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catelli (逍遥真人),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新人类设想(10)
发信站: 紫 丁 香 (Sat May 15 14:30:31 1999), 转信


        第十章  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同社会经济发展的
              数理关系及其促成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
              新技术、新产品产业的优惠制度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只等于或
                    完全是新产品产业的发展

    事物发展的原理却是这样的巧合和一致,它给我们探讨社会的发展,在认识上提供了便利、减少了难度。
事物发展的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自身发展的质变,是事物质和形式多样性的发展过程,社会物质生产
力的发展,是物质生产能力或技术手段的发展,是新产品产业多样性生产能力的发展。价值规律告诉我们,随
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或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社会需求要求或决定着社会总劳动时间用在现产品产业不
断减少,用在新产品产业的劳动时间不断增加,我们这里恰好又发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只是新产品产业
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社会生产的价值增加都是新产品产业创造的。这是从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意义上和实际发
展快慢的意义上来说的,也就是现产品产业发展到假设绝对饱和的程度,即社会需求对现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
产品量很高限度的限制。
    同现产品产业相比,新产品产业创造着社会物质产品增长的全部价值。其一,新产品产业解放了现产品产
业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而造成的劳动力剩余,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生产门路,其二,减少了现产品产
业的饱和劳动力及剩余闲置的生产能力,提高了现产品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或单位劳动时间的劳动价值;其三,
使现产品产业有了一个新的劳动产品实现市场,使现产品产业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劳动价值得到
充分肯定;其四,新产品产业为社会提供了新的物质生活消费或其它新的生活消费,创造了人类社会全新的物
质产品生产能力及其劳动价值;其五,使社会生产总值工资利润税金大幅度提高。
    社会物质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生产能力得到全面发挥和发展,全是新产品产业带来的,新产品产业不但
创造了自身产品的交换价值,又使现产品产业商品生产量提高,创造着现产品产业劳动价值提高的事实,用公
式表示:
    新产品产业所创造的全部劳动价值=新产品产业的交换价值+现产品产业同新产品产业商品交换实现的交
换价值=新产品产业的交换价值×2。
    如果没有创造性劳动所创造的新产品产业,人类至今也只过是野兽,如果没有新产品产业的不断产生和发
展,人也只不过是行尸走肉,也如同野兽一般。人的新产品产业等全新生活领域的创造本性,使人脱离于动物
的生产方式而成长为人,人们新产品产业全新生活领域创造能力的大小及其发展速度的高低,是人摆脱自己兽
性的程度上的变化。
    人类社会全部产品产业都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都是新产业,都是因为人性创造而得来的
。因此,社会物质生产的全部劳动产品或劳动价值,都是新产品产业创造的。人类社会全部现有的产品产业,
又都是旧产业,而不是新产业,是存在着的人性过去的价值创造,不可能有自身孤立存在的价值增值。那些还
没有产生的,有待产生的,还待发展的,有待发展的,无穷无尽的,无际宽广的,也就是那一切可能的新产品
产业的全新的创造,也才创造新的劳动价值,也才使人们的劳动价值增值和创造更大的价值。在这里,新产品
产业的创造能力不断加速发展,才是人类创造本性的发展,才是低级人类向高级人类的发展,包括宇宙空间开
发能力在内的社会物质生产就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终能使人摆脱自身的兽性。如果政治生活也彻底摆脱了
人对人的政治奴役,而加速政治生活的创造能力,加速提高社会政治生活的质量,人类可因此得到永生发展。
不然的话,就走向灭亡。在人对人的官僚政治奴役下,经济科技发展越快,人类灭亡的条件也就越快越充分的
造就出来,人类就必然走向灭亡。

