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hh.bbs@argo.zsu.edu.cn (倚天), 信区: cnliteral
标  题: 家国主义与中国文化史6
发信站: Yat-sen Channel BBS (Sun Jul 26 18:50:33 1998)
转信站: Lilac!ustcnews!news.zsu.edu.cn!argo
出  处: argo.zsu.edu.cn


六、机发论与中国哲学的超先进性〔17-19〕

  儒家的易学不仅以象数的分析启发人们把握庞杂事物的方法,这导向思维的
系统意识,还以机的概念启发人们把握信息和控制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机发论
”。道家对此作出了较大贡献。旧文化史学对机发论哲学的忽视以至无知也反映
了五四文化运动的偏执,因为西方哲学史上没有机发论,便对本国极好的东西视
而不见了。

  汉字“机”原意是有轴的杠杆,后来用于弩的扳机,那是个小杠杆。由此“
机”字之义被抽象化,在认识上为关键性信息,在实际中为控制性运作。古有“
天机”一词,即指合乎自然之道的信息和技术。五代人谭峭作《化书》,其言为
最通俗易解:

  “转万斛之舟者由一寻之木,发千钧之弩者由一寸之机,一目可以观大天,
一人可以君万民。大虚茫茫而有涯,太上浩浩而有家。得天地之纲,知阴阳之房
,见精神之藏,则数可以夺,命可以活,天地可以反覆。”

〔古文注解:一斛合今制7升,万斛之舟约载70吨;一寻约1.7米;千钧约
10吨;大虚即太空;太上是元气大道;纲是提网之绳;房,古谓居室之专用于
男女交合者,此指阴阳交合化育万物的奥秘处所;精神,与现代哲学用意不同,
此指最重要最有效力的信息;数,指命运。〕

    转舟为大质量起动,发弩为大能量释放,观天是大信息量的接收,治民是复
杂系统的控制。机发主义者对主观能动性抱有极大期望,那是他们充份了解信息
和控制的性质和功用。西方古代由于对上帝的崇拜,不敢从理论上对信息和控制
作探究。近代科学哲学则囿于能量和物质的守恒,迟迟未知此理。机发论哲学来
自技术,也返用于技术,是中国科技思想史和一般的哲学史不可稍微忽视的重大
命题。

  上节讲系统意识举的例子大多也是机发论运用的显例。张衡地动仪利用机和
关把大地的极微震动放大显示,是很典型的自动机。水运仪象台控制格叉的天衡
关舌系统,李约瑟称之为平行联动装置的,是又一件自动控制机的杰作。

  实质上,人类历史上重大的生产革命或技术进步,无非都是机发方式的演进
或曰:无非是信息和控制技术的进化。在这个意义上,技术就是掌握信息和控制
的方法手段。近人托夫勒有三次生产革命之说,即:依序为农业、工业、信息三
次革命。这说法仅见其标而不及其本。《庄子》就已说明:

  “种有几(几通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农业的发生,要害在于掌握了种籽的性能。“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至于蒸汽机和电力则是对自然能源控制的手段。现代的计算机通讯和控制,无非
是信息和控制技术的全面化高级化而已。

  所以,技术史学评价历史成果或工作的第一标准是在机发论意义上的进展度。

  举例说:晋人嵇含《八磨赋》描述当时的一种试验机械,是把八盘磨以齿轮
相联,只用一牛拉动。这是一项不成功的实验,因为一条牛之力最有效的使用就
是拉一盘制作合格的石磨,这种磨的形制久已考验成熟,还有针对不同加工品的
不同设计。如果再增加古式齿轮传动,必增无效能耗;一磨变成多磨,只能是些
小磨,总产率受能量守恒定律之限,有减无增。这项研究只想从同一条牛身上榨
取更多产量,不是控制更强大的能源,就没有实用价值。后代没有流传牛拉的多
磨,但却有水力驱动的多磨。有些书对一牛多磨的评价是要商榷的。

  固然,能量和物质守恒之类的物理定律是不可违反的,但人能运用信息实行
控制,使巨大能量和物质为我所用,见微而知彰,执弱而胜强,不但在物质生产
领域发展高新科技,还进而行之于军事和政治,有将帅的神机妙算,有元首的日
理万机。《阴符经》曰:“日月有数,大小有定,…沉水入火,自取灭亡…人知
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这是人类思想史上超先进的伟大启示,它指导了
千古圣贤豪杰,奋发有为,建功立业,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成就!

  矛盾论实源于中国,阴阳概念提出近三千年了,但没人说斗争是绝对的第一
的原则。人类社会是要和的,残酷无情,无尽无休地斗,必然自取灭亡,奴隶社
会即是殷鉴。《论语》有子曰:“和为贵”。张载曰:“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
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一分为二又合二而一的矛
盾关系只是更广泛的同异关系的一方面,事物的构成是多异而合,这一点比对立
统一更重要更基本。这与前文所说的非线性是一致的,而非线性产生混沌,斯有
多歧,歧点则为用机之地。人知用机,乃能创新,成就盛德大业。苏轼《易传》
曰:“同而异,晏平仲所谓和也。”王夫之《张子正蒙注》曰:“万物之成,隐
错综而成用。或始同而终异,或始异而终同……非异则不能同,非同则不能异。
”《庄子》引惠施之言:“万物毕同毕异”;《墨经》则曰:“同异交得”。人
类知识之利,在于能改造自然以为己用,所谓改造,就是调和众异的加工。在人
事方面则是尊重每人的个性而求团结和谐,如《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才是人间正道。

  今之讲传统文化者一味强调天人合一论,殊不知与此相对的“人定胜天”“
开物成务”才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这也符合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只有首先确
定人的主导地位,再加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多异合一的方法论,现代科学,包
括人文和社会科学,才能推陈出新。

--
※ 来源:.Yat-sen Channel argo.zsu.edu.cn.[FROM: www.ee.zsu.edu.c]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4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