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catelli (逍遥真人),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新人类设想(9)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May 15 14:30:08 1999), 转信
第九章 社会商品生产经济危机经济滞胀
或发展迟缓的过程和根源
第一节 劳动时间投放超过总需求即
物化劳动量产品的生产过剩
我们知道,社会总需求对社会商品生产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总生产
时间用在现产品产业的劳动时间不断减少,用在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劳动时间相应增加。如果总社会生产
没能做到这一点,仍固守于现产品产业的劳动时间太多,相应地投放在新产品产业的劳动时间太少,而生
产出一定的物化劳动量商品,这个社会总生产时间的投放或物化劳动量商品就会超过总需求,通过商品交
换的物化劳动量就不能获得全部的市场实现,造成生产过剩危机。
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如果社会生产能力为10000亿元,所形成的社会需求购买力也必定是10
000亿元,在这里,如果社会需求对现有产品产业的需求是8000亿元,或只要求投放五分之四的劳动时间,
社会需求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是2000亿元,即五分之一的劳动时间,而社会总生产能力全部用于或固守
于现有产品产业,而生产出10000亿元的商品,社会需求就会只承认8000亿元或五分之四的劳动时间,社
会生产的物化劳动量商品就白白耗费2000亿元或五分之一的劳动时间不被承认。这种劳动价值不能实现有
两种情况:一、生产者只有降低产品的售价,从而全部产品都能出卖,只是生产价值不能全部实现;二、
生产者按其原来的销售价格出售产品,结果是2000亿元生产价值或社会五分之一劳动生产的物化劳动量产
品的过剩,并且是可以看得见的。实际社会中是二者兼有的。
无论如何,实际的社会商品经济运行的经济数据,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唯一事实,并且社会生产的价值
同社会需求购买力总是某种角度的相等。生产者的产品无论如何过剩,他们都是要将自己的产品出卖的,
其产品价值不论变动如何,也都要实现一个产品价值。而市场实现的这个产值同社会需求所构成的实际购
买力也是相等的,最终所看到的都是平衡,实际社会生产同其市场实际即物化劳动量通过商品交换所实现
的实际的社会分配及其所包含着的社会总劳动时间都是一样的相等。理论分析上也同样有这样一个误区,
即总劳动时间无论如何在现产品产业和新产品产业之间及其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从数理计算上来看,都
不会丝毫减少了这个劳动时间,而且通过商品交换实现的物化劳动量商品分配所包含的劳动时间,都同这
个社会总劳动时间完全相等。也就是说,单纯从实际社会商品经济运行中,要证明生产过剩危机,通过这
种过剩危机本身发现过剩的根源,这是困难的,是不可能的。经济危机的原因,远远超出实际社会商品运
行过程,也远远超出理论分析中社会劳动时间的数理计算的范围,而是通过社会商品经济运行的本质规律
中而推断出来的数理上的经济危机。
让我们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再生产过程来分析证明这个问题。当现有的生活资料生产符合货币工资
消费者需要时,消费者在商品交换中才支付一定金额的货币工资,当社会现有产品范围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不符合消费者需要,货币工资的拥有者就不会在交换中支付这样多的货币工资。结果生产过剩,生产者的
商品价值不能全部实现,首先是用于产品生产上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或再生产补偿,就成为困难,即社
会不再为这种生产资料生产提供更多的劳动时间,从而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再生产萎缩,这就是生产过
剩经济危机,这种生产过剩危机是需求消费者的强制作用造成的,它不允许现有产品产业范围内现有劳动
生产率条件下的生产规模扩大和产品产量继续增加,不允许现有劳动生产率条件下的扩大再生产。
在这里,我们的结论是:由于社会总劳动时间不按照需求的要求分配,致使生产过剩,从而我们说是
社会生产大于社会需要,而交换过程又是社会生产和需求达到现象上的一致,在这个角度,生产又等于需
求。一些方面过剩了,社会需求的更大范围或可能的新产品产业则没有得到满足或没有生产出来,社会生
产又是小于社会需求。因此,过剩是相对的,是假象,而生产不足才是过剩的前提,没有生产上的所欠,
就没有过剩。有了工业生产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农产品生产上的过剩和农业劳动力的过剩,有了新产品产
业的巨大发展,就没有现产品产业及其劳动力的过剩。既然用10%的生产时间就满足吃穿,就不能投入
100%的劳动时间,如果吃穿过剩,其新的生活消费领域就欠缺。当今社会也是此理。
生产过剩不一定是全数产品产业的过剩,只要是大多数产品产业过剩了,而且社会总生产能力超过需
求一定程度,就构成经济危机的条件,这是一个经济危机加速运动的暴发过程。假如在数年内,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只是单纯局限在现产品产业生产范围,总产品供给生产能力突然提高100倍,社会需求购买力
欲望是不会增长100倍的,甚至不会超过10倍、20倍的需求增长。谁都会知道,社会生产者一年将
给每个人生产10吨粮食、10台电视机、10辆小汽车、10吨衣服,这会出现什么样的经济景况,可
想而知。人们会说,我这是胡说,哪能经济危机严重到这种程度?是的,实际社会是不会达到这种严重程
度的,虽然不会出现这种明显的过剩问题,但过剩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只是经济损失大小程度不同。我
