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lf (人间精灵), 信区: Reading
标 题: 一 每一刻都是新人生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0月26日18:17:03 星期六), 站内信件
黄金书屋---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一 每一刻都是新人生
松下不仅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有自己独到的思想,而且,作为一位著名的
公众人物,他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松下的为人之道对我们的人
生道路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人生是什么?数千年以来,先哲圣贤及许多好学深思的人,不断地从各种不
同的方面及角度提出他们的见解。有人说称赞神的光荣,随着神创天地的目的去
过欣喜的日子,便是人生。松下认为,历来论述人生的学说及理论,百家争鸣,
各有各的立场及意义,各有各的存在理由。关于人生,松下的见解与前人不同。
他指出,人生只是生产、消费和度日而已。
松下解释说,这里所谓的生产和消费,并非仅指物质,而是包括物与心两方
面内容。例如,住在一起的亲人,彼此表示思慕及相爱,就是一种心的生产。别
出心裁的构想是好的生产,邪恶的念头是坏的生产。由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的刺
激,并为之费心费神是一种消费。听到优美的音乐而感到欣喜,看到美丽的图画
而感到快乐,是好的消费;至于感到不快和痛苦,则是坏的消费。所以,读好的
书和努力用功,是同时进行好的消费和好的生产,因为他虽然耗费了时间、头脑
和体力,同时也能获得有益的知识。
那么,什么是好的生产、好的消费?松下认为,由于每个人的观念与标准不
同,因此很难划出一条清楚的界限。但无论怎样理解,它们都要与人类和平、繁
荣与幸福的需求和努力一致。
所以,惟有包括物、心两方面的生产及消费,才能把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生表
现得清清楚楚。
松下看到有很多人信仰宗教是为了求得一个安身立命的依据,从而感到人生
的快乐。但是,松下要求,持这种生活态度的人,应该随时反省自己所过的生活,
究竟有没有做到好的生产及好的消费。倘若信仰宗教而不能做到好的生产及消费,
即使个人的行为虔诚地合乎宗教的要求,仍是错误的生活观念。
与对宗教的信仰相对,松下认为,就坚持道德的人而言,他们的生活态度,
也必须能产生好的生产及好的消费。否则,自以为明白道理,服膺道理,而实际
上仍是一只迷路的羔羊。为了获得美好的人生,我们似乎有必要把日常的生活好
好地做一番检讨。
今天社会上的一般人,对人生有没有做过深刻的考虑才去行动呢?松下认为,
半数以上的人只是随着社会上的通俗观念,无意识地实践着自己的行动。
比方说,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做生意只要能薄利销售,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这就是人生。但是,对于为什么只得到一点利益就满足,做生意到底具有什么使
命等等问题却不深加思考,只想过一天算一天。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人类虽
然已有五千年历史,但仍没有领悟到很明确的人生意义。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精
神文明却停滞不前,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有系统的人生理论。
松下断言,一旦将人生简单地视为生产与消费的生活,为了要做到好的生产
及好的消费,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讲求精神文明的提高,如此才能使人
类的生活愈臻美善。松下感到遗憾的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好的生产及好的消费,
现在仍处于低潮。
松下认为,如拥有一个好的人生,教育至关重要。
某教育家曾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教育普及的程度比得上日本。当然,日本
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会写自己的姓名,但这并不表示日本的教育完善。教育成功与
否,并非单指识字程度,而是在于教育方针是否正确,是否贯彻。从事教育的人,
尤其应该认真地检讨此点。
有好的生产与消费,才有可能产生好的生活。以这种想法为基础,不论是工
商人士、政治家、学者、宗教家、艺术家、教育家,所有的人都在各自的工作岗
位上,为提高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努力思考并且付诸
行动,才能将人类的生活推向繁荣之途。
创造美好人生是每一个人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上述的论点或许能够给大
家提供一种启示,使我们的行动能有所依循。
松下认为,说话、做事始终如一的人,是时代的落伍者。因为在这个世界上
惟有真理始终如一。所以,我们要懂得去适应形势,变通活用,只有这样,才能
不断创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好象每天都做同样的事情。今天是昨天
的重复,明天又是今天的翻版,既单调又平凡。
但如果每天只是这样翻来覆去地延续,人生就毫无希望、毫无意义了。松下
认为,倘若希望实现繁荣、和平与幸福,生活不应是单调的反复。今天应该比昨
天进一步,明天则比今天进一步,也就是每天要有生成发展。那么生成发展到底
是什么?对人生的意义又在何处?
