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ro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erfect (叶枫), 信区: Rockroll
标 题: [转载]月光洒满大地时,一切黑暗尽归哥特王朝.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Sep 27 19:32:00 1999), 转信
作 者: vicent (蓝房子粉刷匠) 1999.09.01 转贴 打包 回复
月光洒满大地时,一切黑暗尽归哥特王朝
Gothic,按字典解释,其中文意思为∶ 1.哥特人的; 2.(建筑)哥特式的
; 3.(印刷)哥特体的; 4.(小说)哥特式的,恐怖的。而Gothic Rock,按字
面大概应译为"(音乐)哥特式的摇滚",那么,究竟音乐与哥特的连接点及意义何在?
一切都是始于Joy Division。那还是在七十年代末的朋克时代,Punk,这是个
暴力加上颠覆的标记。而原名为Warsaw的Joy Division的出现,无疑将这场充满
了破坏欲望和无政府主义的朋克运动带进了后朋克时代。浓烈朋克气味的电吉它
,夸张而突出的贝司,是J.D.式低调摇滚的标记。而J.D.那套灰暗而孤离的人生
观,像一种阴郁的遗传因子,将整个后朋克文化尽染成灰色。主音歌手Ian Cur
tis于80年的自缢身亡,是一种以身殉道。这些耗损生命而成的音符字句,成就了
Joy Division的不朽经典,见证着整个低调文化的开始。
八十年代,一个悲观的年代,至少在英伦及欧陆地下文化的层面上来说如此。在
当时的独立音乐圈里,涌出一大批黑暗病态、风格邪异的乐队,他们的音乐源自
于无尽的压抑,以及对生命的诅咒。Bauhaus,The Sisters Of Mercy,The
Birthday Party,Alien Sex Fiend,Southern Death Cult,The Chameleons,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Clair Obscur,And Also The Trees┅┅实在
不用再列举更多的经典名字了,这些被视为绝望、邪气、颓废的乐队/乐手,从
Punk那种过激的破坏意识,反方向潜逃往一个内向而黑暗的世界--这就是那个占
据了大半个八十年代的低调音乐时代。
依然未提到"哥特"这一字眼。其实,在八十年代初时,乐评文章或乐迷提到这类音
乐时,总没有一个确切的名称。"后朋克摇滚"、"低调音乐"、"恐怖摇摆"、"死亡
派"┅┅这些都是人们早期对这种音乐戴上的头衔,至于"哥特摇滚"这一名称,则
伴随着The Cult 、The Sisters Of Mercy 、The Mission、Fields Of
Nephilim确立了Goth文化体糸而出观。
还是让我们再重新好好看看Goth/ Gothic这个词语吧。Goth,始于对公元三、四
世纪时侵略罗马帝国的日尔曼/野蛮人之民族的称呼;而由Goth衍生而出的Gothic
,原用于哥特教堂建筑上。它不仅是十二至十五世纪统治着西欧建坛的主流建筑
风格,在西方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更是当时教会统治下的中世纪"黑
暗时代"(Dark Age)的代名词。枝干挺拔的外形充满了升腾的动势,而教堂内部
裸露着近似框架式的结构构件,筋骨嶙岣,窗子占满了支柱之间的整个面积,几乎
没有墙面,雕刻、壁画之类无所附丽,极其峻峭冷清的内部空间被巨大的彩色玻璃
窗渲染得五色缤纷、光夺眼目∶这一切都体观着教会否定物质世界,宣扬"纯洁的
"精神生活的神秘主义论说教。德国的科隆主教堂,正是这种弃绝尘寰的宗教情
绪的极致结晶。
而十八世纪初,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波助澜之下,哥特文学,这种充满奇异幻想的
文学风格,更席卷至欧洲的文学体系内,同时亦默化了现今的文学思想及音乐的
秩序。最后,作为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糸的最终成形,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哥
特黑暗文化被正式纳入音乐的范畴内,而这次,它借用了更诡秘更激进的精神面
貌与人们会面。哥特文化运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以一种间断跳跃的方
式在各种艺术文化领域中植根生长,最后以哥特音乐的爆发标志着这一运动的完
成,这与其他文化运动,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主义运动等的特征及过程
毫不相同。令人不解的是为何在漫长的岁月里,几近枯竭的哥特基因仍能保存下
来,并分别在不同领域萌芽生长?这应该与西方人类的社会心理结构与社会文化
