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ro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ke (为犹大献血), 信区: Rockroll
标  题: The Beautiful People—哥特中人闲聊哥特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12月17日18:17:24 星期天), 站内信件


The Beautiful People—哥特中人闲聊哥特

Details Magazine, July 1997


性,死亡,和眼线膏。哥特是朋克的欢闹的葬礼,而这个送葬仪式永无休止地继
续着。从Siouxsie Sioux到Marilyn Manson,采访者Suzan Colon将在此文揭示哥
特的历史。

人物(按出场先后顺序):

PETER MURPHY——Bauhaus乐队的前领袖
DANIEL ASH——Bauhaus乐队的前吉他手,目前在Love and Rockets乐队
DAVID DORRELL——前记者,现在是Bush乐队的经纪人
JON SAVAGE——流行音乐乐评人,《England's Dreaming》的作者
IAN ASTBURY——Southern Death Cult乐队和The Cult乐队的前主唱
MARC ALMOND——Soft Cell乐队的前主唱
ROBERT SMITH——The Cure乐队的领袖、主唱
BRIAN McNELIS——Cleopatra Records唱片公司的总经理
FRED H. BERGER——Propaganda杂志的创始人和发行人
ROZZ WILLIAMS——Christian Death乐队的前领袖和主唱
SIOUXSIE SIOUX——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乐队的前女主唱
MICHAEL ASTON——Gene Loves Jezebel乐队的前主唱

MURPHY: 据我所知,大概在1979年,Bauhaus乐队凭着《Bela Lugosi's Dead》一
曲而开创了被乐评人称为“哥特(gothic)”的这个音乐流派,但“哥特”是记
者们空想出来的神话,在80年代的某个时期他们用该词来形容Bauhaus,Joy
Division,Iggy Pop在The Idiot乐队的震颤唱腔,等等。这种音乐通常是比较粗
糙的,但它利用一种类似于先验的特质弥补了这种不足。

ASH: 我们在David Bowie的电影《The Hunger》里演奏了〈Bela Lugosi〉。拍摄
是在一天之内在一间叫做“Heaven”的同性恋夜总会里完成的。当时我们正在试
装,我走下台来,听见一个声音说“哈,你穿了我的鞋。”我转身一看,原来是
David Bowie。你能想象吗,一名23岁的青年,竟听见自己的偶像对自己说,“咱
们的鞋重了”?

当我们录制〈Bela Lugosi's Dead〉的时候,Bauhaus乐队的成员聚在一起也不过
四个星期。我们从不把自己和自己的音乐称为“哥特”。那是几年之后由新闻媒
介发明出来的。

DORRELL: 噢,天哪,一切仿佛历历在目!我才懒得作什么澄清,究竟是我写了篇
文章并称他们为“哥特”,还是我从一位“哥特记者”同行那里偷来的词——安
非他命毁了我的记忆。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注意到,朋克在末期变得越来越黑
暗。Joy Division乐队的Ian Curtis的自杀,不仅结束了他自己的生命、结束了
他的乐队,也导致了一个真空地带的产生,使其他乐队望尘莫及、无法超越。

SAVAGE: Joy Division的地位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将宿命的、甚至是自杀倾向性
的歌词,同强劲有力的音乐融合为一体。到了80年代中期,哥特失去了张力,并
变得单一化。显然哥特音乐流派的启蒙得追溯到哥特浪漫主义,由工业革命带来
的灭绝人性的理念。这一切的原型取自于Mary Shelley写的《科学怪人》。这科
学怪人被用来形容年轻人跟大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塑造了他们的外在力量,这种
理念对哥特主义者来说十分具有有吸引力。不过,与此同时,哥特音乐流派里也
产生了一些俗气的大众文化垃圾,例如The Munsters乐队和The Addams Family乐
队,这为朋克的讽刺画象添加了拙劣的一笔。


