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ro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ke (唱片堆里一只狗), 信区: Rockroll
标  题: 音景音乐与创作自由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7月05日09:43:51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声音分裂症’对‘声音物件’:     
音景音乐与创作自由           
                    
                    
作者:Francisco Lopez  
                    
中译:subm             
                    
                    
(本文为西班牙作曲家法兰西斯哥.罗培士正
在写作中的长篇论文‘音乐之消散’之一部份
;一九九八年发表于加拿大电子原音音乐协会
网上期刊 eContact!)     
                    
                    
                    
音景(soundscape)的概念在过去
这二十年中不断地发展演变。说得更准确些,
演变的是这个名词而不是这个概念;因为‘音
景’一词不仅包含不同类型的作品及听音体系
,更包含对艺术与人生之关系这议题的各种歧
见。且先把全然以器乐作出的所谓音景放在一
旁不论,‘音景’通常是指对现实声响环境的
一种关切。然而正是对这项关切的不同定义,
引发出人们对音景概念的分歧意见。    
                    
加拿大作曲家莫瑞.谢佛R. Murray
 Schafer于一九七七年出版的《世界
之调律》一书被许多人看作是音景的圣经(注
一)。它彻底地改写了关于我们四周真实声音
环境的许多议题和观念,并对当下情况及未来
方向作了一明确的美学及哲学上的论断和表态
。多年来,这一立场已经定义了可称为‘谢佛
派’的整个学术流派的基本理论根据;而此一
学派通常以‘声响生态学’为其重心(先是透
过七0年代的‘世界音景计划’,而在九0年
代则是透过‘世界声响生态学协会’的组织)
。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评析,我认为谢佛派主张之
精髓可以总结成息息相关的两点:     
                    
一。他所谓的‘调律/ 调音’基本上是一种‘
消音’、‘灭音’,好像‘噪音’自身是一种
绝对邪恶,而且也是受人类影响的后工业社会
中才独具的特色似的(后面一项我认为是连意
大利的未来主义者卢梭罗都同样持有的误解)
。瑞典皇家音乐院的《改进声音环境宣言》就
是持这种论调的一个眼前的好例子(注二);
而我给那篇文章提供一个更贴切的题目:《反
吵闹声音环境宣言》。而谢佛,对于某些噪音
或是噪音环境,他试图以站不住脚的对映关系
指控来证明它们的所谓邪恶本质;有时说得出
奇地幼稚,比如:‘音乐里的背景长音是违反
理智的迷幻乐’,或是(谈到马达声时)‘固
然声响力度强,但它们传达的信息是重覆的,
在根本上是无聊的’(注三)。此处问题症结
在于把健康及信息沟通的考量与美学判断混为
一谈。再者,许多自然界的声音环境本来就是
相当吵闹的(瀑布,海岸,某些热带森林等等
),而长时间持续不变的声响状态也是自然界
中很常见的(不管环境是吵或是静)。对于谢
佛先生或是瑞典皇家音乐院的董事们这样的北
方人来说,许多地中海或非洲的城市想必是无
法忍受的吵闹;但是人类对声音环境的概念不
是一致的,而消减噪音这行为本身也有可能是
不好的。更重要的是,就了解和欣赏音景来说
,这是一个误导人的、过于简单化的观点。 
                    
二。‘声音分裂症’的概念等于是否定(或至
少反对)把声音特性从环境中抽离出来而用到
如艺术创作等的任何人类活动上去之可能性。
                    
皮耶.谢非Pierre Schaeffe
r研发出的‘声音物件’的概念(注四)可说
是总结了具象音乐的主要贡献:此一概念视录
音中的声音为完整且独立于音源以外的个体。
而这种经验是从以磁带录定声音并再生的技术
产生之后,才成为有实际的可能。正如米歇尔
.希昂Michel Chion非常精辟地
点出来的:定义‘具象’这个概念的,正是这
技术上的抽离,而不是对环境声音的运用(注
五)。但对于谢佛Schafer来说,声音
之分离于它的发声源(他称之为声音分裂症)
,是二十世纪历史发展的一种变态结果。因此
我们可以说,声音分裂症与声音物件是对同一
事实的相互对立的理解方式。       
                    
