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ggio (傻瓜牌生活), 信区: cnLiterate
标  题: 冰点--真诚与碰撞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un  5 11:30:08 1999), 转信

发信人: wping (小小鸟),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冰点--真诚与碰撞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Thu Dec  3 14:22:04 1998), 转信

 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冰点·         1998年10月6日  星期二

 

真诚与碰撞

                          本报记者 张可佳

        如果你曾经辉煌,现在有人说你“过时了”,你作何感想?李红茹正在经历这

    种痛苦。

        夏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间阶梯教室,我应一群大学生的邀请参加学院“健

    言社”举办的“实话实说”座谈会。大学生们请来80年代的劳模李红茹。

        座谈会的海报有些刺激,上面写着:“实话实说———过时的劳模”。

        “你为什么对这个题目感兴趣?”交流开始前我问一个学生。

        “这个题目使我联想到美国二战和越战后的老兵,政府对他们都照顾得很好,

    他们中许多人都回去上了大学。她(李红茹)也是国家级的劳模、拿过五四奖章,

又    是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是有过功的人,听说她现在过得很苦吃得也很差,我想了

解这    是为什么。”

        旁边一个说:“她动心脏手术的时候我去护理过,我尊重她敬重她,她有太不

    寻常的经历,但是她还是过时了,所以今天这个实话实说可能挺有意思。”

        又一个说:“也许我们之间会有很大反差,我们了解这样一个人物的过去和现

    在对我们的未来会有启发,人生的确是有很大差异的。况且,人都是需要关心的,

除    了术后护理这些事情,也许我们还能帮她一些什么。”

        ……

        精心服伺劳模的大学生们,在对话会上,提问却毫不留情……

        “这些孩子怎么这么一水儿齐啊!个顶个的那么好!”

        李红茹早就没了父母,40多岁还没结婚。年轻时过度劳累患了心脏病,要动大

    手术。

        “这么大的手术不能没人照顾。”李的知心朋友、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

    教授找到学生志愿者协会,求援海报贴在学生食堂门口。响应者如云。

        我的手里是一个磨损得很旧又粘补过的小本子。这是李红茹最珍爱的纪念品,

    上面是46个大学生46种笔迹写下的李红茹心脏手术后的护理日记。

        曾鑫、周娜、谭静、冯孜、郭鹏、李纯刚、罗可亮、达明宗……这些与李素不

    相识、非亲非故的学生,从她上手术台那天起,从早到晚由夜到明每班两人12小时

守    护在李的病床前,留下这本爱的记录。

        我翻开这个边角已经磨圆了的小本子:

        1996年12月13日术后第一天

        尿量:10点05:100,10点30:100……

        体温:10点:37.5度……

        22点打过速尿药

        护理:陈军元徐钊

        12月14日夜

        1点30:开始咳嗽,体温:37.2度

        尿量……

        护理:周娜李江峰

        12月18日

        晚8点:可待因1粒,止咳糖浆15毫升、安定1粒、华法立1.3片,水:75毫

    升。

        晚10点40:尿量150毫升

        夜1点20:水10毫升,苹果半个

        护理:陈军元张洁

        ……

        医生每天查房首先看的便是这个“最忠实的记录”。

        李红茹给我讲述了一个个让她终生难忘的故事:

        “我手术后第10天才有大便的感觉,干燥得没办法又不能灌肠,因为太虚弱。

    你看这伤口……”李红茹撩起衣襟给我看,一道近30厘米的刀口从脖子下边直开到

肚    脐上边。

        “刚拆线刀口特别疼,又好几天没吃饭,大便不敢使劲也使不上劲。我一解就

    是两个多小时。小黄跪下一条腿蹲在我面前,让我把头搭在她肩上,她的脸正顶着

马    桶边上。后来累不过去干脆双腿都跪下了。你想想……”说到这儿李红茹满眼泪

花,    “时间长了,同病房病友的家属进来看我们,都惊得不得了,看见我们俩汗水

和泪水    和在一道抱在一起……”

        “我心里实在不落忍,说什么也不拉了。小黄只是说‘我没事儿我没事儿’,

    两手撑着我的肩膀劝我再坚持一会儿。后来她给我用了开塞露,用手给我按着我的

肛    门让药能多起些作用。小徐是个男孩子,帮不上忙,后来他想起找个方凳放倒在

床    边,把便盆放里边,比上厕所方便些。等我解完他再进来拿去倒。这么一个个清

秀漂    亮的姑娘一个个宝贝似的独生儿子,哪做过这种伺候人的活儿,就是他们爸爸

妈妈也    没享过我这个福啊!”