Ian Curtis


ASTBURY: 对于此前早几年就置身朋克运动的大部分人来说,朋克不再反映他们的
初衷。而哥特音乐使他们有机会建立另一个属于他们特有的舞台。这个舞台吸引
了无家可归的人,当时许多朋克住在福利院,到商店里偷东西。 有一支乐队叫做
“Sex Gang Children”,他们的衣着打扮跟Bahaus乐队和Specimen乐队很相似。
我们中的许多人常常跟他们的主唱Andi SexGang一起混。他住在一幢维多利亚时
代的老房子的天台。我们老去那儿喝茶,他常穿一件中式长袍,涂着黑色眼影,
发型精心梳理过;经常播放Edith Piaf的唱片,15台电视同时开着。我们都觉得
他就象“西哥特人伯爵”在他的城堡里掌管着他的宫廷。那时,Dave Dorrell听
见我们称呼Andi作“西哥特人伯爵”,称呼他的随从们作“哥特人”,于是Dave
就对哥特音乐圈里的所有人都称作“哥特人”。

ASH: 我记得当时我从未听过Alien Sex Fiend乐队和Specimen乐队的歌,但我的
直觉告诉我,他们不过是垃圾。从外表打扮就看得出来。这话听上去有点瞧不起
人,可我认为他们使“黑T恤衫一族”蒙羞。

ALMOND: 我挺喜欢Alien Sex Fiend乐队和Specimen乐队的,还有许多同类的早期
乐队。我觉得他们挺滑稽的。ASH的看法有点势利。

ASTBURY: 大约在81年或82年初,所有这些乐队都聚集在伦敦的“蝙蝠洞”(
Batcave)夜总会。那夜总会是来自Specimen乐队的Ollie Wisdom经营的。那夜总
会真是个大杂烩;可谓是死亡摇滚夜总会。 Specimen乐队就是那儿的坐镇乐队,
他们的音乐很黑暗,跟The Addams Family乐队一样充满德国味。他们简直就是
Bowie的死亡版。

ALMOND: “蝙蝠洞”搬过几次,我记得当它搬到苏豪区的一个叫“闲话”的地方
时,是它的黄金时期。要上最顶层得坐电梯,顶层以前是脱衣舞夜总会。那儿有
个小型剧场,以前脱衣舞娘就在那儿表演。大伙经常在那里观看哥特电影,或者
看乐队演出;Robert Smith等人常在那酒吧流连。

SMITH: 我们经常去“蝙蝠洞”,因为我们可以免费进场,那儿气氛也挺好,人们
都很友善。不过那里的音乐糟透了!空气中充斥着死亡之浪漫主义!任何一个亲
身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都知道,死亡一点儿也不浪漫。

DORRELL: 当“蝙蝠洞”搬到Leicester广场的时候,那是哥特文化的鼎盛时期。
那家夜总会很棒;有一辆美国军队吉普车停靠在酒吧外面。当时,有一个家伙闯
进了白金汉宫,皇后醒来,只见一个精神轻微失常的、微醉的爱尔兰男人就坐在
她的床尾。一个星期之后,那名男子获得保释,他在“蝙蝠洞”里跟Red
Lipstick乐队一起演出。

 

The Look · 哥特打扮

ASH: 在短短六个月的时间里,Bauhaus赢得了一群爱穿黑衣的观众,青少年们也
开始模仿我们的穿着打扮。我们称他们为中性麻醉魔鬼,或野羚羊。


ASTBURY: 很多人都拿这种现象开玩笑,但作此打扮的青少年却是很当真的。对他
们来说,这意味着某种精神境界。其实,好几万年以前就有人这样打扮了,原始
人把炭灰涂抹在眼睛周围和头发上,来装扮成骷髅或幽灵鬼怪。

McNELIS: 基本上只要你穿黑的人们就会把你看成哥特人。

SAVAGE: 无论在那时还是现在,做个哥特人似乎成了青少年宣泄愤怒的方式。乔
装打扮一翻,使自己看上去显得病态、古怪、对死亡的沉迷,把你的父母和同龄
人吓一跳。如今,虽然在《Beetlejuice》、《Edward Scissorhand》、《The
Craft》等电影里也能看到哥特形象,但那已经不稀奇了。

BERGER: 别忘了还有《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The Hunger》甚至
《Ed Wood》和《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等电影。Tim Burton的哥特
电影大师地位受到广泛认同。很多哥特青少年都喜欢《The X-Files》;它跨越了
各种文化的界限。

WILLIAMS: 我觉得,所谓哥特的浪漫理念,就好比把自己的心掏出来并表明“这
就是我的内心感受。”你将自己变成了可怕的怪人。人们不再挑剔你,而是对你
着了迷。或者怕了你。想当年,我走在街头,见到我的人都拉着他们的小孩远远
地躲开我。