      第二节  新产品产业得到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新产品产业所创造的新增的社会商品劳动价值是巨大的,并且可使人类永远保存这个生产的新增价值。但
是,不论是农业,还是工业,作为其最初的新产品产业,必定是成本花费高,投入产出低,不可能一开始就有
很高的劳动生产率,需要有一个成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产品产业在商品交换中所取得的劳动报酬
较少。在商品交换中,新产品产业并不能取得它对整个社会商品生产价值增长中的全部贡献,只是在交换中取
得自身产品的交换价值。而且,对于现产品产业的每个生产者来说,他仍不会因为新产品产业为自己提供了丰
富多彩的全新商品,解放了现产品产业的闲置生产时间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及其单位劳动时间的劳动价值,而
在交换中支付给新产品产业更多的劳动报酬。全社会新产品产业给人们带来的更多的益处,不是哪一个生产者
所能把握的,而只能从社会整体上来权衡和解决。
    神农尝百草,创造了农业,可见艰难,何况失败的风险比成功率要大得多,成功或成熟之前,就意味着饥
寒交迫,支大于收,只是成功成熟后才使社会获得巨大收益。我们对其发展时期不能去扶持,却要对神农尝百
草的农业新产品产业创造的尝试进行征税,却要工农业新生产业缴纳同样的税,这不是扼杀文明进步是什么?
    新产品产业必须受到初生的保护,就象新生命的降生需要照顾和保护一样。而当今世界这个扼杀新生文明
和进步的社会经济制度,只是在美国等个别西方国家得到一些方面的微小改善,却又是极其狭隘短见的方面,
只局限于某些现成的初生产业,而不是面向一切可能的长期适用的鼓励和保护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发展的制度。
必须从社会整体上由国家和国际社会统一的财政税收制度上来解决,对新生产品产业实行一定时期,不同程度
的低税和免税政策,使其同样劳动时间取得同现产品产业相比大体相同的劳动报酬。
    历史至今,社会总劳动时间用在现产品产业和用于新产品产业的比例分配,是自发地形成的,由于各种原
因,社会总劳动时间用于新产品产业的比例太小,造成社会生产闲置或经济发展缓慢,今天我们已经把这里面
存在的问题都搞清楚了,从现在起,我们要对社会总劳动时间用在现产品产业和新产品产业的比例分配,按照
劳动生产率发展变化条件下社会需求的要求,进行宏观社会的物力调节。这种调节,不只是各自国家的事情,
更是整个国际社会共同的事业,其新产品产业的优惠制度应满足这个要求:

新产品产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经济增长率×社会总劳动时间÷2

            第三节  创造性劳动时间的投入产出效益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科技创造或创造性劳动分配包括的范围有:一、是新产品产业的研究开发;二、是用
于新产品产业技术设备开发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现有产品产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四、是现有产品产业
设备技术开发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这里面,现实社会新产品取得的交换价值最少,但每一个新产品产业的
开发都具有最革命的意义,都具有最深远的历史影响,都应给最高的劳动报酬,成为财政补偿,优惠和重奖最
主要的方面。
    我们说,美国十年的经济发展,以平均每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约50%即三分之一的样子,假如也是每年按
这个比例把社会总劳动时间用于包括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内的全部创造性劳动时间也占三分之一,这个劳动时间
投入才是最合算的、是值得的,这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其它劳动时间物化劳动产品是当年消耗的,不会
是永远使用着或长久使用着,而创造性劳动时间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可以永远保持下去的,创造性
劳动成果是可以永远使用的,永远可确保劳动价值提高的这个幅度,可不需再投入这种创造性劳动,而永远保
持这个劳动生产率。创造性劳动之外的劳动时间,诸如体力劳动,一日劳动产品就是一日的劳动产品,只能一
次性,有限范围的使用,而不能永远使用和无限范围的使用,不能永远有使用价值,也就不能永远有价值。电
的科学发现或创造性劳动成果是可以永远使用的,而生产出的每一度电都是有使用的有限范围的,而一定时间
生产出来的电都只能使用很短的时间。因此,创造性劳动成果在社会生产中所带来的劳动价值,从历史长河的
社会生产作用来看,是价值无量的。
    实际上,包括那些没能成功的创造性劳动时间在内,美国用于劳动生产率提高或新产品产业开拓上的创造
性劳动时间,我想,每年从来都没有超过总劳动时间的三分之一,以我看,所花费的创造性劳动时间即使占了
全部劳动时间的三分之二,而且并没有提高这么大的劳动生产率或没有创造那么多的新产品产业,这也是最合
算的,多用点创造性劳动时间总比多用点体力劳动,无论从任何角度,都合算得多,或无法比拟的合算。
    在这里,我的结论是:社会物质生产,人们应尽可能多地增加创造性劳动时间,社会生产力发展唯一所能
依靠的就是创造性劳动时间或科学技术,要想使社会生产力发展更快,就必须是创造性劳动时间更多。
    从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上来看,创造性劳动成果的价值是累积增长和累积使用的。假如总劳动时间每年
投入于创造性劳动的时间占三分之一,每年的创造性劳动成果都使劳动生产率50%,十年就能使劳动生产率
提高50多倍,即十年的创造性劳动成果都能累积使用第十个年头,因而才有年平均50%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幅度,转变为第十年劳动生产率提高50多倍的情况。而单纯体力劳动时间的商品量价值是永远不变的。用公
式表示:
    一定年限的一定年度内创造性劳动成果的社会价值
    =累积年度累积成果价值的乘积所带来的社会劳动价值增加量
    任何一个社会的商品量劳动价值=当时社会一切历史创造性劳动成果积累的结果。
    社会生产时间的劳动价值或劳动产品及其增长,都是由创造性劳动时间的投入和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只是
创造性劳动生产能力的扩大再生产过程,在这里,创造性劳动时间投入产出关系是:
    1、社会全部创造性劳动的社会价值=无限年限的社会总产品价值增长部分。
    2、全社会成功创造性劳动的社会价值=无限年限的社会总产品价值增长部分
    3、全社会创造性劳动的补偿价值=技术成果的交换所得或工资+社会财政再分配收入。
    4、成功创造性劳动价值补偿=技术转让的交换所得或工资+社会财政再分配收入。
    5、创造性劳动的风险成功率=
  