        她从抽屉里找出几页信纸,信纸折痕处都快要断了。这些信她不知道看了多少

    遍。有一封是范俊英、黄华梅、余国庆写来的:

        “李老师:

        很抱歉今天晚上才把萝卜汤给您带来,原打算昨天下午就带去,但由于阴差阳

    错小事不断给耽误了。怕汤太咸只放了少许盐,味精也很少。不知这汤是否合您的

口    味?

        对了,在今天做汤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一种简便可行的煮饭方式,您喜欢吃什么

    就写个条来,千万要写,不要客气!

        我们永远永远为您祈祷,为您祝福!”

        李红茹把信和护理日记珍藏着,说这是她的精神支柱。

        她讲起萝卜汤的故事:

        “从重症监护室出来,我就跟面条一样连坐的力气都没有。脖子上手上腿上胸

    口上七八条管子,一天四五次药,输进的液体和出来的尿要有一定比例,进多少排

多    少都得记录。没法想象学生们都是怎么学下来的,比护士做得还细还周到。有的

病人    家属说不清几点几分排出多少尿量,特别影响治疗。谁敢想,我这么一个孤零

零的几    乎要死的人,得到的治疗护理竟是最好的。

        “好多天我啥也吃不下,他们就问我想吃什么,我随口一句‘想喝口萝卜汤,

    可惜没有哇!’哪想到第二天就给端来了。端着这瓶热呼呼的清汤,我这眼泪就劈

里    啪啦地往碗里掉,我舍不得喝了它啊!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我没得到?他们把所有

的爱    都给了我。这大瓶子我放了好久,看着它就觉着一股温馨冲心头就想掉眼泪。

医院里    的医生护士病人都说,这些孩子怎么这么一水儿齐啊!个顶个的那么好!”

 

        “您要相信她的每一句话都是实话,她真的是很崇高的!”

        中国教育报在“教育内参”上曾反映过李红茹的境况:

        “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李红茹曾任北京61中学团委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她

    忘我地工作,经受了风湿性心脏病带来的生死考验,挑起了团队工作的重担。

        “李红茹坚持长期在中学生中以英雄中队为教育载体,开展以争当英雄式的好

    少年、做未来的人民公仆等为主题、丰富多彩的‘迈好青春第一步’教育和基础的

共    产主义教育……

        “李红茹被授予北京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团干部称号,获首批颁发的五

    四奖章,在1987年全国优秀团干部中名列榜首,被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被

    请到中南海座谈,与中央领导座谈照相,赴全国各地巡回报告40多场……”

        “但是李红茹多年来处境窘迫,已经11年没有工作,每月拿着中教二级基本工

    资,勉强维持着低水平的生活。”陆士桢院长说。

        人的心脏有4块瓣膜,10年中间李红茹已经换了3个。她的同学张东旭说她就

    是为少先队工作累出的心脏病。那天下班回家她累得晕倒在家门口,从此发了心脏

    病。

        第二次换瓣膜手术后的一个大年除夕,李红茹服药过量突然发生急性中毒,送

    到医院急救,当时就要1万元押金。消息传回她挂职的单位,职工们没说二话的,

纷    纷掏出身上买年货的钱,30分钟就凑齐了送到医院。

        几年前挂职单位为李写了申请困难补助的报告,然而至今不见下文。

        对话会这天晚上,面对众多关爱她的大学生,李红茹怀着满腔感激,更渴望给

    他们以指导,不仅仅对来到病床前的大学生们讲,还要对未曾相识的大学生们倾诉



        对这次面对面的交流她已经期待了很久,她准备了厚厚的讲演稿。她不大清楚

    “讲演”与“对话”的区别。

        会上,她的讲演多次被打断。

        大学生们的问题越来越尖锐,场上气氛活跃:

        “现代社会中人与社会之间是有契约关系的,我得到因为我付出了。您付出了

    那么多您得到了什么呢?”一个学生问。

        “今天的劳模李素丽就得到了一套房子,而我那时的年代只有证书和奖章…

    …”李还没有答完另一个问题跟上来:“您认为这10年社会变化大吗?您的变化大

    吗?您是否跟上时代变化了?”