们在这里是让人们从明显中看出不明显,从不明显中去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也才会真正清醒、冷静、理智
地去研究问题了,就象用高倍放大镜看微生物的存在一样。
盲人摸象,不知真伪,是眼睛不行;经济危机,不知根源,是现象掩盖了。然而,经济危机的严重性
并不在于经济危机本身,而在于本来可以有更高的产值、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而实际上是一个很低的产
值,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经济低速增长或缓慢增长。我们所看到的是不太严重的东西,而严重的东西
我们却看不到,这才是问题的严重性。
第二节 虚有价值-滞胀危机中设备生产资料
和劳动力的过剩闲置过程
生产过剩危机,造成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生产下降,这是资本主义的过去。而当代的生产过剩,不
再是产品过剩,而是生产闲置,表现为滞胀性经济危机,社会经济损失似乎较小。滞胀危机表现为拥有的
一定商品生产能力,而实际上不能进行全部发挥,只是根据市场需求发挥了部分生产能力,部分生产时间
闲置,即部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闲置,或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部分闲置,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缓慢,甚至是负
增长。
由产品过剩危机到生产时间闲置的滞胀危机,是形式上的变化,都是社会劳动时间的浪费,是社会生
产能力违背社会需求造成的。这种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不自觉地不同程度地遵循社会需求的要求,才使
得新产品产业的开拓和发展有点合算,科学技术就发展一步,新产品产业就得到快一步的发展。但从总体
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种条件下是极其缓慢的,经济的发展也是极其缓慢,新产品产业的发展是极
其缓慢的,经济损失也是极其惨重的,只是人们难以看到这一点,更难以懂得其问题的症结或根源所在。
生产资料作为商品,有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中的特殊地位,在经济危机中,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在
生产与需求的矛盾对抗中,一定条件下才为过剩,这是一个生产资料虚有价值的积累过程。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社会需求所要求的社会总劳动时间用于各产品
产业的分配,相应地社会产品的结构也要起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促使人们用大量过多的劳动时间投放
在或固守在现产品产业的机械、设备的生产上,人们以为这都有用,都有价值,因而人们就大量地生产,
大量地购买,从而组织过大规模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事现产品产业生产,但社会需求却不会随着这个生
产规模的扩大而扩大,这在原先是生产过剩,这在当今是社会需要多少,生产商就生产多少。这样以来,
生产者开工不足,一年的生产时间有几个月的生产时间,不得不停止生产。这种情况,在生产力高度发展
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得最为严重。如美国,一九八五年生产企业有五分之一的生产时间闲置着。
这样以来,一些设备是无用的,或全部设备生产资料的相当大部分是不必要的,这些设备生产资料很
大程度地不能起作用和不能再生产价值转移,就成了死的自然物和无效的劳动量,结果,整个社会资本利
率低下,社会生产时间闲置,生产资料资金设备闲置,劳动力过剩,失业率提高,社会经济增长迟缓甚至
是负增长。
假如我们把日本国切成两块,两块经济实力相当,各自成为一个封闭的世界,初期供需平衡,其它条
件不变,一个世界人为地使新产品产业没有发展,而劳动生产率提高100倍,另一个世界劳动生产率也
提高了100倍,而解放出来的劳动生产时间90%以上是增加了新产品产业的开拓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前者的实际产值也许只提高了10倍左右,社会生产能力或生产时间必定是一半以上的闲置,经济增长速
度缓慢,而后一个世界必定是社会产值也提高了100倍,必定是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现实世界不会
象我们所假设的那样糟,也多少有这样美好的一面,但问题的严重程度是接近于这种最糟,而离美好的一
面却相距很远。
我们说,生产过剩或生产闲置的劳动时间,是以新产品产业所欠为前提的,生产过剩,生产闲置的劳
动时间就等于新产品产业发展所欠的劳动时间,就是说,美国一九八五年生产企业五分之一的生产时间闲
置,就是他们用在新产品产业的劳动时间所欠的部分,这个尺度是很明确的。
第三节 破坏或窒息经济发展的,造成经济危机
的根源,是现行的经济制度对新技术、
新产品产业发展的限制作用造成的
过剩或滞胀,也许是经济危机,或发展到严重危机的程度,或当成经济危机,或不当成经济危机,或
把这个问题看得十分严重,或人们就不把它当成问题,对我来说,这还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并不是什么严
重问题,即使发生经济危机,也只不过是最极端的表现,人们所能看到的问题,也只是一些皮毛问题,问
题的严重性在于,这种过剩、滞胀、迟缓的过程中,本来社会经济发展可以是很快的,实际上却发展很慢,
甚至是负增长,这种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极其惨重的,这种可能与实际的巨大悬差,人们就看不到,更看
不到祸根所在。
我们以美国为例,80年至85年,其经济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是提高了五倍,如果这五年间平均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幅度是50%,他们平均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应当同这个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相等的,然而,