结构的构成与演进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我们无法以短短数言便解开这一巨大谜团,
毕竟,这只是篇关于哥特摇滚的小文。
哥特摇滚在英国地下音乐圈的形态与演进,正犹如一派邪教降临大地般。它通过
难以想像、天马行空的邪异素材来吸纳听众,这就不仅包括了在音乐上百花齐放
的空前创造力,也包括了在视觉造型上,所给予人们的前所未有的剌激视觉体验。
中性化的身份造型,浓妆艳抹的打扮,这些并非新浪漫一族的专利。哥特仿佛是
新浪漫的个性相反的孪生兄弟,是华美艳丽背后黑暗病态的一面。哥特中的经典
,是Specimen的绝对异端形象,可惜Specimen只是一个"形象乐团",于音乐上并
未留下太大贡献。当然,还有Peter Murphy(Bauhaus)的瘦弱病气,Daniel Ash
(Bauhaus)的箭猪式发型加鱼网装,Siouxsie Sioux(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的妖魅夸张眼线,Ian McCulloch(Echo & The Bunnymen)的巨型黑
发大风衣,这些全都是对整个哥特文化的视觉诠释。而在哥特音乐的文本中,我
们可以细味到一些涉及宗教、性爱、死亡、绝望、基督以至匪夷所思的虚无论语
句,这些都是哥特音乐不可或缺的一环,Gothic Rock,这覆盖在影像模糊、虚
无飘渺的外在躯壳之下的音乐,一切都是那么神秘。
哥特摇滚的风格,可说是承继自Joy Division的遗传。尤其是那种把贝司提升
至主奏位置的癖好,直至今日的后哥特朝代仍无法被摆脱。那些抑压着低沉声
线或扭曲的人声,沉重如郁结般的贝司,迷幻的吉它声,充满控诉力的鼓击,偶
尔发出鬼哭神号般的嘶叫,如同石磨般沉重或是狂野得分崩离析的曲式,还有一
张张苍白的面孔∶当你对生命感到茫然无助时,你会想到在它背后究竟隐藏着什
么吗?是心灵的孤立无援?是死亡阴影的笼罩?还是人世间的悲剧?Gothic
Rock,是建筑于无意识的抽象表达而多于刻意性的音乐颠覆行为。
在荟荟众多哥特王朝的黑石圣像中,不可不提的是以下三支最具哥特黑色气味
的乐团∶Bauhaus,The Sisters Of Mercy以及The Birthday Party。
追溯哥特摇滚的根源,来白英国Northingham市的Bauhaus绝对可称得上是Gothic
Rock的鼻祖。这个最初名为The Craze,后来又一度更名作Bauhaus 1919的哥
特之皇的音乐,永远与黑色和死亡紧紧缠绕着,在他们的音乐里包含了所有哥特
元素的原型。更重要的是,Bauhaus成员的艺术学院背景,驱使他们把戏剧及表演
艺术的元素,融入乐队的音乐概念及现场演出之中。而Bauhaus这一名字,正来自
于1919年成立于德国魏玛的国立威玛建筑学校(Das Staatlich Bauhaus Weimar,
简称包豪斯Bauhaus)--一所对现代建筑艺术、工业设计以及工业美学具有深远影响
力的建筑学校,同时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发源地。(再一次的,哥特这一词语将
音乐与建筑领域沟通起来。)
1979年,组建已两年的Bauhaus推出了首张单曲"Bela Lugosi's Dead",一首色
调阴森,长达9分钟的实验性杰作,并举行了一场伴随着黑暗灯光从及干冰烟雾
的神秘现场演出,正式升起了哥特王国的国旗。在存在的六年中,Bauhaus在亲
手建造的哥特王国中竖立起五座黑色大理石界碑--1980年的<In The Flat
Field>,1981年的<Mask>,1982年的<The Sky's Gone Out>和<Press The
Eject And Hand Me The Tape>,1983年的<Burning From The Inside>
。主音歌手Peter Murphy混合着David Bowie及Iggy Pop的神经质病态造型,
汲取自朋克音乐的演奏手法,旋律化且沉实抢耳的低音吉它,还有黑暗如哥特恐
怖小说的景象,Bauhaus标志着一个低调次文化的真正诞生。
断裂之后的Bauhaus,并没有像内陆河一般蒸发消失于干涸的沙漠地面,他们是
一条条汹涌的地底暗流,仍不断地拓展着这黑色王国的边界。Peter Murphy与艺
术摇滚乐团Japan的贝司手Mick Karn组成新乐队Dali's Car,于1984年发表了
一张专辑<Walking Hour>,但不久后两人就分道扬镳了。(其实在Bauhaus的音乐
中,已潜藏着丝丝艺术摇滚的气味,而过去他们也与别的艺术摇滚乐手合作过,如
1981年时他们曾联同David Bowie录制了一首经典之作"Ziggy Stardust"。) 而
今Peter已转至美国作个人发展,透过他的个人专辑<Should The World Fail
To Fall Apart >(1986年)、<Love Hysteria>(1987年)、<Deep>(1989年)