        “当然所有的变化都很大,我也在变。”李停顿一下接着说:“我现在也会要

    求在发表的文章上署自己的名字,去问我的稿费寄了没有,过去我是不敢问的。”

李    又停下,想再举一个例子,但又一个声音打断了她的思路。

        “你认为你从自己特殊的经历中应该记取些什么?”

        “我不会揣摩领导的心理,我只知道自己干、干、干。”李的讲稿中没有准备

    这些内容,回答得有些犹豫,她转了话题:“同学们,我有很多很多话要对你们讲

,    请……”

        李红茹继续述说着自己的人生感受和所遇到的不公平待遇:“我生活十分贫

    困,经历了极度的痛苦,而今没有事业,没有人生,没有家庭,最最不堪忍受的是

我    没有奋斗的岗位。”说到这里她失声痛哭……

        显然,学生们的关注点和昔日劳模有着相当的距离,没容李述说下去,又一个

    问题端出来:“您今晚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

        “我希望你们能够明白我的原动力是什么,我追求的事业是永恒的,我的生命

    也由此得到永生!”正在康复的女教师激动得欠起身子,声调提升了8度。有学生

热    烈鼓掌。

        “这是真诚的掌声吗?”我问身边拍手的男生。

        “您要相信她的每一句话都是实话,她真的是很崇高的!”这是一副纯真的面

    孔,“虽然我们没法学她。”他十分诚恳而平和地告诉我。

        “为什么?”

        “我要做的不是她那样的人,我们还要有生活上方方面面的满足感,她的生活

    太简单枯燥了……”

        “她只要醒着就要讲,你别想劝她。”学生会前任主席徐钊对我说,他曾3次

到    医院护理,对李的坚强和意志力深深敬佩。

        台上的李红茹把话筒贴近嘴边:“同学们,我有许多许多话要对你们说,请你

    们让我把话讲完!”

        问题仍如潮水般涌向李红茹:

        “你成功了吗?”

        “在事业上我成功了。正确对待人生的坎坷磨难,我成功了。在最苦的时候我

    真想把这些荣誉证书都烧了,但我没烧,因为能够证明我成功的只有这些;我想过

    死,但我没死,如果我死了我就是一个失败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吹散了我

心    头的迷雾,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你事业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你获得五四奖章时心情坦荡还是激动万分?”

        “你认为你的每一步都很扎实吗?”

        “你作了那么多演讲是否有片面性?你讲你的困惑和你的生活吗?”

        “荣誉和光环给你带来不公的境遇,这是社会性问题还是特殊的偶然的?”

        “你有没有被利用的感觉?对新闻界炒作劳模你有什么评价?”

        ……

        深感遗憾的是李红茹,她不能理解曾经与她朝夕相处、待她胜于亲人的大学生

    们今天为何这样尖刻,这样不留情面,不让她把心里话说完。

        走出会场天已经漆黑,和大学生们一起下楼梯我听到一句:“她是个地地道道

    的好人,但在社会面前好像还是个孩子。她说她除了教育事业以外不做任何其他的

    事,这怎么行得通呢。”

        说这话的是只有21岁的女孩冯孜,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长。

        “我们帮助她,但不能替她作决定……”

        李红茹最后一次手术痊愈出院时,有学生问她以后怎么办,她一往情深地说,

    “从小我就有4个梦:英语、考研、钢琴和港湾。现在我还是要去实现我的梦想。



        从那时到现在已近两年过去了。李红茹愤愤不平的是,她11年来一直被拒绝,

    “每当有了一个工作单位,原单位就告诉人家‘她身体多么多么不行’,就把人家

吓    跑了。”

        我问李红茹:“你没去过人才市场吗?现在展览中心常常办些大型人才交流洽

    谈招聘会,各个区里也有,去看看!”

        “那些都是下岗职工干的,那是什么工作呀!去饭店做清洁工呀,做经济财会

    呀,我适合吗?外企公司又不要40岁以上的……”她不假思索一口气说了一大通:

    “我可不是就为找一个饭碗。有人劝我当家教,能挣不少钱,可我想发挥更多的热

,    在更大的方面发挥作用。”

        “那是什么呢?”

