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roll 版 (精华区)
朋克现象的影响范围超越了伦敦,而且即使当时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朋克”已经包
含了各种发展中的音乐风格,每个涉及者都普遍“对任何一种确定的价值感到不屑一顾
,在对抗和无秩序中感到欣喜若狂,在纯粹的业余性质的活动中培养低级个人主义精神
和好奇的崇高信念”。一位朋克现象评论家如此说。
1977年的头一件大事是“碰撞”为促销第1张用自己名字命名的专辑特意作了一次名
为“白色暴乱”的巡回演出。同时演出的还有“果酱”、“裂缝”(the Slits)和“地铁
”(Subway Sect)乐队。“果酱”中途离开去推销自己的首张唱片,另两支乐队的风格与
朋克极为合拍,都由一些泰然自若的初学者组成:“裂缝”清一色女性成员,她们在一
次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的音乐会上相识并决定组织一支乐队,主唱歌手阿莉.厄普
(Arri Up)故意在看上去湿漉漉的裤子上再套上朱比莉牌半短灯笼裤——通常标准的女人
气质使她们反感。“地铁”乐队演唱一些怪诞、有关异化的先锋派歌曲,但后来由于歌
手维克.戈达德(Vic Godard)的心思集中于BBC二台,乐队开始演奏鸡尾酒会爵士乐,最
后乐队与戈达德分道扬镳,组成了“拳击手”(Jo Boxer)乐队。
乐队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诸如“性手枪”和“碰撞”等出自马尔科姆.麦克拉伦的
乐队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原则,对其他英国朋克乐队缺乏政治敏感性深表不满,尤其是
“诅咒”,然而当“鲜玫瑰”(New Rose)专辑在Stiff公司发行时,“诅咒”成为英国第
一支在全国发行唱片的乐队。于是197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诅咒”带着无政府主义的
音乐,以飞快的速度在英国各地进行巡回演出。
虽然一开始许多朋克乐队都不愿在BBC电视节目“最佳流行歌曲”中演出,嫌其商业
味太浓,但在唱片入榜之后,他们中即有不少乐队乐于应邀在电视上露脸,“碰撞”是
个例外。这一节目使朋克乐队得以在全国亮相,在一定程度上很快为“广告”、“透视
器”和“果酱”带来了最初的成功。
然而在英国社会主流中,朋克摇滚的地位只不过是人们酒足饭饱之后的一个嗝,英
国1977年的重大事件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25周年纪念,正是这个时候,“性手枪”
又一次成为争议的中心,在6月份庆祝活动进行之际,他们出了一张名为“神佑我王”(
God Save the Queen)的大不敬单曲唱片,并在排行榜上名列第2。Virgin唱片公司认为
该唱片的实际销量超过了第1名歌曲罗德.斯图尔特(Rod Stewart)演唱的“我不想谈论它
”(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可是为了不使女王陛下难堪,只好不让它得第1
了。
马尔科姆不让“性手枪”在任何俱乐部演出的要求使乐队变得更加偏执,尽管——
或者说由于“性手枪”惹了许多麻烦,朋克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个体乐队和独立唱片公
司开始盛行并赢得欢迎,许多著名的乐队显示了自己不凡的实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
但是到1978年底,朋克革命已走完了它的发展历程,“性手枪”在1978年1月解散,
在其后一年之内,其他朋克革命的元老乐队不是像“性手枪”一样解散,就是开始发展
超越真正朋克狭隘界限的音乐式样 。一些顽固的乐队仍然固执己见。但因为不再属于音
乐主流,他们和支持他们的一些顽固迷一起被撵至边缘,当然,朋克不甘心束手就擒,
依然苦苦挣扎,但已无回天之力,到80年代中期,它只不过是一种奇特的音乐形式而已
了。
尽管长期以来,朋克几乎不能从本质上影响屈从于商业而非创造才能的唱片工业,
但它给这个工业及时地注入了急需的兴奋剂。当时许多乐队,严格地来说,即使不能直
接算是朋克,却也从朋克巅峰时期引发的热情中受益匪浅。
倘若朋克有什么值得纪念的,那必然是指它粉碎了那个时代成名摇滚音乐家被人奉
若神明的地位,并且向年轻人表明,每个人都能拾起乐器,走上舞台,发出有价值的声
音。
仅仅这一因素,就打破了一大堆音乐障碍,为实验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兴起铺平了道
路,使之日后成为80年代音乐风景的重要特征。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98毫秒