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lf (人间精灵),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四 充满青春的活力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0月26日18:18:29 星期六), 站内信件


黄金书屋---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四 充满青春的活力

   无论任何人每年都会递增一岁,这是天经地义之事。今天呱呱坠地的婴儿,
十年之后,便会成为活泼可爱的少男少女;而二十年之后,则会成为洋溢着青春
活力的青年。年龄随着岁月增长,这是人力所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依照这个法
则,在我们一生之中,必须经历过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以及老年期。

  然而在一生中,哪个时期最有价值和魅力呢?虽然见解和价值判断因人而异,
但松下认为洋溢着活力以及充满着希望的青春时代,才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黄金
时期。

  松下曾参加了一个成年仪式,并且应邀上台演讲。

  当他看见数千位充满朝气的年轻人齐聚一堂时,那种羡慕的心情不禁油然而
生。

  当时,他感慨万千地说:“假如我能恢复跟各位一样年轻的话,我愿意抛弃
所有的财产。”

  松下认为,所谓青春,并非单指生理机能而言,它还包括着永无止境的希望
以及宏大理想的精神。

  虽然古圣先贤说过:老者有其乐,亦有其生活之道。可是,松下却希望停滞
在青春时期,或是永远葆有青春活力。因为如果能秉持着这个信念,虽然肉体会
随着岁月的增长而老化,可是精神却永远能和青年人一样,每天充满着新希望,
绝不会丧失斗志。也惟有如此,才能顺利完成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所以很早以前,松下就有一个念头,无论遭到任何挫折,绝不能丧失精神上
的青春活力。

  松下的脑海中曾有过一种强烈的念头,那就是为了创造全世界人类的福祉,
他愿意提供过去的经验与全球人士共勉。同时,也为了要保持年轻心境,他创办
了以探讨人性为主的“PHP”月刊,并将适合这种心境的座右铭写在卷首。松
下曾拜访九十岁高龄的松永安左卫门。松永先生当时是中央电力研究所的所长,
此君年岁虽高却能不断地勤奋工作,而且精神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举止之间也
正与松下的座右铭相符合。所以松下认为他是个永远年轻的“青年”。同时,松
下也坚信自己能跟他一样。

  俗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而对于阅读这本书的年轻朋友,松
下更希望以长辈的爱心,要求他们能了解青春的可贵之处。

  在此,松下由衷地奉劝各位,要好好地把握住青春时光,因为青春一逝,将
不会再回来的,即使你用多少财富,也无法换回,所以,各位可以想象它是多么
贵重。

  松下一再提醒,青春总在无声无息中消逝远离。因此,对于现在正拥有青春
的年轻朋友们,你们怎能不把握它呢?假如你任它荒废,不仅是自己的损失,也
将是世界上的莫大浪费。但是,我们要如何去过充实有收获的生活呢?

  松下在七十七岁时依然保持着年轻的心境。所以,他希望各位牢记的第一件
事,就是只要心里觉得自己还年轻,自然而然也就变年轻了。

  “松下七十七岁,已经不行了呀。”如果被人这样认为,实在是很糟糕。所
以松下总抱着一种被人认为“好年轻啊”,“看起来才二十左右嘛”的动机和人
来往。

  但是生理上的老化,却无论如何骗不了人的。如果我们仔细看电视或照片里
的自己,一定比想象中还要老,甚至不敢肯定就是自己,但是,没有错,就是自
己。照片、电视是不会骗人的。

  由此可知,生理年龄瞒不了人。而精神年龄呢?它却可以永荷青春,甚至更
年轻。这个论调听起来似乎有点可笑,但是并非办不到。既然生理年龄蒙骗不了
人,就随它去吧。人的一颗心却有时会变老,有时又能返老还童,千变万化。松
下常常是人们谈论的焦点,也常被问起:“松下先生,公司那么大的事业,您年
纪又大,可以说是上了岁数的人了,您心里是存着一个什么样的冒险想法呢?”
这时,松下总这么回答:“通常,我都把自己想成是一个小孩子,也不比你伟大
呀。”

  还有,松下也听到过:“这么孩子气、不成熟,可是却做出这么大的事业,
真不可思议。”

  第一次来拜访松下的人,在未谋面之前,几乎都认为“松下电器的老板,一
定是个很了不得的人物。”等到会面后,感觉又不一样了。“这个不起眼的家伙,
真的是松下吗?”在谈话进行中,往往又让他们肯定,眼前这个人,的确是松下
本人。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发生呢?考虑的结果,大概是因为松下太喜欢这份事业
的缘故吧。因为很喜欢,也就没空注意别的事了。松下觉得,一个劲儿地把快乐
寄托在工作上,不就是永葆青春的秘诀吗?

