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ggio (傻瓜牌生活), 信区: cnLiterate
标  题: 冰点--敏感与体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Jun  5 11:37:13 1999), 转信

发信人: wping (小小鸟),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冰点--敏感与体验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Wed Dec  2 14:39:11 1998), 转信

  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冰点·      1998年11月3日  星期二

                                        敏感与体验

                                ——来自CSC赴美夏令营的报告(下)

                                       本报记者 王伟群

             

                                   科利华总部接到了美国传真,

                                只有一句话:“孩子们创造了奇迹!”

             第二天,夏令营的老师们给北京科利华总部发去了一份传真,只有一

           句话:“孩子们今天创造了奇迹!”

             班会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想:剩下的三个星期,我该怎样度过?

             还在北京的时候,张婷、顾晓丹和林莉就竞选成功,成为夏令营的编

           辑。可来美国快10天了,一期简报都没出。这天晚上,她们终于坐不住了



             林莉在日记本上记录了那一个晚上:

             “第一期《飞吧,鸽子》,今晚一定要出。”我对婷姐说,也对自己

           说,不睡觉也再所不惜。“对,咱俩一起熬吧!”婷姐拍拍我的肩膀,

           OK,

           开始干吧!

             画、剪、贴、涂色、抄文章,一系列的工作在婷姐的帮助下变得轻松

           而容易。当我画上绿树、青草、红彤彤的太阳、可爱的“棉花糖”,婷姐

           都会给予我高度的“评价”,我便越做越有信心。“咱们用剪刀剪出17颗

           心,再围成一颗大心,象征着我们16名营员组成的一个特殊的集体,有爱

           心、诚心、信心……”

             “Goodi dea!”我不禁激动起来。

             “还可以再剪一些鸽子,有大的,小的,我们不就是一群来自东方的

           鸽子吗?”

             “对了,蓝天、白云为背景!”

             我们俩老是一拍即合……

             “哇!”只见婷姐捧着昨晚诞生的《飞吧,鸽子》,惊讶地张着大嘴

           巴:“这是我们办的简报吗?”“是啊,怎么了?”“Great!这么漂亮啊

,           太棒了!”一路上,我们举着简报,像举着一面胜利的旗帜。

             老师们睁大了眼睛,看看简报,有发刊词、有诗、有精美的图画和剪

           纸……看看几乎一夜没睡的孩子们,老师们感到了深深的欣慰。

             下午,放学的时间被延迟了。四位中国老师走进教室,宣布说,为表

           彰第一期简报体现出CSC夏令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精彩的夏令营生活,

           决定向第一期简报编辑部颁发嘉奖状。

             奖状是蓝色的,英文写的。

             颜晓维后来对我说:“我们想一定要给她们正面的鼓励,我要告诉她

           们这个墙报有多精彩,我们多么为她们骄傲!”

             所有的老师和美国的家长都发现孩子们变了。

             英语水平提高了?这肯定没有问题,所有的人都敢张口说话,而且所

           有的人都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

             中午吃完饭后,大家抢着收拾桌子,老师下课以后,有人擦黑板了。

           徐志伟的“妈妈”到学校来,告诉老师们,中国的孩子真好,我的腿伤了

,           他每天扶我上楼。

             小程远简直有了魔力。他住的那户人家有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妈妈说

,           这孩子4岁了,拒绝和别人交流,只和妈妈说话。可自打来了个中国哥哥

,           小姑娘突然开口了,而且只和程远说话,晚上必须要程远哄她抱着她才

肯           睡觉,每天还要亲自送中国哥哥来上学。

             还有什么呢?

             这个时候,夏令营最后一个营员、上海姑娘肖丽也到了美国。因为签

           证出了麻烦,耽搁了十几天。

             同学们一听说肖丽终于要到了,特别兴奋。咱们怎么欢迎她?咱们一

           定要送她一个见面礼!给她一个惊喜!

             孩子们缠着南茜老师教他们一首英文歌,然后自己把它改为四重唱,

           分声部练习。大家还给肖丽取了个英文名字:Lucy露茜。孩子们唱啊练啊

,           特别投入,好像要去参加歌咏大赛。

             但是,接下来的一幕给了顾晓丹一个深深的刺激。她写道——

             在做最后一次排练的时候,Jason兴奋地冲进门大声喊道:“Are 

           you al lready?Lucy is coming!”我们好高兴,都把热切的眼光投向门

           口。终于,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我们兴奋地鼓掌,笑着唱起了那首歌

,           心花怒放!

