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catelli (逍遥真人),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新人类设想(2)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May 15 14:26:22 1999), 转信
第二章 人类自身发展的本质能力或
本质条件及其思想动机
第一节 物质条件和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特定作用
物质条件和人口只决定和影响着人们一定的物质生产形式,但不决定人们是发
展还是不发展,是发展快还是发展慢。我们所说的物质生产条件,是指自然条件和
改造加工过的自然条件,即⑴土地、森林、河流、矿藏、物种、气候等。⑵机械设
备、厂房等。纯自然条件,一定程度地决定着人们可造就的社会生产内容。如铁
矿的丰富程度,决定着钢铁工业的存在和发展;盐资源状况,决定着盐业的存在和
发展;没有桑茧,丝绸纺织业便不能产生。但是大自然给予人们丰富多样的宝藏,
提供给人们物质生活发展的多样无穷的机会,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中,人们寻找着不
同的物质生活内容,而且任何条件下也只是使用着大自然所给予人类的物质总量的
极小部分。
有良好的畜牧业发展条件的地方,畜牧业就得到发展,
。在那些自然条件特别优越的地域原始部落中,由于自然条件能无偿地提供给人们
足够丰富的果实、猎物,那么,其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必定是缓慢的。石油煤炭资
源的丰富、廉价及其利用技术的发展,就影响着其它众多能源的开发利用,诸如
太阳能的发展利用就受到影响。
原先,人民少而禽兽众,女不织而兽皮足衣,男不耕而猎物足食,随着人口的
增加,单靠自然界的自然循环,野兽自己的生殖循环、植物自己的春来秋往,已无
法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这里,人们就必须学会创造或改造自然,加快自然循
环的速度和规模,开拓新的生产生活领域,把还不能利用的自然条件改造成人们物
质生活发展中所需要的条件。而且,人们总是不满足于自己过去的单调的生活内容
,总是要不断开拓 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生产领域。于是,农业、畜牧业、手
工业、制陶、炼铜、炼钢等等产品产业就发展起来。
人口的增加同自然环境对比关系的变化,对人们生产发展上有制约作用。由于
地力的极限,单纯劳动量投入增加,并不能相同幅度地增加农产品产量,农业劳动
力的生产率难以提高。在中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其农产品的商品率,甚至
还赶不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产品剩余率,从另一方面来说,粮食的增加用在了人口
的生产或增长上,就无法把剩余的粮食、剩余的劳动力或劳动时间,用在其它生产
方面或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也不可能有更高的生产消费要求。
人们为发展自己,手段是多种的,其性质无非是把自然世界改造成自身生存发
展所需要的条件,这就是人们生产技术上的发展,即人的智慧、人的创造、人的知
识等劳动能力的不断积累扩大的过程,这种能力构成人们一切生产条件现实存在的
前提,一切社会的、历史的生产活动,都是人们这种能力的结果,社会生产发展
的水平和速度,也只是人的这种劳动能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因此,人是社会发展
的本质、主体、内因、决定力量、本质条件、根本条件,自然环境和人口,是社会
发展的自然条件、次要条件或外因。那改造了的自然条件诸如厂房、设备等,只是
人的能力的派生物,一个狭隘的一方面能力体现。如果人的劳动创造能力消失,人
类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一切条件,大自然也就不构成人的发展条件,人也许不再
称其为人,也许就转化为别种低等动物。
人口的变化对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和影响作用,是中国古代的圣人发现的,所
谓社会最初的“男不耕而猎物足食、女不织而兽皮足衣”,发展到后来的“男耕女
织”,这就是社会历史的事实,这就是中国先哲们的理性觉悟。
人们不能沿用过去的手段向大自然无限索取,如果那样,生态环境就会遭受破
坏,人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只靠狩猎,野生动物资源就会绝迹,只靠采摘
,挖山不止,结果植物资源就会毁灭。
今日世界,人同自然的关系更加严峻了,为温饱,人们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产
量,用化学施肥的办法,扩大耕地的办法,温室生产的办法,凡此种种,以满足人
口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人口在膨胀,地表正拥挤,人们仍然用旧的生产手段对
大自然进行掠夺,乱垦荒地,滥伐森林,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人们的生存环境
正遭受严重破坏。原来那种伐木丁丁、高山流水的生存环境,则已去不复返了,成
了历史的佳话、严峻的现实,变成了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坡。中原一带的森林、
草原和大象,今天人们是很难想象的,它早已被祖先们放火烧荒变成耕地了,人间
荒芜到五十亿,也只经历了五千年,很难想象也许有一天,地表人挤人,轮流晒
太阳,居之于地洞,方寸之地,如何糊口。
人口的过快增长,从多方面阻碍生产力发展,在中国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这里
,人们不得不把增大的劳动力用在农业上,以保证粮食总量同人口的相对平衡。
关于物质条件和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特定作用,社会发展的本质条件,促进社
会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亚当斯密做出了最伟大的贡献,这就是他的《国富论》。
第二节 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或根本条件、
根本源泉、根本的因)人对自然和
对自身社会的认识能力、劳动创造
能力的发挥和发展决定着社会发展
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在于事物内部发展变化的矛盾性,外因