、<Holy Smoke>(1992年)和<Cascade>(1995年),我们不难发现Peter已适应了
美国的文化环境,并一步步地柔化了过去他所特具的那种邪异病态气质。
1983年夏天,吉它手Daniel Ash和鼓手Kevin Haskins在Bauhaus刚刚解散后就
马上和新增的贝司手Glenn Campling组建了三人先锋实验组合Tones On Tail。
如果说Bauhaus最吸引乐迷的是他们现场表演的疯狂魔力,那Tones On Tail则完
全是以一种谨慎的演出与理性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1985年圣诞,Bauhaus的原
贝司手David Jay联络了旧战友Daniel Ash组建了Love And Rockets,而鼓
手Kevin Haskins也随后驾到,这也同时宣告了T.O.T.的解散。L.A.R.这支由除
Peter Murphy以外的Bauhaus残余力量构成的乐队,1986年甫一组成便创作了两
张唱片<Seventh Dream Of Teenage Heaven>和<Express>。而后又以1987年
的<Earth sun Moon>和1989年的<Love And Rockets>,这两张光芒四射的专
辑,宣告了L.A.R.地下生涯的结束。1994年,一张标志着L.A.R.新生命到来的<H
ot Trip To Heaven>又告诞生,在这张作品里,L.A.R.的探索之路开始迈向
太空领域,电子音效的大量捕捉使他们的音乐历程又跨入一个新阶段。1996年3
月,L.A.R.发表了十年来的第六张专辑<Sweet F.A.>,令人诧异地回归到传统
英伦吉它曲式上去。而吉它手Daniel Ash除了在T.O.T.和L.A.R.中辛勤劳作之
外,也不忘同时开展个人事业。他在1991年和1992年发表了<Coming Down>、<F
oolish Thing Desire>这两张个人作品。
1989年的<Swing The Heartache∶The BBC Sessions>、1992年的<Rest In
Peace∶The Final Concert>和1998年的<Bauhaus∶Beneath The Mask>这
三张精选现场专辑,再度勾起人们对Bauhaus这一消散以久的神话的缅怀。1998
年,哥特乐迷们值得欢呼庆祝的一年。这不仅指Peter Murphy又推出一张EP,
而L.A.R.也录制了他们的新专辑<Lift>。解散十五年的Bauhaus更在这年以原装
阵容重组,发表了专辑<Crackle>,并举行了一次巡回演出。昔日哥特王国的神
君再次君临大地。
哥特教父The Sisters Of Mercy,是与Bauhaus齐名的另一支重要哥特乐队。
而The Mission则是T.S.O.M.的一支分支乐队。当Rolling Stone的Keith在电
视采访中大叫着"这个世界上最无聊的就是disco里的鼓机!我最讨厌的就是鼓机
!"并在无数观众的面前用吉它砸碎了一台鼓机时,利兹市一个热爱汉语的小青
年在自已租的一家药店地下室里装起了一套鼓机,日后当Andrew Eldritch这位"
哥特教父"回忆起1980年的这个开端时,带点嘲讽地悦∶"我依然没有学会打鼓,
但至少我是城里唯一一个信得过的鼓手。"借助鼓机的帮忙,四个人就拉起一支
乐队,成员包括Eldritch这位主唱和"鼓手",吉它手Gary Marx,队中的另一
灵魂人物,第二吉它手Benn Gunn,贝司手Craig Adams,他的贝司演奏和鼓
机一起决定着音乐的色彩。当时乐队名为Doktor Avanlanche,他们的首张单
曲"The Damage Done",反映出乐队模糊而不确定的风格方向,这并不奇怪,
Gary的至爱是曼切斯特传奇乐队The Fall,Andrew则是Pere Ubu的乐迷,而
Craig迷恋的却是Hawkwind和Motorhead,不过这张单曲也反映了乐队潜在的才
赋与整体性的一面,毕竟,他们都深爱着The Stooges和Suicide。在81年,A
ndrew成立了个人专属的独立唱片公司Merciful Release,并从一宗修道院藏
尸案中得到灵感,将乐队更名为The Sisters Of Mercy,从此他的哥特灵感
也不断涌现而出。
83年的EP<Alice>,无疑是他们真正成熟和接近完美的一次演出,同名单曲是他
们打进英国独立排行榜的首张作品,它和"Floorshow"一起确定了T.S.O.M.早期
音乐风格,诡异不安的鼓机节奏营造出一片稀薄但坚硬的黑色背景,略带异域
色彩的吉它声响急速地穿插于Andrew亳无表情的演唱和沉厚压抑的贝司音效支
撑起的空间里。7分11秒的纯鼓机作品"Phantom",用直击心脏的冷硬音色将乐
手与听者共同沉没在迷幻而恐惧的幽灵之海底。令人真正不寒而栗的,是他们
的绝对的冷静,
The Birthday Party这支黑暗暴力哥特的代表乐队,已有专文加以介绍,这
里主要对T.B.P.解散后的分支家族进行描述。
