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ro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ke (唱片堆里一只狗), 信区: Rockroll
标  题: 关于罗培士的‘环境声音本体’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7月05日09:48:40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关于罗培士的‘环境声音本体’      
                    
作者:suborg           
                    
(关于罗培士的声音理论及相关课题,将来会
有专文详论。在此先大略提出几个重要焦点议
题,暂时供读者参考。)         
                    
罗培士这篇文章在音景及声音艺术创作方向及
理论反思上极为重要;因为它非常精密准确地
击中自然声音环保派及田园浪漫派这两种自然
音景主流之理念要害。          
                    
今天的前卫音乐创作者,即使对理论无特殊兴
趣者,有时也被迫提笔谈玄,原因往往是现有
理论论述不足、不存在,或者市面上的批评写
手根本不懂作品内容及背后思维。像罗培士许
多唱片,特别是这张La Selva,若丢
在唱片行架上,根本让一般听者无从定位它。
所谓余岂好辩哉?这点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而
这长篇大论的理论文章之根本性质,与今天充
斥节目单、唱片套上的事后雄壮化自己作品的
天马行空式的曲目说明完全不同。     
                    
罗培士不但是当前声音艺术圈中最杰出最活跃
的实行家之一,在理论写作方面也展现精密思
维、不凡的个人见解、长年的思考、长年的实
际经验,与极强的说服力。        
                    
以下随便谈谈这篇文章中所触及的一些音景/
声音艺术/ 具象音乐理论之基本问题:   
                    
                    
●在罗培士自己作品中,理论与实际有圆融的
相辅相成之作用。可以说,不读通他的文字理
论,很难完全把握他的音乐作品之全部或真正
内容。也可说,罗培士是少数作到他说到的,
也说清他所作出的。但是,许多观点和论证在
整体具象音乐、音景与声音艺术理论层面上则
不见得有普遍通用性。          
                    
●罗培士不断地宣称自己的创作自由,不知为
何(包括前一篇‘声音分裂症对声音物件’)
?因为今天的乐坛(创作及欣赏两边)并没有
对任何形式的前卫创作有任何实质或美学上的
约束或压力。对音景大幅度调变的作品也一直
有人作,比如早期的加拿大的巴利楚艾、和近
年的戴伦柯普兰等的玩弄调变现实的音景作品
(虽然他们属于加拿大的谢佛派)。罗培士被
一般人视为前卫噪音音乐家,原可随心所欲,
更不该没有安全感。           
                    
●罗培士始终坚持原始具象音乐理论;坚持谢
非派。其实,任何仅持一种见解的理论长远来
看都是站不住脚的。更何况,皮耶谢非的具象
音乐理论,在今天看来,是漏洞百出的。首先
,其最基本信念,所谓简约聆听(或可用现象
学的译法译为还原聆听),坚持、限制听者必
须不作任何声音与发声源的联想,是极幼稚可
笑的规范性聆听理论。关于此点在此不容详论
,但基本上,第一,限制听者,当然荒缪。比
如,在这张唱片中,有打雷声出现时,我们必
须自我惩罚自己心中浮现过雷雨的景象吗?必
须赶紧在脑中分析刚才雷声的音量包封,起音
,尾音,频率分布,等等不带任何指事性的声
音特性??听到蛙声时,不得猜想那是什么样
儿什么颜色的青蛙吗?等等等等。第二,所谓
简约聆听,在现象学玄学的外表之下,其实是
极保守的传统抽象音乐美学的变体。亦即,原
始具象音乐其实是用新的声响物件,作旧的抽
象音乐。从早年谢非的作品,一直到当前的学
院派电子原音音乐中,所谓声音物件,其实根
本可说就是古典乐中的音符。       
                    
●基本教义的幻声概念。幻声聆听当然是与前
面的这种声音物件与发声源的分裂是同一回事
。而罗培士对此概念的坚决彻底执行真不得不
令人佩服。比如,在最近的现场演出中,罗培
士当场一人发一块麻布,作为蒙眼睛用的眼罩
。不但要每人都像枪决犯似的蒙眼,全场熄灯
,更于墙边立一布蓬,自己及表演器材全躲藏
于其后,在幕后操纵全曲。音乐音量超过一百
四十分贝,有如置身于喷射引擎旁,过瘾万分
,然而对听众的要求显得有些好笑;特别是像
吾等反叛性特强的听众,根本张着大眼东张西
望。                  
                    
简约聆听、幻声聆听等,本应该是一种描述性
,而非规范性的聆听方式。也就是说,罗培士
强调声音本体及内在世界之重要本是好事,但
若不切实际地强行规范,则失去可行性。听者
,尤其是前卫音乐的听者,当然该有完全的自
由;聆听层次应该在罗兰巴特的三段聆听,或
是米歇尔希昂的三类聆听中自由出入,无所碍
滞。                  
                    
●死守音乐性。罗培士各篇文章中(当然尤其
是他下一篇凯基论)都流露出一种对不断辩解
自己作品属于‘音乐’范畴的偏执。如前所说
,如此有名有地位的声音艺术家还有这种冲动
,还持有如此保守的音乐艺术观,实令人不解
。                   
                    
●声音艺术彻底独立乃为正途。这些自相矛盾
的理论思维的唯一理论及实践上的出路为:声
音艺术的完全独立。我们坚决反对一乐两制的
荒诞假说(抽象音乐、具象音乐;两种手法,
一种美学);亦即,音乐分两种:传统音符为
主的抽象音乐,与使用任何声响的具象音乐。
前面已说过,具象‘音乐’,顾名思义,仍然
隶属于传统音乐美学;换音符为声音物件,换
汤可没换药。仔细想想,真正具象的音乐应该
是纯粹的声音艺术,sound art。这
五十年来的具象音乐若说是‘伪具象音乐’也
不为过。就像视觉艺术早已不再被绘画一词的
概念限定;摄影、电脑视觉艺术都早已能当家
作主。声音艺术,并非是历史上取代传统音乐
的下一个音乐阶段,而是整个‘听觉艺术’在
音乐以外的未来延伸、拓展。       
                    
●罗培士没有面对用自然环境声音所作的声音
艺术与真正自然‘音景’录音之差别。这两种
创作,或说制作,在基本出发点及制作程序上
都有根本的相异。罗培士本人平常的作品并非
全都以自然环境声音为主;La Selva
这样不加高度电子调变的形式于他作品中可说
是例外。若将这两种乐类不同的作品之美学态
度作排比,犯了基本的错误。因为像文中所举
的多种名家的自然录音,它们许多根本就没有
自视为音乐,或艺术,只是大自然录音唱片。
●知行不一。罗培士是极诚恳的艺术家,可他
虽然在本文中用如此篇幅驳斥对发声生物进行
种类辨识的聆听态度,但唱片内册中第二部份
郤动用了多国的六七位生物学专家详细辨认并
列出唱片中所出现的全部生物之学名俗名及出
场时间。不过,这种与提倡的主张相抵触的误
导性,或说接近愚弄听者性,在罗培士作品中
并非第一次出现;比如在一九九三年的Azo
ic Zone中,作者就在封面里外文字中
让人误以为唱片中的声音是海底最深处的无生
带的录音。               
                    
                    
                    
(潜字第000五0三号)        
                    
                 
--
         **                                                                     
         **          我希望我的冤屈能像这满地闪烁的白雪                         
       ******                                                                   
         **                可是这雪并非降在八月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204.7.23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64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