按松下的理解,所谓“生成发展”,就是日新又新,每一刹那都是新的人生,
每一刹那都有新的生命在跃动。这就是旧的东西灭亡,新的东西诞生的历程。世
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一刻是静止的,它不断在运动、不断在变化。这种运动和变化
是随着自然法则进行的,是不可动摇的宇宙哲理。
如此想来就能了解,人由生至死也是生成发展。死就是消灭,但死不等于无,
因为人类的发展是延绵不断的,一个接着一个地死去,又一个接着一个诞生出来。
松下看到,人都本能地害怕死亡,讨厌死亡,对死亡有难以消除的恐惧心。
同时许多宗教和先贤也都说明了死的恐怖,所以人们自然会加重对死的恐惧。然
而象这样逃避死的本能、恐惧死的心理,只会产生种种迷信和混乱。因此为了实
现人类的和平与幸福,对死亡必须有从容不迫的态度,而所谓“生死有命”的生
死观,就不视“死”为可怕,而是当作一种完美的自然法则。
松下的生成发展原理告诉我们:死,并不可怕,也不可悲,更不必难过。因
为这是生成发展的过程之一,也是万物新陈代谢的现象,死亡合乎最大的天地法
则。理解了这一点,我们的人生就包含着喜悦和耐心。
如果对死亡观念理解清楚,自然会明白我们应如何面对每天的现实生活。假
定生成发展是自在法则,那么每天的生活,就必须经常保持日日新的创意和发明。
有句俗语“十年如一日”,这是说十年的努力就好象一天的努力那样充满活
力和恒力。它强调的是勤劳、努力与毅力这种精神,并不是说在这过程中不要有
任何进步。这种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一定会产生非常新颖的创意和进步。但假如
大家的工作十年来没有任何变化,而是千篇一律,那么就真是违反了生成发展的
原理。
松下举例说明这个道理。明治维新时的功臣之一坂本龙马常和西乡隆盛讨论
人生。但是坂本的意见每一次都有一点改变,给西乡隆盛每次的感受也都不一样。
于是西乡先生就对他说:“前天我遇到你的时候,你所讲的内容和今天的不一样,
所以你所说的话,我无法相信。你既然是天下驰名的志士,受到大家的尊敬,那
么你应该有不变的信念才行。”坂本龙马被西乡先生责备了一番之后就说:“不,
绝对不是这样,孔子也说过:‘君子从时’。而且时间是时时刻刻变化的,社会
形势也天天在变化,因此昨天的‘是’,今天即可能成为‘非’,乃是理所当然
的。而我们去从‘时’便是君子之道。”然后又接着说:“西乡先生,你对于一
种事物一旦认为是某种样子,就要遵守到底,如果坚持这样的观念,将来你一定
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尽管象西乡先生这样一个伟大人物,随便去批评他似乎不应该。但如果要评
价哪一位说得比较在理,松下认为从生成发展的原理看,他宁愿赞成坂本龙马。
虽然一切都会转变更新,但在这千变万化的转变中,有一种东西是永远不变
的,这就是真理,它是通过宇宙力量发给人类的。松下坚持这一点。
因此转变以及日日新,便是把这真理因时因地活用的结果。若以为真理是不
变的,就不再活用变通,真理就等于死的一样。
联系到经营或做生意,松下同意店铺是愈老愈好。但如果说因为愈老愈好,
就让产品及经营方法维持老样子,那么这家老店铺也会被时代淘汰。
就佛教来说,也是一样。佛教的教理是永远不变的,但教化、活用的方法必
须随着时代改变。释迦以前常常说“诸行无常”。一般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
“这个世界象昙花一现,很不可靠。”松下评论说,这种看法好象否定了现实,
使人失去活下去的勇气,这对促进人类繁荣、和平与幸福的生活是很不利的。松
下认为不应该这样看待那句话,而要从更深处去看。所谓“诸行”就是“万物”,
“无常”就是“转变”,“诸行无常”就是万物流传、生成发展,实际上这句话
就是教我们日新又新。
但是今天的佛教界,虽然也做过很多努力,但都仅仅是夸耀古老的老铺,而
没有以日日新的方法去活用,如此下去,佛教就可能会衰微。
据此,不仅佛教界如此,在整个宗教界、教育、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以及
我们每天的工作、事业上,都应该以这种日日新的精力谋求改善。
松下说,我们要顺从这个自然法则,顺从时代,以最新的创意和观念,走向
生成发展的大道。由此就能产生没有止境的繁荣、和平与幸福。
松下指出,既然上天赋予每个人以独特的天分,那么就要依其本性各自发挥、
互相尊重,如此才能产生相辅相成的理想社会。
虽然人看起来都差不多,但实际上每个人的体形和面貌却完全不同。全世界
有几十亿人口,就有几十亿不同的样子。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松下认为,这并不