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是毛泽东的
英明论断。无论是发展着的事物,还是循环灭亡的事物,其变化的原因是一
样的。
凡事有因果,因果之中又有因果。事物或社会的发展是有多种多样的可
能条件的,归结起来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或外因与内因。社会发展的因果
推论,终归于人、归与人类社会或人本身: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除此之外
,一切社会发展的条件或内因与外因,都只是人所派生的,所能创造的、所
能利用的条件,都是非本质因素。
什么是事物发展的本质?就是实体事物自身,社会发展的本质,就是社
会中的人或由人组成的社会本身。因此,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当
我们把事物发展的本质概念弄清了,我们就把事物或社会发展的自身本质条
件,同外部环境区别开来,同自身派生的借以发展的形式或条件区别开来。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自然环境是人们发展的外因,人们创造的自身发展的各
种物质条件、社会制度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内因,但这个内因并不是社会发
展的本质,而只是人们自身本质力量的产物或派生物,是人们本质力量发展
的结果,是人们创造并借以发展的形式或外部表现。因此,我们才说,研究
事物或社会的发展,就是研究事物或社会发展的运动形式。
人及其派生的社会总生产条件或总生产要素或总因是:1、纯自然条件
诸如未开发的土地、河流、森林、矿产资源等;2、人们改造加工过的自然条
件,诸如机器、厂房、耕地;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条件;4、社会科学、自
然科学条件;5、人口及人口素质。自然条件是先天就有的,而社会发展中的
物质条件将越来越大成分地以人们改造加工过的自然条件而存在着,是以人
们的物质产品本身为前提的。社会生产发展的各种条件,都只不过是人类社
会最直接的创造,都只是人的派生物,并不是先天就有的、独立于人之外的
现成条件。在这里,纯自然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外因,是次要条件,生产资料
是人们改造加工的自然条件,决定着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是内因,但只是
社会发展的次要条件,并不决定社会发展的速度,甚至不起任何影响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及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因、并且是主
要条件,但不属于本质因素。社会发展的本质条件只是人类社会本身。
什么是社会生产力?就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能力,即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
的能力,认识和改造自身社会的能力,它包括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可能的和
实际的水平及发展速度,包括政治行政提案、产值、产品产量、劳动生产率
、发展速度及其增长百分点,决策的质量、决策形式,财政开支的资金效率
等内容指标。研究社会发展、就是怎样使人们的劳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
挥和发展,因此,离开了人,社会生产力是不复存在的。社会发展的一定水
平只代表着人的一定能力和水平,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只是人的劳动能力提
高一倍。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劳动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意志
就是天意,谁顺应这个天意,谁就为人民所称道,为历史所传颂,社会发展
就快,谁想开历史倒车,终将成为历史罪人。一切历史变迁,改朝换代,都
是人民革命带来的,由劳动人民自己创造和选择的。劳动人民对自然及对自
身社会的认识能力、劳动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发展是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根本因
素。
人同动物的区别只在于人有对自然和自身社会发展的认识能力,有一个
思维的大脑,思维大脑里有一点知识,用自己生活中的创造及其积累丰富,
发展着自己的社会生活。因为人产生和发展着自己的思维能力、劳动创造能
力,并把它变成生活中知识的力量,才在生活中学会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创造并改进着自己的生产工具,有着生产范围的广泛选择,人的活动才同
动物相区别而称为劳动。人的语言、文字、产品、劳动工具及其协作的社会
制度形式,都是人们的知识的积累或创造能力的产物,而同动物区别着。
体力劳动的价值也只是脑力劳动的结果,是一个知识积累、知识运用而
作用于体力劳动的结果。对人类来说,真正伟大的劳动是脑力劳动中的创造
性劳动,也只有创造性劳动才创造和全新地开拓着人们全部的劳动领域。如
果没有创造,人们就不会有劳动,更不会有劳动生产领域的无限开拓,人也
就终将失去劳动的本性。失去了创造,人终将蜕变为低等动物,创造性才是
人的人性。在社会发展中,人们不断解放着自己的两只手,不断地改进着生
产工具以辅助体力和代替体力,这就是用脑力劳动首先是创造性劳动的发展
,来解放自己的体力劳动和开拓劳动范围,用脑力劳动取代体力劳动。于是
,在物质产品生产中,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纯体力消耗越来越小,脑力
劳动消耗特别是创造性劳动不断增加,这就是人类人性创造能力的发展。
难道人们还能够发展到主要是以脑力劳动利用物力代替体力劳动的社会
吗?回答是肯定的,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事实,又是高度突变发展的现实世
界的历史发展趋势。在一些经济发展快的国家如美国几十年内实现了主要由
体力劳动的社会到主要脑力劳动社会的历史转变。马克思曾预言社会将会发
展到这样的程度,花费在产品中的劳动量很小,甚至达到可以被忽略的程度
,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就会到来。当然实现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的历史过程