  青春就是保持年轻的心,只要充满信心、希望和勇气,以应付日新月异的变
化,青春就会永远属于你。

  这几句话松下特别喜欢,并把它们当做座右铭。

  它包含着想永远年轻的希望,劝人必须随时保持年轻的心情。虽然没有人能
避免实际年龄的增加,但只要你有心,即能使心理上永远不老;只要不失去不断
地向前迈进的精力,就能随时让你显得年轻。这就是松下的信念。

  最好的例子,就是艺术家。八九十岁之后,仍然每天认真地创作、动脑筋,
站在第一线。有这种气魄的人不少。他们与组织内的经营者不同,既不强迫退休,
也没有自动退休的一天,终生都在向自己挑战。通过不断地自我检讨,去寻求应
走的路,自己创造前进的精力,一切只能依赖自己。就是那种紧张感,使人能保
持年轻、保持创造的精力。

  松下八十岁时,辞去会长一职,担任最高顾问。因为,那时正值松下电器公
司创业五十五周年,他觉得正是把工作告一段落的好机会。但他只是辞去了会长
的职位丝毫没有从人生舞台退下来的念头,甚至反而认为不能就此退下来。

  现在的日本,分别由在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出生的人推动。就人数来
说。在昭和时代出生的,占绝大多数;在明治时代出生的人,即使最年轻的,也
已经接近七十岁。处于好象不得不从第一线退休立场的人,可能不少。

  到底要不要退休,这是个人的自由。但就现在的社会形势、经济环境来说,
退休绝不是万全之策。即使离开了公司或工作岗位,明治时代出生者的丰富经验
及知识,对社会必有很大的帮助。

  松下当时的心境,不断地想到应该做些什么事,真的无法悠然自在。据说,
日本伟大的画家北齐,在九十岁临终时,很遗憾地说:“真想再活十年到一百岁。
想做的事还很多,却……”松下自己也很想保持年轻的心情,继续活到很快就要
来临的二十一世纪。

  松下要求年轻人掌握年轻的岁月,使这段日子成为人生的黄金时代。

  松下曾应邀在某种场合演讲。他本来不太喜欢,可是对方一再要求,只好勉
强地答应了。到了当天,还没有想好讲题,就到了会场。到了会场,看到年轻人
特别多,个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脸孔,看来很幸福,令人羡慕。因此他上台
就以此为讲题。

  “看到各位的面孔,我感到十分羡慕。也许你们会认为我贪心,但说实在的,
如果可能再使我回到你们这样的年龄,我宁可放弃现有的一切东西。”

  人的一生中,青年期是黄金时代,这该没有人异议,青年期是重要的时期,
也是最受人羡慕的时期。问题是正当青年期的人们,是否对此有自觉?如果他们
认识到自己是幸运的一群,可以自由自在地,或往东或往西,做任何想做的事,
那一切烦恼与不平不满,都会消除的。

  松下也曾经有过那个时期,也有过那种自由的感觉,现在却被各种经营和事
业所束缚了,青年期的那种自由,好象已失去了。年轻人应该站在完全被解放的
立场,充分抱着希望、喜悦以及可以向任何方向前进的志气,这对年轻人是很重
要的。

  因为年轻人如有“自己是年轻的,是很有可塑性的”这种自觉与认识,自然
就会产生一种信念——无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年轻人,在往后的日子里,
日日象战争,也许会面临苦难,此时心里是否会动摇,就看有没有这种信念了。
有了信念,心就不会动摇,才能贯彻自己的信念,胜不骄败不馁,只是坦然地向
成熟的处世大道迈进。

  如果没有这种信念,往往会有了一点小成就,就得意忘形,反之,则悲愤丧
志,心里动摇,这样绝不能产生积极的态度。所以松下希望年轻人,要有自己是
年轻的自觉与认识,如果自己想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有这种信念,以这样的
眼光来看人生、看将来,一定是很有意义的。

