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ab (香格里拉), 信区: Reading
标 题: 红卫兵:历史的沉思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Nov 17 11:53:01 1998), 转信
红卫兵:历史的沉思
——读《残缺的窗栏板》
当大部分“文革”题材书籍悄然退热之时,“红卫兵”
、“知青”题材的书却连版不断,显示了出版者、作者与
读者依然对此类题材情有所钟。刚刚上市的李辉编著的《
残缺的窗栏板——历史中的红卫兵》一书则是同类书籍中
颇具新鲜感的作品。
红卫兵、知青书籍的出版在“文革”结束后有一段发
展的过程,最初印成铅字的是一些红卫兵知青生活的片断
回忆,接着问世的便是中长篇幅的纪实作品。随后,全史
性质的宏观全景作品也诞生了。在专著连连出版的同时,
许多过来人对红卫兵知青现象作了来来回回的思考,反思
与对话,试图从理性的高度对此进行总结。
《残缺的窗栏板——历史中的红卫兵》在编辑上跳出
了同类书籍的窠臼,采用新的选材手法,书的前半部分名
曰“历史的沉思”,选录了编者及王蒙、邵燕祥、陈思和
等文化名人对红卫兵及知青现象所作的种种反思,体现了
90年代的人们尤其是这场运动的亲历者的思考成果。其中
某些篇章如编著与王蒙、陈建功三人关于“精神家园”的
对话曾轰动一时。书的后半部分名曰“难忘一事”,每一
个故事里充满了对30年前这场运动的描绘,事微却感人至
深。
本书在编著立意上则是出于历史的责任感和现实的危
机感。由于“红卫兵精神”依然在今日的现实中若隐若现,
所以编者着重否定了对红卫兵、知青运动的留恋之情与肯
定之词,进而提出警告,认为“缺乏对红卫兵历史性格的
反思与解剖”,会使人们沉浸在过去的阴影里寻找共鸣,
更会使当代中国人精神状态的重建踏上旧辙。
总的来说,《残缺的窗栏板》是对10多年来红卫兵、
知青题材文字作品的阶段性总结,而这一题材在影视作品、
展览会和集会中的一再现身证明国人对红卫兵的热情丝毫
未减。不久前,“北大荒”后裔——17岁少女张琼只身赴
京寻父的举动引起了传媒异乎寻常的关注,这似乎意味着
红卫兵、知青还将成为一个跨世纪的话题。
(慕 容)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www-post@bbs.h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