             但马上,我们的热情就消减了,面对着我们的欢呼和掌声,肖丽好像

           有些吃惊,然后就一言不发,坐到了一个空位子上,开始拿文具,看都没

           看我们一眼。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大家顿时安静了,又开始上课。

             我们实在弄不明白,面对着如此真诚热烈的欢迎,她竟会如此漠然?

             再也没心思听课,我百无聊赖地翻开了日记,以往的一幕幕如同旧日

           电影,一一闪现。我仿佛又回到了初到美国的那个中午:面对着沙丽和吉

           米的热烈欢迎,我们尽管极其兴奋,但就是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呆望着她

           们。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真是太呆板、太不活泼了。我们来时都是和肖丽

           一样的啊,我们之所以觉得她太放不开太漠然,是因为我们已经改变了太

           多了啊!

             Lucy真是一面清澈的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和同学们的如此之大之多

           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从何而来?来到美国之后,老师就让我们勇于放开自

           己,课堂上弗雷德索性把课桌全排成一圈,任我们自由组合,更鼓励我们

           多问问题。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开玩笑,开心地大笑,气氛极为活泼。这

           在国内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不敢想的。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宽松、无太多约

           束,充满活力与竞争的环境里。我们的天性在这里得到了相当大的释放,

           我们在这里又找回了作为一个少年应具有的朝气和活力,对我们自己来说

,           这也许就是最伟大、最让人欣喜的发现。

             我已不担心回国时自己不会大大变样,但真正让我迷惑痛心的是,我

           们现在所苦苦追求的许多东西,原本就不应该失去,然而又是什么让我们

           曾经失去这种快乐、开心与创造的活力呢?

             那天,站在一旁的刘娜老师特别心痛。她说,我感到悲哀,一种自责

           与自省充斥着我的心。我要把这种感觉带回去,传达给我的同行们。

             我后来在北京见到小程远的时候,问起了这一幕。

             程远说没觉得受了多大的刺激,“她比我们晚到了那么多天,当然就

           会是那个样子,可只过了几天,她就和我们完全一样了!”

             “什么方面一样了?”

             

                                  “莫非是我的教育思想出了问题,

                                  莫非中国的古训也该重新论证?”

             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这十几个中学生,还有他们的老师。

             《学习的革命》一书几乎成了科利华公司的圣经,人手一册,言必称

           《革命》。到了美国,颜晓维和他的同事们最想见的就是此书的作者和出

           版商。还真的让他们找到了。

             在与作者珍尼特·沃斯的会谈中,李春燕老师不断地记录着沃斯的观

           点并反省着自己。

             观点之一: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

           教每一个人。

             听了这句话,我开始反省,前一段时间,两个考入人大的学生来看我

。           我大喜,并发表高论:“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怎么样,从小我就

觉           得你们肯定会有出息。”谈话间,我一一询问班里同学的情况,竟然有

一           半人都上了大学。我问起一名当年老不完成作业、字迹潦草、卫生很差

而           常遭我数落的男孩。他们告诉我:他考上了哈工大。听了着实令我吃惊

。           当年我觉得他不可教也,怎么也成了大学的学子?我脸上一阵发热,莫

非           是我的教育思想出了问题,莫非是中国的古话也该重新论证?现在我终

于           找到了答案———教师首先要相信你的学生是天才。

             什么是天才?在教育过程中是否该有一个新的界定?比尔·盖茨是天

           才,爱迪生也是天才,可当年他们在老师的眼里怎么算得上天才。老师是

           否该把成功作为天才的起点,哪怕只是小小的成功?

             观点之二:鼓励成功,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灵丹妙药。

             成功不是在最后,不是海市蜃楼,只有触摸到眼前的成功,才会有更

           大的成功诞生。

             那么成功需要什么条件呢?我想最灵验的一条就是鼓励,是老师、家

           长、全社会的不断激励。

             观点之三:教师的工作要考虑情商(非智力)因素,研究表明,人的

           智力活动受情商的控制,智商占成功因素的20%,而情商占80%。

             我国现在的教育教学把智商作为测量及评价的重要项目,很少考虑情

           商,不能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激情,使很多学生的智力没有最大限度地发

           挥出来。

             韩磊是个初一学生,他的一席话让这几个中国老师脊背发凉:

             “在国内,老师怎么讲,我们就必须怎么听,而且要一字不差地记下

           来。特别是考试的时候,一定要一字不错地按照标准答案写,错一个字,

           就全错。比如,‘紧张’这个词的反义词一定要答‘放松’,写成‘轻松

’           就错;‘犹豫’的反义词一定要答‘坚决’,写‘果敢’就错。在历史

题           中,如果把‘文字记录’答成‘文字记载’也是错的。所以我的语文历

史           成绩总是不高。我真担心,这样下去,教出来的学生,有可能会变成一

群           丧失个性、别人怎么讲就跟着怎么说的应声虫。”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程远的一篇作文,作文题目是《Fred肖像》



             到目前为止,比他更好的老师尚未见过,他在我心目中占据着神圣的

           地位。

             但有一种阻碍拦住了我们之间的友谊,那就是语言不通。他上的课我

           几乎听不懂,只能坐着。我很伤心,一个朋友就在眼前,却不能交流,多

           糟糕啊!

             但Fred马上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在课堂上经常询问我,问我听懂了没

           有,对我越来越关心。我还记得:有一次上课,某个词我不明白,Fred向

           我询问,我如实说:“I don't know.”他马上走过来向我解释这个词,

           但是他说的句子我都不懂。可是,他居然跪在我面前,一个词、一个词地

           向我说明,说了半天,直到我真正听懂为止。他才站起身来,点点头继续

           讲课。我当时真的好感动,有哪位老师可以在你根本听不懂他的话时如此

           耐心啊!

             以后Fred经常帮助我,编一些对话,我可以听懂一部分,但大部分还

           不行。而我越来越意识到他是个值得亲近的人。

             再上了几天课,日程便安排到了旅游上。在这几天中,我与Fred结成

           了朋友。在频繁的谈话之中,我的英语水平正在不知不觉中突飞猛进。我

           与Fred的交谈从吃力到轻松,以至于没有任何障碍。在谈话的共同语言中

,           我更加深了对美国社会的了解。我平生第一次惊奇地发现,学习英语真

是           一种再轻松、再好玩不过的事了。我已经能轻松运用平日再头疼不过的

时           态。当然,这种快乐只不过在过去被死记硬背打消了而已。

             我的英语还在玩命向上,劲头势不可挡,等再开始上课时,课上大部

           分内容我都能听懂了。我开始与Fred在课堂上熟练地对话,说说笑笑。我

           已经确信了Fred是我最好的老师。

             在去旧金山与回洛杉矶的路上,我们又谈了许多。这使我的进步速度

           更为加快。用山姆大叔的话说就是:“very crazy!(疯狂)”。

             等到再开始上课,我已经能听懂课上的所有内容了。回学校的第二天

,           Fred安排写作文,允许用英语和汉语写。我最害怕英语作文,听到可以

用           汉语写,提笔便写起汉字。但此刻我的脑子在飞快转动着。写汉语顺手

,           但……

             此刻是报答Fred的良机,这可以证明我的成绩。用汉语写怎么对得起

           他呢。想到这儿,我便用英语写起文章来。我从来没有这么快乐地写过文

           章,笔下不停,真写了一大篇,比有些高年级同学写得还多。

             写到最后,连我自己都惊讶了,这是我的英文水平吗?简直与我来美

           时的英语水平有天壤之别,这是真的吗?我的上帝呀!

             小程远的作文让每一个中国老师感到了自己的差距。

             刘娜老师引述了《学习的革命》里的一句话:“当学习充满乐趣时,

           才更为有效。”她说,几位美国老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着这一箴言。学

           生们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产生一种积极表达自我的冲动。每个学生的这种

           欲望与冲动汇集在一起,便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每个人的灵感得到发挥,

           这与中国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唯唯喏喏地举手

,           小心翼翼地回答,缺乏交流地灌输,形成鲜明的对比。

             美国老师是一面镜子。

             夏令营的老师们努力照着《学习的革命》一书中的要求去做。

             秦强是个来自内蒙古的孩子,聪明、敏感。他的日记写得很美,对事

           物的观察极细腻。也许是因为过于敏感,也容易脆弱。与美国孩子赛篮球

,           输了,他在日记里一个劲埋怨自己。

             老师在日记后面给他写了一段话:

             泰戈尔在一篇文章中说:“向前走吧,沿着你的道路,鲜花将不断开

           放。”生活就是体验,在体验中学会生活,并成为强者。在向前推进的过

           程中,我们会有一些遗憾,一些失望,一些对自己的不满和过于自责带来

           的忧伤。但是生命是灿烂的,只要你参与了,努力了,投入了。挑战就是

           豪气。球场输了,但人生之战你们赢了一局。

             

                                  为什么教材里没有这些内容呢?