  青年人,一方面固然可以为年轻而喜悦,但另一方面,也应该了解自己同时
负有很大的责任。新闻评论以及各评论家的论调都提到,担负日本未来责任的,
是青年人,要创造未来的日本、理想的日本,是现在的青年人,这些责任就落在
青年人的双肩上。松下也有同感,创造日本未来的繁荣,并非我们,而是年轻人。
日本的繁荣,决定在年轻人的理想中。年轻人的责任,比我们成年人更重大,立
场比我们更尊贵。年轻人一定要有抱负,有责任感,要认为某项工作非做不可。
可是到底年轻人有没有这种想法?也许他们是认为:“这个时代,要成功并不简
单,连要工作下去,也相当困难。”如果真的这样想,那我们对日本的将来,就
不得不忧虑了。现在不是个不易成功的时代,以松下本身的体验,倒觉得是个容
易成功的时代。

  松下记得还是小孩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收音机、电视机,甚至于报纸都很少
有人看。与现在相比,当时封建气息仍甚浓厚,做了什么功德好事,或有什么好
的想法,因为没有发达的传播工具,所以能让世人知道的机会很少,顶多靠朋友
的争相走告。先是朋友们知道了,而后是其他识者知道,经年累月,才能慢慢传
播开来。所以要广泛地使人明白“某某地方有某某人,做了某些很有意义的事
情”,起码要用几年的功夫。

  事业上也是如此,这种产品是好产品,某某公司是个稳健的公司。这些事情
要受到承认,一定要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在那种时代,要成功,是相当困
难的。

  现在就不同了,在一个人做事的过程中,有很多可以助成他的机构。今天如
果某人发明一样东西,这消息马上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瞬间传播到全国各角
落。不待一日,所有人都知道,“有某某人做了某某事,真是个很理想的发明”。
想到这里,可以说,今天是很容易成功,或达成志愿的时代。与此相比,古人就
没那么幸运,做了好事,街坊邻里能知道都要一段时间,何况是全镇全市,那就
更不容易了。要传遍全国,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也许部分人会说:“今天还是不
容易成功的,一旦当了受雇于人的所谓领薪阶级,恐怕就只能当领薪阶级一辈子
了吧。”这样自暴自弃的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该睁大眼睛,以开阔的心胸
来看事情,只要自己肯干,世界上有很多帮助我们成功的机构存在,不怕没有人
帮助。

  现在有个风气,就是对一切事物,总往坏的方面想,常以“现今社会形势不
好”为前提来判断东西,这样只是划地自限,束缚自己。年轻人不应有这样消极
的想法,应该要有一种自觉,自觉说“自己是年轻的,任何事情,都有做好的可
能性,现在又是很容易成功的时代。”希望年轻人,都能抱着远大的希望,好好
地做下去。

  文化的提升,经济的开发和科技的进步,都是人类平均寿命得以延长的主因。

  据日本报纸报导,有一群日本年轻人到中国大陆访问,不仅目睹万里长城的
伟大,也参观了秦始皇陵寝的遗址。万里长城全长有五千公里,约是日本列岛周
长的二倍,使得这群年轻人极为惊讶。

  我们都知道万里长城,是在距今二千年前,由秦始皇所建造的,其后经过数
次的增建,而成为现今的形状。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中国,要修建这个雄伟壮观
的万里长城,及令人叹为观止的陵寝遗址——虽然大部分已遭破坏,但仍有其雄
伟之处,是需要有相当庞大的财力及权力,方可达成。然而,虽说秦始皇曾一度
拥有令人羡慕的权力及财力,但是,他仍与常人毫无差别,与草木同朽。他曾企
望能求得“长生不死”之药,然这终是难以实现的梦想。以巨大的财力和权力,
仍无法换取自身的生命,这是人世间的一种无奈,也是宇宙创造人类的真理所在。
试想,若财富能换取青春、换取生命,那对贫穷人而言,不是太不公平了吗?

