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作  家: whappy (fifi) on board 'reading'
题  目: 无望的期待: 《等待戈多》
来  源: 哈尔滨紫丁香站
日  期: Sun Mar 30 12:18:56 1997
出  处: bbs@bbs.orange.sjtu.edu.cn

发信人: Ufo_Fpe.pbbs@bbs.ustc.edu.cn (天水火冥), 信区: reading
标  题: 无望的期待: 《等待戈多》
发信站: 中国科大BBS站 (Thu Jan  9 04:51:56 1997)
转信站: sjtubbs!ustcnews!ustcbbs

    如果要列出现代最有影响的戏剧,恐怕大多数首先想到的就是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现代西方许多评论家认为它是法国近百年来的第一剧作。
    《等待戈多》是由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爱尔兰裔法国作家塞缪尔. 贝克
特创作的,这个剧写于1952年,于1953年一月在巴比伦剧场演出,引起轰动,
现已公认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
    这是一出两幕剧,登场的人物共有五个: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
拉季米尔,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还有一个小男孩。这出戏几乎没有什么情
节可循,故事发生在荒野的路旁。第一幕写黄昏的时候那两个流浪汉一见面就
开始了语无伦次的闲谈与无聊透顶的动作。他们声称自己是在等待戈多,要向
他祈祷,向他乞求,要把自己“拴在戈多身上”。波卓和幸运儿上场,也要寻
找戈多先生,原来他们苦苦等待的人竟然素不相识。戈多迟迟不来,却来了一
个男孩,他送口信说,戈多今晚不来,明晚准来。第二幕写的仍是那个时间,
还是那个老地方,只不过在原来已有的那棵枯树上长出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
浪汉又走到一起了,他们模模糊糊回忆昨晚的事。昨晚谈得很多,今晚似乎无
话可说,沉默,长时间的沉默。但无名的恐惧使他们无法保持沉默,于是两人
同时说话,说话只是为了“不听”和“不想”。波卓和幸运儿又来了,一夜之
间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他已气息奄奄。他们四人先后倒地,象蛆虫一样爬
来爬去,象白痴一样呼言胡语。波卓和幸运儿死了,男孩又来传话:戈多今晚
不来,明晚准来。孩子走后,流浪汉想远离此地,但嘴说走,仍站着不动。剧
终。
    这个剧没有情节,没有矛盾冲突,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有杂乱无章的
胡言乱语与丑陋不堪的没有个性的几个人物。剧本上演之后,虽毁誉褒贬争执
不下,但这个争论成了最好的广告,仅在巴黎就连演了三百多场,获得了意想
不到的极大成功,后来又被译成了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三十多个地方演
出,有人说这出戏的成功标志着法国戏剧的革命。
    在这出戏中,戈多虽然是不出场的人物,但他是居首要地位的人物,等待
戈多成为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所以评论家们对这个人物十分感兴趣,对他有
过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一,戈多(Godot)这一名字是从英语“God”演变而来。
即神,天帝,上帝,造物主之意,故这一人物暗指上帝;其二,戈多这一人物
正如写这个剧本之前贝克特的小说世界所展示给人们的死亡境界一样,他象征
“死亡”;其三,剧中出现的波卓就是戈多,只不过作者没有明确说出而已,
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这个人物,而在于“等待”。统
观全剧它的力量来源不在于戈多所引起的人们的某种解释,而在于充满着无法
补偿的人类苦恼的浓厚气氛。明知是徒劳无益而不得不重复毫无意义的言行,
以此来想忘却一切痛苦却又不如愿;明知枉然而本能却驱使他们期待救他们出
苦难的“什么人”的到来,在这两个人的悲惨窘境与滑稽可笑的形象中,在他
们徒劳的等待中,纵然不完全理解,但的确有某种强烈地冲击观众心灵的力量
。透过无望的期待发出来的是对人的悲惨的生存条件的抗议,即便这抗议是微
弱的,但它是以强烈的人道主义的清醒意识为基础的。因此,这出戏的主题即
“等待”。从全剧给人的总的印象看,人生就是一种等待。剧中弗拉季米尔说
:“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着戈多,等待着......等待。”在剧终
作者通过哈姆的嘴明确说过:“人们终生都期望着,这些片刻能组成一生”。
他们实际上是在等待解救人生痛苦的希望的到来,期望未来发生点儿什么事,
给这沉闷,痛苦,厌烦的生活带来哪怕些微的变化。然而什么希望,什么变化
,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只是习惯使然,本能使然,他们只觉得必须日复一日地
等待下去。这种等待具有多种含义:它意味着碌碌无为的人生——这种虚无的
等待的累积,或无限的日常琐碎动作的机械反复,即人生;它象征着虚无飘渺
的希望。在他们看来,支撑他们勇敢地承受世俗痛苦,苟延残喘的唯一动力,
就是这不可捉摸的希望,在这里,希望已被抽去了具体内容,它是无形的,形
而上的,超验的,代表一切的希望;令人在痛苦中煎熬,使人“腻烦得要死”
,“真是可怕”的这一等待,包含着强烈的愤怒,这是对社会的罪恶,灾难与
虚假,对人性的沉沦,人格的丧失,个性的毁灭,对人的苦闷与孤立无援,人
变成非人的愤怒。最后,使人憔悴的期待是人类生活的悲剧,或者说,充满无
望的期待的人生本身是一出巨大的悲剧。
    为表现人的存在的荒诞无意义的状态,人生的虚无和缺乏进展变化,贝克
特创造了独特的结构形式——循环式结构形式,强调幕与幕的内容上的重复和
每一幕的场景和生活片断的重复,完整地表达了主题思想,产生了良好的艺术
效果。

--
※ 来源: 中国科大BBS站 [Goodbooks.board@bbs.ustc.edu.cn]


--
※ 来源:·哈尔滨紫丁香站 bbs1.hit.edu.cn·[FROM: bbs@bbs.orange.sjt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6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