是由于人们的意愿如此,就好象生男生女不能由我们决定一样。体形面貌既不相
同,所具有的使命和天分也都不一样,这正是宇宙真理的所在。我们要根据这个
认识,实实在在地去看每一个人,再决定我们该走的路。但在现实社会里,根本
没有人去关心这个问题,都凭个人的智慧、看法去作行为决定,以至于容易把一
切都归于一种形态,而加以限制统一。虽然这种想法在某些方面是有必要的,但
若完全如此,根本就不能对社会有贡献。
松下说,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形象和心态活在世上。有人喜欢红色,有人喜
欢白色,问他为什么如此,似乎也没有什么理由,因为这种事是很难究问道理的。
就酒来说,有人就认为酒太苦了不敢喝。扩大些说,有些人觉得某种生活方式很
好,但对其他人却不一定适用。
所以,人本质上有不同的特性,我们应该好好认识这种特性,并去思考出一
个活用这个特性的共同生活。人的智慧愈进步,社会就愈复杂。仅仅是色彩,就
能创造非常复杂的情形。原始人喜欢自然本来的颜色,但是知识进步文化提高后,
便有了特殊的混合色,现在的世界就成了多样化的彩色世界。就生活来说,简陋
的生活是回到原始,而不是文化进步的要求。文化愈进步,就更能活用一切事物
的本质,所以,复杂的混合能产生秩序的进化发展。
从另一方面讲,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特性使生活变得愉快,就不能算作文化
进步。现代社会提供了个人发挥特性的可能。如果把人的生活以一个模式去处理,
这就违反人的本质了,同样也违背自然本来道理。
松下认为,我们不能把社会万象变成单一的颜色,如果你以为前面有山,阻
挡了交通,于是便把山铲得一样低平,那么结果是山不象山,平地又不象平地,
这显然就不对了。所以松下认为,一个人还是要过一种复杂的生活,保留所谓的
“异色异行”,每个人都发挥他的特色,再融合起来,而且是在一种正确的秩序
中的融合。
有人说,凡是相同的人,必定步上同一条路。但松下并不认为这样。他认为,
大家可以公平同等地前进,而步法和想法则因人而异地发展,那么集合全体不同
的想法和行为,就能实现PHP的繁荣、和平与幸福。因为每个人的天分才能都
毫无限制地活跃发展。
松下指出,一切的一切都该是本来的模样,猴是猴,鱼是鱼。一条鱼不希望
被放进漂亮干净的鱼缸里,而愿在大海里,虽然有被鲨鱼吃下去的可能,但那是
很自然的生态,仍然感到喜悦。人也只有回到他本来的模样时,才能有真正的幸
福。
比方说某人获得了幸福,如果大家学他的样,也会变得幸福吗?又比方说,
有人认为能住宫殿,穿着华丽是幸福,但是不习惯这种生活的人,不但不感到幸
福,反而会觉得难受。这就是人的本质和天分不一样,再怎么去强求一致,也不
会幸福的。松下认为,最重要的,是按照人本来的样子生活。本来的样子,各人
都不一样,但若能相辅相成,保持一种秩序,才可以展现出真正的理想形象。
因此,为了建立和平幸福的社会生活,当然需要新的知识,但不能把人本来
的样子消除掉,一定要把每个人的特色发扬出来,才能活用知识,才能产生“异
色异行”,并且大家共同幸福。不但自己活起来,别人也会活起来,整个社会都
活跃起来,松下认为这也才是真正的民主主义。能够尊重上天赋予的本来模样,
而互相尊重,承认对方的个性与天分,才能产生更好的秩序,也才有真正的自由。
松下总结说,总之,个人都要发挥他的天分,按照天所赋予的样子活下去。
同时要建立每个人能够充分发展特长的社会,这才能产生和平与幸福。
松下接着问,人是什么?松下认为,大家要想得到繁荣、和平与幸福,就必
须去探究人的本质。
我们所说的是人的繁荣、和平与幸福,而不是狗的繁荣,也不是羊的繁荣。
如果期望羊的繁荣,就必须充分了解羊的本质,而去做适应它本质的饲养方法,
否则可能引起很大的损害。同样的,若是期望人的繁荣,就必须充分了解人的本
质,建立有所适应的生活态度。
人到底是人,不能成为神,也不能成为狗或猴子。
松下指出,人有时会表现出强烈的动物性,有时会有很浓厚的理智;有时会
溺于酒色,有时会忘我地欣赏名画;有时会充满着仇恨私欲,有时会对路旁的孤
儿掉泪。人不象动物完全被本能所控制;但也不是象神那样,始终以圆满的理智
去生活。人到底只是人。
有人说人也是动物,的确不错。虽然人具有动物性,但还是有与动物不同的
地方,所以有“万物之灵”之称。有人说,一个人能走上神的道路,便有了作为
人的价值。不管怎么说,人还是人,不能成为神,因此人还是要走人的道路,这
才是最合乎大自然的法则。
然而一般人往往忘了人的这种最基础的特征。
因此要追求为人之道,是松下探求的最根本的课题。然而光注意人的本质还
是不行的,必须去了解以本质为基础的人的努力途径。换句话说,人必须努力去
做个人。
松下从理性与本能去思考人的本质,是很有见地的。松下说,人的肉体与精
神关系密切,是分不开的。但为了叙述方便起见,特把两者分开来谈。