        “做教育理论的探讨,做杂志社的编辑、特殊作者,做大学生的辅导老师,去

    学校搞素质教育的教改,探索点什么……”当了劳模后,李红茹自费读师范拿了大

专    文凭,又在不断给一些杂志投稿,还参加了《未成年人保护手册》的编写。她并

没有    停止追求和努力。

        由于11年没有工作,多次住院、手术,李不仅花去大笔医药费,生计窘迫,更

    留下生活的一片空白。她已过40岁还没找到自己的“港湾”;目前挂职的单位每月

发    给294元3角的工资勉强够吃饭,远不够买钢琴;她买了许多英语书,记忆力却已

不    跟劲,考研究生难度更大且凑不够学费……

        “我的梦恐怕一个也实现不了了!”

        张东旭是给予李红茹很多帮助的又一个朋友。那次“校园实话实说”,李红茹

    特别把他请去坐到嘉宾席上。他也有过和李相似的梦。但是现在他从梦里醒过来了



        30岁的张东旭现在月坛街道办事处当副主任。“13年前我听了李红茹作的第

    一场报告‘为共青团事业闪光’,印象很深。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做共青团工作,和

李    老师一样对共青团很有感情。”张是李读师范时比她小10多岁的同学。

        张东旭也曾帮李四处奔走,联系工作,均无所成。

        “虽说街道有规定,劳模不下岗,但是实际上还是得下。我们那儿有些劳模下

    了岗也去捡垃圾,去扫地。虽说是‘高处不胜寒’,但他们还是自己改变了自己。

现    在的社会真是说不清楚,有的劳模可以走到人生顶点,当上中央领导,有的也可

能走    到人生最低点,生活无着。一个坚定的人会调整自己,适应变化,但缓不过劲

来的也    不少。”

        张曾是北京市西城区团委副书记、区教育局团委书记,他是不情愿地来到这个

    新岗位的。尽管这是全国最大的街道(办事处),管着81个居委会,工作相当充实

,    但这壮实的汉子说:“我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可这里所有的人都在60岁以上…

…”    话虽如此,张毕竟从容地投入了全新的工作,他说,为了适应未来,还想再读

书,去    考研。

        陆士桢是李红茹最知心和最信赖的朋友、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她曾拒绝了这

    个最需要救助的劳模的求职请求。

        陆老师对我谈起李时说:“虽然她也大专毕业了,但基本的思维模式没有改

    变,还是不能够适应,许多人马列水平不低但学生不欢迎。现在的教学是服务和引

导    而非管理和教育。她的思维方式、对人生的价值观、对问题的分析方法都与时代

步伐    有很大差距。长期以长者、教育者的感觉想问题,使她习惯了规范人要求人,

用自己    的价值观去‘整理’别人(笑)。

        “最大的悲剧是她深陷其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她开始只是讲奉献,但后来她

    已经不能如此单一,她也要求回报。她总说东城区教育局对她不公,我不同意。你

现    在是个包袱啊!许多下岗职工拿不到医药费,而她哪一次大手术不是教育局给的

?她    换了3个外国瓣膜,这在国外要多少钱!我对她说,你应当心存感激才对。可

一说这    些,她就哭。

        “我一次次帮她找工作,但是……”

        陆比李的年龄稍大,也是一生从事青少年工作,用她的话说“这十几年来在不

    断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从《辅导员》总编到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她从未间断

对    青少年课题的调查研究。诸如“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性研究”、“青少年与艾滋

病问    题”、“中学生生存状态研究”、“青年婚俗观及社区服务与发展研究”、“

大学生    婚恋问题”等等。陆说,“从这些研究中,我对当代青少年不悲观,我看到

他们比前    一代人有明显的优势。例如适应性研究表明,他们更能适应未来,他们的

很多品格面    向新世纪,他们更有独立性,善于思考,尊重别人的隐私,更渴望心灵

沟通。我问一    些学生,怎么评价‘好男人好女人’时,‘善解人意’是首选。这反

映了他们对自己    形象品格的要求,要理解和接纳他人。又例如,他们对新的消费形

式接受更快,到外    边吃饭几乎所有的学生第一选择都是AA制。”

        说到李红茹,陆院长叹道:“她最大的问题是陷入个人悲剧而不能正视自己。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适应全新的时代和完全不同的青年,而不是让年轻人适应我们。



        我问:“这些话你对她讲过吗?”

