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作  家: whappy (fifi) on board 'reading'
题  目: 沉重的沉落:<<喧哗与骚动>>
来  源: 哈尔滨紫丁香站
日  期: Sat Mar 22 10:56:58 1997
出  处: bbs@bbs.orange.sjtu.edu.cn

发信人: Ufo_Fpe.pbbs@bbs.ustc.edu.cn (天水火冥),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沉重的沉落: 《喧哗与骚动》
发信站: 中国科大BBS站 (Thu Jan  9 04:44:30 1997)
转信站: sjtubbs!ustcnews!ustcbbs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现代小说家威廉.福克纳(1897—1962)的代表 
作,也是本世纪公认的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喧哗与骚动》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 
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没有任何意义。”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的康普生家。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 
,祖上出过一位州长,一位将军。家中原来广有田地,黑人成群。如今只剩 
下一栋破败的宅子。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是1912年病逝的,他把自己悲观失 
望的情绪传染给大儿子昆丁。康普生太太自私冷酷,无病呻吟,总感到自己 
受气吃亏,实际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她时时不忘南方大家闺秀的身 
份,以致她仅仅成了一种“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具有作为母亲与妻子应 
有的温情,家中没有一个人能从她那里得到爱和温暖。女儿温蒂可以说是全 
书的中心,虽然没有以她的观点为中心的单独一章,但书中一切人物的所作 
所为都与她息息相关。物极必反,从高傲古板,规矩极多的旧家庭里偏偏会 
出现浪荡的子女。凯蒂从“南方淑女”的规约下冲出来,走过了头,成为一 
个轻佻放荡的女子。她与男人幽会,有了身孕,不得不与另一男子结婚。婚 
后丈夫发现了隐情,抛弃了她。她只得把私身女(也叫昆丁)寄养在母亲家 
,自己到大都市去闯荡。哥哥昆丁和凯蒂儿时感情很好。作为没落庄园主的
最后一代的代表者,一种没落感始终追随着昆丁。他极其骄傲,极其敏感,
又极其孱弱(精神上,肉体上都是如此)。他偏偏又过分重视妹妹的贞操,
把它与门第荣誉甚至自己生与死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凯蒂的遭遇一下子使他
失去了精神平衡。就在妹妹结婚一个多月后,他投河自尽了。对昆丁来说,
“未来”是看不见的,“现在”则是模糊不清的一片混浊,只有过去才是真
实清晰的。昆丁本来想与妹妹“一起进地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与蔑视,
鄙视他们的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既然办不到,他只能采用结束自己生命的
办法,免得自己看到事态朝他不喜欢的方向发展。表面上他是为妹妹而死,
实际上则是为家庭的没有前途而亡。
  杰生是凯蒂的大弟弟。他与昆丁相反,随着金钱势力在南方上升,他已
顺应潮流,成为一个实利主义者,仇恨与绝望有时又使他成为一个没有理性
,不切实际的复仇狂和虐待狂。他对自己的姐姐及周围的一切都怀有恨意,
除了钱他什么都不爱。杰生是福克纳塑造的恶的典型,或者说纯粹是恶的代
表,这是福克纳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班吉是凯蒂的小弟弟,他是个先天白痴,没有思维能力,脑子里只有感
觉和印象,而且还分不清它们的先后,过去的事和当前的事都一起涌现在他
的脑海里。写班吉的一章可以说是“一个白痴讲的故事”,事实上福克纳还
是通过这个杂乱的故事有意识地传达了他想告诉读者的一系列信息:家庭颓
败的气氛,人物,环境......
  在小说中,与杰生相对立并体现福克纳积极思想的是黑奴迪尔西。她是
这个濒临衰败的家庭中的唯一亮点和温暖,她的忠心,忍耐,毅力和仁爱同
前面几个人物的病态性格形成了对照。通过她,作者讴歌了存在于纯朴的普
通人身上的精神美。笛尔西这个形象体现了福克纳“人性的复活”的理想。
    在《喧哗与骚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对生活与历史的高度认识和
概括能力。尽管他的作品显得朴朔迷离,有时也确如痴人说梦,但是实际上
还是通过一个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性
变化的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旧南方的确不可挽回地崩溃了。凯蒂的堕
落,意味着南方道德法规的破产。班吉四肢发达,却没有思考的能力,昆丁
思想复杂,偏偏丧失了行动的能力。另一个兄弟杰生,眼睛里只看到钱,他
干脆抛弃了旧的价值标准。作品写一个家庭的衰落,实际上也是在写一套价
值观念的沉落,一种生存方式和整体氛围的沉落,这个沉落是相当沉重的。              
    《喧哗和骚动》在艺术表现方面非常成功。首先,福克纳采用了多角度
的叙述手法。他让三兄弟,班吉,昆丁和杰生各自讲一遍自己的故事,随后
又自己用“全能角度”,以迪尔西为主线,讲剩下的故事。福克纳常说他把
这个故事讲了五遍。但这五个部分并不是重复,雷同的,即使又相重叠之处
,也是有意的。这五个部分象五片颜色,大小不同的玻璃,杂沓地放在一起
,从而构成一幅又单色与复色拼成的绚烂的图案。其次,福克纳还出色运用
了“意识流”的手法进行写作,使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整个作品描绘的
生活氛围与场景,印象式地显露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新鲜的感觉。
    《喧哗与骚动》是一部巨著,虽然它篇幅不是多卷的,但它的内涵却是
深厚的,耐人玩味的。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Goodbooks.board@bbs.ustc.edu.cn]


--
※ 来源:·哈尔滨紫丁香站 bbs1.hit.edu.cn·[FROM: bbs@bbs.orange.sjt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