首先,我们知道人的肉身是属于物质的一部分,同样需要物质的支配和指使
才能维持不坏。要实现为人之道,走向繁荣、和平与幸福之道,必要条件就是要
有一副健康强壮的身体。至于人的精神,虽然不同于肉身,却又是一体两面。这
里所指的人的精神,比较强调意志、人格方面,也就是为人处世的态度。这一方
面是道德家、宗教家苦心对世人劝教的最大重点。
只有从宗教与科学两方面去思考,并综合起来获得的知识,才能弄清楚人的
本质。而人应该走的道路,自然也就明显地展开在眼前。
那么人类心灵的活动究竟有哪些?从基本方面来思考,可分为理性与本能两
大功用。理性是什么,很难下定义。从古时候起,圣贤都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所以松下认为人具有“理性”与“本能”是不会错误的。问题在于如何去思考这
两方面并加以综合,好比将白与黑两种色彩混合,这点非常重要。
本能是人的基本力量,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能丢掉它的,否则就是违反天
理。孟子说:“食色性也”。孟子说的性指的就是本能。食欲性欲以及其他一切
本能,是人类生活的一大原动力,也是人类文化的原动力。本能愈强的人,其生
命力也愈强壮;同时,正因为本能作用在跃动,推进工作的力量也更旺盛。
本能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更是不可丧失,因此不要忘了天赋的本能。如果想
压制本能而从事经济、政治、教育等活动,这不仅徒劳无功,也会使人们痛苦。
不过,在本能当中,可分为正常本能与异常本能两种。要经常去活用正常本能,
而在异常本能方面,则应该注意加以善导。比方说,物欲是人的本能,而热中物
欲的情形过于强烈时,就会损及个人,因此必须时常予以善导。
关于“理性”的定义很多,但松下认为最恰当的应是“能综合事物的因果,
明析是非善恶的一种判断力。”换句话说,如果本能为引擎的话,理性则是它的
“舵”。这是人类本来的形象。
这种理性,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基本心智作用,如果没了它,人便会
失去方向而自我毁灭,同时也无法创造伟大的文化。而且这种理性,愈琢磨,愈
形成力量,能洞察事物的真相,对于善恶曲直的辩别能够做得很正确。理性与本
能,必须加以综合,同时发挥作用,才能发现人应该走的道路。本能与理性,无
法指出哪个为主哪个为从。在理性这方面经常有本能在跟随着,而在本能方面,
经常有理性跟随着,象是夫唱妇随般的恩爱,形影不离,任何一方都不会受到压
制,而分别在各自的功能上,彼此维持良好的秩序,互相调和。
为了保持秩序,理性发挥着更大的功用,指导人走入应该走的大道。人如果
仅跟着本能走,社会会堕落。所以,人虽有动物的本能,却经常超越动物的尺度
来约束自己。人的可贵就在于两脚踏实地站在地上,一颗脑袋却经常仰望青天,
那代表神灵之所的苍穹。因此,如果理性与本能能够互相保持平衡,人的行为自
然光明正大。
在本能中,人的欲望是主要因素,欲望是生命力的流露,它可以使人类兴旺,
也可以毁灭一切。
人类的欲望有各色各样,在佛教里将它分为三欲五欲,或者九欲十欲。不论
在质或在量上,都是其它生物不能比的,既广又深,正如俗语所说“人是欲望的
肉块”。
松下指出,欲望和人是很密切的。但一般人只要讲到了“欲”这个字,就会
产生不好的印象,总会联想到“恶”或“贪欲”,看成是很肮脏的东西。这都是
因为过去的教育,尤其在我们东方,都说“欲”是不好的事,凡是行为错误,或
是给人祸害,全是由所谓的欲引起。因此,人人都认为欲望是罪恶的根源。而断
掉欲望,从欲望中脱逃,才是人类应有的道德。
这种看法自有它的道理。但如果把它看得太狭窄,不能正确掌握欲望的本质,
对个人就很不幸了。因为,欲望的本质并不污秽,也不是什么罪恶的根源;其实,
那是人生命力的表现,就好象能推动轮船的蒸气力一样,如果把这个也当作是恶
而加以消灭,那就象因无动力而停船一样地断掉人的生命。自古以来,一些思想
家的禁欲理论,歪曲了人原本的形象,使得本来应该很快乐的人生,充满了痛苦。
其实,欲望本来的形象应该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它本身并非善也并非恶。欲望
是一种力量,是比善恶出现得更早的东西。这才是欲望的本体,欲望的真谛。
松下认为,既然欲望是生命力的表现,而生命力是为了使人活下去的动力,
而且欲望也是宇宙根源所赋予的,所以,欲望也是上天赋予的。我们对于宇宙根
源所赋予的欲望,要大大感谢才对,而不应去憎恶它。只是,应该注意欲望在善
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它有可能变为善,也有可能变为恶,如何转变取决于人如
何支配欲望。就好象我们拥有蒸气动力,要把船驶到好的方向或坏的方向,只要
