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pzxw (hi),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河殇(3)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Apr  2 19:09:57 2000), 转信


                             第三集:灵光
    人类已经进入太空时代。 
    那一批批率先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大约也是这个时代最得意的佼佼者。可是,
他们几乎都是欧罗巴人。 
    王赣骏博士是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轨道的华人。他在航天飞机上七分钟就掠
过了神州大地。于是,他成为炎黄子孙的骄傲。故土对他的迎接是何等隆重呵。 
    可能连中国人自己都快忘记了,将近五百年前,明朝有个叫万虎的人,把自己
绑在四十七支火箭上,想飞上天去。 他在一声巨响中被炸得粉碎。应该说,那是
同五百年后的“挑战者一号”一样悲壮的。难怪天文学家们要用万虎的名字,给月
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公元一世纪前后,东西方有两位大天文学家同时在世。罗马帝国的托勒玫创立
了他那伟大的地心说,而东方汉帝国的太史令张衡,制造了一台水运浑象,那简直
就是把托勒玫的地心说变成了模型。但是,浑天学说离地心说,毕竟还差了一步。
就这一步,中国人再没能迈过去。
    那曾领先了上千年的中国文明之光,怎么到十七世纪以后就暗淡下去了呢?
一个如此聪明的民族,为什么会变得迟钝和衰老起来?我们昨天曾经拥有,今天才
发现失去了的,究竟是什么呢?
    文明的源头已经湮没在一片浑沌之中。能让我们记得起来的,是春秋晚期那个
百家争鸣的伟大时代。孔子,老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等,诸子百家,灿若群
星。偏偏在那个时代里,东西方都出现了圣贤大哲。 
    当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在喜马拉雅山的那一边,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 
    当齐宣王创办稷下书院,汇集各派学者的同时,柏拉图也在地中海的雅典办了
一个学院,亚里士多德就在那里学习。 
    今天的哲学家称那个时代是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那时产生的各种思想,至今
还影响著人类。 
    公元六十五年,一个中国皇帝梦见了释迦牟尼,这便引起了喜马拉雅山两侧的
人类两大古老文明的相遇,导致了将近八个世纪的文化大融合。一位西方学者曾经
这样说过:人类的奇遇中最引人入胜的时候,可能就是希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
文明相遇的时候。 
    (洛阳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这张丰腴秀美的脸庞,这双夺人心魄的眼睛,这副雍容大度的气派,使至今每
个第一次站到它面前的人,都会在霎那间被震撼。 
    这颗顶著螺形发□的举世闻名的巨大头颅,而今几乎成为中国佛教艺术乃至东
方文明的象征。 然而,据专家们考证,它的那只鼻子是典型的古希腊雕法。远隔
重洋的东西方,就有如此异曲同工之妙。 
    卢舍那以君临一切的气派端坐在这里,它是一座东方的雅典娜。 它是一个当
之无愧的峰巅。它那神秘的,若有所思的微笑,仿佛正是一个决不拒绝外来文化的
民族在自信地微笑。这就是盛唐气象。 
    (演播室。学者谈盛唐文化精神)
    叶朗(北京大学教授):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称唐代是“有情之天下”,这就是说
唐代社会有助于文化的发展,更适合人性的发展。李白如果不是生活在唐代,天才
就得不到发挥。 看一个民族的自信心,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表现,很重要的一个方
面,就是看它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是拒绝的,还是开发接受的。 
    举世无双的卢舍那,永远说不完道不尽的卢舍那,是我们的奇迹和骄傲,但是,
今天当我们面对它的时候,是否认真地想过: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和精神造就了它
的完美和博大?我们为什么再也造不出第二个来呢?
    如果说,文学艺术是在唐朝达到高峰的,那么中国的科学技术则是在宋代最成
熟。寻找中国科技史的轨迹,往往会发现各项发明创造的主焦点都在宋代。 
    人类第一批炸药的试验场就是宋金交战的中原大地。 最迟在公元一千年左右
中国人已经能够用弩炮来发射"炸药"了,可万万没有想到,同样是中国人,八百年
后竟会在洋人的坚船利炮之下,一败涂地。 
    公元七五一年,中国同阿拉伯人的穆斯林在塔拉斯河大会战。唐朝的惨败使中
国再也没能力回到中亚去。 但这场战争却在科学史上意义重大。数万被俘的唐朝
人给阿拉伯人,西方人带去了造纸技术。接著,活字印刷术,罗盘和火药相继从中
国传到中世纪黑暗的欧洲,在那里石破天惊。中华民族智慧凝成的伟大发明,竟使
欧洲封建社会赢得了继希腊以来又一次技术发展高峰。正是因为站到了这个高峰上,
西方到十七世纪便把一直遥遥领先的中国抛到后面去了。 
    然而,四大发明在它们的家乡却是命运不济。最早点燃了那征服星空的火焰的
中国人,没能成为最早飞向宇宙的人。火箭和花炮几百年一贯制,至今还只发挥著
驱鬼辟邪和热闹喜庆的功能。纸和印刷技术这种不可估量的通讯传播手段,在史集
浩瀚,藏书成风的中国,一千年也没能酿成知识爆炸,到头来还是西方反过来向我
们输入了铅印技术。尽管沈括早在公元十一世纪就在“梦溪笔谈”里描述了罗盘针
和磁偏角现象,可中国从来没能成为海上强国,倒是西方列强依靠罗盘针的指引逼
到了我们的家门口。 。 。 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如此捉弄中国人呢?