                               为什么爸爸妈妈和老师从来不谈论这些呢?

             洛杉矶的活动暂告一段落。下一个目标是旧金山。那里有硅谷、有斯

           坦福,那是信息时代的中心。

             从洛杉矶到旧金山,大巴要走十几个小时。颜晓维和傅桦商量,在车

           上,跟孩子们说些什么,这么长的时间不能浪费了。

             说起那一路的经历,颜晓维嘿嘿一笑:“那次,本人的威信大长。我

           觉得现在的孩子缺乏一种向上奋进的力量,回到国内,面对原有的环境,

           他们会觉得无能为力。我们认为人内心的力量特别重要,它会阻止你随波

           逐流。所以我们就想给他们谈谈英雄人格和理想主义。”

             那天,大家从诗歌谈到个性,从婉约谈到豪放。顾晓丹特别喜欢婉派

           诗,偏着头问:“叔叔,你们不喜欢婉约派吗?”

             “曾经喜欢。”

             “为什么现在不喜欢了呢?”

             “因为有比它更精彩的。”

             “那是什么?”

             “比如苏轼,比如陆游,即使是婉约,也只喜欢纳兰容若的苍茫与无

           怨无悔的投入。”

             “但是苏轼也有婉约的风格,他的‘小轩窗,正梳妆……’”

             “但是这已经构成了他磅礴人生的一部分。”

             傅桦和他们谈起了英雄:

             谈到英雄,我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那种恢宏的人生,是需要每一

           个精彩的人格去把握和实现的。我所敬佩的是范长江,是罗曼·罗兰笔下

           的克里斯朵夫。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强不息,曾引导了无数青年健康的

           灵魂,而茨威格对人类和历史充满怜悯的心情,那种穿透心灵的力量和包

           容天下的浩翰人格,是任何强壮所不能摧垮的。

             你们知道温泉关战役吗?当波斯入侵希腊,几十万大军压境时,斯巴

           达的三百名勇士,在温泉关顽强地抵抗了三天三夜,最后全部殉国。在温

           泉关,人们现在还能读到后人为他们立的碑:“往来的希腊人啊,我们长

           眠于此,但我们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了。”

             孩子们再次被深深地打动了。

             在车上,两位老师还谈金庸、朗诵海子的诗……理想主义、浪漫主义

           和英雄主义的情绪,浓浓地包围着这些孩子。在学校里,从未听过这样的

           课;在家里,父母所关心的只有考试的分数;在电视上,他们更多地看到

           的是成人世界和魔幻世界里的争斗。

             颜晓维和傅桦跟我说,我们年轻的时候,有一种东西触动了我们,鼓

           励着我们要生气勃勃地投入生活,我们愿意把这些东西告诉给孩子们。这

           对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让他们感觉到了一种美。一种学校里得不到的、

           激情的、血性的、高昂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东西。学生们也可能有这

           样那样的毛病,但每个人都处在渴望的状态,而且有可能因为你的一句话

           而造就一个精彩的人生。让你感到你有责任像老师、像父亲一样把你所体

           验到的最美好的东西给他。他们特别需要梦想和激情。

             后来,孩子们缠着这两位老师给他们开列书单,这对他们又是第一次

。           老师们开了《约翰·克利斯朵夫》、《人类群星闪耀时》、《混沌》、

           《复杂》、《历史深处的忧思》、《艾青诗选》……

             此后,凡是长途旅行时,大巴就成了临时教室,他们从历史讲到未来

,           从水门事件、辛普森案到克林顿,从金融风暴到印尼暴乱……孩子们把

这           些新鲜的东西记到本子上,记到录音带上。这都是教材里没有的。为什

么           教材里没有这些内容呢?为什么爸爸妈妈和老师从来不谈论这些呢?

             

                                     在美国的那些快乐日子,

                                  太平洋西岸的祖国却是洪水肆虐

             孩子们终于来到了硅谷。第一站就是英特尔公司。

             在Intel博物馆,几个展区形象生动地介绍了Intel30年来的光荣历程

。           在这里,Intel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一面游戏墙,孩子们打开每一个窗口,

都           会有惊人的发现:电脑时代的家庭、电脑控制的登月车、电脑战争……

             白峰是夏令营的“电脑工程师”。他对英特尔的发展史特别有兴趣。

             白峰说:从英特尔出来,我一直在想,英特尔从建立到现在不过30年

           历史,竟能成为芯片业霸主,还有其它许多公司,也闯出一片天下。这些

           都是靠他们的未来头脑和一股拚劲才成功的。硅谷对于我来说已不再神奇

,           它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你也有雄心壮志,还怕进不来吗?英特尔、

硅           谷,让我们再见吧!