扳动船舵就行了。人有把船舵转向左边或右边时的自由,但也承担着使船前进或
触礁的一切责任。自由与责任是人被赋予的特色,尤其在对待欲望上,这二者的
作用更清楚。
那么,欲望是善是恶的判断如何进行呢?既然欲望是生命力的发泄,那么,
任何一种欲望以及任何一种满足欲望的努力,都是一种宝贵的形象,也是所有人
类共通的愿望。因此,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如果也对大家共通的欲望有助益,
就是能跟神的意旨互相配合,那么,这就是一个正确的、善良的欲望,是应该鼓
励的;相反的,如果只为了自己而牺牲、妨害到大家的幸福,就违背了神的意旨,
也违背人共通的愿望,这就是坏的行为而应该禁绝。
所以我们要了解,真正的繁荣,是和所有的人有密切关系的。要大家一起繁
荣,才能得到自己个人的丰裕。因此,对“繁荣”的正确认识,是使欲望生存或
消灭的分界点,也是使欲望得到合理满足的一个关键。
松下进一步说,欲望既是人生命力的表现,因此绝对不可否定它,甚至可以
说,欲望就是生命本身。何况这是一个力量,在不同的用法上,有时会非常有帮
助,但有时若稍有偏差,就会变成很可怕的东西。就象木炭一样,木炭放进火盆
时,大家就会高高兴兴地把手放到火盆上取暖,如果不小心掉在火盆的坐垫上,
即使一小块木炭,也会造成火灾,人们都会拚命去熄掉它。同样一种东西,用法
不同,就会有这样大的差别。
欲望也是如此,它们没有什么善恶可言,有时候会满足自己,也会使别人高
兴,但一不留意,不但毁灭自己,还伤到别人。况且,人是欲望的动物,对欲望
的处理更要特别慎重,即使是最小的欲望,也不能够随便处置。
因此,能透澈认识欲望并正确地使用,也就是认识了自己,并且能决定人生
应走的方向。比方说,想赚钱的欲望本身一点都不坏。如果你正确地了解这个欲
望,就会通过勤劳工作,服务别人来赚正当的钱,不但别人高兴,自己也满足。
但如果你并没有学会正确的方法,就去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钱,不但使别人受到
灾害,也会自取灭亡。象这样正确地了解、使用欲望,就是学问,就是教育,也
是宗教。因此,合理支配欲望、满足欲望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深
深影响人类全体的生命力,都能蓬勃跃动而幸福快乐。
在人的生活中,既有快乐,也有痛苦。松下认为,尽管我们常有苦恼,但在
人的本来生命中是没有丝毫苦恼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具有化解不良情绪
的能力。
我们人类的生活中有一些苦恼,尽管你解决了某种苦恼,很快就会有下一种
苦恼产生。有人说:“人生是苦恼的延续”,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松下认为,然而就是因为有苦恼,人生才会有味道;如果人生毫无苦恼,反
而可以说是没有味道的人生。自古以来,很多故事、小说、戏剧、电影等等都以
一些形式来处理以苦恼为题材的内容,而人们对于这种故事,却流泪、高兴和感
动。因此,苦恼如果能够成为人生的一种味道,而人人也都能深深体会这个味道,
感受它的意义,那么,苦恼也绝不是不幸。但是事实往往不是这样的,苦恼会使
人心生愁郁,并设法去解决这个苦恼,结果愈着急,愈钻牛角尖,往往是不幸再
加不幸。例如某人做生意失败,背了很多债,于是就想扳回来,急着去做各种各
样的事。但是这种着急的心理不可能产生好的智慧,做的事情也不会顺利,相反
债务会愈来愈增加,最后终于想不开而自杀,这种情形是司空见惯的。因苦恼而
想不开是社会上常见的事实,因此人们都想找出一些处理的办法来解决这种苦恼,
去发现克服它的方法。以往流行的想法,以及长辈或老师们教导我们的,常常是
说,“苦恼就是为了要提高人的水准而给予他们的一种宝贵的试金石,因此,不
要去躲避苦恼,甚至应积极地面对这个苦恼。”同时也提出了很多对付这种人生
苦恼的方法。
松下认为这没有错,也非常有意义。但有关处理苦恼的具体想法,暂且不谈,
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到底苦恼这个东西是不是在本质上就给予我们人类?在现
实上,苦恼的确是存在的,正因为存在,大家都在寻找克服它的办法。然而我们
想先讨论一下,在本质上苦恼到底是否存在?假使没有,是否制造出来的?松下
认为实际上苦恼并不存在,在本质上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是在制造苦恼,因此
对于处理苦恼的问题,也应该有所不同。
松下对苦恼的看法,与很多人的看法不同。但是,松下坚持说,人生本来是
不应该有苦恼的,尤其是在实现繁荣、和平、幸福的人生时,这样想才是正确的。