  秦始皇虽倾注了所有的财富,派人到世界各地,寻求不老不死之药,结果仍
然无法挽救必死的命运。而且在他死时,还正值有为之年呢。

  不仅是秦始皇不想死,就是任何一位百姓也会企求长命百岁。也许不老不死,
是人类永难实现的理想。即使科技再发达,文明再昌盛,仍是无法达到的境界。

  但是,即使不能达到不死不老的目标,若能延长三五年的寿命,也是人们所
乐意的事情。科技文明的进展,对人类的贡献就在于此。

  这种想法,已不知不觉地在人类的心中萌生。战后日本人的平均寿命,急速
增加,有关这一点,在各传播媒体,均有详细地描述。

  最初,在战后的数年中,日本人的平均年龄是五十岁,且没有其他方法能再
加以延长。当然,这比起战前的明治及昭和两时期来说,已有显著的增加。

  在明治时期,国民的平均寿命,男子是四十二·八岁,女子是四十四·三岁。
昭和中期时,平均寿命男子为四十二·六岁,女子为四十九·三岁。

  可以说,国家虽以政治的力量,致力于延长民众的寿命,但是,数十年来却
只延长了五岁左右。

  战败后,日本进入极度悲惨的状况中,根本没有余暇考虑这个问题。但是,
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已在不知不觉中迅速增加了。依据去年厚生省发表的报告,
现今日本平均死亡年龄,男子是七0·一七岁,女子是七五·八五岁。这与战时
的男子二十四岁及女子二十六岁平均寿命而言,不啻天壤之别。

  一般而言,平均寿命的提升,文化程度也会相对地提高,这是必然的道理。

  目前世界各国的平均年龄,男子超过七十岁,女子超过七十五岁,除了日本
之外,还有北欧三小国瑞典、挪威、丹麦,与荷兰、冰岛等五个国家,这些国家
都是世上政治最优良,且文化程度很高的国家。

  由此看来,日本也进入这个阶层。最令人可喜的是,战后经过短短数年的岁
月,在经济上及政治上,就有急速的进步。而这些成果,却是国人胼手既足,以
血汗换来的。这些成就,值得大家引以为傲,但却不能以此为足。因为世界各国
均在急速的进步,只要国人一停下前进的步伐,就会迅速地被时代潮流所掩覆。

  松下指出,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寿命何时尽,所以要珍惜每一天,为自己的生
命负责,这才是可敬的人。

  一提起禅宗,大家都知道,它是日本佛教的代表宗派之一。最近,欧美各国
对禅宗发生兴趣的人士,大有增加。有一位禅宗高僧,人称“立花大龟师父”,
是京都大德寺的最高顾问,也是京都花园大学的校长。

  大龟师父,生于一八九九年,比松下小五岁,却是一位长期修禅的练达之人,
被尊称是“现代的一休和尚”。因为象已故池田勇人原首相之类的大人物,也常
和师父会面,不管是公是私,都向师父求教,好象他就是现代的一休禅师。

  松下也常常会见师父,并且只要有问题请教,他总是殷切、慎重地回答。

  普通人一说到“禅”的问答,就会觉得那是艰涩、难懂的代名词,但大龟师
父的话却不会让你觉得如此。师父所说的一言一句,常常使松下顿悟其中道理,
因为他总是一语点破松下平常不太注意的事情的本质或真理。而且这种讲话方式,
不会让人觉得象说教那样令人无法接受,而是很平易近人,却又单刀直入的。当
然有时候,也讲到比较深奥的哲理,听一次是很难听得懂的,松下也不知道要怎
么回应他。不过,要是有这种情形,松下就拜托他反复地说明,自己就在细经咀
嚼中,一下子有所了悟。

  比如有一次,松下问他有关佛教的基本教义,师父就以那本有名的“般若心
经”,详详细细地讲解了八次。又有一次,松下自己整理出来的一本名叫“探讨
人类,提倡新的人类观”的书出版时,请他就书中内容发表感想,他就给以这样
的忠告:“现在的你,正是每天都在作战的‘阿修罗’,希望从此以后,你能更
上一层楼,以达到‘佛’的境地。好好努力吧。”

  所以,松下只要一有机会,就去找大龟师父聊天。有时候也会被骂或被赞美,
但他总是亲切地指导。特别是有一件事,让松下印象非常深刻。

  有一次,松下请教:

  “师父,你是属于禅宗,那你认为禅宗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他马上回答:

  “将会自然消灭。”

  这个出人意料的答案,着实吓了松下一跳。于是又追问下去:

  “可是师父,你是禅宗的僧侣,却说禅宗会自然消灭,妥当吗?”

