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ab (香格里拉),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拷问混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Nov 17 11:55:39 1998), 转信
拷问混沌
——读《走向混沌》三部曲
□李炳青
读完《走向混沌》三部曲,内心的沉重很久无法排解。
读此书的心理准备不能说不足,对那个荒诞、混沌、苍凉
岁月的认知,我自信超过我的同龄人,但这本书却使我感
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震撼。它在我的心灵深处引发了一种
探源性的思考:何以我们的民族会有这样一场亘古罕见的
历史劫难? 置身于这场劫难中的人究竟有几个是真正清醒
的?我想,这或许就是本书最根本的价值所在。
这是一部记录作者二十年劳改生涯的真实历史,是一
座塑造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肖像的世纪浮雕,是一场发
自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自我拷问!
作者用不加任何雕饰的笔触,实录了自己二十多年大
墙中的苦难历程。其实,“苦难”这两个字根本载不动这
二十年的沧桑,那真是一种酷刑,一种难以忍受的“触皮
肉”和“触灵魂”的侮辱和折磨。随作者的笔走过他劳改
生涯的每个驿站,我发现这其中的凄楚、苦涩、悲凉构成
了20世纪知识分子心灵中最悲怆的乐章。妻子的两次自杀,
白发老母被揪斗和遣返,幼子无辜遭人耳光,使作者心灵
中最圣洁、最看重的亲情惨遭践踏;骄阳下的灵与肉之裸、
化工厂烈火中的再生、矿井下挥汗如雨的劳作,使作者的
肉体备受煎熬。最富悲剧意义的是残酷的现实对作者内心
深处涌动着的欲望和理想的摧残。
其次,作者还以自己的苦难经历为主线,向读者展示
了更恢宏的场景,记录了与自己同时代、同命运的知识分
子的心路历程和悲惨命运。历史的原因决定着这一代知识
分子彼此永远无法分割,他们相互影响制约着。彼此映衬
参照着,实在无法将他们孤立起来审视,只有把他们作为
一个群体来解读时,才能深刻地体味他们的心境。因而,
作者用了相当的笔墨再现了他的同伴们:展现着中国知识
分子在苦难中的坚韧、沉默和期待……。
我们说:不能更改的,是逝去的历史;可以更改的,
是未来的选择,因而这种知识分子对自己灵魂的自省和拷
问,是辽阔、是大气、是深刻的文明和进化,更是一种再
生。世界上的优秀民族在灾难过后,都能从灵魂的拷问中
升起一座座文学和哲学的丰碑。我们这民族也不能例外!
三十万字的《走向混沌》三部曲,作者是写完了,但本书
留下的启示和引发的思考却没有完,也完不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www-post@bbs.h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83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