        “当然。现在没人说她的不是,因为她已经很不幸。只有我说她,但是一说她

    就哭。”

        “曾经有个中学可以安排她去,她说做不了,有个朋友的饭馆让她去收款,她

    说绝对不去挣那种钱。新的择业观离她太远了。潜意识中还是自己多重要多高尚。

我    们帮助她但不能替她作决定……”

        “我们不会选她的课!”

        那次“实话实说”中有两个不依不饶问个没完的女生,一个叫徐航,法律系3

年    级学生,一个叫姬林,新闻

        系2年级的。

        记得她俩当时连珠炮似地发问:“李老师,你认为你的问题出在社会体制上还

    是个人身上?你觉得自己对这个时代的变化做好准备了吗?对你今天的遭遇我们深

表    同情和惊讶,但你有没有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没与时代同步发展,有没有落伍?”

        李红茹的回答有些颤抖但是毫不犹豫:“我没有落伍。我的选择本可以更好

    的,但我就选择了这条道路,面对这样的遭遇,也许有我自己的原因,但我决不放

弃    这个(教育)事业,因为我有我的追求。”

        李红茹深情地背诵了一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接着总结道:“我

    每天都过得非常欣慰非常有意义,活得很充实……”

        “但你也活得很清苦。仅仅从几句小诗、几句哲言里得到慰藉,这样的生活能

    算充实吗?”

        “今后的路你打算怎么走?”

        ……

        清早,我在学生食堂找见徐航,说:“想听你再谈谈对‘过时劳模’的想法

    。”她把饭端回宿舍,边吃边说:

        “我的父母是上山下乡过来的,和李老师差不多年纪。他们的情绪同样表现出

    那个时代的印迹,社会对他们欠账很多。很多人刚刚分到房子又要交钱买房,刚刚

送    子女上了大学又要下岗。李老师和别人不同的是,她老是沉浸在她的荣誉光环和

精神    世界中,遗憾的是那些东西并没有成为改变她的压力。其实更多的人没有她那

时的鲜    花和掌声,他们失去的只有自己的青春年华,在这样的境况下人很容易就失

落的。

        “我的父母热爱他们的事业,但更珍惜自己的家庭,他们为家庭去工作,同样

    为了这个家庭,他们又去学习,去努力适应新的情况……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所

有    的人都面临改变,而李老师无法改变自己,是因为她的精神支柱太强大了,她太

依恋    辉煌向往辉煌,她躺在过去不肯走出来。她不明白自己过时了……”

        徐航是烟台市千万个独生女孩中的一个,父母分别毕业于北大清华,分到山东

    工作。她在家并不常干家务,但热衷于参加学校的志愿者活动,到街上擦栏杆,去

老    干部中心擦玻璃,在校园里植树……她说她喜欢充实的生活。

        “一会儿两节大课以后我们辩论团要训练,下午4点半我还得上民族大学体育

馆    练健美。”

        7点45分,徐航上课去了。我又约了那天同样尖锐提问的另一女生姬林,她上

    午没课,10点参加辩论团的训练。

        湖北姑娘姬林大一时就以能言善辩获得新生辩论大赛优胜奖。现在是“健言

    社”社长,校园最佳风度奖得主。

        提起那次“过时的劳模———实话实说”,她言犹未尽:“对她的观念我们感

    到惊讶,但我们还是能理解她。那个时代需要这种劳模,她不由自主地符合了这个

角    色。但她走得太远了。得到五四奖章是好事,像是一面红旗插到山顶,可别人向

前走    了,她却还在山上。如果我是她,我会去做个人技能状态调试。”

        来自大别山老区的储璨璨毫不隐讳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喜欢乔丹,但是不会

    把他视为楷模,不是人人都可以作乔丹的。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党员,他们说

党    对我们家有恩,但我并没入党。我理解他们的想法,但和他们有不同的认识。”

        我忽然注意到只我一人的杯子里是黄色的“果珍”,他们都喝白水。“是储璨

    璨特意为你偷来的。可惜只找到这么一点。”一阵开心地笑,憨厚的小储不好意思

    了。

        我问这些熟悉李红茹、曾经真诚帮助过她的学生,要是李红茹来当你们的老师

    怎么样?

        “我们不会选她的课。”他们异口同声。

--

wping

-----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 来源:.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128.83.131.131]--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in@fengyun.hi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20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