我在此想要突显的这种谢非派与谢佛派的对抗
,近年来在音乐创作的层面上显得特别尖锐。
加拿大作曲家戴伦.寇普兰(注六)就曾强力
抨击米歇尔.希昂在他的‘固定声音之艺术’
书中对具象音乐理论的新辩护;因为寇普兰认
为由这种音声/ 音源之分离所导致的电子原音
音乐的抽象主义造成了对外界经验世界的完全
封闭。同样的,加拿大作曲家巴利.楚艾(注
七)也质疑这种分离,认为音景音乐的最重要
特色恰恰在于反对声音与音源及语境的完全分
离,并主张音景音乐的终极目标正是听者与环
境两者间生态平衡地再次结合。      
                    
在此我要简单明白地说:我是谢非派的。我是
生态学系教授,从事环境声音录音并用它来作
曲少说也已有十五年了。虽然我十分明白真实
环境的各种属性间的明显关系,但我认为用艺
术的方式去对付这个现实中的各层面,是人性
的基本特质。              
                    
我认为这里争论的焦点是在我们对现实之认知
上的艺术创作自由权限。在音景作品中保留发
声源与声音物件间之因果关系只能说是有纪实
上或沟通上的理由,而绝对没有艺术上或音乐
上的道理。事实上,我相信,这个关系保留得
越多,作品的音乐性就越低(这也是基于我坚
信:绝对音乐的观念以及声音物件的观念,是
音乐史上最切题且最具革命性的发展之二)。
录音声音艺术之‘抽象化’正是一种‘音乐化
’,但又与音乐中的由抽象而具象的过程相反
(这点的确看似矛盾)。虽然很明显地它能断
绝我们对声音及其发声源的经验描述,但它开
启了艺术创作之新大门。对我而言,后者比前
者对人类世界更重要且切题。音乐创作(不论
是否用到音景)必须是一个自由的活动,不该
有不准抽取现实元素的限制;而且有绝对权利
自我指涉,不必受限于比如那种为了听者与环
境再结合之类的预设的、不合理的实用目的。
                    
我想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上,拿视觉艺术来相比
是很有助益的。在视觉艺术里,把现实之各元
素分离的艺术自由,不仅明显而普遍,更远比
在音乐中先进发达多了。比方说,梵高对他所
见到的风景的处理运用,我们有没有类似的批 
判?所以,谢佛派的诸位,拜托,让我们谢非 
派也拥有一位画家能有的自由吧。      
                     

引用书目:
(1) Schafer, R.M. 1980. The tuning of the worl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paperback edition).
(2)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Music, 1996. Manifesto
for a better sound Press, Philadelphia (paperback
edition). (2)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Music, 1996.
Manifesto for a better sound environment. Publication
of the RSAM, Stockholm.
(3) Schafer, R.M. 1986. The thinking ear. Arcana
Editions, Toronto.
(4) Schaeffer, P. 1966. Traite des objets Musicaux.
Editions du Seuil, Paris.
(5) Chion, M. 1991. L'Art des sons fixes. Editions
Metamkine / Nota-Bene / Sono-Concept, Fontaine.
(6) Copeland, D. 1995. Cruising for a fixing in this
"art of fixed sounds". Musicworks, 61: 51-53.
(7) Truax, B. 1996. Sound and sources in powers of
two. Towards a contemporary myth. Contact! (Canadian
Electroacoustic Community), 9.2: 48-55.
                                                   

(潜字第000三二二号)                 
--

         **                                                                     
         **          我希望我的冤屈能像这满地闪烁的白雪                         
       ******                                                                   
         **                可是这雪并非降在八月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204.7.23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