  “但是,松下先生,这可是当真的事。因为这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生命
的,所以即使是禅宗,只要时间一到,寿命已尽,自然就会消灭。”

  “若是如此,那你们拚命地布教,说道理给人家听,不是白费工夫吗?真是
太不可靠了。”

  “没有这样的事。寿命一尽,个体也不存在,乃是一定的道理。但即使在消
失的那一霎那,还是努力尽本分,就是禅宗僧侣的职责。所以,我虽然很清楚到
最后,会自然消灭,心理也有准备。但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就要为禅宗尽最大
的责任。这是我的任务。但你问我禅宗将来会怎么样,我没有理由向你说谎,只
好用‘消灭’的答案来回答你,只是何时会消灭,是不能说的,也许就在将来的
一千年、一万年后,也说不定。我也只能做这样的答复。”

  听了师父这番话,松下觉得很有道理。

  一切万物生生流转不息,都有寿命。仔细一看,就能看到自然万物生成发展
的样子,所以禅宗也不例外,都是遵从万物流转的法则,然后不久,寿命就会到
尽头。师父解释,这些在佛教的领域里,释迦都亲自传过,确实完全如他所说的
那样。

  然而师父本身信奉禅宗,却说禅宗会自然消灭。但这绝不是一种悲观的看法,
而是把这种看法,当成是哲理的一部分,这才会有那种在禅宗寿命走到尽头的那
一霎那之前,也要布教讲禅的想法。也惟有如此,他才能达到安心的境地。仔细
一想,我们人类,以及工作和事业,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我们的事业或工作,可以说都是有寿命的东西。松下在六十多年前创业的松
下电器公司,也许在五百年或一千年后的某个时候,寿命一尽,就会再以别的新
姿态出现。但是,若以为既然如此,努力又有什么用,就无法顺利享尽事业的天
寿。同样的,以为人类生命短暂,就可以马马虎虎、不注重养生保健之道,那就
是糟蹋人生。

  所以在天寿尽头之前的瞬间,也要好好珍惜自己、利用自己,做完全的投入,
这才是身为人类的可敬之处。也就是说,除了承认万物皆有寿命,还要对自己负
责。如此一来,才能展开恬淡而安心的人生生涯。同时,师父也曾指出:所谓寿
命,不单是形体上的寿命,还包括宗教或思想上的寿命。比如那些资本主义、共
产主义及社会主义,只要寿命一尽,就会由别的新东西来取代。

  除去活腻了的人,没有谁会抱怨人的寿数太长了。人们都想多活几年,希望
长命百岁,二百岁。人生在世虽然不是为长寿而活着,而是要干一番事业,活得
幸福而有价值,但是从人生要完成的事业和生活幸福来说,健康长寿毕竟是不可
缺少的条件。算起来,人生在世的时间屈指可数,照诗人的形容只是“弹指一挥
间”。人生的童年,还没有能够弄懂人生是什么就匆匆过去了。最后的十年,虽
然懂得了人生但却失去了享受人生的活力。在这两段中间的岁月,去掉三分之一
的睡眠时间,再去掉三分之一的娱乐、家务、闲谈、来往,以致疾病、忧愁的消
磨,还能剩下多少真正可以用于干点事业的时间呢?如果我们不能科学地、勤奋
地、吝啬地利用人生时间,可以说人的一生是极其短促的。古诗有:“人生忽如
寄,寿无金石固”,“日月不恒处,人生忽如寓”,都是喻言人生短促、生命可
贵的名句。有一首自由诗写道:“当我还是婴儿,只会哭声哇哇,时间好象在慢
慢地爬。当我是个孩子,整天嬉笑不止,时间迈开前进的步伐。在我长大成人之
后,时间变成奔腾的骏马。当我老得皱纹满额,时间成了飞逝的流霞。”有一位
诗人说:“别老缠住我,问我现在是什么时间,我不知道。就在你问我的这时
候,——时间悄悄地溜走了。”这是诗,也是哲理。它告诉人们,时间不常驻,
人生时间有限。时间有限,这不只是由于人寿短暂,还是由于人世繁杂,事业艰
巨。有识之士应该力求把有限的时间,充分用于有益的事业上,以延长生命。时
间就是生命。

  时间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也是生命限定的标志。时间之河以无情的、规则的
洪流向前奔腾,永不复返。人生应惜时,人生须从惜时起。

