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obot (顽 石 ),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落泪是金(23)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Nov 15 22:04:25 1998), 转信
看他,更多的人则向他投来惊奇的目光。不管是羡慕还是惊奇,高德
水从此就成了学校的一名校内勤工俭学正式上岗人员,并由开始的承包扫
一层楼道到承包三层楼道,月收入固定在300元左右……1998年7月,高德
水顺利完成了4年大学学业,以优异成绩被家乡的著名国有大企业——洛阳
拖拉机厂接收。
在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庞大队伍里和高等教育悠久历史中,高德水既
不是最突出的一位,也不是第一位“吃螃蟹者”。“勤工俭学”这四个字
也许自人类有大学起开始,它便同步诞生了。不说远的,从第一代中国高
等教育的开拓者严复、蔡元培留洋求学时当码头工,到新中国的缔造者周
恩来、邓小平在法国做工求学以及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等等传世
的故事里,“勤工俭学”早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可贵精神而载入史册。至
于在外国,总统的儿子到饭店刷碗,大富豪的千金去游乐场当招待员比比
皆是,不足为奇。美国现任总统克林顿在上大学时就当过几年的勤杂工。
共和国成立后的新一代中国大学生在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的那次著名谈话
后,也掀起过轰轰烈烈的勤工俭学热。然而过去的这些“勤工俭学”更多
的意义,是出于对大学生自我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民翻身作主后的新中
国大学生上学,一直延续了“上学靠国家”的制度,他们不用为入学后的
生活而担心操劳。那三四十年里,我们的大学生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入学吃用国家包,毕业出来有国家分配,所要费心的就是好好听课用功。
然而“并轨”后的情况就不再是这样了,先不说一年几千元的学杂费令许
多经济贫困的学子和家长们措手不及,无所适从,单单上学后的吃饭问题
就让学生们愁死了。学校有限的“奖、学、贷、补、免”,常常仅是给那
些本来就不愁吃穿而成绩又好的学生“锦上添花”,至于学习基础本来就
差、又要顾这愁那的贫困生们就只能“雪上添霜”,苦苦挣扎。
高德水是94级大学生,虽然他根本不可能算得上勤工俭学大军中的
前驱,但作为一
名当时“并轨试点”学校的贫困生,作为由学校出面安排和特设的
“贫困生勤工俭学岗”上岗人员,他属于今天千千万万上岗者中的“先行
者”。
既然是“先行”,便包含着先于别人的勇敢行动,又有打破先前传
统的精神。大学生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在校“勤工俭学”上岗、学校拿不出
更多的资金补免而设岗让贫困生做工——这事一经师生相传和新闻媒体披
露,一时间校内外沸沸扬扬,众说不一。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wzs.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