是很长的,要经过若千万年,甚至更长更长的时间,那将是一个劳动力主要
用在创造性劳动上的社会,人就将开始脱离自己的兽性。
在社会生活交往协作的发展中,人们根据当时的社会条件及其对当时社
会协作形式的认识或创造,而建立一定的社会制度,决定着这些制度同生产
力发展相适应的程度。历史的社会形式都是人们当时劳动创造的能力和水平
,各种制度和思想都不会是尽善尽美的,也有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方面。
奴隶制度是历史上的反动腐朽邪恶的制度,它使当时西方社会人口减少、土
地荒废,社会生产力倒退,马克思对此作了深刻的批判。世袭的封建专制或
军旅式的封建官僚政治及其经济生活,是天国人民的创造,是他们当时的认
识水平,是他们的局限,使他们不发展或发展慢。
第三节 劳动人民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个人自私
的人性要求决定着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的一定的社会协作关系或社会制度
人是一个奇怪的动物,并且是一个社会的动物,自从有了产品剩余就产生
发展着个人自私,从而反对吃大锅饭。人说来也贱,他要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还要同他人协作,总想用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多的社会产品,在交换中
还要讨价还价,不免人情淡薄。人确实变了,变得自私低级了。你想,大家还
象最初那样同吃、同住、同劳动,各尽所能吃大锅饭,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
,为着共同的事业而不惜个人生命,这多为人所称道。你想,生活好了,安居
乐业了,产品有了越来越多的剩余或越来越丰富了,大家该是更齐心了,公心
更多了,该满足了。然而当权者带头公饱私囊,以权谋私,侵占大家的劳动成
果,人们不免离心离德,何必呢?生活好了,生产水平高了,大锅饭人也懒了
,大家出工不出力,“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不出于身,”人心分野,官场腐
败,大家更是心灰意冷,生产不发展,故“谋闭而不兴”。家庭私有制就在这
种条件下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直至“天下为家,”只是在必要的
集体生活方面,才一起保社稷,除害虫,定迁徙,治洪水,助公事。“公则迟
,而私则速”,揭示了社会发展中的这种历史现象,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
尧、舜、禹、文王、周公、秦汉以来的“货力为已”,即劳动力、劳动产品及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发展过程。
在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一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国营的承包经营责任
制等项改革,也使企业增加了活力。人们的思想太狭隘自私了,难道人们不知
道,只有国家集体富了,自己的生活才能富余的道理吗?难道就象马克思所说
的“每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自己”?看来,这不是谁相不相信、承不承认、提
不提倡的东西,而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是一个无法扭转和改变的人的本性─人
有其合理的自私要求,并且相应地就反对平均主义,反对吃大锅饭,反对剥削
,反对奴役和掠夺。
难怪,在中国“大跃进”、“共产风”那阵子,农民吃的是发霉的窝窝头
,为此,就连伟大的毛泽东都流下了伤心的眼泪,百思不得其解:不应该这样
呀?人民不是当家做主了吗?生产力应该得到解放呀!农民现在是为自己种地
,劳动积极性应该更高呀!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留下一个长长的没有答
案的痛苦思索。想毕,作为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的话是真的。要问为什么,
结论是人自私,一旦堵住了人们自私愿望的实现,人们就产生消极心理,就降
低了劳动积极性。
一个资本家,你不需对他去进行多赚钱的思想教育,他为自己的剩余价值
剥削,定会使出浑身解数。资本家奴役下的工人则不然,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同
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有关的东西,即自己的一已之私,而不会把主要精力用在为
资本家赚钱上,同自己的一已之私相颠倒。
据报载,在美国有一些“分享的资本主义”企业,职工拥有对企业财产所
有权,拥有自己对企业生产和分配等经营管理上的最高权力,俨然象一个独立
的公社,这类企业普遍地比资本家企业有更高的经济活力和经济效益,劳动生
产率比资本家企业高一倍,利润率则高出50%,这是劳动积极性高,是一已之
私直接在其中的缘故,是职工直接占有自己的企业,由自己实行按劳分配的缘
故,当然也就比资本家企业发展快,更比各种形式的国营经济要强。
人有自私心,人是自私的,人有发展自己、创造和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用
以改善自己生活的愿望。就个人来说,既使为公,出发点大多是他自己,是他
生活所要求的满意的环境,所以有家庭观念,国家观念和阶级观念。无产阶级
要维护和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资产阶级就要保护自己的即得利益,而构成两
个对立的阶级整体,是一已之私在其中的缘故。
每一个人都有私心,都以一定条件而存在私心,是一种政治人性,而要求
一定的社会关系。如经济生活方面,劳动者、生产者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的要求
就是货力为已,这种货力为已的经济生活关系就是经济生活的规律。而随着社
会的发展,社会条件的不同,人们所要求的货力为已就以不同生活方面创造着
不同形式的自私。在非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要求直接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就要求实行按劳分配。如果人们没有私欲,无论如
何在历史上产生不了私有制,如果人们没有按劳分配的要求,按劳分配就根本
行不通。