SMITH: 哥特主义所特有的弃世观,有部分是伴随着哥特人的与世人疏离隔阂的感
受而来的。他们聚集在一起,一色的特别的装扮,就好象在宣扬着某种部落精神
。不过,那些哥特音乐听众可真是非常特别的一群人。他们认为必须在25岁之前
就死去。

ASTBURY: 有些乐队,比如Specimen和Alien Sex Fiend乐队,总是把头发染得乌
黑乌黑的,眼影和眼线也涂成黑的,穿着黑色网眼衣服——很有未来派吸血鬼的
派头。不过他们并非有心想吓人一跳,而是为了更富于魅力。那只不过是对新浪
漫主义的反叛举动,因为他们觉得新浪漫主义太矫柔造作、太肤浅了。

DORRELL: Ian Curtis对时尚潮流有过很大的影响。我记得当时我还跟我老妈一块
住,有一次Ian来我们家,脖子上戴着一串鸡骨项链。他每次光顾肯德基快餐店,
都会把鸡骨头吮得干干净净,留着做成项链。哈,当我们走进酒吧里,人们看见
那项链时的表情简直太让人难忘了!

ASTBURY: 还有那么一股源自前纳粹时代的残流在暗涌,那是20年代下半期柏林地
区的暴戾、乌烟瘴气的时期,那时也时兴中性打扮。

BERGER: 那种审美观很大程度上是由Bauhaus带动起的,Bauhaus可谓是一支性别
暧昧的乐队。他们总是化着妖艳的妆容,并把这种风气带到时尚潮流中去,男人
们穿着带花边的衣服、高跟鞋、戴着珠宝首饰、鞋帮紧贴高至大腿的靴子,总之
是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有时甚至穿裙子。不过他们可不是同性恋。就
拿Christian Death乐队的Rozz Williams来说,他看上去真的雌雄莫辨,但他绝
对是个百分之百的男子汉。那些女同志从不会把这帮哥特人错当成变性人。

ASTBURY: 哥特人的男性代表,应该是Sid Vicious:乌黑的、蓬乱的、长钉子般
的头发,黑色皮夹克。女性哥特人的代表非Banshees乐队的Siouxsie莫属——黑
色的网眼服装,紧贴大腿的黑皮靴,苍白的脸上化着黑色的浓妆,蓬乱的黑钉长
发,一副性虐待狂与受虐狂的样子。

SIOUXSIE: 我从来不爱把妆化得很浓,浓妆会使我象个小丑。说起来也挺好玩的
——在很多次现场演唱会上,我只消四处张望一下,就能看见那些打扮得跟
Robert Smiths一模一样的观众。

 
SMITH: The Banshees乐队里的成员老爱取笑我在The Cure里的打扮——我们的打
扮看起来也许很象哥特,可我们不属于哥特派。在不少照片里有我戴着念珠或十
字架的形象,那都是我呆在The Banshees乐队的18个月的时间里拍的,因为他们
要求我穿戴必须跟他们一致,因为那不是我的乐队。不过那段日子里我过得挺开
心的,还跟Banshees乐队的贝司手Steve Severin特别合得来。

SlOUXSIE: 都怪Robert和Severin。他们两个家伙老爱拿我的衣服和珠宝来穿戴。
在那些奇异的夜晚,大家玩着易装游戏,又互相交换衣服穿。只不过,他们从来
没有什么服饰是我看得上眼的。


Robert Smith & Siouxsie Sioux

American Gothic · 哥特在美国

BERGER: 在哥特音乐运动的历史上,对哥特音乐流派的创立、以及推动哥特音乐
不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乐队里,有百分之九十都是象Bauhaus、Sisters of
Mercy、Dead Can Dance、Fields of the Nephilim和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这样的。在美国则只有少数几支这样的乐队,最有名的如Christian
Death乐队;有些乐队到今天仍然继续着自己的音乐历程,例如London After
Midnight乐队。

ASTBURY: 在英国方面,哥特主义跟极端怀疑论主义、虚无主义和空虚等有密切关
联。撒切尔夫人统治下的英国很糟糕,强制主义当道。失业率高居不下,而政府
常常为了达到宣传目的而篡改并歪曲事实——直到1984年都是这样。在那期间,
年轻人的日子很不好过。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爱穿黑的。而吸血鬼打扮则
多见于美国。

