜
头的增多和越来越大肆的渲染似乎多少透出这个机密的所在,而这个
机密使好茉坞获得的收益也可以从好莱坞巨星的收入中窥见一斑:“
魔鬼”阿诺德·史瓦辛格的年收入约为2300万美元;布鲁斯·威利《纽
约大劫案》一片的片酬为1500万美元,史泰龙在《二十二世纪的执法
者》一片中的收入是1300万美元,黛咪·摩儿因《脱衣舞娘》得到了1900
万美元;因《与狼共舞》一举成名的凯文·科斯特纳去年离婚时分给
前妻的财产就高达一个多亿……难怪世界各地的大小影星(包括中
国)对好莱坞趋之若鸳了。
让人惊羡!
让人惊羡之余回过头来。
让人惊羡之余回过头来发现,中国电影在自家的电影院里人头稀
落的情景。
而就在我们引进十部大片。国人津津乐道,纷纷涌向影院。掏出
钱包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侧,法国人行动了起来。
首先是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的谈判桌上,法国人向美
国发难了。唯一的理由就是好莱坞的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不负责任地进
行“文化侵略”,使法国电影工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与此同步的法国本土,法国电影界团结欧洲的同仁,在艺术之都
巴黎的一个清晨,由著名影星德帕蒂约亲自点燃,烧毁了近百部好菜
坞电影拷贝,其中大部分都是充斥着暴力、色情、凶杀、吸毒等镜头的
商业影片。其中一位资深影人说:“这不仅仅是法国和欧洲的愤怒!”
整个活动在一种缓慢、无声、有序而又悲壮的氛围中结束。
给我讲述这段故事的是在法国大使馆工作的一位朋友,他说法国
人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自尊心让他极为震动,因为平日里以自由、散
漫著称的法国人给他的印象是那么不关心国家。但就是同样的法国,
几年前决定取消城市街道上的英语标牌,以维护法语的尊严。
的确,作为有着优良传统文化的法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有
目共睹。特别是法国电影,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以其浪漫、质朴、博
爱、自由、平等的艺术魅力为弘扬人性、构筑文明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为电影成为艺术注入了更多的内涵,并因此在世界电影中确立了重要
的地位。
而今,充斥着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好莱坞电影以暴力、色情为
手段来占据电影市场,使以追求影片艺术内涵和质量而著称的法国人
深恶痛绝。他们痛恨国民的脆弱,痛恨好莱坞的不择手段、唯利是图。
他们燃烧起来的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所要宣示和捍卫的是电影艺术
的尊严、法国的尊严、欧洲的尊严、文化的尊严、人性的尊严!
3.从好莱坞看美国
闲来去朋友家做客,朋友七岁的儿子聪明可爱至极。他将我送他
的变形金钢很迅速地改成一辆卡车,加入到地上摆满了各种枪械玩具
组成的战斗部队当中。玩得兴起,便又偷偷拿他母亲的眉笔在脸上左
右上下划了几道,手端冲锋枪冲到阵地中间,嘴里边“突突”地响,边
大叫:“我是魔鬼!”
他模仿的大概就是好莱坞的动作明星施瓦辛格。暴力作为个人英
雄主义的衬托出现在好莱坞电影里,而个人英雄主义又反过来以更强
的暴力来制暴。这就是好莱坞暴力电影一个最普通的表现方式。如果
说60年代左右出现的美国西部影片单骑独行的游侠成为千百万青年人
崇拜和模仿的英雄,表达了伸张正义、抗击强暴、追求自由与解放的
精神实质的话,80年代以后出现的“城市英雄”形象就怎么也与“自
由、平等”的美国精神联系不上了。这些单打独斗,关键时刻不惜违反
法律以暴制暴的英雄,在好莱坞极尽包装之能事的特技效果里,以每
走一步就杀一个人的方式取悦着观众,除了给人的感官带来冲击外,
唯一说明美国社会的,就是这个强调个人的国家,现实中极其缺少挺
身而出的英雄。
其实美国就是这样一个社会:一个警察一年内不见得能向罪犯开
几枪,弄不好哪颗子弹打错了,就一辈子脱不了干系。
个人英雄主义的出现固然与好莱坞追求商业利益有关,但实质上
与美国文化追求个性解放、自我崇拜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由于自我
的过分释放,人与人之间极度冷漠、相互间不负责任、缺少安慰与照
顾,对公众事务、社会生活麻木不仁。人们对“英雄”的渴望只是等
待“英雄”来拯救社会,而不是自己去做英雄。
有一个事例可以窥见美国人对“锥幕英雄”崇拜的实质:
《环球文萃》前不久登载的有关消息说,美国动作巨星、银幕英
雄施瓦辛格的传记出版时,一个美国女孩极其兴奋地对记者说:“我
就是喜欢看他杀人。”
是的,我就是喜爱看他杀人!
