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cheng (阿程),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西方与非西方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Nov  7 12:48:47 2003), 站内信件


自1901年赫胥黎《天演论》中的人类进化论为国人所接受以来,西方文化人类学的一整套
理念、话语、命题对我们本土的文化与学术起到了强大的冲击作用。但有中国特色的人文
学术、思想文化毕竟是生长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地理政治环境中,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是我们最好的选择,那么,我们该如何建构、诠释一套非西方的思想概念内涵呢? 
 
文化人类学百年精华
——读《西方与非西方》 
■书评 □丰文(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系硕士研究生)  
  对人类学感兴趣的朋友也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人类学发展百余年来的理论与方法到
底该如何理解?这些理论与方法对我们现在的研究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毕竟,理论与方
法的灵活运用,无论对书斋冥想式还是田野工作式的研究者来说,都是“迈不过去的一道
坎”。对于前者来讲,失去充分的理论准备,他将失去书斋玄想的基础;对于后者而言,
在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实践中,他很难将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与人事变故和人类学相关的理
论“对接”起来,这样就不仅会造成宝贵的田野资料的浪费,更重要的是还会失去与国内
外进行理论对话和理论创新的绝佳机会。总之,理论与方法的灵活运用是检验研究者研究
功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西方与非西方》是一本中国人类学学者的述评集,由1932年至最近发表的20篇论文
构成,集中了20世纪中国人类学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成果,该文集的编选者王铭铭
明白无误地承认“我在选择这些论文的过程中,有我个人的取向和目的”。这些挑选出来
的论文,大多是“比较重视介绍原有理论、思想、方法的述评”。事实上,这些述评的确
弥足珍贵,从述评的作者来看,有一大半是“老一辈”的人类学家:吴文藻、林惠祥、童
恩正、吴泽霖、杨堃、费孝通、黄淑聘、龚佩华等,新一代人类学家的作品也同样资料详
尽,论述严密。涉及到的理论流派从古典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历史学派、功能学派、法
国社会学年刊派、新进化论、文化唯物主义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的结构人类学、解释
人类学、认知人类学、反思人类学等。编者为这本集子取名叫“西方与非西方”,实则是
一个中国人类学家与西方人类学家进行对话的概括,其中所体现出的全球性眼光也是颇值
得称道的。
  百年来,人类学随着国内意识形态和政体的演化,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面目(如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人类学等)及不同的风格出现,近年来,更是备受“现代化”
“科技化”等社会思潮的冲击。作为中国本土的社会人类学者,我们可以被新的社会科学
理论所影响,而以为田野工作和社会的描写不应再是“老的一套”,也可以在新的观察的
基础上,认为现在的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面貌与半个世纪以前的情形大不一样,因而我们的
描写和论证也可以改变。然而,我们的传统走向何处?我们为什么不把问题反过来看:“
现代化”的口号是不是能解释一切的一切?是否“现代化”就能构成费孝通教授所说的“
坚实的事实和知识依据”? 
  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便不再以“现代化”(modernization)一语来证实自身研究的价值
,而转向“现代性”的探讨。而“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差别,在于后者倾向于把现代
社会的成长视为“自然”或“可欲”的过程,而前者则把这一过程和关于这一过程的话语
,当成一种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加以反思。由此,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在人类学身
上便凸显出来了。
  本来,人类学虽是一门从海外引进的“西学”,但其在中国的演化向来并非不具有“
中国化”的特色。相比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中国人类学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其对于19世纪启
蒙的进步历史观的一贯坚持。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一特点与民族——国家的不同建
构相勾连,使学科难以脱离国家概念及其地理政治的制约。由于此种原因,中国人类学的
发展便陷入了一个怪圈——汉语人类学(即以汉语讲授和撰述的人类学知识)的本土化研究
向来坚持一种启蒙的进步论,而一论点甚至已经给“内部异文化视野”的开拓设下了极为
严重的障碍,使我们不能以“少数民族”的异文化来反思“大汉族主义”的本文化(王铭铭
语)。因此,正如王铭铭教授所言,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内在的困境,尤其是民族—
—国家理想与中华文明体系的多元性矛盾,促使汉语人类学长期以来坚持发展一种“异文
化研究内部化”的研究类型——而这才是人类学在中国“本土化”的核心内涵。 

  本书是一本中国人类学者的述评集,从吴文藻先生1932年的人类学学科简述,到不久
前发表的几篇概述国际人类学理论发展的新作,这二十篇论文是由不同年代的不同学者所
写的。他们反映了中国人类学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西方与非西方的社会现实和知识追
求之间所做的徘徊和选择,也反映了生活于一个文明古国中的近现代学者对于西方科学的
独特解释。 
 

--
http://phy5.hit.edu.cn/~jingbo/map.gif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8.9.206.21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