松下已经说过,宇宙根源的力量给予人们无限的繁荣、和平与幸福。换句话
说,人在本质上就得到了这三样东西,而苦恼会妨碍繁荣,会使和平混乱,也会
违背幸福。那么在本质上就拥有繁荣、和平与幸福的人类,怎么会有苦恼呢?松
下断言说:“人本来的生命中,没有丝毫苦恼。”
然而本来就没有苦恼这件事情,和现实中存在着苦恼是两回事。例如,汽车
本来是没有故障的,这和在现实中因使用而产生的故障是两回事。因为汽车是照
设计去做的,如果在使用方法上没有错误,在一定的期限之内是不可能有故障的,
这是因为制造的时候,制造者尽量使它没有故障。但是,实际上使用中往往会发
生故障。然而,你不能说它会发生故障。如果这样考虑的话,那么万一汽车发生
故障,应急地修理一下就可以了,何必要去做根本的改良呢?如果你认为汽车本
来是无故障的,那么,无故障的汽车为什么会发生故障呢?你就要从根本上去动
脑筋,结果就会明白是做的不好,或者是使用的方法不好,两者必有其一。因此,
根据这样的认识去进行根本的改良,故障也就会慢慢减少。
关于我们人类本来有没有苦恼的这个问题,也是和汽车这个问题完全一样的。
在现实上,人是有不断的苦恼。然而,并不能由于在现实中有苦恼,就断言人本
来就有苦恼;这和汽车本来会有故障的说法一样,是一种很大的错误。如果断定
人本来就有苦恼,那么人就无法逃避苦恼了;不仅如此,还认为苦恼反而是正常
的,不苦恼就是反常了,甚至是有罪了。既然断定人类本来就没有苦恼,那么为
什么还会有苦恼呢?不该有苦恼,怎么会有苦恼?这样想来想去,才会进展到去
谋求根本性的解决对策。
前面说过,人本来就没有苦恼的,没有苦恼才是人的本质,因为人生来就有
无止境的繁荣和幸福,我们应该彻底认识这个道理,树立“人是没有苦恼的”这
种自觉。
松下指出,为了获得这种自觉,大家首先需要有纯真的心,并对人的本质有
所认识。如果以纯真的心去认识人本来的形象、人被赋予的生命力,并且体会到
人本来没有苦恼,同时对此持有强烈的信念,那么苦恼就会逐渐消失的。由于本
来就没有苦恼,所以如果现实中有苦恼的话,这是人自己制造出来的;因为是人
制造出来的,所以其原因也在于人。因此,如果以纯真的心去看人的本质,即可
认清真相,而能够把苦恼的因素一个个加以改善。不过,说“人在本质上没有苦
恼”和人的心会感到喜、怒、哀、乐是完全两回事。换句话说,人具有感觉欣喜、
愤怒、悲哀、快乐这种心的作用。但是这种心的作用是天赋的,虽然你已认识到
没有苦恼的人生本质,这种作用还是不会消失的,而且也不可以让它消失。只不
过当你对没有苦恼无所自觉时,这些愤怒、悲哀等心的作用,就会成为苦恼的原
因而使人感到痛苦。但是假如你有着没有苦恼的自觉,则不管怎样愤怒、怎样悲
哀,你就会立刻产生把这些愤怒或悲哀打消的能力,而丝毫不会成为新的负担,
也就不会变成苦恼了,即使是发怒,也会立刻恢复;即便是伤心,也立刻会回到
平常的样子。
我们应该有一颗纯真的心,对于人本来的样子有所自觉,这也就是PHP研
究的基础。由此就能改革对欲望的一般观念,开辟出一条通往繁荣、和平与幸福
的大道。
松下指出,大多数人认为他们每天的生活都是以自己的力量继续着、支持着,
这是一种错觉。事实上,我们必须仰赖大自然才能活下去,象阳光、空气、水都
是提供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
象母亲的慈爱一般,大自然给予人们莫大的恩惠,日夜地培育我们,只是大
自然这位母亲不象人类的母亲会呼唤你,用手亲自抚摸你。
对于自己母亲有着感恩之意的人,比没有的人在成长历程中更能取得成功,
这是可想而知的。同样的,能够在大自然的恩惠中,感受到母亲般的慈心而感谢
她,这对我们健全的生活是非常必要的。能实实在在地接受大自然的恩泽,才能
产生繁荣、和平与幸福的生活。人类中,有用虔敬之心感念大自然赏赐的,也有
视为理所当然,而丝毫无感谢之意的,两种人都大有人在。但是以率直之心,去
细察宇宙的动静、大自然的生态时,我们不得不叹服宇宙的浩瀚神秘与大自然的
伟大了。
松下看到,自然科学的极度发展,往往会误入旁道,侵犯了自然的领域。缺
少温和谦虚的心意将人视为自然现象以外之物,这种生活态度产生之时,也就是
近代人不幸的开始。母亲培育子女是非常辛苦的事,平常无法做到的事为了子女
也能设法做到,母亲这种慈爱,子女应该万分感恩才是。如此母慈子孝,一定其
乐融融,温馨无比。若子女对母亲的爱心视而不见,即所谓大逆不孝了,将来必
会遭受天谴的。同样的,对于大自然,宇宙以及生活周遭的一切,也应该随时报
以感谢之情。有没有这种心态,是决定人类幸与不幸的分界点。
感谢宇宙恩惠的人,是懂得永生的人。相信宇宙浩瀚的力量而加深感谢之心,
才能建立美满的人生观,大自然的恩惠也就更能发挥作用,使你步入康庄、幸福
的大道。
对于宇宙恩惠毫无感觉的人,会认为阳光、水、空气都只是偶然的存在。人
诞生于此,也只是偶然的巧合,既无未来,也无高远的理想,除了感官的冲动外,