在T.B.P.于1983年解散后,乐队的两大分支--以"哥特之王"Nick Cave为首的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和T.B.P.吉它手Rowland S. Howard的Cri
me & The City Solution便被Mute公司吸纳至旗下,后朋克与哥德异色亦
从此进驻这间著名独立音乐厂牌。而T.B.P.遗种亦从此扎根发芽,游离于著名
德国工业噪音霸主Einsturzende Neubauten和The Bad Seeds的Blixa Bar
geld,从Magazine走进The Bad Seeds又走出来的Barry Adamson,从Crime
& The City Solution走出来有Simon Bonney及分支This Immortal S
ouls,还有横跨两支乐队的T.B.P.前吉它手、鼓手Mick Harvey,以及在T.B.
P.时已扯上关系的女歌手Anita Lane,乃至由Barry Adamson发掘出来的Mir
anda Sex Garden┅┅这是一棵不可小视的家族树。Nick Cave这位"哥特之
王",从早年的异类狂魔形象,到今日悲天悯人的播爱者,他一直都是人们最熟
悉的哥特形象代言人。<From Her To Eternity>,<The First Born Is
Dead>,<Kicking Against The Pricks>,<Your Funeral┅My Trial>
,<Tender Prey>,<The Good Son>,<Henry's Dream>,<Live Seeds>,
<Let Love In>, <Murder Ballads>,<The Boatman's Call>,Nick十五
年来在黑色大地上留下的这串深深的脚印,证明了他永远都是我们紧紧追随的
哥特君王。而在T.B.P.家族中活动面最广的,则应该是Mick Harvey。从The
Boys Next Door自The Birthday Party到The Bad Seeds,Mick一直是
Nick最亲密的战友。而他不仅在上述这几支乐队及Crime & The City Sol
ution这些T.B.P.家族乐队中担任过重要角色,也一直与和Anita Lane,PJ
Harvey,Serge Gainsbourg等著名乐手有着紧密合作关系。不要以为Mick只是
在配角的位置上工作,在Nick Cave & The Bad Seeds的专辑<Your Fun
eral┅My Trial>制作过程中,由于Barry Adamson的中途离去和鼓手Thomas
Mydler折断了手臂,他基本上负责了全部的编曲和乐器演奏,包括了吉它、
鼓、节奏吉它、钢琴、口琴、贝司、木琴和钟琴,而<Your Funeral┅My Tr
ial>也被许多人认为是The Bad Seeds最出色的一张专辑。之后Mick又为数部
欧洲电影及电视剧负责配乐,并结集发表了两张个人专辑<Alta Maria & V
aterland>和<Ghosts┅Of the Civil Dead>,继续将T.B.P.的暴力美学倾向
往纵深发展。而之后他与其它艺人的不断合作中,我们不难看出Mick在音乐上
超常的弹性,及至最近他与法国前辈Serge Gainsbourg合作的<Intoxicated
Man>中,在阴郁灰暗的哥特内核之外的,竟是美妙得近似perfect pop的音乐
编排。现在的Mick,则更有意向Techno界进军。还有不可不提的Barry Adams
on,低调的视觉-声响艺术者。自1988年他与Nick Cave & The Bad Seed
s分道扬镳之后,自1989年他的笫一张单曲"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
rm"开始,Barry的音乐创作便一直渗透着一股浓黑的折衷主义实验味道。1989
年他的首张专辑<Moss Side Story>,以虚构的电影画面为基础,而专辑的副
标题正是"Music To A Film That Never Was",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对
各种音乐素材非凡的融合力,Barry撰写着他心目中的电影配乐。在1991年的电
影<Delusion>制作中,给了他一次为真实存在的电影创作配乐的机会∶由侦探
紧张类型影片配乐,以至电子气氛、公路电影音乐、巴西爵士乐一应俱全。在
真实的影像天地中驰骋过后,Barry再回到自已的电影世界中。这一次,他甚至
全力去营造一个暴力电影的音乐世界,带着暴力虐杀凄美的<Soul Murder>,
于1992年诞生。在这张专辑中,着重配乐色彩的取向,富戏剧性的重复,人声
广播对白的插入,Barry试验着不同音乐风格混进黑色元素的可能性,早在当时
便发展完成一种通合于今天因由暴力美学引发的音乐气候,他当时的合作伙伴
,则是著名美国地下乐队Dinosaur Jr.的主唱J Mascis。而1993年的六曲EP
