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nda (player), 信区: Reading
标 题: 中国可以说不(四)15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an 30 16:40:00 1999), 转信
第15章别把自己搞得很自卑
别把自己搞得很自卑
每个星期天看甲A足球联赛,使我充分体验到中国人生命里所蕴
藏的巨大的激情。在那海啸般的声浪中,同胞们展示了温文尔雅的另
一个面。我几次想找到一个贴切的词来形容这种盛况,最后在键盘上
敲下这样的字样:生命打开了闸门。是的,的确如此,中华民族是富
有激情的民族,在各个领域都可以深刻地感受到。
这种激情让我联想到中国人在经济建设上的大会战。我曾经对大
会战这种形式深恶痛绝,但认真考察一下,不论是像大庆油田这样的
大会战,还是大跃进,在另一层面上,则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那的
确是风,是火,是在创造中释放出来的惊人的激情。
我一直认为。如果中国人始终保持这样的激情,同时又把握高度
的科学理性,中国的发展将令世界瞩目。但现在的情况确实存在一个
问题,一和国外比较起来。大家总有点信心不足。这种情况反映在各
个方面,外国人的称道我们仍格外高兴,外国人的歪曲我们仍格外生
气。我们把这称之为民族自尊心。其实,这里面的问题很简单,外国人
说我们非常先进,那不见得,外国人说我们非常糟糕,也并非是如此,
我们总比外国人清楚自己。过于敏感,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与民
族自尊无涉。我觉得政府公布我们国家还有七千万人处于贫困线上很
有理性,这可归纳为对工作存在自信的表现。
前几天看报纸,令人惊讶地看到,“精英”学者们居然提出一个后
殖民文化的概念,意思好像是说,随着西方科技的引进,我们的文化
已经全部丧失,成为一种“后殖民文化”,这的确是一种奇怪的论调。
因为文化,它不可能不进行交流的,它确实具有共性的地方,中国人
看《廊桥遗梦》也感动,是因为它讲了人的东西,而不是因为它是美国
人写的书或者拍的电影。“后殖民文化”说,同样是表现出一种对民族
文化的不自信。
肤色不可改变,但文化是可译的,并能够互补。有的东西甚至可
以照搬,比如打领带的方式和不许公共场所吸烟,包括由人大代表选
举自己的乡长和市长等等,这并非是殖民化的表现。经济运作方式更
是如此,它是由人所创造的一种科学方法,行之有效的并被证实了比
较合理的方法,接受它就如到邻居家去学包饺子一样正常,而不应该
在此再多做文章。学习先进的东西,改革旧的经济运作方式,流行的
说法是,与国际接轨。这些不属于殖民化范畴。英国人开车左行,美
国人开车右行,他们都是西方人,我们总不能去找出第三条路罢。
关键的还是要行动。有了行动一切情况都不同了,想想过去放颗
卫星下街游行庆贺,造一座南京长江大桥惊动全中国。现在怎样啦,
长江上已有二十座大桥了。在经济发展上,我们应该承认我们丧失了
很多时间,痛也罢悔也罢,都是既成事实。现在的问题是“进入状
态”,不在状态之中很难做好事情。
从现在起,中国人横下心来10年不睡午觉,如同战后的日本国一
心一意搞经济。届时可以发现,我们居然一下子走了那么远。想想十
几年前,日本人还给中国人生产黑白电视,现在他们还会这么做吗?
在电脑业也是如此,1994年还唱386的戏,而在1996年,不论是IBM,还
是康柏,都不敢到中国来处理积压了。毕竟我们有了金长城、联想和
方正了,而且市场占有率并不低。用10年的睡午觉的时间来参与国际
竞争这好笑吧?实际上并不可笑,如果我们以中国有5亿劳动人口计
算,每天多出一个工作小时,那就有5亿个工时!如果折成货币,按每
小时10元算,就有50亿元产值在增加。也就是说,中国把习惯的午觉不
睡了,仅此一天可以多创50亿元产值。可见我们的潜能有多大。
信心从有效的工作成绩中来,说空话毫无益处。年后去中关村,
居然就发现有打工妹在做电脑生意。当然她们都是老板从人才市场雇
来的,但她们讲很多电脑的术语,她们脸上太阳晒出的红晕尚未褪
去,手也不是那么细白,想象得到她是在电脑速成班毕业的,但这又
怎么样呢?三年前她们见都没有见过电脑,现在被老板雇来做电脑生
意,介绍诸如IBM、微软、虹志、康柏等等品牌,它们的区别以及不同
的性能。初见她们,心里觉得应该不是这样,应该是本科、硕士什么
的。但是,由打工妹来介绍并且销售IBM、微软、虹志和康柏不是也很
好吗?
现在,正是中国人迈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关口。事实上,我们不
是差于别人,而仅仅只是出发的时间晚了一点而已,只有这一个差
别。其它的东西,是因为我们想得过多而产生的不应有的念头或者所
谓的思想而已,把两千年前的事情与两千年后的事情搅在一起的理论
毫无必要,虚构出一个蓝色文明和黄色文明也无必要,重要的是,很
自信地出发,甚至拿着还有些粗糙的产品周游全球。这没什么,大家
刚开始起步的时候都一样。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www-post@bbs.h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9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