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fzx (化石),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打破中日友好的神话(1)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Nov 21 18:53:25 1998), 转信
作者:岳东晓
多年来,某些中国人在谈到中日关系的时候, 总要重复一下
中日友好的调子,然而,历史与现实非常明确的证明, 中日
友好的提法是缺乏事实根据的自欺之谈。综观中日两千年的
交往,中国与日本之间, 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之间从来没有
过平等友好的关系。宋朝以前,日本称臣于中国, 而中国人
毫无保留地传授文化与技术, 特别是在唐朝,日本人多次派
人到中国求学, 而中国也有鉴真东渡等。从明朝开始,则是
日本人对中国不断侵略、破坏, 不断残杀中国人的历史。中
国强盛时,日本人是中国人的门生,而中国人奉日本人为上
宾; 中国衰弱时, 中国人却沦为日本人的刀下鬼。
中日之间过去没有过友好, 现在没有, 将来也不会有。违背
事实提出中日友好的虚幻概念,只能是误国误民。
日本对中国的狼子野心早在盛唐时即已显露无疑。 唐太宗时朝鲜内乱,
中国应新罗之请以宗主国身份平乱。唐高宗龙翔三年(公元六六三)日本
以援助百济为名,出动舟师数百, 占领锦江口。 唐朝不得不谴刘仁轨
领兵击之, 『仁轨遇倭兵于白江口, 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 烟焰涨
天, 海水皆赤, 贼众大溃』。一千二百多年后的甲午战争与这一幕何
其相似,同样是朝鲜内乱, 中国以宗主国身份平乱, 然后日本乘机寻
衅。然而, 强弱易势,甲午之战的结果是日本吞并朝鲜、屠城旅顺、
割取台湾、牟获暴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和灾难,给日本人
民带来巨大的欢乐和利益。
显然,日本在唐代对中国的尊重不过是他们崇拜强权的特性的表现。
当时的日本尚处于近乎蒙昧的时代,无论在文化技术和国力上都远
远落后于大唐。于是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制造工艺、建
筑美术、典章制度等等, 并仿照中文草书偏旁等而造成日文,使日
本开始走出原始时代, 完成所谓大化革新。日本人的向唐朝称臣的
目的,无非是要同过引进文化来改善他们蒙昧落后的状态。当时日
皇即告诫其使者:『言语必和, 礼意必笃,毋生嫌疑, 毋为诡激』。
史称东夷貌柔顺,没有识别倭人的伪装 。
二战后, 日本对美国千依百顺, 连天皇也每天早晨起来就去给麦克
阿瑟鞠躬行礼,获得美国的信任,以从中国和亚洲掠得的资金购买
设备和 获取先进的技术,如汽车、电器、半导体等。一旦感到羽翼
丰满, 就开始看不起美国人,把美国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说得一
无是处的《日本敢于说不》就是一个例子。 然而,美国在计算机方
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把日本远远抛在后面,而南朝鲜等生产的随机存取
芯片也侵蚀了日本的市场占有,这无疑是给那个狂妄无知的索尼总裁
打了一计耳光,他曾狂言日本的一兆位的存取芯片能打破美苏的战略
平衡, 认为日本人的智力无与伦比,殊不知日本不过是在做计算机里
最简单重复的一个部件而已。而现在,这个日本人在藐视中国人之余,
又对美国人毕恭毕敬了, 连声说他不反美国, 他最佩服美国人。
在日本人这种对强者的恭敬面前, 善良的中国人看不到日本人的目的,
而把他们当做了谦卑好学的朋友。李白就曾写诗哭祭阿倍仲麻吕。中
国人确实是重情义的民族。
但是日本是如何回报中国人的善良与帮助呢?
以唐朝之强势, 日本人吃了败仗之后自然不敢明目张胆地侵犯,
而且他们表面上还对中国非常恭敬,不时派人朝贡, 领取赏赐。
但一旦中国势弱, 日本立刻变了态度。
宋朝抑兵太甚, 版图收缩, 国力疲弱, 于是日本便不再朝见中国天子,
而向北方势力日盛的辽国称臣, 只是从中国引进历法、医药、印刷等技术。
到明朝时, 更有日本民众自发组成团队到中国沿海行杀人越货之事。
明史记载倭人『载方物戎器,出没海滨, 得间则张其而肆侵略, 不
得则陈其方物而称朝贡。』 开始时, 他们还假装是入贡使者,一有
机会则杀掠而去, 没机会就呈上土产换取赏赐。明太祖洪武二年四月,
倭寇数次侵掠苏州、崇明, 杀略居民, 劫夺货财。此后倭患连年不断。
到明成祖时,其规模越来越大, 大的寇群多达万人, 小的数百人,
其据点深入沿海各省, 到处为害,已形成一股极为残暴的海盗武装,
其所侵犯的地方, 无不杀个鸡犬不留。如成祖三十四年,柘林一带倭
寇『犯乍浦、海宁, 攻陷崇德, 转掠西塘、双林、乌镇、菱湖诸镇,
杭城数十里外流血成川, 巡抚李天龙束手无策』... 成祖四十一年春,
『倭陷福建永宁卫,大掠数日而去。复攻永宁城, 破之, 大杀城中
军民,焚毁几尽』。总计沿海倭寇肆虐达七十八年之久, 明朝天下骚动,
耗费国库巨额经费,军队死伤数十万。后经戚继光等与之苦斗多年,
才告平息,但中国也因此元气大伤。而倭寇屠杀中国居民十多万,
抢劫财产难以计数, 更从此开始轻视中国。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gaea.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