再也找不出人间的意义来了。这种人的一生,必然笼罩着贪欲、傲慢、黑暗与凄
凉。
我们所要走的路绝不是如此。
松下认为,追求大自然恩惠的根源,去了解与此相对的人心应有的态度,并
且去实践才是宗教,也是做为一个人应该履行的一条原则。对于宗教,一般都认
为是祈祷神明的恩惠,其实要祈恩降福,应该先去了解宇宙的贡献,才算是了解
宗教、接近宗教。
由此观点看来,今天有宗教信仰的人,应从宗教了解大自然的恩泽,并以虔
敬之心回报,恪尽职守,完成一个人在世上应尽的义务。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应
该对大自然的恩泽衷心感激,做好一个人该做之事,并随时自我检讨,自励向上。
如此自然而然地发展下去,就能开出一条人类生活之理想大道。
松下强调,人伦与道德非常重要,不容忽视。不过,建立起感谢宇宙的这种
敬天之心却更重要。没有宗教背景的道德,只是人与人间的一种制约,会随时空
而变异,没有一个定律和准绳。彼此能互相信守,生活和谐,是因有一股更大的
力量在支持,那就是自然力。人类敬天的思想使这股力量发生莫大的作用,人伦
与道德即因此而提升了它的效用和价值。
宗教经过长久岁月的锤磨,完成了伟大的教义。若能接近这样伟大的宗教,
接受教诲自然再好不过,也是享受到好结果的捷径。然而尚未信仰宗教,而由自
己本身去求道,也是个人很好的宗教态度,而且往往由于这样,才能建立一个人
该走之路。尽管如此,知道大自然恩惠而建立自己的生活态度,便是走向康庄、
幸福之道的捷径。
宇宙万物不断地生成发展是一种自然的现象,而人类就是生成于这发展中,
也与万物并存其中。那么,在这宇宙本质之下的人类本质究竟如何?
最初地球上如何会有人类?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学者已经做过种种的研究,
也提出了各种假说。但是,这个问题毕竟不是我们可以用眼睛来确知的,因此,
除了利用今日人类的智慧,参考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推测决定之外,别无他法。任
何人都是父母所生的,而父母也都是由他们的父母所生。如此追溯到多少代以前
的祖先,结果认定人类是世代相生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无限制地追溯回去
呢?松下认为不可能,因为地球的诞生是在数十亿年前,而且最初的地球,并不
允许人类以及任何一种生命体存在。
既然人类并非一开始就存在于地球上,那么如果顺着一代代的祖先追溯回去,
一定会追溯到最早开始的人类身上。虽然我们不知道那是多久以前的事,可是,
人类的原始应该不是父母生出来的,而是藉着其他什么力量或作用所生出的。换
言之,起初的人类并非由人类所生,而是顺着自然的现象产生的。
地球最初形成时的自然条件,是不允许人类以及任何生物存在的,可是,它
经过几十亿年的漫长岁月,逐渐地生成发展。在这长远的过程中,各种自然条件
也逐渐成熟,顺应其自然现象,就生出了草木、动物以及人类。
但是,所有的生物并非是一次出现的。各种植物及动物,都是随着自然条件
的变化,分别在最适合的条件下,逐次生出的。在这种过程中,当地球形成适合
人类生出的条件下的那一瞬间——不管那是一年、二年或者几十年——人类出现
了。
不过,最原始的人类出现,不只是在一个地方,而是发生在地球上许许多多
的场所,而且是同一个时间出现。当时能形成人类的条件、环境,或许在地球上
的许多地方都具有。不过,并非所有的条件都相同,也许会因场所、气候、风土
等的不同,多少有点差异。就因为这种地域、气候、风土的差异,而使得同是人
类,竟生成各种不同的人种。
在地球逐渐生成发展的过程当中,当适合某种生物的条件持续期间,便会形
成某一种生物。等这段期间过了之后,就不再形成该种生物,而另外形成其他的
生物。如此持续下去,就演变成今天这种千千万万种生物,遍布于地球上的情形。
所以,人类便是在适合生成人类的条件齐备下,形成于地球各地。但当这个期间
过去后,条件也转移变化,此后就不再生成人类了。然而,人类也象万物一样,
藉着这种形成人类的自然条件而有了自生的作用,被赋与自己生子、延续种族的
能力。差不多同时,当形成人类的诸多条件消失后,就轮到维持、延续人类的条
件生成了。因此,人类就有了靠自己生育的能力,一直到今天。
松下提醒我们,请不要忘记,所谓人类的本质、特性,在最初形成人类时,
就随着形成人类的自然条件同时赋与了。此自然条件与形成其他生物的条件不同,
因此人类具有的本质是惟独人类特有的。换句话说,人类一开始,即与其他的生
物相异,具有人类独特的本质。这种人类的本质,由父母传给子女,再由子女传
给孙子女,一成不变地代代相传至今。当然这种情形并不只发生在人类身上,其
他的生物也是如此。人类的本质,也就是将人类与所有万物区分开来的特质,究
竟是什么呢?