             紧接着,孩子们参观了斯坦福大学。有了斯坦福,才有了硅谷。

             从旧金山归来,他们总把海伦·凯勒的一句话挂在嘴边:

             “一个人,如果有了高飞的冲动,就决不甘于在地上爬。”

             回来的路上,这些十几岁的中学生,不管自己嗓音是不是动听,倾其

           一生所学,充满激情地唱了一路,足足唱了上百首歌。

             在夏威夷舞会上,日本和台湾的孩子们邀请他们跳舞。在家连话都说

           不全的郑伟咬咬牙:决不能让吉隆坡的一幕再次重演!他和梁俊杰跳进舞

           场中央,豪放地舞了起来,把中国老师都看呆了。

             在美国的那些快乐日子,太平洋西岸的祖国却是洪水肆虐。夏令营中

           有三个是长江边上的孩子,还有一位家住在哈尔滨。每天,他们都特别关

           注祖国的消息。在一次班会上,武汉的徐翔念了一段自己的作文:

             打开电视,我迫不及待地从志伟手里抢过摇控器,换到中文的新闻频

           道,来了解近一段时间来国内发生的一些大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熟悉的滔滔江水,我知道武汉市肯定再一次陷入

           洪水的包围中了。沙市、城陵矶、洪湖……我知道下一个就是武汉的水位

           了,不敢再注视那充满立体感的荧屏,连忙转过身去,默默地祈祷。

             志伟看到松花江的哈尔滨水位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之后,也大呼:

           “完了,完了!”然后,电视里又传出了大庆油田遭洪水袭击的消息,紧

           接着就是各地军民齐心抗洪的壮烈景面。

             身为一个武汉市民,不能为抗洪抢险尽一份力,实在是无比遗憾。

             我以前曾想,一个在海外的中国人为什么会那么怀念祖国,那么想家

           呢?包括我在初三学习《<还乡梦>自序》时,我还是不能理解这些海外

           华裔的心情。直到今日,我才猛然发现,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怀念会有

           多么深。祖国的安危荣辱,直接牵动着我们的心;祖国有什么忧患灾难,

           我们都在亲身体验。

             夏令营结束后,我一定要尽快赶回武汉,与武汉市民生死与共。为保

           卫“战胜1954年特大洪水”纪念碑的尊严而与洪水决战的人们,不知你们

           能否听到我对你们的祝福,但我知道,你们一定会胜利的!一定会的!

             孩子们沉默了许久,江边的孩子眼泪滚落下来,老师们的眼圈也红了

。           这时,有人轻轻地说,咱们做些什么吧。

             孩子拿出了自己的零花钱。

             一张“身在洛城,心系中华———CSC赴美夏令营抗洪救灾捐款”的纸

           条贴在了黑板下面的小桌上,同学们纷纷走上前去,把自己准备回国买礼

           物的钱拿了出来。

             郑伟的家在淮河边,1991年,全国人民也是这样热情地向他们伸出了

           援助之手。他小心地打开钱包,取出回国后准备乘飞机回家乡的钱,点了

           点,留下够买一张火车票的钱,把其余的全部放进了捐款箱。

             颜晓维不得不站出来制止,你们都是孩子,表示了自己的心意就可以

           了。

             “孩子们真的懂事了。”李春燕老师说。

             

                                  “学习社会”和“10倍速原理”

             终于到了回国的日子。

             顾晓丹的美国爸爸妈妈托她带一封信给中国的爸爸妈妈。信上说:

           “我们无法再选择一个比你更好的女儿了。请告诉你的爸爸妈妈,你是中

           国派到美国最好的大使。”

             一个多月的夏令营生活就这样过去了,孩子们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个月的美国之行为科利华公司又带来了什么呢?