专集<The Negro Inside Me>内同样存在着Barry的音乐先觉,除一贯本色的
怀旧色彩与舞拍融合的侦探片音乐程式之外,在重唱Serge Gainsbourg的一曲
"Je Taime┅Moi Non Puls"中Barry更用上当时仍十分"另类"的Trip Hop架
构。至于Barry的新作,1996年的<Oedipus Schmoedipus>,从标题上即可看出
取材自古希腊神话的著名悲剧人物--乱伦的俄狄浦斯(Oedipus)。正反双方,专
辑题目已有相互矛盾的意识,邪道与卫道,压抑与释放,从社会结构到个体自
我。不甘寂寞的Barry这次邀来大批乐人与他一同建构这个沉郁的声色世界,除
老朋支Nick Cave和同道中人前The Associates的主唱Billy McKenzie之外
,还有Trip Hop界三巨头之一的Massive Attack三人,更有Pulp主音歌手Ja
rvis Cocker,甚至还翻玩了一首Miles Davis的经典作"Miles"。这是Barry
最迷离的一部充满黑色调子的空中电影。
提起哥特文化形象,自然还有Batcave,当时这所夜店中,聚集的是一群极端标
奇立异的黑暗分子,曾经是八十年代后朋克/哥特文化的焦点所在。上文所提及
的经典哥特"形象乐团" Specimen,正是出身自Batcave夜店;而另一支发迹于
Batcave的乐团 Alien Sex Fiend,如病态版Alice Cooper的丧尸造型,音
乐风格则被形容为"电子Bauhaus",在把死亡装扮推至最极端之余,更能在音乐
上突破常规,创造出一种即兴而癫狂的电子低调音乐,开De/Vision、Rain O
n Bamboo、Wolfshbeim一派EBM音乐之先河。而Batcave也成为黑暗舞池文化的
发源地。
像一季暗晦的寒冬气候,我们被哥特文化侵占,在非人化的后工业现代社会里
面,追逐着一种活着死亡的体验。
在那个悲观的八十年代里,Gothic这种栖身于主流文化的阴影里的次文化,其
影响力早已越过音乐的界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的态度,一个哥特
信徒所追求的黑色国度。来到这个模糊的九十年代,今天的哥特摇滚已被解构
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这些昔日的
哥特守护神也早已离弃了他们的信徒。但是在今日的阴暗乐派(Dark-Wave)运动
中,在死亡民谣(Death Folk)、后工业噪音(Post-Industrial)、阴暗氛围音
乐(Dark Ambient)以至新古典(Neo-Classical)这些形式主义的风格外壳之下
,我们仍欣然发现Gothic依然是这些地下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遗传基
因。
尼采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
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日神精神沉湎于外观的
幻觉,反对追究本体,酒神精神却要破除外在直观的幻觉,与本体沟通融合。
前者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后者揭开面纱,直视人生悲剧。前者教
人不放弃人生的欢乐,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执着人生,后者超脱
人生。前者迷恋瞬时,后者向往永恒。在艺术中,建筑是完全的日神艺术,而
音乐则是纯粹的酒神艺术。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这两种决裂对立的精神本能
在西方人类个体的心理超我层面中的同时存在状态,是西方民族与东方民族在
社会心理结构上的最根本差异,也是那阴郁的哥特基因能一直在西方社会心理
最底层潜伏的原因。只憧得"中庸"和"天人合一"的东方人,也许永远也体会不
到酒神状态中那植根于人的至深本能的一种具有形而上深度的悲剧性情绪。
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
获得审美快感,这就是尼采由悲剧艺术引伸出来的悲剧世界观。
"那时,所罗门说,耶和华曾说,他必住在幽暗之处。我已建造殿宇,作你的居
所,你永远的住处。"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刮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hit-cim2.hit.edu]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42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