松下认为,简单地说,就是在原始形成人类时,即赋有的“支配运用万物的
王者素质”。换句话说,人类可以自己活用天赋,使万物所具备的本质,分别充
分地发挥出来。
宇宙万物不断地生成发展,并非没有秩序的,而是依次循着宇宙的自然现象
运行。
人类具有“能利用自己的智慧。逐渐认识使万物生成发展的自然现象”的本
能。而且,不只是认识而已,且能更进一步把“依循这自然现象的万物”,运用
到自己的生活中,因而提高人类生活,更能使精神与物质调和而带来繁荣。只有
人类才具有这种伟大的本能,除人类以外的生物并不具备这种智慧,而凭着专有
本能生存的情形,也与其他生物相异,这些都是在各种原始生物的形成时,就附
带上的自然条件,也就是所谓的自然现象,我们必须认清这个事实。
当然,今日的人类并非已完全认识了宇宙,还不能活用所有万物。最近虽然
登上了月球,然而广大宇宙的其他部分,根本还无法涉足。人类实际能生活的部
分,也只有地球而已。而且,还只限于地球上的某些部分,陆地部分至今还有人
迹未至之处;而占地球表面三分之二的海洋开发,对人类而言,也是个待研究的
课题。虽然目前的科学技术相当进步,还是有今日医学不能治好的疾病。还有无
法运用台风所产生的莫大能源,反而蒙受其害,这类的例子是举不完的。
虽然今天人类尚处于这种不完美的状态下,但仔细观察漫长的人类历史,可
以清楚地发现,人类却是逐渐在进步发展中。最初的人类也象其他动物一样,直
接采取天然物来维持生命,自己养活自己。后来,逐渐发明了种种工具,彼此分
工合作。狩猎鸟兽或耕种土地,愈来愈能运用更多物体,以提高人类生活。这种
进步的速度,随着时代的变迁愈来愈快,到今天可说已到达日新月异的地步。
目前酝酿要登上月球以外的星球,人们或许认为不过是痴人说梦。但是,至
少人类已能够确知其他遥远星球是如何运转的,而且也知道了它们的构成。
不过直到今天,还是不能说人类已经完全认识了宇宙的实态,或者能完全运
用万物。而认识宇宙的范围,完全是通过历史逐渐扩大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然而,今后人类的智慧还会提高,一定会更知道一些宇宙的真相,那时,运用万
物的机会也就变得更大了。
松下指出,只有人类的思想、智慧会不断地增高,而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
自形成以来,只有专门的本能,数千万年如一日地固定循环生活着。想到这点,
即可断言:具备这种优越能力的人类,实在伟大,的确配称万物之王。
人类具有超越万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人类拥有作为“万物之王”的优越本质,
而这种本质完全是与生俱来的。
宇宙万物都各具有固有的特质,也分别有其存在的意义。牛、马、树木、石
头各有其特质,在各有其特质的万物当中,人类也赋有人类的特质。人类能认识
宇宙,理解运行的自然法则,并能分别了解万物的本质而加以运用。
为什么这种特质只赋与人类,而不赋与其他万物呢?这问题不但人类答不出
来,就问题的本身而言,也无意义。因为这是超越人类本身智慧、思想范围的,
也许可以说是天地自然之理(神或宇宙的根源力)。换句话说,这种特质可说是
顺应自然理法赋与人类的天命。
只是,今天我们对地球外的宇宙,尚未具备充足的知识,因此,在广大宇宙
的其他星球上,可能有和人类同等,或高于人类智慧的生物也不一定。而这种推
断也有其可能性,因为我们也缺乏“没有这种生物存在”的证据。当然,也没有
“确实存在”的证明。
因此,今天我们可以断言,人类自始即具有成为“万物之王”的特质。
人类因有这种特质,所以成为万物之王,可以支配运用万物。当然,也应该
负有王者之道的责任。也就是说,人类固然可以支配运用万物,但也不能随心所
欲,胡作非为,还是要依循自然理法进行,这是身为人类者最重要的。也就是说,
我们必须思考万物各具什么特质,有什么存在的意义?配合其存在的意义,再加
以支配运用,即分别按其特质来活用万物。如果用与此相反的方法,来运用万物,
就违背了自然理法,也就是缺乏王者之道了。
人类活用万物的这种能力,也就是天赋的本质。如果能充分发挥就可以逐渐
了解精神与物质并重,相互配合,这才可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幸福。
繁荣、和平与幸福,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可说是所有人类的共同愿望。
假如,人类原始不具有这种可能促进繁荣、和平与幸福的本质,那么任你如何追
求、努力,都将徒劳。
就拿石头来说吧,任你怎样拚命地琢磨它,也不会使它变成钻石。只有具有
钻石本质的原石,经过琢磨后才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辉。
同样的,如果人类本性没有前述的优越本质,则人类不但不能达到今天这种
进步发展的地步,今后还会沦于争执和不幸的循环中。所幸人类原始已赋有这种
卓越的本质,因此,只要能了解其真实正确的意义,就可以发挥其本质的光辉,
再以精神、物质并重,相互配合,便可促进人类的繁荣,和平与幸福。
松下最后的结论是:人类必须清楚地认识天赋的卓绝本质和伟大的使命,也
必须了解如何来发挥卓绝的本质,实践天赋的使命。
--
偶是水瓶~~~偶爱双鱼~~~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2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67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