ASH: 英国哥特人跟美国哥特人的唯一差别在于,他们的口音不同。

SIOUXSIE: 也许那就是差别所在;我认为哥特运动在英国并不成气候。美国人一
般对待事物的态度都很认真,对哥特音乐运动颇花了些工夫。哥特音乐似乎对那
儿的听众有很重要的意义。

ASTBURY: 在美国的纽约和洛杉矶等地,人们对哥特装扮见惯不怪;而在英国北部
,如果你一副哥特打扮、显得怪里怪气的,就会引来大惊小怪、遭到非议。不过
年轻人还是照样做他们的哥特人,因为那是他们的个性宣言。不哥特毋宁死。


WILLIAMS: 对于哥特在美国、尤其是洛杉矶地区的变迁过程我记的不太确切了,
不过当时哥特是被称为死亡摇滚的,大约在79年或80年左右,在洛杉矶一带,死
亡摇滚从朋克运动的大舞台中异军突起。这样的乐队有45 Grave、Castration
Squad等等……宗教死亡摇滚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ASTBURY: 当时The Cramps乐队从美国跑过来,说他们是60年代的迷幻乡村摇滚乐
队更贴切一些,不过他们的打扮挺阴沉的。他们当时的贝司手Bryan Gregory看起
来简直象个殡仪员。后来,美国哥特音乐越来越天马行空了。在美国哥特音乐中
唯一的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他们错误地把魔法跟恶魔崇拜主义混淆了。

SI0UXSIE: 是啊,某类音乐不太可能跟派别不同的古老宗教扯上关系,也不太可
能有什么神秘的东西隐含在音乐中。我想那些人很大程度上只是受到那些象征物
的吸引。试想一下,如果当初耶稣不是在十字架上被钉死而是在电椅上被处死的
,那么今天基督教徒们的颈勃上佩戴的就不是十字架而是小电椅了。

WILLIAMS: 在洛杉矶的时候,我曾经沉迷于宗教仪式,又找来跟神秘主义、谋杀
和死亡有关的书来看。那就好比一种心灵镇静剂。我从一名恶魔崇拜者转变过来
——虽然不至于每个礼拜日都上教堂,但我觉得自己跟上帝亲近了。我找到了平
衡。

 
Sex & Drugs · 性与毒品

WILLIAMS: 性别界线有点模糊,不过我觉得当时的同性恋派对还是不那么公开的
。我本人是个同性恋,但我不会对此过多地跟人谈论,除非我跟那人很熟络,并
且清楚他对同性恋有什么看法的。当时大男人主义在圈中盛行了一阵子,不过后
来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越来越开放了。

ALMOND: 在“蝙蝠洞”里人们更看重的是你的打扮。人们沉迷于音乐之中,沉迷
于神秘、黑暗的气氛之中,不过那也不妨碍人们寻欢作乐。所以女士们遇到男人
跟自己搭讪时不会大惊小怪;男士们的注意力则更多地放在音乐、服饰和举止态
度上;而假如你是同性恋你也可以尽情享受欢乐,别人也不会干涉你。

ASTON: 当我们头一次去美国巡回演出的时候,我们去到洛杉矶,遇到Christian
 Death乐队。他们中的一名乐队成员走上前来说,“好啦,你想跟我们当中的哪
一个睡啊,男的还是女的?”

WILLIAMS: 呃……我记得在Roxy剧院看了Gene Loves Jezebel的演出,不过我想
不起来是否跟他们的乐队成员见面了,也许是另外一个人,也许是他把我们跟别
人搞混了,也许……也许当时我醉得不省人事或兴奋剂服多了,我记不清了。

ALMOND: 在伦敦,沉迷于酒精的人随处可见,也有一些人吸毒。有那么一段时间
,音乐里洋溢着迷幻的气味,那首先是由The Cure和The Banshees乐队籍着《
Dear Prudence》等作品而带起的,那些作品听起来真是迷幻味道十足。英国北部
的哥特音乐圈中,有一种蛇毒黑酒起到煽风点火的作用,那是由苹果酒、熟啤酒
、黑葡萄干和一点硫酸盐安非他命混合调配成的酒。

WILLIAMS: 在洛杉矶,似乎一切都在蓬勃地开展着。有些人迷上了安非他命,有
些人已经步入海洛因的天堂,有些人则无节制地喝酒,还有各种药丸——大量的
安定,安眠药。不过,如果你给人递上一支大麻烟,他们就会说,“老天爷,这
是嬉皮垃圾啊!”