  人生须从惜时起,首先就是要树立一个观念:人只能活一次,要把自己的生
命掌握在自己手里,朝着正确的方向,勇敢地生活。人在有限的一生中,任何时
候也没有两个机会是同样的。一个机会只能容许你选择一次,尝试一次,过时不
候。当你踌躇不定的时候,它已经离开了你;当你错过时机的时候,它绝对不再
回来让你补救。

  可是,人们的通病常常是懒惰和怯懦。有许多时候,时间给我们提供了机遇、
事业,而我们则因惰性和怯懦,不能及时地、勇敢地抓住时机,成就事业,耽误
了大好时光,一无所成。

  很少有人能时时提醒自己:我只能活一次,时不待我,机不再来,从而时时
珍惜时光,不失时机地去做人生所能做、所应当做的事业,以致不放过拼搏、冒
险的机会。

  只有珍惜生命,充分把握命运的人,才有权享受人生,品评人生的滋味,而
不受平庸、空虚和愧疚的苦恼。

  人生是在时间中活动的。只要掌握了时间,就可以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服从一
定的计划,把自己的一生作一番总体的运筹和设计。

  人生在时间中流动,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过去的岁月已经过去,不能
再复返。关键是现在。因此,要把握人生,设计人生,关键在于把握现在。

  可是,什么是“现在”呢?常人可以说:“现在就是现在”。然而对于人生
的哲学思考来说,回答就不能这样简单。事实上,回答这个问题曾经使许多哲人
绞尽脑汁。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一书中,专门讨论了“时间是什
么”的问题。他认为,时间就是使运动成为可以计数的东西,是“关于前后的运
动的数”。“现在”就在时间的前和后中,是时间的一环节。他强调必须把时间
与运动联系起来理解,没有运动就没有时间,时间本身就是一种运动,是运动的
属性。因此,时间总是有过去、将来和现在之分,总是一个时刻接着一个时刻不
断地继续下去。而“现在”就是两个时刻之间的中项。它既连接着过去和将来,
同时又是过去和将来的界限;既是终点,又是起点,永远处于开始和终结之中。
所以,不能说现在“是时间”,而只能说现在“属于时间”,是时间里的不可分
的东西。

  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中作了一个推论。按照他的推论,现
在没有长度,不能延伸。假设人生百年,那么一百年能否全部是现在?如果当前
是第一年,则第一年属于现在,其余九十九年属于将来;如果当前是第二年,则
第一年已成过去,第二年属于现在,其余都属将来。一百年中不论把哪一年当作
现在,在这一年以前的便属于过去,在这以后的便属将来。一百年不能同时都是
现在。那么当前的一年是否是现在呢?一年十二个月,如果当前是二月,则一月
已成过去,其余十个月就属于未来。因此,当前的一年也并非全部属于现在。如
此推论下去,即使当前的一个月也不是现在,只有当下的一天属现在,其余的或
属于过去,或属于将来。其实,当下的一天也不能都是现在,因为一天有二十四
小时,只有当下的一小时属现在,其余或属过去或属将来。一小时又分为六十分,
一分又分为六十秒,秒还可再分。每一秒都是由连续不停的“暂时”构成的。而
当你说当下的“此刻”为现在时,此刻已经过去。时间永无停住,飞驰而去的是
过去,尚未逝去的是将来。现在不能瞬息延伸,一有延伸便成为过去和将来。因
此,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划分,只是在人的思想中的划分,只存在于人心中。过
去的就是记忆,现在的就是感觉,将来的便是期望。

  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虽然把时间看作理念存在的方式,但他深化了对
“现在”的辩证思考。他从否定的方面揭示出时间的辩证性,认为时间就是理念
自为地设定起来的否定性,就是“那种存在的时候不存在,不存在的时候存在的
存在”,即“持续不断的自我扬弃的存在”。黑格尔同亚里士多德一样,把时间
同运动联系起来,把时间看作一种变易,即产生和消失。因此,现在只是不断产
生和消失着的时间的点,是存在的“此刻”和运动的中介,是从有到无和从无到
有的否定环节。一当现在作为否定的环节转化为过去,空间就成为时间。正是现
实事物本身的历程构成了时间,因此一切事物和生命,都是有时间性的,即都包
含着否定性,服从于变易,其现在只是暂时的。

