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nowflake (雪花),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创作论之六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0月06日10:37:57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六)抓“诗思”
----------------------------------------------------------------------------
----
《剑南诗稿》卷二十二《杂题》①:“山光染黛朝如湿,川气熔银暮不收。诗料满
前谁领略,时时来倚水边楼”;卷二十五《晨起坐南堂书触目》:“奇峰角立千螺晓,
远水平铺匹练收,诗料满前吾老矣,笔端无力固宜休’;《晚眺》:“个中诗思来无尽
,十手传抄畏不供”;卷三十三《山行》:“眼边处处皆新句,尘务经心苦自迷。今日
偶然亲拾得,乱松深处石桥西”;卷四十二《春日》:“今代江南无画手,矮笺移入放
翁诗”;卷八十《日暮自湖上归》:“造物陈诗信奇绝,匆匆摹写不能工。”欧阳永叔
评文与可诗②:“世间原有此句,与可拾得耳”,见《东坡题跋》卷二《书昙秀诗》③
,放翁“偶然亲拾得”语本之。杨诚斋言得句,几如自献不待招、随手即可拈者,视放
翁事更便易。《诚斋集》卷十三《晓经潘葑》④:“潘葑未到眼先入,岸柳垂头向人揖
,一时唤入诚斋集”;卷十八《船过灵洲》:“江山惨淡真如画,烟雨空濛自一奇。病
酒春眠不知晓,开门拾得一篇诗”;卷三十七《晓行东园》:“好诗排闼来寻我,一字
何曾拈白须。”方虚谷《桐江续集》卷五《考亭秋怀》第九首⑤:“登高见佳句,意会
无非诗。顾视不即收,顷刻已失之”;又卷二十八《诗思》第四首:“满眼诗无数,斯
须复失之”;则不脱唐子西、陈简斋窠臼⑥。(455—456页)
--------
①《剑南诗稿》:陆游号放翁,撰《剑南诗稿》八十五卷。
②欧阳永叔:欧阳修字。文与可:文同字。
③《东坡题跋》,苏轼著,六卷。昙秀:宋僧名。
④《诚斋集》:宋杨万里撰《诚斋集》一百三十三卷。
⑤方虚谷:方回字,撰《桐江续集》三十七卷。
⑥唐子西:唐庚字。陈简斋:陈与义字。
这一节讲从生活中有所感受,抓住了写在诗里。这里引的陆游诗,从“山光染黛”
,“川气熔银”里,即从“山光”和“川气”里,产生了“染黛”“熔银”的感受,这
种感受就成为“诗料”,“领略”了它,写入诗中,就成了这首诗。再如看到“奇峰”
像角立的千螺,看到“远水”像平铺的匹练,这种感受就成为“诗料”,写在这首诗里
。再像在《晚眺》中,看到无尽的诗思,怕来不及抓。再像《山行》里写眼前景物都是
诗句,一时无从抓起,只点出这些景物在哪里:“乱松深处石桥西”。这又是一种写法
。再用反衬的说法,说江南无画手来画,衬出风景的美好,非画手所能画,而放翁的诗
却能描画。或说用诗来“摹写不能工”,即景物的美好,超过诗人的摹写。再看苏轼的
《书昙秀诗》:
昙秀作诗云:“扁舟乘兴到山光(寺名),古寺临流胜气藏。惭愧南风知我意,吹
将草木作天香。”予和云:
“闲里清游借隙光,醉时真境发天藏。梦回拾得吹来句,十里南风草木香。”予昔
时对欧阳文忠公诵文与可诗云:“美人却扇坐,羞落庭下花。”公云:“此非与可诗,
世间原有此句,与可拾得耳。”
在这里,苏轼点出“醉时真境发天藏”,很有意思。为什么同是景物,一般人看过
也就看过了,诗人看了,却能看出其中含有诗料,把它捉住,写入诗中呢?这就是诗人
从景物中看到真境,能够揭发大自然的奥秘。像昙秀诗里写的南风“吹将草木作天香”
,就是一种感受,就是揭发大自然的奥秘,所以说:“梦回拾得吹来句,十里南风草木
香。”“梦回”即指“醉时真境”,醉时忘掉了人世的争名争利的干扰,才能领略到“
真境”,即大自然的奥秘,即“十里南风草木香”。这个真境是客观存在,一般人领略
不到,昙秀在梦回时领略到了,所以称为“拾得吹来句”,即把客观存在的真景拾来了
。苏轼给欧阳修诵文同诗:“美人却扇坐,羞落庭下花。”写美人却扇,不用扇障面,
她坐在花下,容光焕发,使花害羞落下。文同看到了,借此来赞美美人的美。欧阳修所
以说:“世间原有此句,与可拾得耳。”是因为美人坐在花下,有花落下来,这是客观
存在。把它说成“羞落庭下花”,这却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南风吹来草木的香气,这是
客观存在,诗人写成“惭愧南风知我意,吹将草木作天香”。这却是诗人的感受。客观
存在中有很多美好的景物,还要靠诗人对这些景物作出感受,才能写成为诗。把“山光
”看成“染黛”,把“川气”看成“熔银”,把“奇峰”看成“角立千螺”,把“远水
”看成“平铺匹练”,这些都是诗人从景物中所产生的感受,即看到“真境发天藏”,
这样才能写成诗。
钱先生称“杨诚斋言得句,几如自献不待招”,即杨万里《荆溪集序》所谓:“万
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去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但杨
万里要把客观景物写入诗中,还得凭自己对客观景物的感受。如写《晓经潘葑》,看到
岸柳垂条,一定要产生“岸柳垂头向人揖”,这是诗人的感受,有了这个感受才好写入
诗中。再像《船过灵洲》,看到江山,产生“惨淡真如画”的感受,看到烟雨,有了“
空濛自一奇”的感受,才好写入诗句。再像《晓行东园》:“好诗排闼来寻我”,产生
了美好景物构成诗料排闼来找我的感受,才写成诗。而方回却用另一种写法,写出诗人
对美好景物的感受,稍纵即逝,不抓住,立刻就消失了。在这里钱先生又提到唐庚和陈
与义。钱先生在《宋诗选注》里选了唐庚《春日郊外》:“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
却茫茫。”在注里说:眼前景物都是诗意,心里忽有触悟,但是又写不出来。参看苏轼
《和陶〈田园杂兴〉》:“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茫。”;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栽
”;又《春日》:“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又《题酒务壁》:“佳句忽
堕前,追摹已难真。”这里指出有两点:一是看到佳景,但没有产生感触,写不成诗;
一是有了感触,但没把它抓住,稍纵即逝,这样也写不出诗。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riee3.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8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