在不侵犯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人们个人自私的要求是合理的,
然而,这种自私是不高尚的,或不是最高尚的,只因为这种自私是低级的或不
高尚的,就企图扼杀它,就堵塞这种自私欲望的实现,这是不足取的。我说人
是自私的,这是许多人不愿正视的东西,都自欺欺人地加以回避,这总不是办
法。大概人们都只想不引人注目地把这种自私从侧面磨损掉,以使其消亡,以
为它丑恶或过于敏感故而回避,对于左的思想偏重的人,政治经济的即得利益
者,我的这种阐述是不合时宜的、不入耳的、或不能容忍的。但作为科学,必
须是严肃的,要面对现实,而不能夹杂自己的感情好恶。
尽管不得不说而必须说,作者还是不愿谈及自私,除了其敏感和不高尚,
作者感情上不容,还有更多的缘故:世界上再没有比人更复杂的东西,人的心
理,人的欲望,人的价值观,是多层次的立体结构的,并随着社会发展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着,以其私心,有轻重程度不同,包含着广泛的社会生活方面及
其结构特点,人们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不同质的生活方面的私心,同时存在
着。社会有不同的利益集团和阶级,有利欲熏心者,有贪脏枉法者,还有那公
而忘私者,思想各有不同,因此,一些立论是不能说明全部社会现象的,使人
迷惑而不得解脱。
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块生疏的土地,是一片空白,面对这大自然似不得
要领。于是耕作是粗糙的,但面对现实,又不能不耕作。远望四方,有荒漠、
流沙、长河、草原、高山、森林、飞禽、走兽,人组成的社会就象这大自然一
样形形色色。
第四节 劳动人民决定自身社会生活中的公心
人们的第一种公心,是扩大的私心,是社会整体的利益观念即家庭、民族
、国家的利益观念。它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或个人利益在其中的缘故。人们只有
在建立和维系一定社会协作关系的条件下,个人的生活和事业才能得到保证和
发展,所以,人们总是为了各自的生活,而花费一定时间、精力、物力和财力
,共同建立自己的社会制度或社会秩序,达到同样的生活安定的需求。
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现代社会生产发展中最革命的力量,
他们公然宣布:要为自己的彻底解放而斗争,要砸碎旧世界,要摧毁那种利用
资本奴役和剥削他人劳动的权力,要做自身生产和产品分配的主人。这即是个
人私利的要求,又是无产阶级的共同要求,个人对社会的要求,因而是公心。
社会发展中的第二种公心,是出于公心本身反寄生、反掠夺、反暴政等社
会协作观念。即人们把侵害社会及他人利益的行为,视为寄生或邪恶,都痛恨
这种邪恶。人们都有一种对他人、社会、自身共同的道德要求,相互间不侵犯
各自拥有的政治权力。人们都以为侵犯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是一种罪恶,要受
到公众道德的谴责,都会受到自己的良心的谴责,都以为理应受到制裁和要求
给予制裁,这种公心是社会性的,即使某一寄生和邪恶行为同自己没联系,人
们也是深恶痛绝。要是有人受到迫害,知道的人都会同情和支持,而对制造罪
恶的人恨之入骨。提起历史上的夏桀、商纣、周厉王、秦桧之流,人们就恨从
心头起。提起旧社会的地主婆,人们就咬牙切齿。看到社会中的官倒、以权谋
私、贪脏枉法、贪官污吏等官场黑暗,如果是别国的事,世外的事,人们也许
不很关心,作为本国的事,世间的事,于是就怨声载道,骂声连天,言语便无
分寸了。从感情说,这些邪恶应该是千刀万刮,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人们都是
喜欢好人,仇恨坏人,这是公心。好人与坏人,小学生都能分辩,都希望坏人
倒霉,好人有好运。
对邪恶行为的制裁性法律,就是人们反寄生、反邪恶的一种手段和理智的
派生物。反寄生、反邪恶的心理,是一种高尚伟大的社会道德,其相对应的方
面,就是人们所具有的平等、公正、正义、廉明、宽容、善良、仁义、互助等
美好伟大的公心,这两种公心特别是它对应方面的存在,是社会太平的基础。
如果人们征服了邪恶,使邪念者都不敢有行为上的表现,这就象新加坡的廉政
法律的极其严厉,以致于极少有人敢触犯它。这时,人们也就会忘掉公心,即
忘掉这种平等、互助、廉洁、仁义、博爱等公心,而实际上又最好地把握和应
用着这种公心。消除了不平等,剩下就是平等了,还有谁再去强调平等呢?消
除了恶,剩下就是善,你还追求或强调别的什么呢?只有不公平太多,失去的
公平太多,失去的善太多,社会的恶太多,人们才呼唤这些方面的公心,才要
求不要失去这些公心,才有理智上的公心,才强调和讲究公心。所以《道德经》
上才说道:“故大道废,安有仁义;智慧出,安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孝慈
;国家昏乱,安有贞臣”。“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句仁,失仁而句义,夫礼者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第三种公心,是社会和他人利益高于自身利益的价值观
念。这里有几种情况:一、当公众、社会、民族或国家的利益受到分割时,大
多数人或相当多数的人都会把社会的利益置身于个人利益之上,献身于社会革
命,保卫家园,不惜流血牺牲、为民捐躯。二、社会中的仁人志士,在一定条
件下把社会利益、民众利益和他人利益置身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献身精神。路见
不平,拔刀相助;社会不公,仗义执言;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忧国忧民,献
身于改造社会等。三、关心社会、分心为公的思想,而不并考虑其中的个人利
益,中国人关心国际政治生活发展变化最多,只是希望大家都有更好的发展。
人们都愿无条件地拿出一定的时间、精力、财力用在社会共同事业上,无偿地
或多或少地自觉主动地参与社会事务。四、一些富于创造精神、富于社会责任
感的人,社会公心大于个人私利的人,当他们为改造社会而劳动,比单纯为自
己而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更大时,就毅然牺牲个人的利益,社会而献出全部身心
,或生活只是为了社会。如孟子所说:“生,吾之所欲也;义,吾之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人格,已经是
超阶级国家的伟大品格。
人们的公心,有些是有条件的,有些是无条件的,有些人是有条件的,有
些人是无条件的,有些人是大公无私的,多数人是有公有私的。对于多数人来
说,大公无私是有条件地存在着,一般条件下是有公有私的。从个人利益出发
而派生的公心是有条件的,它受制于家庭、民族、国家、阶级、阶层或集团范