  十九世纪俄国哲学家赫尔岑,从现实主义观点上,坚持了黑格尔对时间的辩
证思想。不过,他与黑格尔强调“现在”的否定性不同,比较注重现在的肯定方
面。在他看来,在时间的运动中,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尚未到来,存在的只
有现在。事物的发展和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现在接着一个现在,逝去的只是无
数个现在,时间就是所有现在的集合。只有现在是实实在在的、最有潜力的。但
是,赫尔岑肯定现在的实在性,并不意味着过去和将来都是虚无。在他看来,现
在只是过去的发展,在现在之中又包含着将来。过去就保存在现在之中,在现在
中得到实现,而将来就是理想的现在。因此,“真正的东西是不会死亡的”,这
就是他的信念。

  哲学家们对现在是什么的思考,并不是概念游戏,而是要从这种思考中得出
指导现实人生的结论。

  按照奥古期丁的现在观,人生的现在实际上是不真实的、不可望的,只有未
来才是唯一真实的、可期望的。一切易变的东西都是暂时的,只有不变的上帝是
永恒的。因此,人生的过程,就是抱着永生的期望,不断地追求未来的天国,皈
依上帝。这种现在观所得出的人生结论,显然是消极的、悲观的。

  黑格尔的现在观,虽然从其理念论的出发点来说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却得出
了积极、乐观的人生结论。既然生命就是时间,生命的本质就是否定或扬弃,那
么人生就应当是不断弃旧图新、永远进取的过程。死只是个体的完成,是个体作
为个体所能为社会进行的最高劳动的结哲学家们的思考告诉我们,要清醒地把握
人生,设计人生,就必须科学地理解人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过去是现在的根
据,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有什么样的过去也会影响现在。将来是现在的发展,
理想的将来产生于充实的现在,相信将来就会更加热爱现在。现在包含着过去,
预示着将来,过去和将来都是在时间中运动着的现在。因此,明智的人生要重视
过去和将来,更要重视现在,全力地把握现在。

  把握现在,就是按照理想的设计目标,积极地生活,并通过现在的生活确定
将来的面貌。只有把握现在,才能把握将来。现在不能把握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
人生;现在不能创造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失去现在就等于失去整个人生。
人生不能有两次,抓紧现在,就赢得了人生。不要总是沉溺于对过去的回忆,也
不要老是生活在对将来的幻想之中。于其留恋或悔恨过去,幻想将来,不如倾心
于现在,奋发努力,只争朝夕。我们当下可以利用的只有今天、现在、这一瞬间。
如果虚度了今天、现在,便再也无法挽回。只有把握住今天,才能把昨天决定的
事变成现实,才能为明天的成功作好准备。所以,立足现在,努力请从今日始,
这应当是人生成功之本、处身立世的原则。坚持这个原则,我们才能有充实的今
天,美好的明天。

  人生经常会发生事与愿违的事情。与其为那些问题伤透脑筋,不如拼命工作;
保持这种态度与原则,始能迈向成功之途。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一首词里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这是说人生有欢乐,必有悲伤;有欢聚,必有离别,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
圆满的事情。中国古代对于忧与乐、祸与福的关系常主张辩证地、客观地看待,
诸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身外之物不
足惜,千金散尽还复来”,等等,均是例证。人们在生活中遇到或碰到某些严重
的损失或伤害,比如意外灾难、坐牢、丢官、家庭破裂、事业挫折、饭碗丢失,
虽不可能不进行痛苦的思索,但有识之士们认为大可不必长久为之烦恼。因为问
题既已出现,忧愁、苦恼、抱怨责备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做个“硬汉子”、客观
冷静地面对残酷的现实,把心胸放宽,眼光放远并根据新的情况、条件重新安排
好生活,才是最佳方法。

  松下建议年劲人“绝不可以悲观”,并提出了一种让自己忙着,以把忧虑烦
恼从头脑中挤出去的方法。他说:“人生经常会发生事与愿违的事情。与其为那
些问题伤透脑筋,不如拼命工作,这样你便会很快有稳如泰山的感觉,并且会从
中找到乐趣,因而掌握住幸福。而且也只有保持着这种态度与原则,始能迈向成
功之途”。事实上这种征服忧虑、烦恼的方法确是很有效的,因为人们毕竟不可
能在同一时间里想一件以上的事情,你说是么?

  让我们永不悲观,征服忧虑,做生活的强者吧。


--
偶是水瓶~~~偶爱双鱼~~~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2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94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