实际经济增长率只有1──2%,比较发现,在这五年中,这种实际不正常的经济发展,其经济总规模的
增长不足50%,应有的或正常的经济发展,则可以使经济水平提高很多倍,相差如此之大,并无半点夸
张,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经济增长却很缓慢,这就必然造成生产时间闲置。没办法,人们只有加速减少
日历生产时间,同闲置过剩的生产时间相比,形势还是越来越严重。在这里,劳动生产率提高越快,生产
时间闲置或资金、设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闲置也就越来越多。正常的社会发展中,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
高而解放出来的劳动时间,主要用在了新产品产业和科学技术即创造性劳动的发展上了,就没有生产过剩
,也没有生产能力的过剩,只有收入差距的不同或扩大,也就根本不会存在生产时间、资金设备、劳动力
的过剩闲置问题。在正常的社会发展中,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解放出来的劳动时间的分摊,我想,大
概应是现产品产业、新产品产业、科学技术发展或创造性劳动各占三分之一的样子。具体来说,假如劳动
生产率提高9倍,社会总劳动时间用在基期现产品产业的总劳动时间约占40%,新产品产业约占30%,
科学技术或创造性劳动时间约占30%,就正常社会发展看,趋势如此。这里的劳动生产率是理论价值的
劳动时间同产品产业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简单的交换价值形式上的资金效益。
日历劳动时间的减少是有限度的,我想从今以后三、五百年内,将维持在周20小时,至远的历史也
必定有每周五小时或10小时的日历劳动时间。在那里,劳动及劳动时间的概念会发生变化,日历劳动时
间也许单指合作劳动的劳动时间,而劳动时间的内容也许主要是创造科技成果和科学猜想。最终是物质产
品生产同体力劳动消耗丢失必然的联系。
由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劳动者的有效支付能力低,造成社会生产的相对过剩,就会加剧经济危机
的灾难,由于一定的社会需求购买力缺乏购买欲望,造成生产过剩,加重经济危机的灾难。社会需求要求
着现有产品产业有着一定的结构比例,而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或计划经济形式所造成的愚蠢和僵化.
在当今世界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新技术、新产品产业所创造的价值是巨大的,而他们通
过市场交换和国家再分配关系中的价值补偿同其成本消耗来说,都是太小的,同其创造的全部价值相比,
就更是小得可怜。这就是现实世界的经济制度,它使新技术、新产品产业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同
样的条件下,从事现产业生产同用在从事新技术、新产品产业生产相比,取得同样的劳动报酬,或从事现
有产品产业生产的成本更低,劳动报酬更大时,人们就会大多从事现有产品产业的生产活动,从而整个社
会竟相从事现有产品产业生产范围的竞争,竟相降低生成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占领更多的消费市场,
用在新技术、新产品产业上的劳动生产时间不能得到有效增加,造成生产过剩或滞胀经济危机。在这里,
对于每个生产者来说,尽管社会危机了,自己和别人有着一样的经济损失,而同自己从事新产品产业生产
活动相比,就不一定是损失,或许是劳动报酬还算是多的。这样以来,愿意从事新技术、新产品产业生产
活动的人肯定很少,而只有极个别的劳动者和生产者因为有极强的创造能力和开拓能力,才愿意从事新?
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近些年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很快,而经济增长速度很慢,生产能力的闲
置很多,这说明了什么?就是新产品产业发展慢造成的,他新产品产业发展慢的根源又在于经济制度对文
明进步开拓进取于崭新世界的限制,是对现产品产业的保护,至多促使现产品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
个世界的经济制度告诉大家,尽管胃口有限,还是烙出更多的饼吃吧,少来点冒险的其他奢望。大家没有
办法,还是烙那么多的饼吧!质量可高一些,重量可大一点,花费时间减少了再减,节约下来的劳动时间?
那就停产吧,就象某些动物那样冬眠吧!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旧产业和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劳动时间的分配问题,这实际上也是皮毛问
题,也就是说,仅仅停留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上,是很愚的,根本问题是新旧产业科技产业的同样劳动时间
至少要有公平相等的劳动报酬,或者新产品产业应该取得较高的劳动报酬,而新技术创造发明的产业应取
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而且必须在国家或国际社会再分配关系中的经济制度上来解决。这样以来,现产品产
业、新产品产业、新技术创造发明的领域或产业之间,其劳动时间合理分配问题就自然形成了。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ooooo
$$●$$
$$\___$$
$$\$$
$$●$$
ooooo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wbsvr.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8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