  全社会取得创造成果所花费的劳动时间
────────────────────────────
全社会失败的创造性劳动时间+全社会成功的创造性劳动时间

    我们所列以上价值公式,是为了让人们通过对实际社会创造性劳动的经济核算,让人们找出给予创造性
劳动时间及成本消耗恰当的劳动报酬,从中发现创造性劳动的巨大社会成本,巨大的社会成就同其交换价值
或商品交换中所得补偿极不相称,让人们看出这样一个现实世界,一个不正常、不公平、不平等交换的现实
世界,创造性劳动的社会贡献是巨大的,风险是巨大的,成本是高昂的,所得是甚微的,从社会整体上来说
是不合算的,对于大多数生产者来说从事技术创造是得不偿失的,其后果人人可知,经济恶性循环、低效、
低速、亏损、破产、危机在所难免。
    只是具备自身生活创造要求和具有创造能力,就是物种人类,可不包括其它任何条件,只有具备自身生
活创造要求和创造能力,也才是人类物种,单纯其它条件具备,都不能作为人性存在的条件。这就是人类人
性中的物质生活创造本性。
    体力劳动只是人还带有的兽性,知识传授,学习和应用只是对历史成果的继承,只是现有能力的维持,
虽是脑力劳动,但不是完整发展性质的脑力劳动,这种知识,经验的继承和传授甚至是动物也都具有的本能。
也只有创造性劳动能力的不断发展,不断发展全新的产品产业,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不断减少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单纯体力劳动时间,即人类创造本性的发展,才是低级人类向高级人类的不断发
展。这还是单从我们人类自身的发展意义上来说的。
    创造性劳动作用于体力劳动,是人类物质生产受制于自身体力劳动的减少,又由创造性劳动时间使人们
的物质生产能力增加,最终是人类兽性的逐步消除。停止创造就等于人类人性的消失,而变成新的兽类;一
旦放慢了创造能力发展的速度,就是人性的逐步消失,而可能成为新形式的野兽;只有加速人类创造能力的
发展,而且比其它物种任何时间范围内都发展快,才能使人类本性或创造能力本性不断地以至永远地由低级
形式向高级形式转化。这是从宇宙万物的发展意义上来说的,即把人当成最高级的生命形式来说的。
    单纯体力劳动,人同动物一样,只是一种兽性,不存在任何人类生活意义上的劳动价值,只有脑力劳动
特别是创造性劳动才是人的活动或劳动具有劳动价值,并最终消除物质生产受限制于人的兽性体力劳动运转
的情况。到那时,人类劳动时间价值及其产品量价值同样存在着,使产品量价值表现出来同劳动时间得到统
一的交换价值也同样存在,也以此来衡量物质生产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规模,也存在着商品交换,只是交换
的形式和性质发生变化,交换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在那里,劳动时间的价值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只以创
造性劳动时间及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劳动价值的内容。
    人性就是创造性,离开创造性就没有人性,就没有人类。所有具有创造性能力的物种都是人,都是具有
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创造能力的人,所有不具创造能力和失去了创造能力的物种,都不是人,都是野兽。只
有那些创造性最强的物种或人类,才是最高级人类,只有那些生活创造能力发展最快或更快的物种,才能成
为更高级的人类,才可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人类最终可成为纯粹创造性劳动的高级人类。

