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obot (顽 石 ),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落泪是金(16)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Nov 15 19:53:32 1998), 转信

我一直想,过多地倾诉或被曝光关于自己的“不幸遭遇”,实在是
 男人的不幸:男人,

   特别是小农意识浓重的男人,总爱无休止地夸大自己的沧桑。

   因为以上原因,因为各大媒体接踵而至而我不得不配合,我感到极
 度厌倦的同时自我地

   封闭。事实上如果经济这玩意赏脸,我实在更愿意就一包烟、持一瓶
 酒独自消化这些贫困和

   尴尬——随着官方的关注和媒体的长驱直入,我日渐被洗劫一空。而
 从前,尽管我穷得叮当

   响,我依然穷其心力来守护和经营自己的心灵家园。家园里生活的我
 有好高鹜远的愿望,有

   张扬坦荡的个性,有苍旺凌厉的思想——最主要的,我有正常的随意
 的生活作风或生

   存方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我心灵的家园破败不堪:
 言行举止,都得像个

   特困——自强——优秀的“人”所必备的气息。

   我不是那样的人;我也不适合那种模式;我为此活得很痛苦,我为
 此直至今日方给你提

   笔。

   我家庭贫困的原因主要是家道中落: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家中顶梁
 柱哥因车祸去世,

   接下来大姐、大哥的女儿和一生勤苦的老母

   摘走的最后一个果实。我双手敬奉给你的笔端,若兴之所至随你笔走
 龙蛇——我将不想用“

   死猪不怕开水烫”来解脱。

   打工回来后我自学考上了大学。这部分的情况请参阅《中国教育报》
 ×年×月×日三版和

   《中国青年报》×年×月×日二版。有劳。

   上大学后,由于贫困所带来的生活窘事时有发生。但在媒体及官方
 “入侵”之前,这种

   贫困造成的“心灵与心理上的痛苦”我尚能勉力应付,因为我有强大
 的心灵家园势力做后盾

   ,所以这些痛苦就变得远不及“内裤事件”来得深刻而尖锐。

   我现在唯一想的是考研,其原因是我迫切想尽早离开目前的环境而
 再不愿去适应它。本

   来就眼高手低的我眼下最想做的事是重建自己的心灵家园。难有勇气
 去想象没有心灵家园的

   我怎样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建明先生,我现在真的非常非常痛苦,
 虽然我内心没有理由怀

   疑你们这些记者、作家探望贫困大学生的动机有任何不好,然而作为
 贫困生的我们中间有许

   多人依然保持那种“虽然我们一无所有,但我们的心灵拥有整个世界”
 的近乎阿Q式的“精

   神富有”乞丐。

   但愿这迟到的汇报能给你有所帮助。谢谢你的看重。祝你工作愉快。

   此致

   〖JY,2〗××× 

   〖JY〗1998年元月8日〖HT〗

   我所以没有把这位现在就读于海南某校的同学的真名署上,是因为
 这封属于我们俩人之

   间的私人信件未经他本人同意在这里发表的。我很遗憾至今仍没有机
 会见到他。这位同学不

   仅是个非常坚强的青年,而且很有才华,他随信寄给我的一篇他写的
 散文《流浪如逝》,读

   后叫人五肠回荡。后来我查阅《中国青年报》上有关介绍他靠打工、
 流浪上大学的事迹,令

   我一夜未眠。

   那是一个真正的苦孩子。

   谁还能记得10来岁时的事?幸福的孩儿是记不得的,只有从苦水中
 泡大的孩子才能记住

   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那年这位同学的家里一连几个重要成员惨遭不
 幸,10来岁的他,从此

   像

   大人似的开始与有病的父亲一起支撑那个支离破碎的家。他跟在成年
 人身后,同他们一样的

   犁

   田耕作、一样的插秧播种、到十几里外的地方砍柴担水。在这种境况
 下念书似乎已不成可能

   ,然而小小年纪的他一次次坚信:再苦、再累,书一定要读下去。初
 中毕业后,他考上了

   离家几

   十里外的县重点中学。可刚上一个学期,家庭的贫苦又使他面临辍学
 的危险。正在心急如焚

   中

   的他听说学校旁边有个猪场想找个晚上能守夜的人值班,于是他赶忙
 找去接下了这活

   。他什么条件

   他都没提,只对人家说能给个地方睡就行。仅这一句话的应诺,他就
 在猪场的草堆上整

   整睡了3年——这正是他上大学之前的3年高中学习时期。后来他考上
 了大学,在接到入学通

   知书

   的那一刻,父子俩好一阵欢欣。可紧接着便是更多的苦恼,父亲为了
 给儿子凑学费,一次又

   一次地出外借钱,但总是一次又一次的空手而归。开学已经半个多月
 了,这位同学的学费却

   仍无着落。无奈的他不得不痛苦地放弃好不容易争得上大学的机会,
 含着抹不干的眼泪,揣

   着从朋友那儿借来的一点钱,告别父亲,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打工生涯。
 他先是到了广州,在

   那儿呆了一个多月,可以说一无所获。他又到了武汉,在码头、火车
 站干起了最苦最累的搬

   运工。之后又浪迹至郑州、成都。在“天府之国”的首府,他身上只
 有5元钱时,像一个

   彻彻底底的乞丐似的谋得了西南交大附近一录像店的一份差使,尽管
 店主苛刻得比资本家还

   厉害——令其一个人要干3人的活,每月只给100元,且不包吃住,但
 这位流浪的同学还是毫

   不犹豫地留了下来。打工的日子里,那上大学的念头一直困扰着他:
 在这需要知识的年代,

   难道自己就这样甘心了却一生?不,决不!求知的愿望使他顽强地重
 新拿起书本,在幽暗不

   堪的工棚内重新点亮了希望之光。这期间,他为了能适应边打工边复
 习的

   环境,屡屡换地方。也正是此时,有位姑娘爱上了他,可是为了高考,
 他又不得不与恋人

   挥泪告别。3个月后,他以第一志愿考上了海南某大学。然而就在开学
 的前几天,父亲突

   然病重被送进医院。父亲的病不仅花光了他打工苦苦积攒下准备上大
 学交学费的1000多元

   钱,又欠下了一笔不小的债务。两年前的命运又一次痛苦地摆在了这
 位苦孩子的面前,所庆

   幸的是这回他咬着牙下定了上大学的决心……对身无分文的穷人家孩
 子来说,能上大学是件

   近似登天的事,但踏进大学门后的日子仍然不轻松。他在老师、同学
 的

   帮助下,终于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也成了班上的团支部书记、学
 校《女大学生报》主编

   等。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无数磨难面前从不绕弯的同学,却依然不愿
 向外人吐露自己贫困的

   真实一面,可见贫困生们的心理负担是何等沉重!

   几乎每一个贫困生身上,都有一篇催人泪下的苦难史。我不得不承
 认这样一个事实:在

   进行这部作品的初期采访时,我还对这贫困生们一个个令人难以置信
 的经历,充

   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但越到采访的后期,我越感到自己的心情沉重。
 毫不夸张地讲,之后

   的每一次与那些因缺钱而挣扎在生活最底层的学子们面对面地坐下来,
 听他们讲述自己的不

   幸时,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残忍的刽子手,因为我总是在无情地剥露
 这些同学深埋在心

   底世界的那部分最不愿意让人知道的,或者就根本不想再重提的隐痛,
 并一次又一次残忍地

   让其

   向公众抖落。这种采访谁说不是一种犯罪式的?可我依然必须那样做,
 且得认认真真。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wz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7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