围而存在。把社会利益置身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则是一种最崇高的道德,
这种道德人物努力促进着社会的发展,是站在社会的发展上投身于社会生活的
,是站在社会发展中最积极的立场方面即被压迫阶级或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来投
身社会发展的。
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公心是一种善,是一种政治人性,要求着一定的社会协
作关系,构成一定社会生活规律,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以一定的社会形式或社会
制度而存在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着。
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公心和私心,是对自身的生活能力所要求所进行的社会
分配,即自己的精力、物力、财力、劳动时间等生活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条件,
在其发挥过程中,用于为自己个人、家庭方面和分配用于他人及社会方面的意
愿行为。
第五节 马克思关于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本质要求
一、研究社会和研究历史发展的方法(或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及其
本质前提)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
说:“既然根据青年黑格尔派的幻想,人们之间的关系,他们一切举止行动,
他们受到的束缚和限制,都是他们意识的产物,所以青年黑格尔派完全合乎逻
辑地向人们提出一种道德要求,要他们用人的、批判的或利已的意识来代替他
们现代意识,从而消除束缚他们的限制”。
“德国的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从地上升到天上
,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
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
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中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甚至人们头
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他们可以经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
生活过程中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它意识形态,以
及与他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了独立的外观,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
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着自己的这个现实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
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观察方法
是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成有生命的个人。符合实际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
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成他们的意识”。
“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离
不开这个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的,离群索
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
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象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
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事实的搜集,也不象唯心主义所认为的那
样,是想象中的主体的想象中的活动。”
二、接着,马克思就指出了社会发展本质前提的客观内容,即人对社会发
展的本质要求: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及其它的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
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这也是人们能够仅仅
为了生活就必须每时每刻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
,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生活和为了生活是社会发展
的根本动因,而物质生活的发展是人们社会生活发展的基本的主要的方面,是
“第一需要”。
“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
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
史活动”。
马克思指出的第三种需要,就是人们生存延续、传宗接代的社会需要。马
克思指出的第四种生活需要,就是由家庭发展起来的人们对社会交往或协作的
生活需要。
这四种需要,马克思又称为“四要素”。马克思在这里指出说,当我们考
察了最初的历史关系的四要素或四个方面之后,我们也才发现“人们之所以有
历史,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的”。
三、紧接着,马克思指出了人们为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协作及其所要求的道
德规范或出发点。
“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
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这不应当理解为,似乎象食