是的,喜欢看杀人!
是的,喜欢杀人!
是的杀人
我料想这个女孩如果真有机会目睹一场真的凶杀场景时,会很冷
静且极有兴趣地旁观的。
我有些害怕美国人了。
伴随着个人英雄主义出现的。就是美国文化里腐朽的享乐原则。
由于严重的债务危机、家庭破裂、种族歧视、暴力犯罪、性解放、吸毒
等社会问题对美国大陆的浸透,美国人充满了极度的悲观、迷惘和自
甘堕落的情绪。而这些又被好莱坞作为取得利益的手段大肆地渲染到
银幕上。这些所谓的艺术化的社会问题影片或许是好莱坞的编导们启
示社会的手段,但高片酬、大投入很难具有这样的说服力,追逐票房
的影片公司所关注的也最终不是影片的社会效果。在金钱至上的美国
社会里,钱,开始是,而且最终也是人们追逐的目标。金钱至上、享乐
主义在这个社会及他们的电影里肆意横行。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的美国影片总是交待给我们这样一个假象:美
国是一个充满了各种机会的社会。在这里你不需要太勤奋的工作,也
不需要刻意的选择和奋斗。说不定哪一天,幸运之神光临你的头顶,
你就实现了你想要的一切。虽然以前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
实际上美国人也差不多就是这样做的,追求自我的结果使他们不
停地变换工作,而不是努力地在某个行业、某项领域内刻苦敬业的拼
搏下去。
好逸恶劳是这个国度里最弥满的气息。而对于经济刚刚起步的中
国而言,尤其需要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团结、刻苦、敬业、艰苦、努力
地奋斗下去,而这些其实是我们的文化所固有的、最优秀的部分。我
们不想也不应该使它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侵略”中消逝殆尽。
4.对于好莱坞我还是要做一个“伪道者”
也许有人说我过于认真了。有点刚刚改革开放时“谈性色变”的
味道。
是的,我是认真的。因为我不认真的话我就承受不了我自己。
因为有一年多的时间我几乎是整日地沉迷于好莱坞营造出的世界
里。我大约看过了二百余部好莱坞电影。因为对电影的无知我翻阅了
大量评介电影的文章和杂志,每天在书籍和电影里来回地求证,求证
的结果使我确认,所看的影片几乎均为所谓的经典名片(还有一个意
外的发现就是:经由台湾和香港到达中国大陆的盗版渠道十分畅通。
对此香港人的解释是:不是美国人自己盗出来的我们哪有饭吃。我们
最头痛不是如何盗出来而是如何运进大陆。)。看着看着,我发现了一
个现象:影上片越靠近现在,里面的暴力镜头越多。这些经典影片中
少有暴力和色情的只占10%左右。
我倒是可以有理性地在看电影的时候命定它是“艺术”的。可是
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这样来命定。实际上很多的影片让人实在无
法把它与艺术二字联系起来,那的确是活生生的、血淋淋的暴力或色
情的场面。最可怕的还就是那种所谓艺术化了的、夸大的场面。一部
有关越战的片子一开始就是这样的镜头:一把刀架在一个美国士兵的
脖子上,因为他勇敢地不透露一点消息,刀开始向上运动,还是慢镜
头,然后有力而缓慢地向下砍——去,人头缓缓地与脖颈分开,鲜血
冲天而起,殷红了整个银幕,这时编导及时地打出片名。
而二十岁以下的中年青年、青少年呢?他们会理智地、努力地
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光怪陆离的美国电影吗?