             先是颜晓维,然后是傅桦,我向他们提出同样的问题。

             傅桦是记者出身,习惯于感性的东西。他搬出归国前后孩子们的日记

           和信件给我看。

             这是张婷在美国的最后一篇日记,她记录了离开学校前的最后一天:

             我得到了来美国后无论是CSC老师还是学校颁发的全部奖项。我非常高

           兴我能被别人承认和接受。我不善于表露,不健于言谈,无论是辛辛苦苦

           做报纸得到成果后,还是绞尽脑汁用英文演讲后,默默地在内心鼓掌是我

           最适应的庆祝方式,然而这次美国之行却让我找到了另一种感觉,一种来

           自老师,来自同学的鼓励与支持,正如我说的,“我永远不会忘记”。

             回到家乡后,崔晓玲在给颜晓维的信中说,她给父母看了颜老师给她

           开的课外书目,父母“竟然没有反对”。

             “我妈说,这一次没白去,光是跟着你们几个老师就能学到不少知识

。           我的同学说我变了,原来有什么事只要与学习无关,我都不闻不问,现

在           什么事都想参与一把……”

             天府才女张潇潇,寄来了一篇《从此不再寂寞》:

             “终于又坐在小书桌前的台灯下,明天,我又要走进课堂开始更加紧

           张的学习了,回想与科利华同行的一年,这是我高中生活中最亮丽的一道

           色彩。曾经也有过迷惘,青春的情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握好的……如今

,           我坦诚地告诉所有的真心朋友,我已为自己找到了方向。还有十个月,

我           就能为大家做第一次回报了,也许这十个月不会有很多时间与老师们、

同           学们联系,但我会将这珍贵的情感沉淀下来,慢慢沉淀下来,直到变成

闪           亮的金子。

             “未来的路还很漫长,从此不再寂寞。”

             “而最根本的收获是什么呢?”颜晓维自问自答。

             “每个人都进入了成功状态,都体验到了学习的革命,这是最根本的

           收获。夏令营将以这样的定位凝固在他们的人生之路上。

             “教育是为成功作准备。而获取成功,凭借的不仅是知识、能力,还

           要有状态,这是一个很虚的表达,同时也是一个通常被人们所忽略的概念

。           我们说寻找教育的灵魂,就是指寻找这些失落的价值:梦想、激情、敏

感、           体验,并重新确立其在教育目标中的地位。”

             重新回到校园里的孩子突然发现自己与现实的环境有了落差。这里不

           是美国,不是超级营地,他们又回到了原地。有的孩子苦恼地哭了起来,

           写信给他们的颜老师,问,你说过,一个人如果有了高飞的冲动,就决不

           甘于在地上爬。可是,如果我们有了高飞的冲动,却不得不在地上爬,怎

           么办?

             颜老师说,我很担忧,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我更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



             颜晓维接着和我谈起了学习社会和10倍速的原理:

             “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要培养精英,你可以给他提供各种各样的优

           越条件,这可能会产生效果,但这种效果的产生是缓慢的。怎么样才能有

           快的变化呢,你把他放在一个学习的群体里,群体之间的互相激发,一定

           能使每一个人都得到更大的发挥,一种跳跃。所以,作为教育者,你必须

           营造这样一个学习群体。

             “但是这个群体可能很快就会散落在社会中,他很快又会被淹没了。

           所以我们现在是要倡导一种学习的社会。这是国际教育界一直在倡导的概

           念。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改变可能是平稳改变,但放到一个团体里的时候

           他的改变可能是逞倍速改变的。社会如果都是呈现一种学习状态的时候,

           每个人的进步就是10倍速的,如果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相激励的话,那

           么这个社会的人就会逞跳跃性发展。

             “CSC的夏令营就是我们营造的一个学习群体。事实证明,孩子们在这

           个群体中,有了飞跃。下一步,我们科利华要致力于倡导一个学习的社会

。           你下次再见到我的时候,可能我就去卖书了,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看到《

学           习的革命》,让老师和家长明白其中的真谛。这样,一个孩子如果有了

高           飞的冲动,他就能真的飞起来。”

             我在北京的一本杂志上,发现小程远居然成了封面人物———大标题

           写着:

             “我想当教育部长!”

             从美国回来就长了这个“野心”?

             程远涨红了脸急忙否认:“没有!我没说我要当教育部长,我才不当

           呢。我将来要当企业家。我是说,假如我是教育部长……”

             “假如你是教育部长,你会做些什么呢?”

             “废除应试教育,开除所有不会微笑的老师!”

             我又问他:“程远,你从美国回来之后自己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再也不闯红灯了,哪怕没车,我也得等到绿灯亮了才过马路;还

           有,我再也不随手丢垃圾了,要是找不到垃圾桶,我能把垃圾从学校一直

           带回家。”

             “你认为你能坚持下去吗?”

             “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小程远满脸认真。

--

wping

-----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 来源:.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128.83.131.129]--

※ 转寄:.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9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in@fengyun.hi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4.5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