利者和资本家等等不再是有个性的个人了,而应当理解为,他们的个性是受非
常具体的阶级关系所制约和决定,上述差别只是在他们与另一阶级的对立中才
出现的,而对他们本身来说,只是在他们破产之后才产生〉”。
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摘要》中是这样说的:“不
论是生产本身中人的活动的交换,还是人的产品的交换,其意义相当于类活动
和类精神-他们的真实的、有意义的、真正的存在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
,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
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
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因此,上面提到的真正的社会联
系不是由反思产生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已主义才出现的,也就是
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有没有这种社会联系,是不以人们的意
志为转移的”。
四、马克思对反动封建社会主义道德本质的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275页中说道:“对于我们这位圣者来说,共
产主义简直是不能理解的,因为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已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
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已主义,理认上既不是那种情感的形式,也不是那夸
张的形式中来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
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失。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
,施蒂纳却大量地进行道德说教,共产主义者不向人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
如你们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已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
论是利已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反动封建社会主义道德本质的批判也是无情
的:“要给基督教禁欲主义者涂上一层社会主义的色彩,是再容易不过了,基
督教不是也激烈地反对私有制,反对婚姻,反对国家吗?它不是用行善和求乞
、独身和禁欲、修道和礼拜来代替这一切吗?基督教式的社会主义(神圣和今
天的社会主义)只不过是僧侣用来使使贵族的怨愤神圣化的圣水罢了。
这是僧侣式的社会主义,同时又是反动封建的社会主义。
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在普遍激动的时代,在推翻封建社会的时期直接实现自己阶级利
益的最初尝试,都不可避免地遭到失败,这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
展,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本身还不够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
代的产物,随着这些早期的无产阶级运动而出现的革命文献,就其内容来说必
然是反动的,这种文献倡导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
五、马克思关于人同物质条件和社会制度条件的关系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共产主义、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中说:“共
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它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
系的基础,并且破天荒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产生的前提看成是先前世世代
代的创造,消除了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支配。因此,
建立共产主义实际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物质条件。把现
在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共产主义所能建立的制度,正是这样一种现实的基
础,它排斥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因为现存的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
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
“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
在上述矛盾产生以前,个人之间进行交往的条件,是与他们的个性相适应的条
件,这些条件对于他们说来不是什么外部的东西,它们是这样一些条件,只有
在这些条件下,生存于一定关系中的一定的个人,才能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以
及与这种物质生活有关的东西,因而它们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并且是由这
种自主生活创造的--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ooooo
$$●$$
$$\___$$
$$\$$
$$●$$
ooooo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wbsvr.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2.87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