实际上,美国文化及生活方式侵害的决不是三十岁以上的中国
人,也不会一夜之间就让中国人改变。而恰恰最可怕的,就是侵害了
在未来将要承担中国建设的一代或二代。
话说回来,到今天我都无法肯定美国人是有意这样做的,但有一
点确证无疑的是,美国人至少是不负责的。
以对自己国家的未来不负责的方式来对全球的未来不负责任。这
更让人觉得可怕。
去年圣诞,美国推出了一部以地铁为主的暴力影片,据说观者如
潮。而就在第二天,纽约的地铁里发生了与电影里所描绘的一模一样
的暴力案件。
美国国内舆论大哗,有些负责任的议员(很难得)就此在议会上
展开了较为激烈的呼吁,建议好莱坞在拍这类影片时手下留情。
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不敢说时下的美国青年,正是从畅销书、
电视、电影里学会如何更隐蔽地进行犯罪的,但至少可以说这些东西
起到了某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缘起于美国社会的功利主义。追逐短暂的、
眼前的利益是好莱坞电影工业最明显的特征。
就在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的过程中,美国人曾提出独资在中国生
产、发行音像制品的要求,这一点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当然拒绝。
别人不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在这一点上,我是一个不折不扣、毫不犹豫的“伪道者”,任何一
个还没觉醒、对此不屑一顾的人,也可以用最标准的国语说我“伪道
学”。我会很欣然的接受:
“是的,我伪道。不过你敢把你家孩子放在我这儿一个月吗?我
有二百多部美国影片让他一次看个够。”
5.十部大片的引进与中国影人的责任
去年的十部大片,着实在大陆掀起了热潮,热潮涌动之际,冷落
的一角仍然是国产影片。中国影人可以列出诸如投入少、电影发行体
制等一系列客观而正确的因素来评介这种现象,但翻遍报刊也难有文
字表露他们对自身的深刻剖析。
也许在他们的内心正进行着更为深刻的思索。
在所谓诸多客观因素里有两种说法让笔者不屑并有些愤愤然。
一说是电影发行体制问题,说还没有真正与市场接轨。在这一点
正是让国人讨厌的美国人打来一记响亮的耳光:分帐。一下子就进入
了市场并赚了许多的钱。只要你拍的片子确实好,就不怕找不到进入
市场的方式。
二说是投入的问题。好莱坞影片投入大、制作精良等等。“给我那
么多钱,我也能拍出那样的电影。”这句看似充满豪气的话其实充满
了自卑和推诿。就像一个穷人说:“给我那样的机会,我也能赚那么多
的钱。”好莱坞电影投入大是不争的事实,但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同
样投入不大的影片拥有了极佳的票房。比如《狮子王》是3400多万美
元,票房收入1亿多美元。3400万在美国,着实算不上什么大投入。还有
只投入了900万元的《黑色追辑令》,票房也是1亿多。第68届奥斯卡最
佳男主角影片《远离拉斯维加斯》只有400万美元的投入。关键的问题
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
改革开放后,中国影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他们的刻苦努
力下,中国电影也正一步步地走向世界。这是很令国人欣慰和敬重的
事。但欣慰和敬重之余,国人又有些不满了:怎么老把镜头对准过去
?
我不敢说这是因为编导想讨好外国人的胃口;也不敢说剖析过去
对现今的中国启迪不大;更不敢说编导对现今变革的中国人心态无从
把握。
但有一点是确凿的,中国影人很是掌握了一整套把黄土地、破棉
衣拍得很美的方法,与其相称的是,中国文化里糟粕的东西被描绘得
更加丑恶,甚至近乎邪恶了。
中国影人提供出来的是,我们曾经这样,我们不应该这样;而不
是我们现在应该怎样。
而这正是国人现今极其需要的。
不论好莱坞的电影是暴力的还是非暴力的,精华的还是糟粕的,
它都给至少是现今的美国人提供了他们生存中所需要的。比如试图唤
醒美国精神中勇敢、拼搏的个人英雄主义(唤醒没唤醒姑且不论),比
如生活方式,比如生存环境,甚至极端的颓废倾向。
这就是中国电影的差距。
当然,中国影人们对此正做着百倍的努力,但努力的还不够。离
现实最近的也就是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其中最近的镜头离现
在也有十几年了。
如果说十部大片的引进已把国人重新拉回了影院的话,那么国人
正等待着极具现实震撼力的国产影片。
如果说十部大片再交引进后,国人又只看这十部大片,那说明不
是国人爱看十部大片,而是国产影片确实没法看。不要继续有滋有味
地在过去的窑洞里去刻意发掘什么新东西(其实不是什么新东西,而
是重新看见了旧东西)。怀旧是容易衰老的;只爱怀旧,则是病态的。
更不要抱怨十部大片抢占了中国的电影市场。毕竟才十部,还没
有泛滥。在感官刺激只是冲击国人的视觉,还没有侵袭到他们的思想
之前,你还来得及用中国文化优秀的部分、现今中国最需要的东西来
拉回国人。要及时把对现今中国的思考交流给国人,让国人去比较、
去思考。
从这一点而言,中国影人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责任:弘扬中国
文化,抵抗文化绞杀。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www-post@bbs.h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0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