    第四节  创造性劳动技术成果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殊
            性质,决定其在社会商品交换中必须的特殊形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技术成果的价值,是其商品交换中的交换价值,而技术成果的使用价值,就在
于它能使生产者在运用这个成果时创造更多的劳动产品或商品量价值。可见,技术成果的真正价值不是它的
交换价值,而是它对社会的贡献,从此使生产者的劳动价值增值,而自己只取得这个价值增值中的一部分。
技术成果的交换价值大小,直接受限于技术成果使用价值的使用功效,即社会物质生产增值的幅度及其使用
范围的大小。
    技术成果有其独特的使用价值特性。第一,每一种技术成果量只有一个,包含着其全部失败和成功的创
造性劳动时间,从取得这个成果之日起不再增长其中一丝一毫的劳动时间,而不象物质产品可以有无限量并
且随体力劳动时间成正比变化或产生。第二,每一种技术产品成果,可具有永久使用性和无限生产者空间范
围的使用性,而不象物质产品,其使用范围受其使用寿命时间和数理量的限制。电的发现和技术创造,不限
于哪些人能使用,也不限于能用几亿年,而一台电视机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使用十年二十年而已。
    因此,科学技术的成果的特殊性质,决定着其在社会商品交换中的特殊形式。一方面,它的使用权只有
属于全社会,它的使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社会生产出更多的物质产品,科技成果的交换价值才可能
是最大的;另一方面,科技成果同物质产品的交换必须是全社会或国际社会整体统一地进行,才能对创造性
劳动成果给予充分补偿,使科技成果取得较大的交换价值,使每个生产者在使用这个科技成果时支付较小的
成本即技术成果的使用成本降低,并一次性很短时间里将科学成果公诸于世,让世人去共享。
    专利法的形式,是技术成果在商品交换中的一种制度形式,它一定程度地确定和保证着技术成果在商品
交换中的顺利进行,防止着侵权或技术成果的无偿使用,英国首先产生第一部专利法,促进着其科学技术的
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当今世界的专利法,有其利弊的两个方面,它在促进和保护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在限制着人们使用科学
技术成果。在这种专利制度条件下,技术成果在社会生产中运用越广,技术转让的费用也越大,技术成果的
使用率越低,技术转让费也越少,这就是技术成果使用上的限制,它降低了科技成果使用率及其社会发展作
用,也使科技成果不能得到应有的经济补偿。当今世界,科技成果的转让形式,一百年没进步,仍处于它初
始的、低级的阶段,还没有发展成为促进科技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技术转让的高级制度形式。
    当今世界,是对科技劳动收入的无情的征税,降低了创造性劳动者的收入,这无异又是雪上加霜,使创
造性生产活动难以进行扩大再生产,难以形成独立的再生产产业。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大公司,个个实力雄
厚,却没有这样的创造性劳动的科技生产大公司,即使最成功的创造性生产活动也从未曾有这样的实力规模
。使用科学技术者都发了大财,而发财者首先不是技术成果的创造者,这不是价值规律,这是社会不公,是
对创造性劳动的虐待,如果对社会科技创造生产过程进行全面完整的经济核算我们就会知道,当今世界的技
术转让的制度形式,是科技贫寒的政策,是糟得透顶的政策,是国家和社会对创造性劳动的残酷剥夺,它定
使专门从事科技创造的生产者大多走向贫穷和破产,因此,必须对现有科技发展的政策、制度或法律进行彻
底改造,建立全新的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的社会制度。
    在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发展优惠的社会制度形式,应有这样的一些基本内容:
    一、一定时期内,技术成果的一部分交换价值可以技术转让或有偿技术服务的形式实现。
    二、技术产品成果是全社会的,技术成果是公开的,其使用权可以是世界范围内的每个生产者,由国际
社会和各国家将各种科技成果公诸于世。
    三、国际社会和各国家统一向社会生产者收取技术使用费,统一对技术成果给予经济补偿。
    四、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应有着统一的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或法律,有着可以对科技成果世界统一
的补偿形式。
    五、国际社会和各国设立新技术、新产品产业评价委员会,负责事务性组织工作。
    六、必须是申请补偿,补偿的范围面向任何新技术成果,补偿方式可依可能的、实际的、申报的、评定
的情况预付,然后根据科学技术实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给予实际支付。实际补偿范围的限定范围可以是
:对现产品产业产品更新换代和劳动生产率技术成果的补偿,可限定至少在五年内不能和实际没能产生更新
的替代性技术成果,并能够或实际提高劳动生产率几倍以上,或投入产出效益提高几倍以上,其补偿数额可
以新增社会经济效益净值x5年x10%。新产品产业或生产率提高的替代性技术出现为止的年限内,所创造
的产品量价值或产值,补偿数额或是:新产品产业总产值×生产年度年限或5年×10%。
    七、实行国际范围或世界各国对新产品产业及新技术成果创业收入和工资收入的减免税制度或法律:
    1、必须是申请免税;
    2、可免税范围面向任何可能的新技术,新产品产业;
    3、免税范围:现产品产业生产范围更新换代的技术成果收入和工资收入,现产品产业生产范围劳动生
产率提高上的技术成果收入和工资收入;新产品产业开发技术成果收入和工资收入;新产品产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上的技术成果收入和工资收入;新产品产业产出的产值或产品收入,以一定年限内不同程度地免税。
    八、要建立科技成果编码制度,要让生产者按使用的科技成果项目编码及取得的产值或增加的净产值收
入,向国家及国际社会上报统计报表。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ooooo
   $$●$$
   $$\___$$
   $$\$$
   $$●$$
   ooooo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wbsvr.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0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