 

The Denials · 自我否认

WILLIAMS: 当初我创立Christian Death乐队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的音乐称为死亡
摇滚。不久,在摇滚圈子里,“哥特”一词开始流传了。我当时想,“嗬,某种
新生事物诞生了,而我自己也置身其中。”不过,那已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如
今,每当我对年轻人提起Black Sabbath乐队和Alice Cooper,他们都会说,“谁
呀?”那个时代似乎已经过去得太远太远了。

ALMOND: 确切地讲我并不算哥特人,可他们总是把我也算在其中,因为我的音乐
里有一种哥特和浪漫主义气质。那音乐揭示了人性中黑暗、忧悒的一面。某些我
最喜爱的音乐人也被戴上哥特的帽子,从Roy Orbison到The Velvet Underground
 and Nico,到Nine Inch Nails。

ASH: 唇膏和眼影都在其次,重要的是包豪斯精神。我发现一个挺讽刺的事:包豪
斯运动最早期的艺术品,其实跟哥特主义精神是背道而驰的。那些艺术作品都是
非常实用、非常简单的,而哥特主义精神则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所以Bauhaus乐
队的名字跟人们给我们扣上的帽子恰好相反。

 
ASTBURY: 象Bauhaus这样的乐队总是更多地把自己看成是信奉达达主义的德国艺
术学院派的表演乐队,跟低级趣味的恐怖电影所宣扬的东西势不两立。

AST0N: 恕我不能苟同。我的意思是,天那,Bauhaus乐队简直是夸大失实的代表
。我真不知道他怎么想到达达主义上去的。


Perter Murphy


SMITH: 1981年我们在英国巡演的时候,为我们作暖场的有一支叫Danse Society
的哥特乐队。我猜他们是真真地相信自己是永生不死的。我觉得那种想法也挺吸
引人的,就象戏剧文学似的。人们也可以称The Cure为哥特乐队,可那不是事实
。你总不能三言两语就把历史概括过去了,而如果人们看到你化着浓妆、一副哥
特打扮,他们就断定你是哥特乐队。事实上,The Cure不是什么哥特乐队。没有
照片为证。就凭这个我就说我们不是哥特乐队。这并不能把历史的错误纠正过来
,人们还是认为我们是哥特乐队,但我自己心里明白就够了。

SIOUXSIE: 我想,Robert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反应,是因为他本身就是最彻底最原
始的哥特人。他自我发明创造出了他自己。你看见的那些人把自己打扮得象个小
丑,其唯一原因就是,当初Robert在The Banshees乐队混的时候,他总是学不会
怎么用我的化妆品。都是他,涂唇膏也不照着镜子。我为这事老说他来着,可他
会听你的么?

SMITH: 当初我是The Banshees乐队里唯一的一个货真价实的哥特人。

SIOUXSIE: 嗯,当然了。

SMITH: 假如你想叫Siouxsie证明The Banshees不是哥特乐队,那你就等着听故事
吧。

SIOUXSIE: 我们本来就不是!哥特在我们乐队根本不存在!

 

The End · 衰落

ASTBURY: 哥特在什么时候结束?大概在84年吧,最晚85年。然后喧嚣吵闹的吉他
乐队就出场了,那全都很无聊。现在“哥特”这个词已经成为笑柄了,还是老掉
牙的。有意思的是,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曾经喜欢过以前的哥特乐队。有一
次我跟Courtney Love聊天,她说1984年她在肯顿宫看过我们的演出。人们没有意
识到老哥特音乐对他们的影响。现在你找到Grunge摇滚的根啦:Courtney Love在
1984年的伦敦之行。

DORRELL: 哥特运动其实挺有意思的,我不得不承认这点。回首往昔,我确实度过
了一段缤纷多彩的时光。置身于这场哥特运动的人们,都是实实在在地富于创造
性的,他们的意图也是好的。那其实就是变相的朋克,只是哥特更具有掏心掏肺
的真诚,而且爱化妆。不过,哥特遗产能保存下来的并不太多。

ASTBURY: 打个比方,哥特就是朋克的坟墓。这之后,其中大多数人淡出哥特舞台
,组建自己的小家庭,或者投身别的事去了。就是这样。The Sisters of Mercy
乐队还在坚守阵地,他们的火把还在燃烧着。之后又有The Mission UK乐队,它
就象哥特的遗腹子。对那些仍旧需要哥特音乐的人来说,哥特的结局就这样了。
The Banshees乐队也还在继续。在某些地方,人们还是可以作哥特打扮而无须感
到别扭的。那是人们续梦的地方。做梦嘛,有什么不可以?

