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rol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ke (离可), 信区: Rockroll
标 题: 了解Fusion——融合音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3月02日07:42:06 星期六), 站内信件
了解FUSlON—— 融合音乐
“融合”曾经用来形容约翰·刘易斯(John Lewis)和冈瑟·舒勒(Gunther Schdler)在
50~60年代期间创作的,所谓“第三次浪潮”的古典爵士乐作品。现在它通常指爵士摇滚
(Jazz Rock),即使用了电子乐器的爵士乐。
抒情摇滚的代表,“软机器”(SOFT MACHINE)就曾试着将摇滚与爵士乐相融合。“芝
加哥”(CHICAG0)乐队更把“号”这种乐器带人了大型摇滚组合,但这之后,富有创意的东
西却越来越少。1969年,沃尔特·卡洛斯(Walter Carlos)在《插电的巴赫》(Switched o
n Bach)这部作品中,第一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一组合型的音乐。迈尔斯·戴维斯(DAVI
S,MILES)
极有潜力而又富有争议的两张专辑《以一种沉默的方式》(In a Silent Way)及双张唱
片《恶女灵药》(Bitches Brew),将爵士乐、架子鼓、电吉他和钢琴真正融为一体了。此
后,又有一批音乐人士加入了这一行列。约翰·麦克劳克林(MCLAUGHLIN,JOHN)组建了“
马哈维什努管弦乐团”(Mahavishnu Orchestra),奇克·科里亚(Chick Corea)的“回到永
远”(Return to Forever)乐队和乔·扎温纽尔(Joe Zawinul)及韦恩·肖特(Wayne Short
er)的“天气预报”(WEATHER REPORT)乐队也相继出现。这一时期的音乐就像昔日的爵士摇
滚一般矫揉造作,但它在商业上却取得了巨大成功。评论家们也各执已见,“天气预报”
的许多铁杆乐迷承认,他们的某些专辑远远强于其他人的作品。当然,真正的融合是无法
强求的,但这些音乐家仍在追求他们心目中的完美之作,他们并不想分门别类,各立门户
。像“回到永远”乐队中的阿尔·
迪莫拉(Al Di Meola)一样,越来越多的“融合”主将脱离了自己的乐队,开始重新探
索新的组合。音乐的最高境界在于它摆脱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音乐来源的影响。如果音乐
过于依赖科技手段,那它是再愚蠢不过了。
《强拍》(Downbeat)杂志上宣传的评论文章表明:以前的爵士乐杂志现在对摇滚不惜
笔墨,大加评论。大量数字采样器、音内合成器和电子鼓的广告看起来已远远超过传统乐
器的宣传。显而易见,年轻的音乐家们正被这场融合潮流深深吸引。百分之百的爵士乐门
外汉——迈克尔·布雷克(Michael Brecker)在他1987年出版的首张独奏专辑中,一反常态
,用电子萨克斯演奏。这些无疑给摇滚乐统治30年的乐坛带来一股新空气。而以“克里姆
森国王”(KING CRIMSON)为代表的乐队是从摇滚一方来探求音乐的融合。
然而近年来,音乐融合的来势更加凶猛,更加激进,以随心所欲的爵士乐来影响音乐
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可结果,听众越来越少。例如“公共形象公司”(Public Image Ltd.
)的《专辑》(Album)、比尔·拉斯韦尔(Bill Laswell)的专辑《最后出路》(Last Exit)就
是这样一个牺牲品。比尔·布拉指德(Bill Bruford)在键盘手迪央格·贝茨(Django Bate
s)的协助下,作品显得更容易让人接受。《人类锁链》(Human Chain)利用电子合成器创造
出以假乱真的音乐效果,它使音乐更富魅力,并带有许多流行音乐的色彩。“传声头像”
(TALKING HEADS)和马特·约翰逊(Matt Johnson),以自己独到的方式,合成电子和摇滚音
乐,这些都比那些利用电子手段填补空间的生硬作品有趣得多。流行音乐整体上在很长一
段时间内处于低潮,音乐家们甚至搞不清楚他们究竟想干什么,因此他们不得不进行创新
。正是这一时刻,音乐合成出现了。这种局面将会持续数年,无论音乐合成具不具备永恒
的价值,它都会永远陪伴着我们。
--
**
** 我希望我的冤屈能像这满地闪烁的白雪
******
** 可是这雪并非降在八月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