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obot (顽 石 ),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落泪是金(15)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Nov 15 19:51:34 1998), 转信

大学生不住学校住别墅,一个月挣万儿八千的不是一个两个),她的
 收入自然也算丰厚,

   故而在同学面前衣着花哨也十分体面。在她大三那年,一位记者在一
 篇专题报道中把她的

   父母为了供她上大学和养活家里另外的4个娃儿,每天只能沿街收破烂
 为生的现状“曝光”

   后,这位女大学生差点投河自尽。后来自个儿办了转学手续,从此不
 知去向。

   谁都有自尊,贫困大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有较高层次的知识和文化,
 因而也有很强的自尊

   ,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他们的自尊心比普通人的自尊心要强烈得多。
 中国人好面子,不

   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谁都不愿将自己最可怜、最见不得人的一面亮在
 公众面前。这不仅仅是

   勇气的问题,而是中国文化和几千年所遗留下来的传统观念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在社会上

   和校园内确实也存在着歧视贫困生的现象。

    在清华大学,我遇见这样一位学生,他对我说,如果你何先生不是
 单独来采访,我是

   不会坐到你面前的。我问为什么?他说你别看我平时学习优于别人,
 在入学时也是全省“状

   元”,但只要我一参加学校为解决我的经济困难而安排的勤工俭学,
 拿起扫帚在教室里劳动

   时,马上就有人趾高气扬地在我面前吹起口哨。那神情明显是在说你
 小子平时牛得很,这回

   也该老老实实低下头了吧!这位同学说,我从小一向自尊心特强,看
 不惯也受不了别人用另

   眼

   对待自己。可我又有什么办法?上大学前走过的路可以说不堪回首,
 现在上了大学,过去的

   事

   可以不去想,然而面对无法逾越的经济困难的现实,我不低头也得低
 头。那是一种什么滋味

   你何先生知道吗?不瞒你说,那时如果有人在我面前做得稍微过分一
 点,我想杀了他的心

   都有!

   有这么严重?我很是震惊。

   绝对是这样。这位学生说,我始终没有那样做,是因为每当这时我
 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在

   高中时也是因为我同欺负我的一个同学打架,我母亲跪在地上乞求老
 师不要开除她儿子学籍

   的可怜情景……“我妈和爸太苦了,他们为了不让我在别人面前受委
 屈,丢面子,几

   乎把做人的所有自尊和面子无一例外地丢掉了。前年我父亲送我到北
 京报到,交完学杂费

   后总共只剩下200来块钱。父亲把它全塞在我口袋里,说你要上学吃饭。
 当时我心想200元

   我能花几天么!可我先想到的是另一件事:爸那你怎么回家呀?他说
 你就不用管我了,现在

   好人多,总会有办法的。身无分文的老爸义无反顾地走了,离开我的
 时候连头都没回。可我

   当时实在想不出没钱的他怎么能回到几千里外的老家呢!后来我放寒
 假回去才知道,老爸离

   开我后就到了车站,连续几天站在进出口处当起了向行路人讨钱的乞
 丐。可那还不够,老爸

   说最多一天也就讨来十几块,于是他便到了一个建筑工地,正好那个
 包工头是老乡,便给了

   一份苦力。就这样,老爸起早贪黑整干了一个月,不仅有了回程的路
 费,而且还挣

   了300来块钱。他一到家就把这些钱寄到我学校。你也许想象不出来,
 我这个一向自命不

   凡的人,一下感到在自己的父亲面前变得那样脆弱渺小,着着实实跪
 在父亲跟前磕了三个头

   。”

   “真羡慕你有个了不起的父亲。”我也被他的故事所感染。

   “可是你不知道,在自己父亲面前做的事,在别人面前我绝对做不
 到。”他说,“我

   永远受不了别人哪怕是无意的一点点蔑视,尤其是因为我是穷人家的
 子弟而对我另眼相待。

   有些城里同学对像我这样学习特别好而家庭经济又特别差的同学,内
 心又嫉妒又瞧不起,总

   想

   从我们身上找回些平衡。金钱和物质是他们唯一可以击败我们的手段,
 一些这样的同学存心

   在我们面前刺激我们,伤害我们,装出可怜我们的样子甚至来施舍。
 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从

   来不要,宁可不吃不喝,饿着肚子。我不排除许多同学是真诚地向我
 们伸出友善之手,但我

   也拒绝接受。”

   “这是何苦?”

   “你不知道,有一次学校里把社会上一笔赞助分发给了我们几个贫
 困生。我刚拿着这笔

   钱吃了顿饭,有同学就在一边阴阳怪气地说这回某某某也有嘴短的时
 候了。当时我肺都快气

   炸了,心想干嘛,我在班上一切都是最好的,干嘛为了几个钱就非得
 比别人短一截?不,绝

   不!

   从此我就再也不要任何资助了。”

   真是个太要强的大学生。然而我知道这种学生的内心深处却比一般
 的同学负载更沉重

   的难言之痛。北京某高校还有过这样一件事:首钢的一位工程师赞助
 了这个学校

   的一名贫困生。这种“一对一”的捐助,按照有关约定,受助的学生
 要经常把自己的生活与

   学

   习情况向捐助者进行汇报。这个首钢的工程师打捐助后就一直没收过
 受助者的回信,起初他

   也并没在乎,因为他说我捐助本身又没考虑什么回报。话虽这么说,
 但每次辛辛苦苦把钱邮

   出后就想知道一下对方到底收到了没有。这位工程师做了一两年的好
 事,却始终见不到学生

   的一封回信,也没任何其它音讯。这工程师越想越觉不对劲,说虽然
 我捐助不求啥回报,但

   如果我捐助的对象连最起码的人情味都没有,我干吗要捐助这样的人
 啊?学校老师知道此事

   后赶紧找到这位受赞助的学生,问他怎么回事,说你至少也得给人家
 回几封信吧?这个学生

   低着头,半天不说话,最后从抽屉里拿出13封未曾寄出的信。老师一
 看,这些信都是写给那

   个工程师的,内容写得也极其感人,可就是没有寄出去。老师问他为
 什么不寄?学生说

   ,我就是不想寄。到底为什么,看来只有这位学生自己心里知道。

   上面说到了我曾经进行的一次“书信采访”,3位给我回信的同学中
 有一位坦露了他自己

   作为贫困生的那份内心世界——

   〖HTK〗建明先生:

   你好!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wz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2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