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ab (香格里拉),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智慧与痛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Nov 17 11:35:50 1998), 转信
智慧与痛苦
--读《思痛录》
● 曹念明
智慧与痛苦,似乎是形影相随的伴生物。
本世纪的中国人,经历过“浸透了血和泪”的生活,
我们有理由希望读到从沉重的苦难中得到更高智慧的优秀
作品。韦君宜的《思痛录》就是一本满足读者长久期盼的
这样一本书。
韦君宜,“一二九”运动中投身革命,在文化、出版
事业上忠诚奋斗六十多年,为中国读者贡献了许多好书的
著名作家。为了人民都能过更好的生活,她建立了忠诚的
信仰,这位南开中学、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女才子,甘心
情愿地放弃了赴美留学深造的机会,选择了另一条生活道
路:“情愿做一个学识肤浅的战斗者”。然而,放弃独立
思考,放弃追求智慧,无条件地相信别人、服从组织,虽
然也许使她在许多“运动”中免遭灭顶之灾,但只要她还
在勤勤恳恳地搞文学、搞出版,只要她不肯颠倒黑白,靠
残害他人以自利,则仍不能不受到打击与屈辱,使她尤其
追悔莫及的,是她不但处于“受害者”的地位,也成了并
非自愿的“害人者”。
韦君宜在那种背景下曾经被异化,但她的心灵与智慧
并没有完全死亡。这一幕幕(自己与他人)的苦难留在她的
脑中。晚年的她对之进行了真切的回忆与反思,并用平实
朴素的文字把它们如实记下来,作为她此生最新的、也是
最重要的奉献。
痛苦可能转化成更大的智慧。但这是有条件的:这需
要真诚、深切的反思。正如我的大学同窗钱理群所言:“
‘苦难(痛苦)’并不能直接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它
需要‘发展’、‘深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需要‘反思’
,其所能达到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是否具有‘反思’
的精神、内在要求,以及是否具有足够的思想力与想象力。
而尤其重要的,又是是否强大的批判精神与力量。”( 见
《苦难怎样才能转化为精神资源——〈压在心上的坟〉代
序》)
韦君宜正是如此,她毫不粉饰、完全如实地记述了人
生的原貌,包括那些荒诞的事件,以及她的追求、她的悲
欢、她的挣扎、她的苦难、她心灵所遭受的压抑与扭曲。
尤其可贵的是,她把自己的过错,如在“反右”中向一位
下属宣布“平衡划成右派”的“组织决定”;个人生活中
最隐私的对杨述的“虐待”等情节,总之,把真实的生活
和盘托出了。
最后的十多年,韦君宜“一直在痛苦地回忆、反思、
思索我们这一整代人所做出的一切,所牺牲和所得所失的
一切。”书中所述就是回忆的内容与反思的所得,阅读此
书,如同陪随作者经历了化痛苦为更大智慧的心路历程。
只要我们能接受这些智慧的遗产,我们就能避免重受
同样的苦难,就能依凭更高的智慧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
也许是苦难所能给予人们的最大好处。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www-post@bbs.h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86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