    (演播室。 学者谈近代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
    刘青峰(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达,其实主要是技术发达。
四大发明都是技术发明,而且不是一般的技术,是和国家大一统有关,与封建地主
经济相适应的那种大一统型技术,如通讯,水利和军事等。它给中国古代科学戴上
了枷锁,它很难实现转移。另外,从文化角度看,中国古代的有机自然观,直观外
推式的思维方法,还有一个伦理中心主义,可能都对中国古代科学有影响,这方面
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 
    今天回想起来,十六,十七这两个世纪,的确是令中国人十分心酸的二百年。
西方人研究星辰,人体,杠杆和化学物质,中国人则研究书本,文字和故纸堆。因
此胡适曾说道:中国的人文科学所创造的是更多的书本上的知识,而西方的自然科
学,却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于是,十七世纪以后,那个新世界要来叩一叩古老东方紧闭著的大门了。摆脱
了中世纪蒙昧主义的基督教,以充满活力的姿态,带著一种全新的文明,从海上来
了。 如果说,一千五百年前是中国皇帝主动去请印度高僧的话,如今的“西方高
僧”却是不请自来了。这位深目高鼻,满脸胡须而又一身儒服打扮的人,就是大名
鼎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在一五八二年来到中国,一六一零年死于北京,坟
墓至今还在北京。 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们一直把他说成是“西方文化侵略
的工具”。其实,既然中国历史能够给予支谦,鸠摩罗什那些印度传教者以很高的
地位,为什么就偏偏要歧视这位西方高僧呢?这恐怕正是因为对这第二次外来文化
的冲击,中国已经没有往日汉唐那样的胸襟和气度了。 
    (圆明园大水法那猎犬逐鹿的喷水雾)
    这里曾经是清代的皇帝和後妃们最喜欢来玩的地方,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公园
是乾隆十二年由意大利人郎世宁设计的。 
    皇上和娘娘也厌倦了东方式的亭台楼阁和皇苑中的假田园风光,愿意到这儿来
看看西洋景。 中国的皇帝似乎也绝不会拒绝西方示的享乐,这情形,颇像今天我
们有些人虽然要批判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自己却绝不会拒绝受用那些超豪华
轿车和高级消费品一样。 糟糕就糟糕在清朝皇帝们还要用高大的石墙把这围起来,
派手持大刀和梭标的八旗军队看护住他们的梦境。他们还要把国门也给锁起来,把
几千里长的海岸线和通商口岸也统统关闭,让大刀,梭标,土炮和血肉之躯去抵挡
隆隆驶来的铁甲兵舰。 
    结果,梦毁了。 
    现代的中国人,常常很喜欢凭吊北京的两处历史遗迹:他们中间一些人,总把
长城视为强大和兴盛的象征,等上长城,就扬眉吐气,天下也为之渺小;而来到圆
明园这堆不堪入目的石头残骸前,他们痛心,他们切齿,当然,他们也发愤,他们
要雪耻。 亲爱的同胞,您思考过这两处遗迹之间的因~果联系吗?
    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化灵光,能够帮助西方创造了历史的新纪元,为什么来自
异域的文化和科学之光,在中国始终只是若隐若现呢?
    中国正在思索。 
    青年们正在诘问历史。 
    (古老悠久,文物繁盛的中原大地)
    这块土地的西南角上,长眠著中国历史上三位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他们身
后的待遇却是那么的悬殊,在中国历史给予这三个人的尊崇和冷漠之间,仿佛就
把历史的奥秘展示给我们了。(南阳城西卧龙岗上的武侯祠。殿宇亭台,雕梁画
栋,苍松翠柏,碑刻题记,蔚为壮观。)南阳东关医圣祠。张仲景那个"长沙太守
"的头衔,在墓碑上赫然冠于"医圣"尊号之前)三个人里最为寒酸冷落的,要数南
阳城北的张衡墓。张衡是一位世界级的大科学家,而且还是东汉屈指可数的大文
豪之一,在当今国外的一些著名学府里都有他的塑像,可是在他的祖国,到底不
过是一个科学知识分子和作家的形像,引不起人们格外的敬重,死后有一堆黄土
足矣--张衡墓至今仍寂寞地躺在南阳石桥镇一方农田的角落里,与他作伴的,只
有庄稼和青草。 要不是他曾经当过几天太史令和尚书一类的御用文人官,恐怕
连这堆埋骨头的土丘,也未必能延挨到今天吧。 
    有谁见过一生布衣的大科学家祖冲之和宋应星的墓冢吗?
    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而今虽然终于免除了"臭老九"的厄运,身价仿佛
比过去也高了些,但经济上的窘迫寒酸和精神上的扭曲压抑仍然伴随著他们。他
们英年早逝的噩耗不断传来,沉重的负担正把最优秀的中年知识分子一批批断送
掉。 
    更为可怕的是,在这个尊崇孔夫子牌位的文明古国中,教师的地位竟沦落到
非常卑贱的境地,老的一代已经蜡炬成灰,油灯将尽,新的一代却再也不肯去步
他们的后尘。 教育危机成为中国最紧迫的危机。 一曲"神圣忧思录",使多少
中小教师和知识分子怆然泪下。 
    这些可以把闪闪烁烁的灵光变成太阳的人们,身单体薄,面容削瘦,在斗室
中构思著人类文明的银河系中那些必将属于中国人的新的星座。 
    人类中没有任何一种职业的人,比他们更需要自由的空气与无限的空间。 
    如果给他们的精神插上一座黑色的十字架,或者压上衣段灰色的长城,那么
,灵光将永远不会变成太阳!但愿历史不再捉弄中国的知识分子。 
    这是我们今天深深的祝愿!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itsat.hit.edu.c]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5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