 

The Resurrection · 复兴

ALMOND: 哥特运动的大幕落下之后,它还是有办法阴魂不散地被供奉着,有些夜
总会还继续放着哥特音乐和工业音乐。例如伦敦的Torture Garden夜总会就特别
崇尚哥特音乐。

BERGER: 在英国,哥特很可能是在90年代初销声匿迹的。它在美国则不断地循环
生息着。算起来它可能已经死过五回了。鉴于它是个象吸血鬼般的次文化,从墓
穴里爬出来死而复生的形容是再合适不过了。

McNELIS: 无论在那里,哥特其实还是很活跃的。肯定地在某些地方它会相对地更
猖獗一些——比如旧金山、洛杉矶、纽约等地——不过它确实无处不在。Nine
Inch Nails和Marilyn Manson等乐队利用了哥特的形象,而哥特也籍着他们的出
现而复苏了。人们一旦受到它的吸引,就容易沉迷于其中。也有很多新进乐队,
例如Rosetta Stone、The Prophetess和Switchblade Symphony等乐队,他们就是
现在的主力军了。

ASH: 为什么哥特还在流传?因为当一个人跟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时候,他就倾向
于走另类路线。跟哥特扯上关系的这些人,比如Nine Inch Nails乐队,他们都是
不适应主流的。当然啰,总有表演场所挤满了这样的人。跟莱昂纳·里奇之流的
音乐相比,哥特音乐还是言之有物的。

SAVAGE: 工业音乐和哥特音乐相结合,也产生了一些愚蠢可笑的副产品,例如对
集体谋杀的着魔。看看Marilyn Manson就明白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那已经过
时了。这种把戏三十年前就有了——想想看!使人们惊呆了的招数得不断更新才
行,得不断下赌注。明说了,我才不想跟Charles Manson扯上什么关系呢。那有
什么鬼意思?Marilyn Manson只配当Alice Cooper的扫帚。

McNELIS: Alice Cooper?不是吧……他跟The Kiss一样属于金属流派,而不是哥
特派。人们说Marilyn Manson也属于哥特派,可真正的哥特人并不认同。哥特是
另一种形式的反叛:他们讨厌循规蹈矩,他们是独行者,是书虫,他们喜欢装扮
成鬼魅一样,他们喜欢激怒自己的父母。

MURPHY: 我最近听过的乐队中,只有Portishead能激起哥特的那种独特的力量。
其他还有一些还不太出名、不过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乐队,如英国的Blue
Wolves和Goya Dress乐队。我还觉得U2在后期也很认真地尝试哥特的路线;David
Bowie在90年代也玩哥特,不过他真正具有哥特精髓的作品还是1970年的《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甚至是《Hunky Dory》。Leonard Cohen的情形也相似
。当然这只是我微不足道的个人见解而已。

SMITH: 哥特运动真是持续永恒的马拉松。不管周围发生了什么,它还是屹立不倒
。我能深深地领会到哥特的魅力所在。它有着浪漫的外表和诗歌的内涵。它跟任
何其他种类的艺术都不同。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ALMOND: 我觉得哥特又杀回来了——你简直可以嗅得到它的气息!

ASH: 我现在住在洛杉矶,那里以及旧金山乃至全国,都有各种各样的夜总会专门
设有哥特音乐之夜。我记得在哥特之夜去过几家夜总会,就仿佛又回到了1982年
一样。简直一模一样。没准过了二、三十年之后,哥特艺术还是这么青春动人的
。也有些16、17岁的青少年喜欢听15年前的老唱片。这样的人还默默地存在着,
混在穿T恤衫、牛仔裤的大学生当中。真有意思,你可能不会在大街上看见他们,
可一旦有什么哥特音乐演出,他们就全都出动了。

(编译/筐底的土豆) 
--




 你就挣吧! 你就叫吧! 你就咬吧! 原地转圈,无望的看着我吧!
 我偏不给你剩下的半块骨头!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plc.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5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