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nda (player), 信区: Reading
标  题: 中国可以说不(三)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an 30 15:42:23 1999), 转信

第三篇
第01章对美国说“不”的中国铁娘子
      对美国说“不”的中国铁娘子

               1995年2月26日,北京市中心长安街上一处毫不起眼的灰色建
          筑物外面,汇集着上百名身背长短镜头照相机以及摄像机的人群,
          他们是来自各国通讯社和电视台的驻华记者。在灯火通明的中国外
          经贸部大楼里,一场唇枪舌剑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正在紧张的气氛
          中进行着。而双方主持谈判的代表,恰好是两位女性。美方是律师出
          身、讲话字斟句酌的贸易谈判副代表巴尔舍夫斯基,而中方则是现任
          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的吴仪。

               当晚11点,两位女代表同时离开谈判现场,出现在世界各国记者
          面前。宣布双方草签《中美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的消息,中美两国间长
          达20个月的知识产权谈判终于落幕。当时一家外国通讯社记者在发出
          的电讯中称“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

               中美之间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纠纷由来已久,从80年代以来就一
          直存在着摩擦。1990年4月,美国以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为由,根据
          美国贸易法“特别301条款”的规定,宣布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
          名单”。应当说,中国方面对知识产权问题的态度是积极的。1992年1
          月,中美双方代表吴仪和卡拉·希尔斯共同签署了“中美关于知识产
          权保护的谅解备忘录”。中国愿意在约定期限内完成对这一问题的保
          护工作,而美方则承诺取消对中国的特别调查。

               但是事隔两年后的1994年6月,美国又再次挥舞起“特别301”大棒,
          不考虑中国政府在签署谅解备忘录以后作出的努力。要求对中国进行
          六个月的调查。这一次,美国人针对的是与计算机行业相关的激光唱
          盘等产品的盗版问题,认为中国的侵权行为给美国企业造成了每年数
          十亿美元的损失。

               在接下来的半年里,中国与美国之间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共进
          行了七轮磋商。在谈判开始前的记者招待会上,有“铁娘子”之称的外
          经贸部部长吴仪语气坚定地代表中国政府对外发言,认为中国在短期
          内已经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立
          法过程,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此同时,中国
          政府对美方提出的非法复制激光唱盘的问题,专门组织力量收缴并销
          毁了数以百万计的盗版激光唱盘和录像带,关闭了有关的侵权工厂。

               平心而论,美方要求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无可厚非的,中国人也
          没有蛮横无理地拒约这些要求。不过。美方谈判代表们却在谈判中层
          层加码,他们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实际上已经超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范
          围。如要求在中国设立独资的新闻出版和音像制品公司等等。在音像
          制品对外开放市场的问题上,发达国家之间至今也未能达成一致。而
          美方在海关边境措施、版权认证制度以及行政执法部门的权限等问题
          上提出的要求,连美国本身也未能做到。尤其让中国人感到不快的,
          是美方对中国的司法和立法程序也提出了要求,甚至要求允许美国在
          中国设立侦探事务所。你还不如让中央情报局在北京设一个挂牌的分
          局哩。

               面临着六个月最后期限的威胁,面临着美方宣布进行贸易报复的
          现实可能性,吴仪,这位深知双方底牌的中国女部长,偏偏没有被美
          国人吓倒。这位头发略有些花白的中国“铁娘子”,在记者招待会上毫
          不客气地警告美国:“你们宣布报复清单之日,就是我们公布反报复
          清单之时。”

                1994年的最后一天,美国贸易代表坎特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公布了
          对华贸易报复清单。而中国方面也不甘示弱,仅仅在两个小时以后,
          中国就公布了对美国贸易的报复清单。消息传开后,一家日本通讯社
          驻北京记者在发回本国的电讯中曾不无感慨地评论说,日本在与美国
          的贸易谈判中,缺少的就是像中国的吴仪女士这样敢于对美国人说“
          不”的灵魂人物。

                1995年2月4日,美国贸易代表坎特宣布了对华实施贸易报复的最终
          决定,而中国外经贸部则随即作出反应,也公布对美贸易报复的最终
          决定。从这两份清单来看,美方将原定为28亿美元的输美产品削减为10
          .8亿美元,而中国出口美国的大宗商品如运动鞋、箱包等产品则不再
          包括在内。相比之下,吴仪拿给美国人看的报复清单除贸易外还增加
          了投资一项。对于新增加的投资一项,美国人是非常清楚这意味着什
          么的,因为当时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正竭力争取在中国合资生产汽车的
          许可。可以说,增加内容后的报复清单击中了美国人的要害。

               清单公布后,坎特又亲笔致函吴仪,邀请中国代表团到华盛顿进
          行最后谈判,争取尽快消除分歧。而吴仪的回函则很明确:同意恢复
          谈判,但是地点在北京而不是华盛顿。

               随后,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由工作组级别上升为谈判代表级别,美
          国贸易副代表巴尔舍夫斯基也从美国飞抵北京,与中国外经贸部副部
          长孙振字共同主持最后阶段的磋商。中国打出的投资牌开始见效,在
          美国国内一些大企业老板叫苦连天的抱怨声中,美方代表感受到了强
          大的压力,在有关中国立法与司法权等问题上没有再提出过分的要
          求。而中国则也作出了一些务实的让步,在顶住美方在华独资生产音
          像制品、软件和出版物的要求同时,允许以合资的方式生产上述产
          品,双方的立场逐步靠拢。

                2月25日,双方开始起草协议文本。由于长达30页的文本需要逐字
          逐句地进行对证,进展一直十分缓慢,从25日到26日凌晨三点,也只完
          成了四分之一的工作。结果双方一直连续工作到26日深夜十时,这场
          贸易大战才在双方代表香槟酒杯的相碰声中化险为夷。

               当丝毫没有倦容的吴仪和巴尔舍夫斯基出现在已守候十多个小时
          的各国记者们面前时,这些见多识广的记者们投向吴仪的目光是充满
          敬意的,因为他们都很清楚,这是一位敢于对美国人说“不”的中国女
          人。她所展现出来的,正是现今中国不畏强权、毅然捍卫自身的利益
          和尊严的姿态。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www-post@bbs.hi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9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